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假文盲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假文盲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精品多篇】

漫畫啟示作文 篇一

今天,我在語文書上看到了一幅漫畫,你別看它只是一幅漫畫,可它卻掩藏着文明的重大關係。

我看到了:一個天氣晴朗的夏天,小蘭和明明去上學,小蘭看到了一個垃圾桶旁有很多的垃圾,而且垃圾桶上還掛着一根香蕉皮,地上的垃圾有小孩吃的零食袋,還有小孩買的。早餐的飯盒,還有很多的垃圾食品,上面還有許許多多的蒼蠅飛來蹦去,都臭死了。小蘭説:“誰這麼沒有公德心啊?亂丟垃圾,垃圾桶就在旁邊,也不肯挪動腳?”明明看見了垃圾,聞了一下臭味,連忙把手捂住鼻子,心裏想:“臭死了!臭死了!”小蘭説:“我們是文明人,就應該把他們撿回垃圾桶,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還談什麼文明人呢?”明明説:“對!我們動手吧!”

明明和蘭蘭彎下腰,把零食都處理得乾乾淨淨,心裏很高心,突然停住腳步,又問了問明明,:“如果他(她)們還亂丟垃圾,那怎麼辦呢?”明明和蘭蘭臉上一滿臉的問題,突然,明明從書包裏拿出紙和筆,趴在地上寫字,蘭蘭又問:“你在幹嘛?”明明説:“等一會你就知道了。”明明寫好後,把膠紙把它貼在桶上,上面寫着,文明只差一步。蘭蘭誇了誇明明,明明笑了笑,後來,他們滿意的走了。

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篇二

我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漫畫上畫的是一個叔叔在給小樹苗澆水,而小樹苗旁卻坐着一個男子。那個叔叔問:“你幹什麼?”“等着乘涼。”那個男子回答道。

男子想要乘涼,卻只坐在那等,不去行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去付出怎麼能收穫?

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只想着收穫而不去行動,比如天天想着考好卻不學習的同學,想要找個好工作,卻天天在家打遊戲的叔叔……

想要收穫就要付出行動,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收穫成功吧!

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篇三

前幾天我從我們的語文書上看到了一幅華君武的漫畫,十分喜歡,有許多的感受。

那部漫畫講的是一棵樹的旁邊有一個鏟子,旁邊還坐了一個人,有一個人拿着正準備背澆水,那個準備澆水的人問那個坐在樹邊的人:你幹什麼?他回答:等着乘涼。這幅漫畫看似很簡單,也很搞笑,卻極具諷刺性,讓人不禁陷入沉思。

這幅漫畫讓我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守株待兔》,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宋國有一個農民,靠種糧食過日子,他種的田旁邊有一棵樹。有一天,一隻兔跑了到那棵樹撞死了。因此他就那個農民就以為每天都會有兔子會撞上去,這樣他就不愁吃食的問題了,既不用耕種,也不用幹活,只需要每天等着就可以了,可是卻一直沒有兔子撞上去了。因此這個農民,就沒有吃的了。只能一直餓着。

那幅漫畫和這個寓言故事的含義是差不多相同的,這兩個故事的含義與感受。一個人不可以,也不可能不勞而獲,我們要自己多動手,多動腦,自己豐衣足食,不要老想着不勞而獲。華君武的那幅漫畫,那個準備乘涼的人,他自己想不勞而獲,一直等在那裏,就想着可以乘涼,可是這樣並沒有任何的用處。而且如果讓別人來幫助他的話,那麼他就得不到取得收穫的快樂。而那個幫助他澆水的那個人可以卻可以得到取得收穫的快樂。如果那個在等待成涼的人澆完了樹還有別的時間的話,還可以幹一幹別的事情這樣的話,等小樹可以乘涼的時候,它既可以得到取得收穫的開心與快樂,也可以讓別人也成涼,還有着他用剩餘時間做的事情,成就。

一個人如果想要某一個物品就要自己幹出來,不要懶惰,而且剩下的時間還可以幹一幹別的事情,這樣的話到時你得到了那件物品,以外時間乾的物品也是你的,一舉兩得。

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篇四

這是一個正值種樹的季節,一位叔叔在路邊種了一棵小樹苗,正準備給小樹澆水,卻看見一個人倚靠在小樹苗旁,把小樹都給靠彎了,他又生氣又奇怪,便問:“你在幹什麼?”那個人扭過頭,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説:“等着乘涼。”

看着這幅漫畫,我真是又生氣又好笑。你看看這個人,不給小樹施肥,不給小樹澆水,就想等着享受陰涼,都像他這樣小樹能長大嗎?不付出就想獲得回報,用“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形容他不正合適嗎?咦,我總感覺這個人有些眼熟,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種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大有人在呀!

記得有一次,班級進行大掃除,大部分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幹勁兒十足,【】把教室打掃得窗明几淨、清爽舒適。雖然大家的臉上掛着汗珠,但是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用勞動換來在美好環境中學習,怎能不開心?可偏偏有幾個人藉着打掃衞生區的名義在操場上瘋玩,遲遲不肯上樓,直到玩得滿頭大汗才回教室。回到教室,他們欣賞着大家的傑作,似乎也有屬於他們的功勞。結果可想而知,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們:“如果都像你們這樣,我們有這麼舒適的學習環境嗎?”説得那幾位同學慚愧地低下了頭。

我又想起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一位農民伯伯在田裏勞動,突然,有一隻兔子在奔跑中迷失方向,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樁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棵神奇的樹樁,等着再有一隻兔子撞上去,可是奇蹟怎麼會再次出現呢?結果他的田裏長滿了雜草,莊稼顆粒無收,只能餓着肚子過冬了。

唉,夢想不勞而獲的人終將一無所有!

等着乘涼漫畫的啟示作文 篇五

想必大家都喜歡看漫畫吧?他總是用最精煉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幅圖畫。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令人陷入沉思,還有的令人熱淚盈眶。一天,我在語文書上看到了一幅漫畫,題目叫《等着乘涼》,令我深有感觸。

漫畫中,有一棵剛被護林員栽上去的小樹苗。他的枝幹很細,苗條的“身材”上,剛長出幾片新葉,綠綠的、嫩嫩的,像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這時,一個大叔走過來,他頭戴鴨舌帽,架着一副黑框眼鏡,穿着一身單薄的襯衫和一雙棕色的皮鞋。只見他走到小樹苗前,坐在地上,靠在小樹苗上。小樹苗那嬌弱的“腰”都被壓彎了。

這時,護林員走過來臉上充滿了驚疑,問:“你在幹什麼?”那個大叔扭頭回答到:“等着乘涼。”

看到這個,我覺得用“坐享其成”這個詞語再適合不過了!太可恥了!只會等着享受,卻什麼也不做。

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不勞而獲的人。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就想取得好成績;有些年輕人整天在家好吃懶做,就想一夜暴富;還有些人想要整潔的房間,卻不想打掃……

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在家做作業,遇到了一道難題,我連腦筋也不動,直接上網搜答案,並將它抄了下來。考試時,遇到了一道類似的題目,我還是不會做,心中懊悔極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去奮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的明天!

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篇六

夕陽西下,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一個垃圾桶髒兮兮地立在路旁,“嘴”上掛着一個香蕉皮,想吃又吃不進去,腳邊全都是垃圾:果皮、煙頭、包裝袋……男孩、女孩見了,異口同聲:“誰呀?這麼沒素質呢?多走一步不就扔進去了嗎?”

男孩和女孩立刻跑過去把垃圾撿回垃圾桶裏去。撿着撿着,男孩想:“這可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總不可能天天在這裏把垃圾撿回垃圾桶吧!”小男孩站了起來,絞盡腦汁想着辦法。

女孩問到:“幹嘛不撿呀?”

“這可不是長久之計,你又不能天天守在這裏。”

“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女孩問道,“我們當然不能天天守在這裏。要有一個辦法讓扔垃圾的人自覺把垃圾扔進去才行。”

男孩看着女孩撿垃圾一上一下,書包跟着上下跳動。男孩恍然大悟,把書包放在地上,拿出一張紙,掏出一支筆,開始寫字:文明只差一步。女孩見了,連聲叫好。他們一起把字貼在已經乾淨的垃圾桶身上,讓它成為來扔垃圾人的警示

是的,生活也是這樣。多走一步,就距文明近一大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安門廣場,一天清理下來,有19噸垃圾,可以把腳給沒了。一個月就可以把整個天安門廣場埋在垃圾下了。而且19噸垃圾中,還有6萬塊口香糖。你們知道的,清理一塊口香糖,就非常費力,得耗費1。1元的人民幣。

外國也有類似的情況。美國夏威夷海灘東南方向幾十海里外有一個垃圾島。全都是遊客亂扔的垃圾造成的,美國,初步估計在2020年時,面積會和夏威夷海灘一樣大。每年都在增大,每天最多的時候,甚至可以增加好幾平方米。現在的面積比三個足球場還要大好幾倍。用普通的漁船打撈還沒擴大的速度快。匙,中國幾千噸的,造島神器,來把垃圾裝走也要暈,好幾次才能打撈完垃圾島。

地球這座秀美的河山就被這樣弄得千瘡百孔了。

我們只有從一點點小事做起,往前多走一步,讓垃圾入桶,只要人人都這樣做,我們就可以為地球明天的美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漫畫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篇七

漫畫在藝術家的眼中是藝術;在家長的眼中是無聊而對學習沒有幫助的圖畫;在我的眼中是一本令人受益無窮的書。

週末,我翻開《漫畫大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黃紙四格紙漫畫,主要講了:放學了,一位扎着兩條小辮子的小女孩和一位黑褲子小男孩一起回家。看見路邊有一個垃圾桶,旁邊垃圾堆積如山,箱內卻空空如也,還有幾隻嗡嗡爛叫的蒼蠅。女孩指着垃圾箱不滿地説:“當今社會風氣不良,僅僅一步之遙也不肯邁出去。那我們一起把這些垃圾給撿起來吧!”男孩説:“這次我們把這些垃圾給撿了,以後還會有人不肯邁出這文明的一步。”男孩緊鎖眉頭,抓耳撓腮的想着。突然,他靈機一動,拿出紙筆寫了起來。過了好一會兒,女孩把垃圾收拾乾淨了,男孩將紙條貼在垃圾箱上。只見上面工整的寫着“文明——只差一步。”女孩見了,豎起大拇指稱讚男孩,男孩也豎起大拇指表揚女孩。

看完這幅漫畫,我不禁深思:僅僅六年時間國人就發生了六起不文明事件,如:中國國小生丁錦昊隨父母一起去埃及盧克索神廟旅遊時在牆上刻下了“到此一遊”這一“國刻。”看完這些新聞,我的心頭砰然一震:“文明只差一步”,這一步不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還是做人的基本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