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漢字小故事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1W

【導語】

漢字小故事

漢字小故事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aishang”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漢字小故事篇2:漢字小故事篇3:漢字小故事篇4:漢字小故事篇5:漢字小故事篇6:漢字小故事篇7:漢字小故事篇8:漢字小故事篇9:漢字小故事篇10:漢字小故事篇11:漢字小故事篇12:漢字小故事篇13:漢字小故事篇14:漢字小故事篇15:漢字小故事篇16:漢字小故事篇17:漢字小故事篇18:漢字小故事篇19:漢字小故事篇20:漢字小故事

【正文】

篇1:漢字小故事

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説:"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説:"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裏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立刻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裏.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裏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裏!"

篇2:漢字小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説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我取一個十分適合自我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我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我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我顯得與眾不一樣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我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説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我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我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頭: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篇3:漢字小故事

後面還有多篇漢字小故事!

“聶”字由來

“聶”,是由三個“耳”組成的!表示豎起耳朵仔細聽的意思。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聶耳”,你看!他的名字裏有四個“耳”字!怪不得能成為音樂家呢!

篇4:漢字小故事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説:“我不認識你啊?”

“團”説:“我們之前還在一齊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樣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篇5:漢字小故事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幹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頭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此刻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紮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於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明白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立刻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紮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後,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後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十分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篇6:漢字小故事

[由本站網友投稿]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當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篇7:漢字小故事

“取”字由來

在遙遠的古代,因為耳朵又軟又小,在戰場上竟然被用來當作“記錄戰功”的憑證!士兵殺死的敵人越多,功勞就越大。可是怎樣才能證明你殺死了多少個敵人呢?將軍規定,如果戰爭中誰殺死了敵人,就割下敵人的左耳,收集起來。戰鬥結束後,經過數耳朵就能明白這個士兵到底立了多大的功勞。這就是“取耳記功”的故事!“取”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大家看,這是甲骨文的“取”字!“取”字最古老的寫法就是一隻手抓着一隻耳朵的樣貌。

篇8:漢字小故事

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説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頭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先上頭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一樣。

篇9:漢字小故事

“聽”字由來

由耳朵的字形引申,“耳”字也能夠表示像耳朵一樣的東西,比如我們吃的木耳、銀耳,它們的外形都是捲曲的,像我們的小耳朵一樣,能夠用耳來組。

耳朵是人的聽覺器官,我們在説話的時候要用耳朵來聽,所以“聽”的甲骨文啊,就是一張嘴巴在對耳朵説話的樣貌——

之後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將“耳”換成了“斤”字,就有了我們今日的“聽”字。

篇10:漢字小故事

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先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説,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説:“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樣辦呢?”何瑭説:“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説着,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先,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篇11:漢字小故事

“天”字屬於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之後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此刻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説:“天可是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裏活動,為什麼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頭,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説:“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可是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樣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可是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着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麼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最終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後就過上了簡便安逸的日子。

篇12:漢字小故事

漢字是我們中國的表意文字,從古到今,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事例有兩個,一個是寫錯字,一個是寫漏字。一天,我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寫得不工整,就是寫漏;不是寫的不好,就是寫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業時候去上廁所,就是做作業時看電視,我從不把漢字放在眼裏。

之後我才明白我們必須要把漢字寫好,媽媽總是説不寫好漢字就不是中國人,我聽到這句話,立刻把漢字寫好。

直到上四年級時,我發現我的字沒有以前那麼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漢字寫好,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不寫好字就不這麼辛苦。可是,每當我把漢字寫得不工整時,媽媽就批評我,嚴厲地説:“你要把漢字寫好,不能夠半途而廢!”我卻左耳進右耳出,把媽媽的話全忘了。直到今日,我才領悟到寫好漢字是多麼重要啊!

如果怕一點辛苦而不去把漢字寫好,那麼漢字這幾千年的歷史不就荒廢了嗎?我們必須要寫好漢字,把寫漢字放到學習的第一位,這樣就不會寫不好漢字了。

篇13:漢字小故事

最早的文字出現於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繁或簡,十分精緻。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裏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於洹水決堤,衝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之後,劉鄂又繼續收集,到達五千多塊。於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餘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篇14:漢字小故事

謎語和漢字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有密切的關係。謎語,按謎底可分為字謎和非字謎兩大類。

“謎語”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劉勰認為,謎語是由“隱語”發展來的。在曹魏時代,正式構成今日通常所説的謎語。南朝的《世説新語》一書,記載了有關曹操和楊修的幾則謎語故事。其中一則説,楊修為曹操建築相府大門,剛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讓人在大門的門板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看到這個字後,便讓人們把大門拆了重修,説:“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宋代以來,制謎猜謎活動廣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節賞燈時要將謎語寫成紙條,貼掛於燈上供人品猜,於是又有了“燈謎”之稱。這種習俗至今在許多地方保留着。

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係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義間的關係。比如:“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它的謎底是“日”字。因為作為事物的“日”(太陽),看去是圓的;寫作“日”,是長方形;作為時間單位的“日”,冬季夜長晝短,夏季夜短晝長。

有的是利用字形結構和筆畫關係,這種謎語比較常見。比如:“自小在一齊,目前少聯繫。”謎底是“省”字。因為“自”、“小”兩個字合在一齊,是“省”字;“目”、“少”合在一齊,也是“省”字。

還有的是利用錯覺造成字謎。比如:“先寫了一撇,後寫了一畫。”謎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構成了“乃”字,後半句以“了”和“一”構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齊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兩隻眼,和尚腳下一條巾。雖然平常兩個字,新進秀才想不清。”謎底是“平常”兩個字。因為“道士”諧音是“倒‘士’”,即“幹”;再加“兩隻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頭再加“巾”字,就是“常”字。

此外,還有以謎面為字的謎語。如:“乙。”它的謎底是俗語:“説一是一,説二是二。”因為“乙”與“一”的讀音相近,“乙”在序數中排在“甲”後面,表示第二。

篇15:漢字小故事

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一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一樣。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一樣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説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殺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音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共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覆使用之後,構成一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述感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期望兩顆心能合而為一,專心相愛,可是情景之後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一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寓“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並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於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必須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那裏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着一條大魚,並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餘”(表示富餘),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餘”,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期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餘、富足。

篇16:漢字小故事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教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説:“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第二天上學,教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説:“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教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説:“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説:“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此刻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教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樣了?”等了又等,老翁最終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裏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頭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着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着,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能夠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此刻,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篇17:漢字小故事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此刻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之後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着,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篇18:漢字小故事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餘,突然想起了自我當年的師傅——貓。老虎儘管仍為貓沒教會自我爬樹的本領而耿耿於懷,但為了顯示自我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於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理解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後,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説:“今日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後回答説:“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説:“羊肉的‘羶’味最美。”貓則堅持説:“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説:“我是大王,我説了算!”貓卻並不買賬,反脣相譏道:“我是師傅,應當我説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狸見狀搭了腔,説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説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乾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完美,既有羊又有魚,既羶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狸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必須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説明來意後,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之後,始祖又告訴狐狸説,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狸問:“那如何是好?”於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麼,到底這個字該怎樣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終,狐狸根據始祖預先設置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説:“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羶’的後半部分‘—ɑn’在後。”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麼?”狐狸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後。”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篇19:漢字小故事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趣味。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裏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説: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雲和煙。天上天天飄白雲,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説:不行!不行!你的詩不貼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後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篇20:漢字小故事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此刻的“月”字可就不那麼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異常細心謹慎。

一天夜裏,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脣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説:“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着説:“外面雖然風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樣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着臉説:“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説了實話,所以並沒有怪罪他。

之後“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確定是非的本事。

【小編簡評】

漢字小故事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漢字小故事範文。

【網友評價】

精神食糧。

Tags: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