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4.62K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多篇】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一

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着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後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説,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並且傳説農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遊春娛樂的盛會。

曲水流觴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祓禊沐浴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雲南初春流傳的洗腳大會,就是古代祓禊的遺風。修禊,源於周代的一種古***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後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氣爽,文人怎能辜負這大好時光,自然會有“秋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修禊當數蘭亭修禊和紅橋修禊。

會男女

在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種節日中的野合,由來已久,本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野合羣婚,後來也有殘存,如廣西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男女野合圖。後來的記載也多見此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江蘇武進地區在九年級遊南山,民謠曰:“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遊南山。”

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曆三月三為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拜西王母在中國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風俗,如揚州拜三茅真君,又稱瞎子賽會。温州則在農曆三月三供無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英雄。山東齊河不育婦女,在農曆三月三要去娘娘廟燒香叩拜,主持賜給一根紅線,求育者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象徵娘娘神賜子,生子後把泥娃娃放在牆洞內,每年的農曆三月三都要給娘娘神燒香上供。在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大娃娃”年畫,説明京津地區也流行拴娃娃風俗。當前農曆三月三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但各地還有類似風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麗水的龍子廟會、吉林永吉的龍王祭、浙江海寧的雙忠廟會等等。上巳節雖然主要是祈求人類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認為人的繁衍也能促進農作物的繁殖。民間流傳的麥生日,就認為麥與人一樣有一種生育能力。農曆三月三在吉林有許多節日活動:一種是瞎子會,即盲人集會,選會首,共聚餐,實行自我保護;另一種是大神節,在此舉行薩滿出師會,並抬神出巡,此後作法時就可獨立跳神了。有的當天還要祭倉神,成為祭犁日,從此開始春耕活動。正因為如此,上巳節之後,人們就開始了農忙。古代有些地方,在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説是獵物,莫如説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喂蠶。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二

中國古代農曆月和日相重疊的都是很重要的節日,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西周時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又名“元巳”、“三巳”,三月九年級多逢巳日,漢代定為節日。《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

《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在溱水與洧水河邊,姑娘説:去瞧瞧熱鬧怎麼樣?小夥回答:已經去過了。姑娘又説:再去看看好嗎?洧水河那邊,寬廣,熱鬧,人們喜洋洋!這一天,是古時青年男女可以彼此戲言、相互贈花、盡情狂歡的日子,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遊活動。

古時民間三月三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以及歌會等活動。古人有浮蛋乞子的習俗。在野餐時將煮熟的雞蛋、鴨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從水中取而食之,謂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將紅棗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絳棗”。剛煮熟的熱雞蛋很難剝,投在清水裏漂一會再吃倒是個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個文化裏都是生育的符號。壯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還有吃彩蛋的習俗。唐朝時,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羣臣,所謂“曲水流觴”,自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上巳節的許多傳統。

三月三的風俗作文 篇三

嶺南的南方,有個小小城叫陽春。陽春呵,多麼好聽的名字。

陽春的三月,是那麼的變幻無窮。三月,寒風還在颯颯的吹。因為風的挽留,冬的`腳步停了,春天的美好日子被佔據着。

陽春人有點煩了。心想着等待春風的到來,好融解因冬天而冰封了的心,讓久藏的身體接受那春光的擁抱。可惜,一切都因為現在是三月而變得遙遠。

風,仍然在吹,只是不再是狂烈的吹。它變得温柔體貼。它還帶來了毛毛的雨。凝在那空中的雨花接受了風的邀請,在慢慢地翩翩起舞,妙曼,優美。頃刻,小城籠罩在一片水霧中。這景,是仙景嗎?於是,陽春倒在了它的温柔懷抱裏。

太陽終於忍不住了。它惱怒地撥開層雲,向這個世界展現它的力量。風又變了。那雨花,那雨花,被無情地驅逐出陽春小山城。我想抓住它。但,風過後,手裏抓住的只是它留下的芬芳和對它的無窮思念。

你要走了嗎?陽春三月。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四

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説。

一説,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九年級唱歌致哀。

二説,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九年級,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説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説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説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蔘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佈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做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飯,還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對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有知識性的盤歌、鬥智的蠻歌和情歌等。內容則是天文地理、文學、社會、倫理道德等無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為見面歌、邀請歌、愛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羣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歌聲像條紅線,牽着兩顆愛心,若姑娘中意小夥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將手中繡球贈與他,“他”則回贈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便是彩蛋。小夥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願意,就握住彩蛋不讓碰;若有意就讓小夥子把蛋碰裂後一起吃,同時也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三月三已成為國際性的歌節和具有新時代氣息的綜合性文化節日。

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傳統的體育盛會,至今已有上百年曆史。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壯、瑤、苗、漢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裝前來廣西三江富祿地區赴會。後生們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搶花炮是花炮節的主要活動。待炮聲一響,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衝上天空,立即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場上上百名隊員爭相搶奪,搶走花炮的選手意味着智勇雙全,他們不僅能獲得長者頒發的獎品,也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花炮會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蘆笙、對歌、唱彩調、看侗戲,鬥牛、鬥雞、鬥鳥等,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在三月三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殺豬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時還要掃寨趕鬼,外人絕不能在這天進寨,否則被認為是破壞掃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間傳統習俗。這天,彝、白、傣、苗、哈尼、納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節日盛裝,呼羣約伴,到西山踏青遊春,大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節日的歡樂,日暮興盡方歸。

海南黎族在農曆三月要過“愛情節”,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節日,後逐漸發展成為整個黎族的節日。它的形成與黎族的婚制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這天,必定舉行篝火歌舞晚會。篝火旁,黎家姑娘、小夥和着節拍,跳起歡快的“檳榔舞”和“竹槓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戀”開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裏、溪水邊,三五成羣的對歌擇偶。中意的便雙雙離羣,互贈定情信物,小夥子將耳鈴或手鐲為姑娘戴上,姑娘則將自織的七彩腰帶系在情郎腰間。這種對唱情歌擇偶的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現在的“三月三”,除傳統歌舞外,還有經貿交流等活動。

三月 篇五

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傳統的節目,有的流傳的較為廣泛,如中秋節,吃月餅、賞月這樣習俗幾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同樣的,也有一些是某些地區或某個民族的特色,如三廣西的三月三。

廣西的三週三是一個法定節日,在三月三時,人們都要放兩天假,這足以證明三月三這個節日的重要性,當然,三月三也不是一個憑空冒出來的節目,它也是有來歷的。

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他有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其中,只有小女兒麗妹沒有嫁出去。這當然不是因為麗妹醜陋,實際上,她聰明漂亮,也有不少人上門提親,但麗妹都一一拒絕,這是因為,她早已喜歡上了博學善良卻出身貧寒的阿強。他們兩情相悦,甚至有不少人都給予他們祝福,只可惜,員外反對他們的戀情,這讓麗妹心灰意綠色作文網冷,侍父母睡去後她留下遺書,懸樑自盡了。而阿強知道後,一頭撞到樑柱上,和麗妹去陰間做夫妻了。

而三月三,便是為了紀念這一對求而不得的戀人。在三月三時,人們會包五色的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各色的植物,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這種糯米飯軟糯可口,據説吃了還能人丁興旺、身體健壯,製作糯米飯非常講究技巧,每一種顏色都要用到植物體內的汁液,而且能強身健體、清熱涼血,並且還很好看。畢竟是五色的糯米飯,跟普通的糯米飯不一樣。而彩蛋,則是用來促進感情的。

其實三月三本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不知為何,現在只有廣西等少數地方才過這種節日。我挺希望三月三能傳承下去的,畢竟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要由我們中華民族繼續傳承下去。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六

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畲族人民都要用畲族的方式隆重地慶祝。三月三那天,整個小城裝扮一新,到處張燈結綵,彩旗飄揚。打扮得最漂亮要數寬闊的廣場了,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椅子像一隊隊出列的士兵。舞台的裝飾更迷人,鋪上了紅紅的地毯,邊上都是畲族的各種器具,那五彩繽紛的燈光照在廣場上,整個廣場顯得更加豔麗了。

別開生面的中國畲鄉三月三文藝晚會開始了,五十六個民族歡聚在一起,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文藝晚會的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活潑可愛的我和小朋友們表演了《在燦爛的陽光下》,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更惹人興奮的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陳毅、鄧小平五位爺爺跟我們同台演出,那激動的場面令我終生難忘。

今年的三月三過得太有意思了,我愛中國畲鄉的三月三。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七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於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説。

一説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九年級唱歌致哀。

傳説最廣是關於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九年級,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説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説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説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蔘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佈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並自己食用,俗説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説。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説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夥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三月三的風俗作文 篇八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白族都會在蒼山腳下舉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縣的中和峯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羣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藥材到食品、傢俱、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每到這個時候遠至千里的商人都會慕名而來。各族人民都要把最好的工藝品,土特產品拿到三月街上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並且在三月街中還有有賽馬賽龍舟等比賽。

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讚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可以看出三月街有多熱鬧而且賣的東西也非常的齊全。在三月街上我們一家看到了許多名貴的中草藥和各地區的民族特產。在三月街上可熱鬧了,可以説是磨肩接踵。人很多,今年三月街剛好是五'一節天很熱人很多,人們揮汗如雨但趕街的興致未減。人們都在這兒賣到了自己滿意的商品都很高興。説聲。唱歌聲。歡笑聲。響成一片很熱鬧,這也是最牛的街。

這麼熱鬧的三月街是怎麼由來的呢?原來是這樣:據説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每天吃一對人的眼球,給當地白族人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有個充滿神奇威力的勇士,為了給白族人民除魔滅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計,把暴君騙到蒼山的中和峯麓,喚來神狗消滅了他。為了紀念這個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們便每年在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蒼山腳下,歡歌樂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這就是我們白族的風俗:三月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九

明天就是“農曆三月三”。我們家鄉有個習俗,在這個日子裏,要約幾個好朋友野炊。可是明天我要去少年宮練跆拳道,所以奶奶決定把這個活動提前到今天。我很期待這個活動,因為可以和很久沒見面的小朋友玩,所以特別興奮,一大早就起牀了,催着媽媽出發去太湖沿途看到公路兩邊的油菜花開得真漂亮,金黃金黃的,象一片金色的海洋。

路旁還睡着些不知名的小草,綠黃相間,真美!我問媽媽:“是不是春天到了,花兒就會自然開放?”媽媽對我説:“是啊!花兒收到春姑娘的邀請函就來參加春天的盛會了”媽媽還告訴我,這些油菜花謝了以後就會長出油菜籽,油菜籽經過壓榨就變成我們做菜吃的菜油了,我在想菜籽怎麼能變成香噴噴的菜油呢……

一陣春風吹到我的小臉上,我感到有點冷,媽媽讓我抱緊了,因為她要加足馬力直衝目的地。我心裏樂滋滋地,巴不得插上翅膀,好快點到太湖和小朋友玩。腦海裏已經浮現出小朋友相聚一堂的快樂場面了……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篇十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來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興了。

晚上,我媽媽就開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準備。首先看見媽媽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媽媽就用手拿紅蘭,不過多久,紅蘭便冒着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香透了。我心裏想……彩媽媽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蒸。聽了媽媽説明天蒸,我焦急了。但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為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然後,媽媽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牀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於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媽媽見了我説:“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裏乘着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媽媽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於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媽媽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孩子還結了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裏放着個紅通通的雞蛋。我們還拿着雞蛋,和別的同學鬥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為什麼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願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