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52W

第一篇: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重慶渝北職業教育中心 劉信蓉

我們常聽人説:“這種有損黨和國家的事,不是我乾的,我可以用人格擔保。”人格到底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個人獨特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接受各種教育的逐漸形成的[年品質。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開始接受家庭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和影響直至成人,那麼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同時,語文教育與人人格培養到底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創造性人格有指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説:“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強德育,培養學生人格”,然而,自從我國恢復大學聯考後,忽視了人格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只為了讓學生學習語言,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為了追求升學率,各校、各位老師把德育的發展放在了智育之後。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全新時代,思想觀點創新,知識技術創新必將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將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

一、語文知識是人才競爭的工具

語文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積澱着人類文化的精華,也積澱着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個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寶。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能力,學會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且還應該弘揚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豐富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

高爾基曾提出過“文學即人學”的命題,語文教學必須會對學生的人格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重要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時,將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嚴的影響,在學習《談骨氣》時,就會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偉大精神所感染,將語文教育融入人格培養之中,這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育的重要要求。

二、語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載體。

語文教學與學生創造性的人格培養的關係非常密切,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一種理想培養,如果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能 培養學生相應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凡是語文教師都知曉屈原憂愁幽思,憂國憂民,可與日月爭輝;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甘為孺子牛。等許多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但如何將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讓學生也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呢?

如何將人格教育富於語文教育中呢?

我認為,要善於調動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學生創造性人格的重要內涵之一,它包括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集體榮譽感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情者,文之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可見,只有學生的情感受到觸動,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動,才能逐漸促進個人的道德轉化對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內驅力,催化劑,它可以推動人去克服困難,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學《鄧稼先》一文時,通過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學習鄧稼先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精神,以寒春事為契機,學習鄧稼先為人忠正,為國忘我的民族精神,在文革最後,調動學生情感,以中國一代青年為寫一封信,表明中國對戰爭的立場,表達對和平的呼籲,這樣一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油然而升。艱苦的環境中為祖國。

其次,要善於誘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主要人格表現出現,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對熱愛祖國,尊老愛幼,關心他人,助人為樂。認真,細緻,謙遜。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的篇目,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荷花澱》《鄧稼先》《紀念劉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閃耀出忠於祖國尊老愛幼,勤勞,認真,謙遜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如果語文教師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採用多種教法,誘導學生形成對祖國的忠誠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工作認真負責,有自信,心愛集體,勤勞,謙遜這樣的一些積極的性格,就會促進學生對人生態度的改變,能正確正視自己,相反,就會有自私,懶惰,守舊,驕傲等不良性格,如果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未來的路在何方?

抓住關鍵詞句,也能培養學生的人格和意志,於老師在《薰陶感染塑心靈》中説勵志可以從抓文中關鍵詞句入手,意志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力,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有勵志的良好的條件,能激發學生自覺性,獨立性,堅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能強化學生的人生目標,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

三、運用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語文知識,除了字詞句外,還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教育意義,學生從教材中不但可以學習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還可以從文中薰陶自己的審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學生能真正從語文中受到了各種薰陶和教育,那麼,在他們的言行中就應有所表現,如果老師不正確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就可能成為“課堂上激動,下課後心動,課後就不動”的局面。加之,語文教學具有將讀寫結合特點,在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時是作文教學中,就不能只侷限於遣詞造句,特別在作文教學中,也不能只侷限於謀篇佈局,還應幫助學生講究思想新穎,見解深刻,內容豐滿,真正做到“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學必須與良好人格培養進行統一,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使他們將“先天下憂而憂,後天先樂而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確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現出來,將語文學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藝術美,語言美遷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藝術美,語言美。在記敍文和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更大作用。魏書生老師認為“作文教學的源頭,就是雕塑學生的心靈”“教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這種認為,不無道理,如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寫《助人為樂記》《媽媽為我而笑》《誠信可貴》等作文就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上存在的各種消極現象,培養學生的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使作文育人相輔相成,既訓練學生寫出聲情並貌的文章,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語文教學,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教學,要做到文道統一。

第二篇: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這是入黨誓詞,是我們每位同志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必須向黨表示的承諾,是每位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加入黨組織後必須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準則。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尤其是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各種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碰撞.使我們有些同志淡忘了入黨誓詞,不按誓詞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詞要求而行動。因此,要做黨員,就要積極履行誓詞,不履行誓詞,就不要做黨員;既做黨員,又不履行誓詞,共產黨就不能要這樣的黨員。重温入黨誓詞,可以增強黨員的黨性觀念,增強黨員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激勵每位黨員以黨章規範自己的言行,牢記黨的宗旨,立足崗位奉獻,履行黨員義務,做一名稱職的、合格的,無悔於黨員稱號、無悔於入黨誓詞的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一、牢記遠大目標,認清重温入黨誓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黨員自面對黨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把一切交給黨安排,就應該遵守諾言,按誓詞要求指導自己的言行,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有那麼少數黨員黨員意識不強,黨性觀念淡薄,不能很好地執行誓詞精神,履行黨員義務。今天,我們組織黨員重温入黨誓詞,就是要使廣大黨員“身臨其境”,仍然回到剛入黨的那個時候,那種狀態,那個階段,那種場面,從而達到“三個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黨員在政治上要有堅定性。誓詞中第一句話,就是“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黨要求自己的黨員要講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這個“一致性”既是每個黨員自願的,又是黨章規定黨員必須遵守的原則。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時散佈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不能很好地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有的黨員只顧自己利益,不顧黨和人民的利益,損公利已,損公肥私,敗壞黨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會一些不良現象,就對共產黨失去信心,對實現共產主義持懷疑態度,言語隨便無原則,行動自由無黨性,這些同志完全喪失了黨性原則,忘記了自已是一名共產黨員,忘記了自己入黨時舉起右手向黨宣誓時所表的決心,忘記了共產黨員就應該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所以,重温入黨誓詞,首先就要使黨員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增強黨性觀念,積極為黨工作。

二是明白黨員在思想上要有先進性。誓詞中第二句,就是要求黨員要要遵守黨的章程,而黨的章程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就要求我們每個黨員,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區別於羣眾,要在各方面體現先進性。可是我們有些黨員,在思想上落後於一般羣眾,有的黨員還講什麼“有黨沒黨無所謂,就看哪個掙到錢”“入黨不划算,除了多吃苦,還有多交錢”,甚至個別同志,入黨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喪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後,必然導致行動的落伍,從而使部分黨員沒有履行黨員義務,沒有盡到黨員責任,在羣眾中造成不好的影響,損害了黨的形象。因此,重温入黨誓詞,就要使廣大黨員端正思想態度,純潔入黨動機,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黨。

三是確立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信念。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入黨誓詞中有一句就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然而,現在有極少數人講:“共產主義是渺茫的,遙遠的,假設的,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靜止的、主觀的。我們作為每一位黨員幹部,一定要用長遠的、發展變化的、客觀的眼光,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應當反覆向大家講清楚,我們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正在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階段正是建設共產主義的不可逾越的階段。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原始社會的人誰也不會想到,在他們這一塊土地上,幾千年以後會變成今天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是在前進的,社會是在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身而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亦就實現了。河南省南街村共產主義社區的建設和實踐,可以給世人很深的啟發。

誓詞中最後一句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每當我們面對鮮紅的黨旗宣誓的時候,大家就會自然想到當年烽火連天的戰場,彷彿聽到震天動地的號聲.似乎還看到在硝煙瀰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戰士,眼前浮現出劉胡蘭面前張着血口的鍘刀、黃繼光胸前噴着火舌的機槍,董存瑞頭頂倒扣着吱吱作響的炸藥包。多少年來,共產主義這個人類美好幸福的未來,激勵着無數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江姐等無數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後一刻,義無反顧地奔赴刑場,高喊着“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實踐了他們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建國以來,在誓詞的激勵下,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無數英雄模範人物,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革命的建設事業貢獻出他們畢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國百年未遇的洪澇面前,無數共產黨員發揮先進性作用,黨員都套上有“黨員”標誌的紅袖章,帶頭衝在抗洪第一線,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共產黨員,抗洪英雄高佔成等一批都為共產黨員這一崇高的榮譽,為保護人民的利益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當前,我們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更需要無數的黨員幹部為建設好我們的國冢、我們的家鄉出力流汗。因此,我們面對黨旗重温入黨誓詞,就是為了使大家不忘記黨的遠大目標,不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不要嘴上説一套,心裏想一套,實際上幹一套,一定要在各條戰線和各個崗位上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二、立足崗位奉獻,認真履行黨員的職責和義務。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最高級的形式,它的實現需要世世代代人為此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應當有一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來為之努力奮鬥,而黨員幹部又是在黨組織領導下的骨幹力量,更有責任和義務在各項工作中保持先進性,從而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1、立足崗位奉獻,必須遵守黨的章程。

“遵守黨的章程”,這是黨員宣誓的誓詞中明確的一條,黨章規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章還明確要求:“黨除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羣眾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聯繫,不允許任何黨員脱離羣眾,凌駕於羣眾之上,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羣眾路線,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羣眾的自覺行動。”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千萬不能忘記我們是產生於人民羣眾之中,我們雖然已經是黨員和幹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員,我們共產黨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羣眾,因此,我們必須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強化宗旨意識,必須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觀。人民羣眾是我們黨生存和發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羣眾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羣眾是決定黨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工作,都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的理念,把始於羣眾需求、終於羣眾滿意作為我們搞好本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

羣眾滿意作為我們工作的最終目標。強化宗旨意識,必須確立千方百計為人民羣眾辦實事的政績觀。俗話説得好:“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講的就是為羣眾辦實事。當然,辦實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勞命傷財,操之過急,增加羣眾負擔,樹政績要羣眾公認,經得起歷史檢驗。強化宗旨意識,必須確立勇於奉獻人民羣眾的人生觀。要勇於奉獻,就要做到幹任何工作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有吃苦耐勞的實幹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業務技能,要有駕馭全局的協調能力。

2、立足崗位奉獻,必須履行黨員義務。

在黨員應當履行的義務中,黨章中明確規定:“黨員必須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羣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鬥,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範作用。”現階段黨員如何保持先進性?我認為應在四個方面領先其他普通羣眾。一是要有領先的組織觀念。就是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積極參加組織的一切活動,按時主動交納黨費,完成好組織交辦的任務。二是要有領先的集體觀念。黨員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維護羣眾,為集體增輝作貢獻。三是要有領先的服務觀念。當今社會黨員幹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務,要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羣眾做貢獻,真正做到想服務、會服務、能服務。四是要有領先的創新觀念。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一個人的能力所在,整個社會在與時俱進,所以,每一位黨員要不斷創新,只有創新社會才能前進。

3、立足崗位奉獻,必須具有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精神。

“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這是黨員誓詞中的實質精神,他充分地説明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積極工作的同時,必須有一種犧牲“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的精神,在非常時刻不忘自己是共產黨員而為黨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幾種情形應當把握好。一是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需要個人作出犧牲,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二是當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需要自己作出犧牲,發揚“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主動奉獻給別人。三是當工作任務很重、壓力很大的時候,要能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總之,重温入黨誓詞,就是使我們每一位黨員,當又面對黨旗舉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詞時,應該做到心中無愧,回憶往事心實如磐,因為自己沒有違背自己宣誓的諾言,無愧於共產黨員稱號,從而,進一步增強黨性觀念,增強為實現共產主義而不懈奮鬥的決心,增強隨時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的勇氣,做一名無愧於黨和人民的人。

第三篇:語文教師演講——語文教學與人格的培養

我們常常能聽到有人説:“這種有損黨和國家的事,不是我乾的,我可以用人格擔保。”那麼人格到底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個人獨特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接受各種教育的逐漸形成的一種品質。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開始接受家庭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和影響直至成人,那麼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同時,語文教育與人格培養到底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説:“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強德育,培養學生人格”,然而,自從我國恢復大學聯考後,忽視了人格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只為了讓學生學習語言,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為了追求升學率,各校、各位老師把德育的發展放在了智育之後。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全新時代,思想觀點創新,知識技術創新必將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將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一、語文知識是人才競爭的工具語文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積澱着人類文化的精華,也積澱着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個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寶。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能力,學會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且還應該弘揚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豐富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高爾基曾提出過“文學即人學”的命題,語文教學必須會對學生的人格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重要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時,將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嚴的影響,在學習《談骨氣》時,就會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偉大精神所感染,將語文教育融入人格培養之中,這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育的重要要求。二、語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載體。語文教學與學生創造性的人格培養的關係非常密切,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一種理想培養,如果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能 培養學生相應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凡是語文教師都知曉屈原憂愁幽思,憂國憂民,可與日月爭輝;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甘為孺子牛。等許多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但如何將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讓學生也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呢?如何將人格教育富於語文教育中呢?我認為,要善於調動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學生創造性人格的重要內涵之一,它包括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集體榮譽感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情者,文之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可見,只有學生的情感受到觸動,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動,才能逐漸促進個人的道德轉化對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內驅力,催化劑,它可以推動人去克服困難,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學《鄧稼先》一文時,通過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學習鄧稼先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精神,以寒春事為契機,學習鄧稼先為人忠正,為國忘我的民族精神,在文革最後,調動學生情感,以中國一代青年為寫一封信,表明中國對戰爭的立場,表達對和平的呼籲,這樣一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油然而升。艱苦的環境中為祖國。其次,要善於誘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主要人格表現出現,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對熱愛祖國,尊老愛幼,關心他人,助人為樂。認真,細緻,謙遜。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的篇目,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荷花澱》《鄧稼先》《紀念劉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閃耀出忠於祖國尊老愛幼,勤勞,認真,謙遜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如果語文教師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採用多種教法,誘導學生形成對祖國的忠誠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工作認真負責,有自信,心愛集體,勤勞,謙遜這樣的一些積極的性格,就會促進學生對人生態度的改變,能正確正視自己,相反,就會有自私,懶惰,守舊,驕傲等不良性格,如果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祖國未來的路在何方?抓住關鍵詞句,也能培養學生的人格和意志,於老師在《薰陶感染塑心靈》中説勵志可以從抓文中關鍵詞句入手,意志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力,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有勵志的良好的條件,能激發學生自覺性,獨立性,堅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能強化學生的人生目標,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三、運用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語文知識,除了字詞句外,還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教育意義,學生從教材中不但可以學習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還可以從文中薰陶自己的審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學生能真正從語文中受到了各種薰陶和教育,那麼,在他們的言行中就應有所表現,如果老師不正確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就可能成為“課堂上激動,下課後心動,課後就不動”的局面。加之,語文教學具有將讀寫結合特點,在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時是作文教學中,就不能只侷限於遣詞造句,特別在作文教學中,也不能只侷限於謀篇佈局,還應幫助學生講究思想新穎,見解深刻,內容豐滿,真正做到“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學必須與良好人格培養進行統一,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使他們將“先天下憂而憂,後天先樂而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確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現出來,將語文學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藝術美,語言美遷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藝術美,語言美。在記敍文和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更大作用。魏書生老師認為“作文教學的源頭,就是雕塑學生的心靈”“教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這種認為,不無道理,如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寫《助人為樂記》《媽媽為我而笑》《誠信可貴》等作文就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上存在的各種消極現象,培養學生的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使作文育人相輔相成,既訓練學生寫出聲情並貌的文章,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何樂而不為呢?

共2頁,當前第1頁12

【本站範文網】

第四篇:略論中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培養

中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培養

南陽市第十二中學蔡新曉

電子郵箱:douyama_

電話:13503779074

[內容提要]本文從儒家傳統思想、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新世紀人才的需求三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學生人格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後針對新世紀語文教壇現狀提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改革現行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人格培養道德品質審美能力教學模式

“傳道”是古往今來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國教育史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者一直貫徹着人格培養精神。“傳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義,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與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準則。可以説,儒家學者在開創了中國“語文”的教學體制的同時,即把“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培養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我們首先可從《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找出大量論據。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這裏,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學問之先,首先強調做人的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到學習文化知識。這説明了培養人格的重要性,説明學習“語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礎。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認為,學生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提高思想修養,兩者缺一不可,這樣才不離經叛道,才能做國家棟梁之材。這説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格與學習知識這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兩者應結合起來。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有才無行是不行的,就連千里馬也應看重它的德行高於看重它的力氣。這裏,孔子從人才的角度強調了健全的人格對於一個人才的重要性。

從《論語》的這些言論來看,孔子從學生學習的道德基礎、學習過程中人格培養與學習知識的關係、人才的品得所佔的比重三個層面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

自始至終都強調“德”,即我們所説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時代侷限性,我們覺得,其精髓還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們二十一世紀的語文教師借鑑。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稱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經典《大學》則進一步把它具體化為“三綱八目”。

所謂“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即要求通過一系列教化,使學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倫道德;繼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朱熹語);最後達到把握人倫真諦而“止於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學做人的八個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條目中,“誠意”、“正心”“修身”都屬於人格培養的內容,甚至“格物”、“致知”都並不在於研究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而主要是着重於主體對封建綱常倫理準則的認知學習。

《大學》的“三綱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當時“語文”教學的目的和過程。換句話説,在儒家教化中,學生人格的培養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韓愈,繼承儒家教育傳統,並總結自已的教育實踐,寫下了《師説》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專論。文中,他明確指出了教師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三大任務中,“傳道”被擺在首要位置,因為他覺得教育的目標是傳先王之教。在“傳道”這一目標下,“受業”——傳授儒家經典及古代語言文字知識等,與“解惑”——解決“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問題,才得以切實施行。韓愈把“傳道”作為三大任務之首正符合我們所説的語文教學中應首先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當代,《語文教學大綱》在不斷修訂的過程中對語文教學的性質與要求的認識也越來越趨明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2014年4月第一版)對語文的性質是這樣界定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在《教學目的》欄中,“大綱”進一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欄中還説:“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語文教學越

來越重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並把它作為一項首要任務。

從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角度來看,學生的人格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 新世紀呼喚“新世紀中國現代人”。而作為“新世紀中國現代人”,不僅應具備“人”特別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而且要體現新世紀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陳鶴琴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曾提出“現代中國人”的五個條件:健全的身體、建設的本領、創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務的態度。在新世紀,我們覺得,最起碼應加上這樣一條: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新世紀中國現代人”的這些基本素質從何處着手培養?整體的學校教育當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點的語文教學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知識經濟時代的新人才觀要求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

近、現代科學實踐證明,科學技術並非萬能,不能必然地導致社會進步,最關鍵的問題是它不能解決價值問題。21世紀的理想人格應該説是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科學理性與價值關懷的統一。這樣,作為培養人才並且具有工具性特點的基礎教育學科——語文,很自然地承擔着協調各基礎學科,用人格精神的培養統一學生各方面素質培養的重任。

以上從儒家傳統思想、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新世紀人才的需求三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學生人格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當代語文教壇,其現狀令人不禁憂從中來:現行大學聯考制度及其統率下的語文教學嚴重偏離了人格培養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發展!有鑑於此,為了撥亂反正,我們覺得,中學語文教學亟需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

中學語文教學須注重 道德品質、審美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薰陶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急功近利,只侷限於追求卷面分數,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即“文以載道”,也即文道統一原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語文界曾對這一原則進行過大討論。隨後,在提到語文教學目的時,都普遍承認中學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文化課,且接受這一原則。而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隨着大學聯考制度的深入,這一原則被逐漸淡化了,語文在“惟應試是圖”的教育中,淪為了水深火熱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

審美能力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的一種基本能力,它關係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啟真,可以揚善,它具有多種功能,不僅可以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鑑別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可以使人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長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健康,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而語文學科本來即是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陣地,它有一系列適合於學生的原則,如情感薰陶原則、以話治教原則、寓教於樂原則、滋潤滲透原則、動心迷人原則等。但是,看看現在的學生狀況,慘烈的“惟應試教育”,反而導致學生語文能力極差。從某種意義上説,這種狀況正是一種精神內核空虛和缺失的表現,是精神荒蕪貧乏的表徵。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評價語文教學效果的標準應從長遠設定,要考慮到對學生人格的薰陶,而不只侷限於分數。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語文是最不能拉開分數距離的學科,無論你用什麼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幹,結果也只是幾分之差。語文教師的付出、語文課的價值,用分數來計算,永遠不等價地低廉着。而歷史上有多少優秀的語文教師在學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韓愈、陶行知、魏書生、程紅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薰陶:對人生的態度、對世界的看法、對時事的評論、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評價……能夠只用分數來評價一位語文教師的優劣嗎?當然,只要我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注意以下二點,每位老師都可以成為優秀教師的:

一、把每一篇課文都放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來講。翻開語文課本,哪一篇課文不是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從孔子、孟子到毛澤東、魯迅,從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從劉勰、沈括到葉聖陶、李四光,從中國的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到外國的莎士比亞、巴爾扎克、莫泊桑以及歐·亨利,他們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匯成了人類文明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一個個的例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這一個個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賞,從而汲取營養,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節語文課都融入時代生活的大環境中來教。課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內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熱的、充滿生機的現實生活接軌,就可以無限制的擴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繽紛的電影電視,眼花繚亂的報紙雜誌,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都可以作為我們語文教材的輔助與補充。

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們斗膽建議:必須進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現行大學聯考模式必須改革。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存在一天,它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致命影響將延續一天。現行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分數越來越高(由滿分100分發展到現在的150分。還有可能再增加嗎?有可能的。),題目越來越難、越怪(據説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滿分,就更別説中學語文教師和高中生了。),學生髮揮個性的餘地越來越窄(大學聯考卷幾乎已經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雖然時有小小的翻新,但給人的整個感覺還是死板、沒趣味。),這是在把中學語文教學引向死衚衕!我們認為,大學聯考語文試題應側重於檢測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在形式上,題目應趨於簡化、內容應趨於淺顯和接近現實、範圍應趨於廣泛,最好能儘快實現高校自主招生,徹底擺脱全國大學聯考這根魔棒。

其次,學校考試模式也必須改革。為了應付大學聯考,高三畢業生幾乎每日沉浸在考試中不能自撥;非畢業班的學生,也動輒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級的題型向大學聯考看齊,國中年級的題型向會考看齊,分數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動機。語文學科能否改變這種考試模式,把那些月考、期會考取消,改為考查形式,比如查資料、寫論文,或是出一些綜合性而又數量較少的題目?西方一些學校不是在這樣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嗎?我們借鑑人家的做法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吧。總之,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還學生以自由生長的天地,這才是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三,課堂教學模式也必須改革。既然歷史上有如此眾多的優秀語文教師在學生心中放射着光芒,為何不讓這一羣體在新世紀發展壯大?而這就要求允許語文教師在課堂內隨意發揮,充分展示自已的個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縛於參考書和試卷的羈絆中。現在推行的語文課程改革和研究性學習模式,給我們帶來了一線曙光,但實際上還任重而道遠,我們應儘快在全國推行這些理念,儘快改變現行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使學生在學習中選擇並確定學習的內容,並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探索、發現和體驗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提高學習動機,在探求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經驗,從而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語文研究性課堂教學方式,也就是以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為模式載體,以學生獨立研究、合作研究為實施方式,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在尋找、蒐集、整理、研究的過程中獲得並體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學會拓展自己的精神視野,加強自己的人文修養,充分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和思辯力,鍛鍊自己的語文思維。

當然,實施“研究性學習”,並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雖然關注的是問題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篩選、歸納和整理,但並不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能儘快獲得新知。

參考資料;

1、《四書五經》(現代版)李大明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黃書光、王倫信、袁文輝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3、《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手冊》賈曉波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

4、《實用語文教學辭典》羅大同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

5、《語文課:給思想鬆綁》任玲、王雷著《中學語文教學》02年七期

第五篇:語文教學與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冬天必將過去,春天終將來臨

——淺論語文教學與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二班陳敏

12月1日至12月10日,我在地處温江的成都教育學院參加了“國培計劃”四川省農村中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集中培訓第二年的短期培訓。一個個語文專家、教授講得很認真也很精彩,我們這一百多個來自四川全省各個中學的語文教師聽得也很專注。這次培訓講的最多的是語文教學中的“人性美”和“學生健全人格”,給我的觸動頗大。 李鎮西老師在講課中憂心忡忡地講道:現在從學校裏面畢業的學生大多是“有知識沒文化”、“有知識沒能力”、“有知識沒思想”, 這 “三沒”指的是“人才”健全人格的缺失,而所謂健全人格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對真善美的擁有。的確,現在的很多大學生或許有着深厚的知識功底,但更多的是圓滑虛偽、阿諛奉承的處世原則和浮躁、責任感缺乏、愛心缺乏的工作態度,甚至有人預言:等到90後這一代人當了國家領導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將會改變顏色。這不能不令人為中國的孩子擔憂,為中國的未來擔憂,中國的教育是怎麼了?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我希望自己能夠以螢燭之光為語文教學盡一點力,能夠儘自己所能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出一份力。我想談談培訓後我對語文教學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的一些不成熟的思索。 我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墨子就認識到品行、智力、志向之間的內在關係,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價值選擇的教育和言行一致的人

格教育。例如,孔子説:“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墨子説:“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志無疆者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學校教育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指導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社會教育,也處處體現他對我國傳統人格教育的重視。他説:“生活即教育……從書本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這一段中,他明確地將“人生”作為教育內容,也作為教育活動。如今,“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水泥教育發展的主題。 那麼如何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呢?相對語文教師而言,語文人格教育便是實現其目標的最佳途徑。所謂語文人格教育是指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的結合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培養,對學生實施的人格教育活動。具體貫徹落實方法如下:

1、結合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4]因此,隨着新教材的面世,大量詣在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思想、健全學生人格的文章著作紛紛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嶄露頭角。面對這許多優秀的作品,如何讓徜徉其中的學生快快樂樂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長呢?

首先,朗讀品位。北大教授錢理羣曾説過:“閲讀是感悟作品的最好方式。”通過反覆閲讀,讓學生感受華美的文辭、領會脈脈的流情的同時,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使學生情感受到薰陶,思想得到洗禮。《老人與海》中桑地亞格的不屈,《離騷》體現的愛國情懷,《雨巷》《再別康橋》的唯美,《荷塘月色》的淡雅,《作為生物的社會》《宇宙的未來》的神奇、奧妙,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蘇軾、辛棄疾的豪放,通過閲讀,使學生感受到這些,從而推動學生人格的成長。就這樣,教師不費“一槍一彈”,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滲透其間的情感,領會到文章的真諦。這樣的教學效果、這樣

的教學方式,於師於生,都會特別喜歡。就這樣,在師生共悦中學生人格得以完善。

誠然,豐富的教材內容,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敢於尋求真實的答案、表達真情實感、心中警語、人格座標、價值判斷、精神支柱,能較公平地看待人、事物,明白了人生是一張不能往返的單程票,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以求真務實塑造自己的人格。然而僅僅固守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相機滲透,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學中相機滲透。中學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古聖先賢、領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範事蹟、精闢論述、名言警句,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寶貴資源。隨着教學進程,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將課文中有關內容充分挖掘出來,充分發揮、深入闡述,以其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銘記在心,成為他們理想人格的目標,從而受用終生。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等等。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輔以多個教學工具,隨機補充,相機展開,從而使學生在道德情操、明辨事理、待人接物、對待功名利祿方面,在修身、齊家、治國,在節操、志向、求學、事業,在廉潔奉公、關心國家大事、孝敬父母等方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結合人物形象分析

文學作品的賞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文學即人學”,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過程。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使他們從或善或惡、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區分人性中的美與醜、善於惡;從人物或悲或喜、或敗或成的命運中去感悟人生要義。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通過第一課堂。通過課文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寓於作品中的道德評判的褒貶,培養向善之心;在鞭撻醜類的過程中,領會不應該怎樣,培養去惡之志。如在講授《變色龍》時,通過人物分析,讓學生明白不能做像奧楚蔑洛夫那樣欺上媚下、見風使舵的人。再如,在閲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結合對主人公心路歷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人的一生可以為大,當然也可以平凡。飛翔是一種生活狀態,爬行也是一種生活狀態。無論是飛翔還是爬行,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身處逆境,不能消極頹廢,而應該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份喜悦。為生命增添一份活力與亮麗。藉此,教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引導他們樂觀積極地生活。

其次,通過第二課堂。語文教育無處不在,而課堂時間又十分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課外時間。比如説在讓學生閲讀《鴻門宴》一文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比較項羽和劉邦性格之異。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評價人物作業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展開聯想,進而認識到性格對人命運的重大意義,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完善人格。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開展徵文、演講、辯論、表演等比賽,開動學生思維,鍛鍊學生口才,增強學生自信。也可帶領學生參觀名勝古蹟,寫讀後感等,使學生心胸得以開拓、道德得以薰染、情感得以昇華。總之,只要教師有心,課下有多種途徑完善學生人格。

在這裏有一點需額外提一筆,就是教師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時,要加強對一些人格有缺陷的悲劇人物的分析。因為找出其人格缺陷以及這缺陷與其命運的關係,對中學生來説,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啟發性。針對性是指現代中學生往往只看到社會、學校、家庭的責任,而很少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通過對項羽性格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人格對命運的決策性。啟發性是指這種分析更能觸動他們,從而促使其反躬自省。如通過對《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分析,讓學生意識到虛榮、自私、冷酷的危害性。

3、結合社會現實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思想、新文化不斷湧入校園,而我們又無法做到教材跟上社會變化的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將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聯繫起來,在社會生活這本大書中完善學生人格。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第一課堂中。楊道麟先生在《語文教育學導論》中説:“語文教育不應當僅僅是靜靜地傳授知識的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而應當是充滿時代氣息、跳動時代脈搏、反映人類智慧的場所。” 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找準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接點,使社會生活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和加深,讓學生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擴大視野、培養共同合作意識、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增強抵禦各種不良傾向侵害的能力,增強與社會的親和力和參與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自律意識,完善學生人格,為日後在社會更好地生存打下基礎。如在開展《我愛我家》的綜合實踐活動時,可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愛護自己的,進而體會父母之不易。在講《熱愛生命》一文時,讓學生就某案例展開充分討論,進而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同時,教師還可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分析社會現象,利用讀書、討論、作文、寫參觀日記、影視評論、實事點評、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讓他們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暢所欲言、共同合作,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加強社會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取向,促進學生人格完善。

其次,通過第二課堂。前文説過,人格教育不該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如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施,勿以惡小而為之”。例:有個別學生浪費糧食,參與了“我給農民伯伯做幫手”的課外活動後,浪費現象就少了很多。還可通過節假日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感受向善的真諦。從“三八節”、“母親節”中解讀母愛,從“重陽節”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內涵,做到尊重長者,愛護弱小。從“勞動節”中懂得辛苦奉獻的勞動人民,樹立平民化意識。再如當下學生特別喜歡流行歌曲,可引導他們對歌詞進行評價,培養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由此可見,有效地利用第二課堂,能促進學生形成較強的行為自控能力,提高學生道德修養,有利學生人格的完善。

綜上所述,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結合教材、人物、現實社會對學生進行語文人格教育,才能擁有健康陽光的下一代。這,是對教育本質的迴歸,有利人才的培養、社會的進步。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學生終身發展有重要影響,不僅有利培養良好的道德風氣,有利抵制不良風氣,還有利社會經濟建設。學校不是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拯救學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而將語文人格教育提到日程上來,將會有效阻止這兩種不正之風的滋生和蔓延,有助扭轉這不正之風,語文教育教學的春天定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