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俗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4W

民俗作文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一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為啥要放鞭炮?”媽媽説“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為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説:“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温暖的手,温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温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為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有關民俗的作文 篇二

如果你看過安陽市春節民俗展覽會的話,你就會知道那兒有多熱鬧,人們腳尖兒貼腳跟兒,把市圖書館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樂點一:糖畫惹人愛

糖畫是用白糖、紅糖攪拌,放進鐵鍋中文火慢熬,一直到能牽出細細的糖絲,就可以畫畫了。民間糖畫藝人一邊用勺子在大理石石板畫,一邊解説畫畫的時候不能斷斷續續,要一氣呵成。只見藝人手握盛了糖稀的勺子,揮幾筆畫出一條彎彎曲曲的蛇,再揮幾筆繪成一條飛舞的龍。最為好看的就是宮燈了。我看得很入迷。.。.。.一扭頭,老爸不見了。我鑽出人羣瘋狂地尋找老爸,大概你不知道我找老爸要幹什麼吧?沒事,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我想你也會抵擋不了誘惑的。找了一會兒沒結果,急得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正要轉身再找的時候,忽然看見老爸就立在我旁邊,一臉壞笑。我押着老爸,要老爸給我買一個糖蛇。老爸經不住我死纏爛打,答應給我買一個糖蛇。噢耶!

樂點二:梨糕糖功效多。

啊哈!你猜我又看到什麼啊?梨香十足的梨糕糖!梨糕糖是用梨、姜、白芝麻、白糖文火煮成的。然後拉成條狀、用模具分割成小方塊,冷卻即好。老遠就能聞見香味。梨糕糖不僅味美,而且功效多,有清熱、化痰、止咳、敗火等功效。老爸是個健康主義者,一聽有這麼多的功效,趕快買了一包兒嚐嚐。我放一顆梨糕糖到嘴裏,立刻清香四溢,啊不!是梨香四溢。剛剛做好的梨糕糖温温的,略微有點軟,不粘牙,果然有香梨的味道。老爸也在品味,停了好大一會才説:白糖的甜、姜的辣、梨的香,確實不錯哦!

樂點三:貼剪紙過吉祥年。

內黃的剪紙在全國聞名。你看那花花綠綠的窗花、各式各樣的剪紙,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你看,這裏有一些慶祝新年的蛇剪紙,上面寫着蛇年好運、金蛇狂舞之類的喜慶語。

民俗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內黃的扒糕、燒灌腸、煎血,滑縣的木版年畫,內蒙古的羊肉串、馬奶酒。.。.。.還有民俗表演、猜燈謎。.。.。.盡享節日文化盛宴!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民俗樂、吉祥年。

習俗作文 篇三

我家鄉的習俗——拜年

拜年,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我的家鄉福建,拜年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家中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為作揖鞠躬,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説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或紅桔等。

第二種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小孩也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説“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不過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吳、桑的人家。

現在拜年之俗仍然盛行,而且增加了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新年鐘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電話拜年的習俗也流行起來了。

三年級:77654321

民風民俗作文 篇四

“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七年級去拜年。”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到大年七年級人們忙忙碌碌過節的情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説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化緣,化得五穀雜糧充飢。後人為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户户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

灶祭之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髮洗澡,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髮師傅們這時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於為人理髮。節前,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裏掛起大紅燈籠。牆上要貼年畫、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於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後,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後,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並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大年七年級,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並説”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八年級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後,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但仍很有節日氣氛。初八稱”順星日“,傳説眾星神於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羣星閃現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杆上燒掉。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綵。入夜後,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

據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寺廟。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北京的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更是盛極一時。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原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曾在這裏居住,死後葬於此。白雲觀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十九開廟。傳説十九日邱處機下界超渡有緣者,稱”會神仙“,開廟時遊人如雲,各路民間花會多來此表演。大鐘寺正名覺生寺。廟內的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聞名中外。開廟時,廟中住持在其懸鈕兩側孔下,系一小銅鑼,遊人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傳説擊中者可得福。宣武門外琉璃廠會從七年級到十六開市,人稱”廠甸“。此處遼代為海王村,明代為琉璃窯廠,清乾隆時始成市肆。開市之日,商販雲集,凡文物、古書、首飾、珠寶、玩具、食品,應有盡有,為舊時北京春節最熱鬧的去處,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廠甸出售的各種民間玩具。逛廠甸的孩子,一般都要買風車和空竹,再買上一串春節才上市的大糖葫蘆,捧在手裏,走在街頭,為節日增色不少。此外,還有風箏、毽子、泥人、鬃人等等。傳統木版年畫”新正逛廠甸“反映了這種節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雍和宮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舉行”跳布札“活動,俗稱”打鬼“。雍和宮”打鬼“之後,北京的全部傳統春節活動就結束了。

民俗作文 篇五

端午節快到了,龍舟鼓咚咚地響了,大人小孩的心怦怦地跳了。

我們的龍舟,是指我孃家浙江樂清柳市一帶的龍舟:雕刻得非常精緻的龍頭龍尾,彩繪得五彩斑斕的龍身龍鱗;36個座位36把短槳,頭尾各配長艄一把,還有司鑼、司鼓、司旗各1人,共41人。

長艄是特別長的槳,並不劃,只是架在船後當舵用,保證龍舟穩穩地前進。持長艄的人,兼做“躥龍頭”的工作。躥龍頭是高難度動作,得有極好的彈跳水平和平衡能力。他每一躥都得躥得高高的,這時龍舟已前進幾米,他得計算好這個距離再穩穩地落下。躥起,落下,再躥起,再落下,那是給龍舟發力,讓龍舟如虎添翼,飛快地向前射去。司旗之人也絕非尋常。那旗很大,旗杆很長,還吃着風,照理説扛着它站立在船頭都困難,可司旗卻還能把旗幟打出花樣,打得獵獵作響。他左邊一劃,右邊一兜,那面旗比一支槳還管用,撥着龍舟向前躥去。

龍舟出行,有作獨龍表演的,有雙龍爭強三龍鬥勝的,也有四龍五龍戰得難捨難分的。最排場時,十條龍舟齊頭並進,龍頭高高昂起,龍尾瀟灑飛揚。健兒們奮力地舉槳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掀起了驚濤駭浪,水起霧繚得連人影也看不清了。兩岸則人山人海,搖旗吶喊的,歡呼雀躍的,那種盛況可以和世界上最為激烈的競技運動相媲美。記得一年端午節回孃家,車子經過一座公路橋時忽然走不動了,前面是一溜長蛇般的車隊。原來,橋下的龍舟鏖戰正酣,司機們停了車爭先恐後地撲向橋欄歡呼着,慶幸自己遇上了這樣壯觀的場面。

我們的龍舟,的確比別處的要彪悍矯健得多。我在南京秦淮河看到的龍舟,像一口碗,才12把槳,好像一個還未斷奶的孩子;三亞的龍舟是14把槳,雖然披紅掛綠,卻像是一個小兒出來玩玩而已;韶關的龍舟有20把槳,龍身倒也不短,但總嫌瘦弱纖巧,不堪委以重任;香港的龍舟人數不少,但龍頭龍尾被簡化了,看上去不太像龍。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24把、28把槳的,有的造型簡單,色彩灰暗,而且沒有司旗司鑼,顯得有些冷清,更沒有躥龍頭的弄潮兒——請原諒我對自己家鄉的偏愛!

每年過了春節,我們的龍舟就會從“龍舟屋”裏給請出來,進行一番仔細的檢修。等到農曆四月,龍舟訓練就開始了。下水的那天,鑼鼓喧天,炮仗動地,人們點香燃燭,祭拜天地以及河神和龍王。有結婚、添丁或考上大學等喜事的人家,還要扯上兩丈紅綢,給龍頭龍尾披紅掛綵,把龍舟打扮得喜氣洋洋的,祈求快樂和吉祥。

划起龍舟來,司鼓是總指揮。來不及出門觀戰的人,在家裏只要聽着鼓點就知道龍舟們在幹什麼:咚,咚,咚咚,鼓聲平淡,龍舟只是在趕路;密密的一串長音,是龍舟轉槳了——龍舟從不調頭,只是轉槳,健兒們齊刷刷地抬身、轉身、落座,龍尾朝前,逆向前進;鼓聲越來越激,如馬蹄,如急雨,我們就知道是鬥得如火如荼了;鼓聲如狂飆,如雷霆,那就是我們的龍舟大獲全勝了。我們的龍舟劃到哪裏,那裏的村民就放起炮仗來迎接,還用幾個大盤子把酒、菜、粽子、香煙等送到河埠頭來,慰勞健兒們。

我們村裏有個豆腐佬阿三,每天總是戴着一頂破草帽,挑着他的豆腐擔子,走村串巷地叫賣。在龍舟比賽的日子,他不走大路專走河岸小路,我們村的龍舟划向哪裏,他就跟到哪裏。聽到有人喊買豆腐,阿三就放下擔子,一邊劃拉豆腐,一邊吹噓我們的龍舟如何如何雄壯。可我們的龍舟也並非百戰百勝,贏了,豆腐佬就把草帽推到背後,揚起一張意滿志得的臉;輸了,他連豆腐也沒心思賣了,把那頂破草帽扣得低低的,灰溜溜地回村來。所以,我們的龍舟這天在外勝敗如何,只要看豆腐阿三的破草帽就知道了。

划龍舟的時節,是村子裏最和諧最團結的日子,哪怕恨得幾年不説話的,哪怕剛剛打得頭破血流的,只要上了龍舟便拼盡全力,同仇敵愾。男人在外頭賽龍舟,女人自覺地做好後勤服務工作。大太陽烤着,熱吧?一天到晚拼命划槳,累吧?爭強鬥狠,上火吧?還有那坐久了皮開肉綻的臀部,發炎吧?女人就在家裏早早地熬好綠豆湯,加了冰糖,放涼了,等丈夫、兄弟或者是兒子們回家,狠灌一氣。

那一天,煥嫂正在臨河的窗下攪着一大鍋波浪滾滾的綠豆湯,我們村的龍舟和鄰村的龍舟拼上了,相持着不相上下,她的丈夫和兩位弟弟都在船上。煥嫂那個着急啊,她一邊揮舞着勺子,一邊吶喊:加油!加油!再再加油!龍舟是划過去了,可一大鍋綠豆湯也全被她潑到地上了……

如今,我們的龍舟划向了全國,劃出了國門,並在各種大賽中屢屢獲獎。這就是我們的龍舟,可愛的龍舟,驕人的龍舟!

關於習俗作文 篇六

天灰了,人散了。街道上傳來一聲聲敲打的聲音,原來是人們在做好吃的清明果呀!雨下了起來,滴在做清明果的容器裏,滴在那綠綠的麪糰上,顯得更加誘人了。

雨細細的,就像千萬根尖針落下來,變成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小土坑。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位大爺手拿一個粗長的棍子用力地敲打着麪糰,一邊敲,一邊還念着一首詩還是一個童謠,節奏感很好,旋律也很美妙,只可惜我一個字也沒聽懂。大爺敲打,大娘揉麪,真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我在一旁呆呆的看着他們,自己也想“玩一玩”。我迫不及待地跑過去拿起那粗壯的棍子,拿棍子可真重呀,就算我使出全身的力氣,它還是得意洋洋,紋身不動地站在那裏,還時不時對着我壞笑。

我拿它沒辦法,只好去幫他們印清明果。這“印”可不是把什麼東西印在清明果上,而是把清明果麪糰放在一個容器裏,讓它成形。

看着自己製作的清明果心裏別提多高興,再咬一口更是美滋滋的。這個清明節過得真是滋味!

風俗作文 篇七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過新年啦!過新年啦!你想知道過年的風俗嗎?就讓我來告訴你過年的一些風俗吧。

我們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要貼春聯,把會帶來厄運的鬼神擋在門外,古詩有云“總把新桃換舊符”,告訴我們新的一年已經來到。這一天我們還要祭灶神。要在灶台上放一些甜食,用這些甜食把灶神的嘴巴堵上,不讓他下凡來偷吃東西。

真正快樂的除夕到來了。我們今天可以放鞭炮了!“噼裏啪啦”的響聲裏夾雜着我們的笑聲。我們在廣場上跑來跑去。放鞭炮是為了趕走年這個怪物。傳説,這個怪物經常來到人間來禍害百姓,人們可被他害苦了。有一個老奶奶,在門上貼了紅色的春聯,掛了紅色的鞭炮,於是,年就被嚇跑了。於是,每年過年,人們紛紛在門上貼春聯,在門口掛鞭炮。我們還會在除夕這天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呢,捧着沉甸甸的壓歲錢,我們高興極了。當然,團圓飯可是少不了的。桌子上的菜可豐富了!有餃子,代表萬事順利;有魚,代表年年有餘;有湯圓,代表團團圓圓;有火鍋,代表紅紅火火;有年糕,代表年年高。

在年七年級,開門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而在這一天,也不能掃地,因為會把好運氣掃掉,還不能倒水,怕把好的運氣倒掉。

在大年八年級,人們還要去祭財神,希望財神會光臨自己的家。還要去外婆家拜年。

新年可真快樂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600字 篇八

寒假到了,鄉下的爺爺捎來一包糯米餈粑,樂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爺爺是畲族人,做餈粑是畲族的風俗,逢年過節都要做的。

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進門,就看見了一個大石器,它張着老虎一樣的大口,這個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轉過頭,滿是皺紋的臉上突然露出了笑容,接着温柔的對我説:“等過年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爺爺告訴我今天就要解開“老虎口”的祕密。只見爺爺裝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乾淨了,放進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的大木甑裏蒸。我心裏可急了,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什麼關係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怎麼想也沒有頭緒,開始試着問爺爺這個難題,可爺爺就是笑而不答,讓我耐心等待。終於,大木甑裏飄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爺爺將一木甑的糯米倒進清洗過的“老虎口”裏,再一邊掄起身旁的石錘往糯米飯上砸,一邊不停地往裏面加水,我想,這糯米一定好疼的吧。

一頓飯的功夫,糯米就軟軟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來,我稱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來做餈粑的。軟塌塌的餈粑給舀進了一個大竹匾,飄來的香氣引得我直流口水。爺爺看見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餈粑放進碗裏,加了些白糖遞給我,説:“趁熱吃吧。”我看着餈粑,立刻拿起筷子,細細的品嚐,哇!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樣滋潤我的心頭,忙對爺爺誇讚道:“好吃,太好吃了!”

想着想着,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這個寒假雖然短暫,但是我過的很充實,也很快樂,但糯米餈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裏……

民俗作文 篇九

木製的隋圓型的窗户,高高胖胖的門檻,長方條的琴桌,八仙方桌兩邊擺着太師椅,琴桌上的木質燈架,燈架上圓圓的燈窩,點亮了漫長的鄉村歲月,燈下母親納鞋底發出的“嗤啦”聲依然在腦海裏閃過。熟悉的場景勾起對兒時鄉村生活的追憶。這是我最初走進河西民俗村最初的體驗,彷彿時空倒轉,我又走進那温馨的鄉村歲月裏。穿過長長的丹霞大道,走進紅山口,感悟臨澤鄉村千百年來濃濃的民間民俗文化氛圍,就從河西民俗村起始。

催人的鑼鼓點子從雲霧裏落下來,從曠野隨山風穿越樹林飄了過來,密集的鑼鼓聲催得我們還在丹霞大道上就腳步匆忙起來。車輪飛轉,眼前飛檐翹角掛着大紅燈籠的民俗村彩門映入眼簾,彩門口不是很大的小廣場,滿溢的人潮已經漫到周圍的渠旁和裸露的土地上。

歡騰的鑼鼓打着激越的節奏,從外地趕來的攝影愛好者已經讓航拍器騰空升起,退休的民俗學者黨校老校長正在人羣裏宣佈驚牛表演的次序。

我剛找到一個高處作為拍攝的視角,驚牛的前奏表演就拉開了序幕。三支舞獅的社火隊從紅山口丹霞大道開始先來的接後來的,直到三支社火隊到齊匯合在一起,迎接驚牛。驚牛在前,社火隊在後,在驚牛的帶領下一路敲鑼打鼓來到民俗村前的小廣場,掀開民間民俗活動驚牛的高潮,迎蒸牛娃子,兩個穿着漢唐服飾一紅一黑的宮廷衞士,高舉高杆燈籠編制的福結杆在前引路,九個穿着牛頭服飾的青年,拉起三輛河西鄉村常見的大軲轆牛車裝扮的花車前往路口迎接臨澤鄉村十二户家庭婦女蒸好的牛娃子。車把式檢查了車轂,拿起膏油瓶往車轂上鎬了些油,拿起釘錘敲打了敲打,圓車的議程也已完結。車隊在前,驚牛其次,社火隊敲鑼打鼓緊隨其後,緊接着民間獻牛娃子儀式把活動推向新的浪潮。戲劇驚牛的演出燃爆了觀眾的激情,台上表演,台下歡聲雷動,演出廣場記着無處下腳,直好把飛行航拍器放飛在空中。丹霞大道紅山口段人山人海,交通一度中斷。台上緊鑼密鼓的節奏像是驚醒了七彩丹霞,也驚動了祁連羣山,驚醒了沉睡的梨園河,驚醒了河西的雲天,整個表演場上開始沸騰。那是一個能讓時間靜止的晴朗的天氣,驚牛表演着把自身放置於歡聲雷動的海洋裏,讓曾經農家的生活細節演繹成民俗藝術的氣場,撼動千萬莊稼人喜悦的心靈。 民俗村四合院,院落瓦房飛檐翹角,全是明清的古宅,沒有摻雜一絲現代建築。燈籠和春聯紅得耀眼,映紅了街門也映紅了宅院翹翹的屋檐。念寶卷活動正在這裏舉行,念者聲情並茂,聽者鴉雀無聲。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把人引入無我兩忘的境界。四合院門外的大院裏石碾石磨古香古色,白玉珠一般的元宵在十幾口大鐵鍋翻滾,熱氣騰騰的元宵沽熬得蜜一樣香甜,六千多人圍到大鐵鍋前竟然井然有序,啖元宵,看驚牛、聽寶卷、觀秦腔,整個紅山口,不,應該是整個梨園堡、七彩鎮一帶沸騰起來。夜晚,華燈綻放,幾千條謎語引來了無數猜謎愛好 者,猜燈謎成了臨澤民間文化人一年一度歡度元宵佳節的盛大聚會……從一踏進民俗村開始,隨便你抬腳走進哪座古老的宅院,你都會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過年氣氛。

在紅山口,在梨園堡,在七彩鎮元宵節是過年的收尾,元宵節是一種鄉村的希望,是一種鄉村的信仰,是一種鄉村的習俗,是一種鄉村的情感,更是一面鄉村生活照古照今的鏡子。對着這面鄉村民俗生活的鏡子,你可以在臨澤人的臉上真切地讀到今天這個有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