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精選多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第一篇: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精選多篇)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是我踏上講台十多年來一直思索的問題。要達到這一目的,我談幾點自己的心得:

1精心備課。備課,是課前準備最重要的一環,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備課要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科學性、預見性和計劃性,併合理地分配課堂的時間.

2.認真授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針對學習內容,學生的經歷、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等,設計出富有彈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除了要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處理好教學各個環節,既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

3.創設生活化的練習,讓孩子快樂積極的參與進來,鞏固知識。記得在一年級《10的分與合》教學中,圍繞10的分與合我設計了兩個練習(出示數件商店小商品):1.帶了10元錢,如果買2樣東西,該怎麼選擇?2.如果只買一件,應該找回多少錢?這樣的練習不但幫助孩子們記憶10的組成,而且對孩子們購物還有不少幫助,一舉兩得。 其實要上好一節數學課,老師們都有各自的想法,我呢就覺得上完一節課以後自我感覺是輕鬆、愉快,那就是一節成功的課。

第二篇: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數學課在過去是比較難上的,一是教材的內容比較單一,二是教學模式簡單,三是學生大多聽話。可是現在卻和過去大不相同:實行新課改,使用新教材;教學方式豐富多彩;學生大多是嬌生慣養,自由、活潑、好動,敢説敢做。

就是現在的教材,多樣的教學手段,桀驁不馴的學生,針對這種現狀,怎樣很好地組織教學,利用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不但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要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前搞好學生的預習工作,在上新課以前,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編寫、設計一部分練習題。讓學生人人都能夠通過看書找出大部分的答案,並且帶着餘下的問題進入課堂。這樣上課的時候,學生便會積極發言,認真聽講,人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二是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所關注的焦點。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態度和藹,始終面帶笑容,從提出問題到學生回答,始終要注視着學生,用自己目光給予學生鼓勵、表揚,充分發揮態勢語言的作用,牢牢地把握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是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分析、比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理解、學習新的知識。比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小木棒擺出平行四邊形,讓他們去量一量四個角的大小,四條邊的長短,比較一下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樣孩子們利用已有知識,再加上旁邊老師的適時誘導,學生是不難得出最後的結論的。

四是讓學生多動手,尤其是和形體有關的教學,多讓學生去製作教具、模型,多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多提醒孩子細心、認真,鼓勵失敗的學生多做幾次,培養他們探索新知的習慣。

最後就是把總結的機會也留給學生。學生辛辛苦苦地忙了一節課,一節課到底學了些什麼呢?讓學生自己去説,讓他們相互間去補充、去糾正,這種表達機會多提供給學生,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口頭語言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第三篇: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一、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節數學課的教育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總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主題意義進行理解的情境。仔細考慮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查閲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充分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前談話時,用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生極為好奇的故事、遊戲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學習目標,給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身心處於最佳狀態。

二、注重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世界

在一節課的教育教學進程中,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正確對待認識本節課的新知,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生在學習時就更主動,更積極,因而就愛學、願學,與教師的關係更加地親密。在學生找出了本節課要解決問題的途徑後,又尋不出規律時,教師要巧妙地給學生創設一個合適的情境,通過分組討論、交流,最終找出其規律,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學習數學,有其規律,又有其樂趣,更能夠為我們的學習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三、重視突出學習數學的實踐性

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葉聖陶先生曾這樣説:“兒童遇到事物,發生了求知的動機,於是親自去觀察,去試驗,結果,他們對於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因此,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在教學進程中,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去經歷、體驗、感受、探索,把一些實際的問題抽象成為數學的一些模型,進行必要的解釋、應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研究時間。經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的相互切磋,積極地討論交流、具體操作,發現其中的規律,輕鬆而愉快地突破數學課中的難點,掌握重點。從而達到其教學目的,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一定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一個獨立觀察,積極主動思考的活動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努力探索研究,大膽地進行嘗試,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精神的目的。

如何設計好並開展好自主學習?

1、教師首先應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立即解決的現實問題)。

2、要圍繞已確定的主題設計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設計能將討論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後續問題。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稍稍超前於“最鄰近發展區”),通過提問來引導討論,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即不能代替學生思維)。

3、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應認真、專注地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他細注意每位學生的神態及反應,以便根據該生的反應及時對他提出問題或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髮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4、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能地發言暴露出來的關於某個概念(或認識)的模糊或不正確之處,並及時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詞語)。當討論開始偏離教學內容或糾纏於枝節問題時,要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在討論末尾,應由教師(或學生自己)對整個學習過程作出小結。

第四篇: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怎樣上好國小數學課

宜州市劉三姐鄉龍降國小廖彩榮

國小數學教師應該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對於每一位國小數學教師來説,可以説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怎樣上好每堂數學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成績,確實需要我們精心設計,不僅在內容上精益求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一節好課,都有一個好的開始,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主動承擔學習任務,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農村學生而言,參與學習意識能力和自控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其學習動機需要教師激發和調動,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熟悉與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的主動權。一個好的情景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激活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情景中確定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從而開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同時通過情景創設,使要解決的問題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聯繫,激活現有的經驗,從而獲得新知識。

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可抓住學生喜歡做遊戲的心理,讓學生在“熱熱身”的情景中完成學習任務,先讓學生向前邁兩步,向後退三步,向左彎彎腰,向右踢踢腿,向上拍拍手,向下拍拍手,然後讓學生説出活動中用到了那些方向詞語,最後讓學生猜猜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發生的聯繫。

二、自主探索,營造學習氛圍

合作學習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互動來達成目標,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台。合作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將從課堂獨裁者真正變成一位合作者。對於農村教育教學而言,絕大部分教師把合作方式當成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擺設,或者為了急於完成教學進度,合作還未深入,就草草收兵等等,使合作學習不能在課堂中有效的體現出來,為了實現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兩大目標,教師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體現教學的民主。

例如,在上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38頁《分類》這一課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小百貨店”的情境。通過讓學生動手歸類、擺放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體會到了分類的必要性和意義,產生了分類的慾望,接着又創設了整理小朋友學具這一情境,通過讓學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讓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整節課學生在輕鬆、愉悦中完成教學目標。

三、聯繫生活,體現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應該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體現數學本位的迴歸——生活。因此,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生活中抽象出數學,並運用數學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首先通過談話介紹當天“ 4月8日”是什麼日子,讓學生蒐集並圈出生活中有意義的節日,以及根據計算的結果判斷平閏年時,引用的1949年(共和國成立)、1984年(首枚奧運金牌)、1997年(香港迴歸)這些極具紀念意義的重大節日,用媒體鏈接的方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

學習的興趣,同時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另外,在課中的檢測反饋中“小紅的生日比國慶節早一天,是( )月( )日”、“小方9月29日外出旅遊,3天后回蕪湖,那天是( )月( )日”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層面的檢測,更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學好數學原來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

四、表揚、鼓勵學生,延長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因為國小生的興趣既不穩定,又不長久。一位心理學家曾説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意念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學生興趣的源泉。對學生來説,老師的一點點鼓勵,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誌,他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

總之,教師要上好每一節國小數學課,教師要發揮本地特色和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運用和吸取、借鑑其他優秀教師先進的教學經驗,同時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學生學習數學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五篇: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一位優秀的老教師在作報告時,曾經説過,上完一節課以後自我感覺是輕鬆、愉快,就是成功的課。上好一節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課型來説吧!有平時課(自然風光),有公開課(盆景)。同時這兩種課中又有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我個人粗淺的見解——公開課是代表着某一時期的先進理念,是許多教師智慧的共同結晶,它代表着一個時期的一種思想理念。我們出去聽課也好、還是本校聽課也好都是學習人家的理念(我們常聽有些老師聽完課後議論:“這節課的觀念如何如何??”。可見我們的老師已經轉變了已往的觀念)用於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在教學中能夠用上一點也是一種進步啊!有人説:“做一件好事容易,天天做好事就難了”,因此説:“貴在堅持”。同樣,“上好一節課容易,但是上好每一節課就難了”。那我們怎麼辦?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實用價值”。公開課(盆景)只是少數人上好少數課,(就是哪位專家也好,還是特級教師也好,他們拿手的也就是那麼幾節課),而我們一線的教師要上好的不只是僅僅的幾節課、幾十節課、幾百節課、甚至是上千節課,一句話,我們要上好每一節課啊!上好每一節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真正的功夫是課堂教學。那麼,我們如何將公開課這種盆景,移植到我們的平時課中,使我們的平時課更接近這種(盆景)課。使之與公開課接近些,也體現出一些公開課的味道呢?就這個問題談點自己的粗淺見解:

一、把先進的(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理念落實在教學中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己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從這一總體目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數學教學己不再是以“傳授數學知識”為中心了,而是更加關注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情感和態度的形成等等。與之相應的課堂教學就必須着眼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首先觀念的轉變:先進的教學理念就有先進的課堂教學,如果一位教師在觀念上都不能轉變,從何談改革課堂教學呢?因為不同的觀念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所設計的課堂教學結構、過程也不同。對課的評價也不一樣。本來我是不想談這點的,但我發現有的教師觀念是如此的陳舊的令人可怕、可悲。觀念可以通過學習多種雜誌、或聽課來轉變。多少年來我們口口聲聲地説轉變觀念,但至今仍有一些教師只在口頭上説,沒有把這種理念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怎麼辦?

二、教材的使用(整合化 彈性化)

我們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藴藏的內函,還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特點整合教材,有些教材遠遠落後於教學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編寫是以技能訓練為主要目標,其內容是按着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編寫的,而課標中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的雙邊活動,既是教師的教,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我們所要做的是怎樣用活我們手中的教材,使靜態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活情境。轉變成使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材料。一是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二是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及心理特徵。

1、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改變教材順序:

早在90年代,我在教學正反比例這部分內容時就改變了教材的順序,當時的教材是這樣的“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判斷、正比例的應用題”“反比例的意義、反比例的判斷、反比例的應用題”。當

時我是想把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這兩個內容放在一起教學是為了便於對比、聯繫、區別。這兩塊內容解決好了,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就會迎刃而解了。我連續試了兩年效果比較好。教材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要做到教材為我所用,不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隸,做教材的化身,這樣才能“得心應手”的使用教材,才會有説服力,才有吸引力,才會體現“教必有法,教無定法”。

2、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預設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的教法,更應關注學生的學法:學法研究解決如何學的問題,我們的教法不一定適應學生的學法。因為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主體是唯一的內因,儘管教師起着主導作用,但屬於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育均不可能產生什麼效果,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始終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待。因此,課堂教學開放了,學生不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也不行,我們必須在預設教學過程中關注學法指導。福建省教育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三句話:“以內容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導學法”。

3、根據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有效估計課堂中的升成

最近筆者上了一節“圓的認識”,在設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會用什麼方法學,才能學的好。教師在這節課中每個環節都做什麼?在哪一環節會有哪種情況升成,如果是這種情況我怎樣處理,如果是另一種情況我應該怎樣處理。當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情況也會有的。但我們儘可能地避免。每一節課都有出乎設計之外的情況在予設之外生成。那就需要我們做到“有備無患”。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直徑是所在圓的對稱軸,這一概念是應該在最後一個環節解決的,但是學生在解決在畫圓,這一環節就提出來了。又如教學圓面積這節課時,一個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不起16份,這是對的,但他出乎我的意料,競把這16等份拼成了四個不同的圖形,其中用兩個小扇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這些都是我所料不及的。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人性化)

我認為既然有“教材彈性化”,教學過程也可以“彈性化”。由於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方式不同,有時可能會出現與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時完成教學計劃,是因為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是根據教材的內容而預設的,沒有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升成。我們預設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未必能適應。這時我們也不一定要把計劃的內容一定塞給學生。另外內容的呈現也不一定要按着預設的順序呈現。也可以隨着學生思維的升程來呈現。比如我在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我設計的是先把兩個異分母分數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行比較,但一位學生按着他的思維方式,説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亂了我的教學計劃,(因為我還要解譯“通分”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叫通分,這裏只能説是把兩個異分母分數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這樣我又要讓學生説説什麼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學“圓面積”時,滲透“極限思想”是放在後面一個環節呈現的,誰知在探討“公式”時,學生就提出來了。學生在學習時,並不是按着我們預設的順序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的。這時我們老師是否能按着學生的思維過程、順着學生的思路,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向下進行。這也是尊重學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種表示方式。因為國小生有一種表現的慾望,他一想到什麼、發現什麼馬上就要説出來,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做到充分預設。同時,也要根據課堂上的升程隨時改變教學計劃。

四、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教學特別重視“情感“的投入,任何一節課都是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設計的,如果學生不喜歡你的課,你設計的再好也沒用,他不參與呀!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策略。我認為不論是以前的應試教育還是今天的素質教育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我們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良言意語三冬曖,惡語傷人六月寒”。課堂上我們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用民主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射線和角”這節課時,學生畫出“~~曲線”如果用以前有的教師就擦去,現在這位教師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商量“曲線我們暫時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嗎?”“你是怎樣思考的,願意把你的思考告訴全班同學嗎?”??對待一些學困生,我們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當同學們紛

紛舉手之時,我們可以説:“其他同學都説了自己的見解,你不想試試發表一下你的意見嗎?”即使説錯了,仍要表揚他:“你能站起來發言,老師和同學已經很高興了,沒關係的,慢慢來”。或者説:“先想想,再回答好嗎?”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語言至今仍然存在“誰來説給我聽聽”“看老師怎麼做”“誰能説的更好”,“看誰更聰明”等到不該用的語言。恰當的發揮教師合作者的角色。課堂上需要教師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力求服務與指導相結合。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