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臘八粥的由來及典故(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W

臘八粥的由來及典故(通用多篇)

臘八粥材料選擇注意事項 篇一

首先,選料要因病而異。消化不良者多放米少放豆。粳米具有温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豆類不易消化,可以少放黃豆、黑豆等。糖尿病病人吃臘八粥常擔憂粥更容易吸收,食用後血糖會升高。因此,在臘八粥中不要加入過多的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宜加燕麥和蕎麥。燕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添加燕麥可抑制或減慢血糖上升。燕麥和豆類所含的可溶性纖維,在胃內形成黏稠物質,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從而避免餐後血糖突然上升。蕎麥中含有鉻,有增強胰島素的作用,可用於糖尿病病人的營養治療。心腦血管病患者多加薏苡仁和黃豆。薏苡仁有利水滲濕作用,加入粥中可降壓。薏苡仁中的膳食纖維,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腦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黃豆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等保健功能。

其次,選料要因人而異。孩子們的臘八粥多加果仁和水果乾,以增加粥的香甜氣味,以助食興。還可適當加入大棗、蓮子、山藥、薏仁等健脾益氣。如果有積食,可加入助消化的新鮮山楂。由於薏米、花生、燕麥等易引起孩子過敏,給1歲前的嬰兒煮粥則不宜放入。老年人喝的臘八粥多加核桃果仁,可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婦女喝的臘八粥多加養顏食材,許多黑色食品都是絕好的美容食品。如黑米、核桃仁、松子等。中青年喝的臘八粥多放米,因為他們的活動量大,對能量要求高,而粳米富含糖類(碳水化合物);還可適當放些富含澱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栗子、芡實、蓮子等。

徐州的臘八節怎麼過 篇二

臘八節的祭祀內容,一是祭祖先和神靈,二是擊鼓驅鬼避疫,目的是祈求豐收和吉祥。

古代這種祭祀活動,徐州地區亦有遺風。解放前徐州南郊奎山,北郊拾屯附近的吳屯、張莊等村,進入臘月,農民便自發組織起來,演練鑼鼓、高蹺、面具戲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城裏城隍廟聚集方才罷休,俗稱“拜會”。這種拜會是村社之間,以鑼鼓、雜技、表演等形式相互禮拜、娛樂、競技。

徐州人喝臘八粥,有許多本地的習俗。一是最好是喝別人家的。舊時,一些人家把熬製的臘八粥分給四鄰,或把索要來的臘八粥勻給四鄰,其意大概是把臘八諧音視為“拉把”,因為以往生活困窘,孩子多,把一窩孩子拉把大不容易,鄰里間要互相扶持,互相吃臘八粥,孩子身體強健。

仔細琢磨,也是,各家做的臘八粥作料不一樣,交換食用,能吃到多種糧食,自然會增加營養的。還有些人家把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能多吃幾天更好,取其“年年有餘”。

喝佛粥。徐州人把寺廟裏熬製的臘八粥看成是“佛粥”。民國初年徐州詩人祁漢雲詩中曾提到臘八與友在黃樓上用“佛粥”時,想起蘇軾來:“欲為佛粥呼狂魄,安得仙才主將壇”。看來“佛粥”之謂是早已有之。

婦女不能在孃家喝臘八粥。民諺有“吃了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説法,有的説是“臘八不吃孃家米,吃了孃家米,一輩子還不起。”出嫁閨女必須回婆家,這叫“忌臘八”。老人説,這種忌諱,是説出嫁的閨女到了臘八,就不能再在孃家過了,要回自己家準備辦年貨了,否則,孃家在大年跟前不吉利。

臘八粥的來歷 篇三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臘八節快要到了。在中國,臘八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因為它既是一個典型的具有中國民俗文化傳統的節日,又是一個源自佛教的節日。從臘月的七年級至初八,在杭州的各大寺院,都能喝的熱騰騰的臘八粥。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佛本行集經》介紹説,釋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嘗試過六年的苦行,不但毫無收穫,反而身心疲憊,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參悟,最終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這一天正好是農曆十二月八日。由於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都用米、豆等穀物和棗、粟、蓮子等乾果煮粥供佛。

清代詩人李福曾作《臘八粥》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説明臘八粥源自於古印度佛教,而臘八粥又稱為七寶五味粥。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臘八粥一名七寶粥,本僧齋供,今則居室者亦為之矣”,可見杭州很早就有僧人於臘八節向大眾施臘八粥的習俗。

還有一種説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乞食,挑回寺內,食之有餘,則將飯菜曬乾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製作成粥,回報信施者,併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千年冷缸飯,一日臘八粥”之説。

不管哪一種説法,都體現着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會、回報大眾的感恩精神,同時也體現着人們祈禱健康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樸素願望。

臘八粥的來歷 篇四

臘八粥

舊時,每逢農曆十二月初八,人們總愛煮上一鍋美味可口的臘八粥。這個臘八節的來歷風俗已和元宵吃圓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沿襲至今。

臘八粥,是由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而得名。“臘”本是古代的一個祭器名。早在《史記·秦本紀》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臘”的記載。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間進行“臘祭”,十二月便叫“臘月”了。

相傳,臘月初八,是佛教開山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臘八”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並被尊為“佛粥”,供佛之後,再將粥分施給貧民。隨着佛教的流傳,吃臘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間的一種習俗。到了南宋,“臘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間一種盛行的食品,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大詩人陸游的詩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覺江村節物新”授是一個佐證。

臘八粥究竟由哪些材料煮成的呢?這在各地並不一樣。有的用青菜、芋艿、蠶豆,荸薺、白果、果子,黃豆等七種菜蔬乾果,摻入桂皮,茴香等調味品和以大米煮成。因而,它又有“五香七寶粥”的別名。這大概和江南名點“八寶飯”的來歷是一樣道理。但是,許多地方並不拘泥於七種蔬果,而是多多益善,隨各人所好。

臘八粥有甜有鹹。通常,北方人愛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棗、米仁,黃豆、桂圓、蓮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則喜以大米加入各種時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臘八粥煮起來方便,材料也比較好買,甜鹹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不愧為冬令應時佳品。

説起臘八節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但是知道臘八粥的來歷的人估計就屈指可數了。

據説臘八粥的來歷源起於印度的佛教傳説,與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有關。相傳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一日修行中,餓昏倒地,這時一個放牧的女子見到了他,就把所帶的雜根加上採摘的野果煮成爛粥餵給他吃。釋迦牟尼吃了粥後,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我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粥的傳説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還有傳説臘八節與忠臣岳飛有關。

相傳,岳飛率部抗金幹朱仙鎮時。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缺衣少根,挨餓受凍。當地百姓知道後,相互轉告。紛紛送粥,岳家軍飽餐了“千家粥”後,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根豆果煮粥。終成習俗。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這一天在中國,家家户户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八寶粥。

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它的普及多虧了佛教。眾所周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據民間傳説,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周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裏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裏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粥要從臘月初七開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這種粥象徵性地用來祭佛。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大約在九百年前,宋朝時代,臘八粥開始傳人中國。根據文字記載,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忠誠,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約五百年前,明朝年間,臘八粥已成為一種聖餐,以至於節日期間皇帝們把它贈給他們的官員。由於臘八粥受到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青睞,也就很快在全國普及開來,到現在一直作為傳統食品受到尊崇。

現在,我們習慣上稱臘八粥為八寶粥,指的是做這種粥需用許多種有營養的配料。這裏介紹一下製作八寶粥的特殊方法。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幹棗、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乾果一起煮,然後再加紅糖。這樣做出來的`粥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也可以加上紅豆,菜豆,松子仁,蓮子,或者另外一些有營養或美味可口的東西。

這樣,你會發現粥的配料已遠遠超過八種。實際上,八寶粥用的配料幾乎沒有任何限制。這裏“八”簡直就是指“許多”。怪不得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八寶粥被認為是一種保健食品,它特別有益於人的脾、胃和血液。對許多中國人來説,現在八寶粥食譜已成為家常便飯。實際上,這種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們不只是在臘月初八食用,在中國市場上人們到處都可以買到它,並可一年到頭盡情享用。

民間臘八節似為古臘日和佛祖成道日的融合。這天,多以臘八粥為食,俗語稱“臘八不吃臘八粥,媳婦攆着丈夫哭”。臘八粥用小米、大米、紅薯、紅棗、紅豆、綠豆等熬製而成,富裕人家則以糯米、果脯、蓮籽、百合、銀耳、玫瑰、青紅絲、紅糖或白精等原料做成。

臘八粥早在宋朝就盛行,臘八粥的來歷起源在河南民間有多種説法:僵師人多稱臘八粥是佛祖“悉達多的救命糧”,説悉達多修行時,因吃了一個善良姑娘的炒麪糊糊而未被餓死,修成正果,創立佛教。唐玄獎取經時打聽此事發生在中國農曆的臘月初八,故將其炒麪糊稱作“臘八粥”。在濮陽一帶則稱臘八粥的來歷於一家農民的故事。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老夫妻,一生勤勞,日子過得很紅火,可就是沒有兒女。老伴五十歲那年,臘月初八這天生了個白胖兒子,老兩口給兒子取名叫臘八。老兩口對兒子從小嬌慣,要啥給啥,説幹啥就幹啥,他説要往鍋裏灑尿,他父親就説:灑吧,少灑些。他用劃道的方法記錄數,母親怕他累,就給他一把掃帚,一下可劃好多道道。這樣臘八從小就養成了任性、懶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臘八成人以後,父母給他娶了媳婦,滿想着媳婦會勸他改掉惡習,誰知媳婦和他一樣,也是好吃懶做。老兩口沒辦法,只好讓他們倆人自立鍋灶生活,想讓他們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沒想到過了一年,他們連鍋也揭不開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人家都購買年貨哩,可他倆卻要米沒米,要面沒面,掃掃瓦缸底,撣撣瓦罐,湊了幾樣雜糧熬了點稀粥喝了以後就睡了,但仍然覺得又冷又餓,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們二人凍死了。從那以後“臘八,臘八,凍死一家”的民謠就傳開了。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讓全家汲取臘八一家的教訓,勤儉持家,勞動致富。

沁陽一帶的臘八粥的來歷起源説與淮陽大同小異,都是勸誡人們勤勞節儉的,就是所杜撰的故事有些許差異罷了。説小倆口因懶惰而貧窮,討飯度日,但到冬天,風雪封門無法外出,萬般無耐,便去掏父母在時老鼠儲存在洞中的糧食,結果將房子掏塌,被活活砸死了。鄰居們説:“地還是過去的地,房還是過去的房,老兩口勤儉度日比人強,小兩口好吃懶做一命亡。”在商丘一帶,民間稱“臘八粥”為“慰勞英雄粥”,説是宋朝岳飛抗金時,被秦檜所誣陷,朝廷一天八道金牌召其返京,歸途中,缺糧少面,百姓給抗金將士送粥飯為食,後來岳飛遇害,民間便以此粥為紀念。有些地方還將臘八粥的來歷與東漢劉秀和王莽聯繫到了一塊。

相傳王莽篡位以後,到處捕殺姓劉的人。劉秀在逃難途中,餓昏在路旁,恰逢一位討飯的老太太將他扶起,並把討來的半罐殘湯剩飯給他吃了。劉秀吃罷,頓時精神抖擻,又逃難去了。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一晃幾年過去了,皇宮裏,每日山珍海味,玉液瓊漿,劉秀吃膩了口胃。一天,他忽然想到當年老太太送給他的飯,想來都覺得美味無窮,口涎欲滴,於是,他立即降旨命御廚做那種“雜合粥”,御廚按其吩咐,精心做了一碗送上,劉秀一吃,根本就不是當年的那種味,大發雷霆之後,把御廚斬了。他又命侍臣另選名廚,又做,又吃,又不是那種味,又斬,幾年下來,不知殺了多少名廚師。這年臘月初八,有位老太太手提一個瓦罐要見劉秀皇帝,並説最會做雜合粥。劉秀傳見,不禁一驚,這就是當年送粥給他吃的老太太。劉秀忙賜座,並説曾多次派人尋訪過她,今日要實現當年的諾言—報恩。

而老太太説並非圖報,只是求皇上不要再為那粥殺人了,並説:人飢吃糠甜似蜜,一飽百不貪。一語使劉秀恍然大悟,從此,不再殺廚師。因為這天正是臘月初八,為了記住這一教訓和懷念那位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劉秀降旨:每年臘月八日宮廷內吃一頓臘八粥。這件事傳到民間,便形成了吃“臘八粥”的風俗。

自從佛教傳入我國後,名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供佛,臘八粥也叫“佛粥”,還有稱“五味粥”、“七寶粥”的。到了臘八這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元朝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説:

“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覃、柿、粟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明清時,皇宮中不僅要煮臘八粥,而且要把它分賜給百官,併成為慣例。由於官方提倡,臘八粥的製作水平也大有改進。《燕京歲時記》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菊葡,以作點染。”同時,人們還總結出一條經驗,在放百果煮臘八粥時,不能加蓮子、扁豆、惹米、桂元,如將這些混入煮粥會產生異味。據《雍和宮志》記載,臘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幕,從臘月七年級開始,總管內務府就派司員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紅棗、桂元、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乾果一車車運來,到初五方能運齊。初七清晨開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能全部熬好。一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和宮內;第三鍋獻給王宮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獻給文武百官以及分寄給各地的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連同以上幾鍋剩下的就做為施捨的臘八粥了。

由於皇帝的提倡和重視,民間也爭相效仿煮臘八粥,全家聚食,並饋贈親鄰。

其實,臘八粥於健康確實有益,據研究,僅赤豆而言,其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磷、鈣、鐵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還有消毒、消炎、通乳、治腳氣等功能。如果再配以五穀雜糧煮成臘八粥,自然營養豐富。宋代詩人陸游的《食粥》詩曰: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陸游把粥當作延年益壽的妙方,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難怪民間吃臘八粥的風俗一直盛興不衰呢,直到現在,臘八節這天,家家在凌晨三四點鐘就起牀了。據説生意人這天早起可搶得好生意、好買賣;莊稼人早起,來年可獲豐收。其實這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大家起早的真正目的是煮臘八粥。臘八粥煮成後,要先舀一碗敬天地神靈,然後全家人開始食用,一邊吃,一邊評,老人們還要將自己所知道的有關臘八粥的故事講給子孫後代,教育子孫勤儉持家,不可懶惰。吃臘八粥時還要盛出一些來或喂牲口以酬勞其一年辛勞耕作之苦;或餵雞、鴨、鵝,讓其來年下蛋多;或“喂”棗樹,即將臘八粥糊在棗樹幹上或用刀砍出的傷口上,以使其多結棗兒,結甜棗兒。因相傳,棗樹的生日也在臘月初八,因此,特別讓棗樹“吃”臘八粥,也有對其生日的祝賀之意吧。在淮陽一帶,民間臘八晚上,許多村莊要擂大鼓為慶,有的從這天開始,每天擊鼓直到除夕而不斷,稱之為“臘鼓”。無疑,這是“臘鼓鳴,春草生”之古俗的傳承。臘日節敲鼓的習俗,從其起源來説,有宗教方面的意義,但漢以後的臘鼓,主要起節日娛樂的作用。在民間也有催人趕製年衣的功能,是為了告訴那些好吃懶做的人,該休心在家給全家人做年下的新衣服了。

舊日民間認為臘八是佛祖得道之日,是“吉利日”。此日娶媳婦,辦喜事,可不必再請陰陽先生選擇。一些家庭主婦,多選在這一天用黍杆穿“炊帚”、“扎把子”,據説“臘八穿炊帚,年下喂大豬”。許多姑娘和獨生子選在臘八紮耳朵眼,以求吉利之意。

臘八節後,新春將至,人們便開始準備購置年貨,俗語曰:“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五十年代以來,過臘八吃臘八粥的風習仍見於民間,“擂臘月鼓”也時有可見,其他活動則已很少見了。不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色香味形俱佳的臘八粥、臘八面、臘八蒜、臘八菜實際上已成為有趣的節令小吃了,臘八粥也不僅限於臘八這日食用了。

只不過平日食用的儘管也是臘八粥的成份但被稱為家常飯罷了,臘月初八日煮的有同類成份的粥才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由來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臘八節在我國有着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從先秦起,人們常在冬月將盡時用獵獲的禽獸舉行大祭,祈求豐收和吉祥。古代“獵”字與“臘”字相通,“臘祭”就是“獵祭”,所以將每年終了的十二月稱作“臘月”,把十二月初/又稱作“臘日”。在《荊楚歲時記》中有“臘鼓鳴,春草生”的諺語,描繪出人們在臘日這一天鑼鼓喧天,喜迎新春的熱鬧歡騰的情景。

在《東京夢華錄》中説,臘八各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相傳十二月初八日是佛祖釋迎牟尼得道成佛的之日,因此寺院要做佛事井熬粥供佛或施粥給窮苦的人。及至南宋,侮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普通百姓,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因而逐漸在我國形成在臘八日喝“臘八粥”的風俗。

古時煮臘八粥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漸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説:“用胡桃、松子、乳覃、柿覃、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及至現代,各地的臘八粥花樣是爭奇競巧,品種繁多。清人富察敦祟在《燕京歲時記》裏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極具京城特色。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十分講究,要先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於、瓜幹、核桃仁、青紅絲、自糖、肉丁等煮成。之後要先敬門神、灶神、上神、財神,以祈求得其庇佑,望來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河南人則吃臘八飯,用小米、綠豆、虹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吉祥豐收。江蘇臘八粥分甜鹹兩種,煮法相同。只是鹹粥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人茨菇、革葬、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

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人。”臘八與粥可謂關係緊密,而粥喝在臘八,可謂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臘八粥的由來及典故 篇五

典故一

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

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它的普及多虧了佛教。眾所周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據民間傳説,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周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裏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裏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粥要從臘月初七開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這種粥象徵性地用來祭佛。農曆十二月初 八就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典故三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老夫妻,一生勤勞,日子過得很紅火,可就是沒有兒女。老伴五十歲那年,臘月初八這天生了個白胖兒子,老兩口給兒子取名叫臘八。老兩口對兒子從小嬌慣,要啥給啥,説幹啥就幹啥,他説要往鍋裏灑尿,他父親就説:灑吧,少灑些。他用劃道的方法記錄數,母親怕他累,就給他一把掃帚,一下可劃好多道道。這樣臘八從小就養成了任性、懶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臘八成人以後,父母給他娶了媳婦,滿想着媳婦會勸他改掉惡習,誰知媳婦和他一樣,也是好吃懶做。老兩口沒辦法,只好讓他們倆人自立鍋灶生活,想讓他們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沒想到過了一年,他們連鍋也揭不開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人家都購買年貨哩,可他倆卻要米沒米,要面沒面,掃掃瓦缸底,撣撣瓦罐,湊了幾樣雜 糧熬了點稀粥喝了以後就睡了,但仍然覺得又冷又餓,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們二人凍死了。從那以後“臘八,臘八,凍死一家”的民謠就傳開了。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讓全家汲取臘八一家的教訓,勤儉持家,勞動致富。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