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析: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17K

淺析: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淺析: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提出“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貝爾認為: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藝術品中必定是存在着某種特性的,離開了這種特性,藝術品就不能作為藝術品而存在;有了這種特性,任何被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至少是不會一點價值也沒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性質呢?那“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唯一解釋。在分析這幾句話前,我認為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究竟什麼是藝術,或者説我們怎麼理解“藝術”這兩個字的即藝術觀念。這個觀念並沒有統一的解釋,藝術理論家們都曾給出不同的答案,進而造就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和思潮。那我就發表一下我對藝術的理解。

我認為藝術是通過藉助一些手段或媒介,比如色彩,聲音等,來塑造故事人物形象、營造氛圍,以此反映現實、寄託藝術家情感的一種文化。藝術家們在創造藝術作品時,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作品的形式千變萬化,包括藝術語言組合和結構。好的藝術往往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或者哲學價值。但是好的藝術不一定能被大眾所接受,有時候人們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這就造成了創作者所做的一些好的藝術及其所想表達的內容不能被很好地看到即藝術品不一定具有大眾層面的娛樂性,因此好的藝術品需要好的內容要與適當的形式結合。

基於以上觀點,那麼“有意味”則是藝術作品所表現得情感,或者是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哲學價值和 格調。“形式”是藝術中的一個基本元素,是藝術作品的色彩,線條,造型圖案,或者文學語言,印象節奏旋律。我認為“有意味”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藝術創作者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其所具備的人文修養,那麼這種“形式”更取決於藝術創作者的形象思維。其次我認為物化作為藝術傳達活動,在把“胸中之竹”化為“手中之竹”的階段,也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流暢,出色的表達,藝術家必須對自己所使用的媒介擁有深入的認知,例如作曲家必須對所有樂器及其音色瞭然於心。那麼傑出的藝術家對於這些藝術媒介大多具有超常的敏感,這樣才能把它們恰到好處的運用於創作之中。

終上所述,我認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這句話其實就是克萊夫•貝爾關於“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誰更重要,誰決定誰”爭論的一個答案。針對這個爭論我認為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從接受角度來説,形式先於內容,形式選對了,內容才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像有的人就喜歡看書,通過濤濤文字,來感受創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人偏向看畫展,通過視覺的享受和刺激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氛圍。但是總的來説,我更傾向於藝術離不開形式,同樣藝術也離不開內容,同樣,形式是內容的形式,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兩者共生,缺一不可。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引用: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個人理解:看文章的人通過文字來探索作品主題和作者情感,沿着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意思深幽也可以顯現出來,被看文章的人所理解。這句話中文是讀者與藝術創作者的媒介。如果缺乏對於藝術形式的理解,那麼也會對藝術作品的解讀產生阻礙。完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內容結合在一起,那麼二者的有機統一,足以使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並使其有着令人驚訝的感人魅力。比如«藝術學概論»一書中103所列舉的19世紀末期,雕像家羅丹為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的故事。羅丹選擇長袍遮住身體,放棄細枝末節,把觀眾的目光集中在雙眼上,以簡練樸素的藝術手法來凸顯巴爾扎克的內在氣質,以形式最大限度的簡化來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一事例完美地體現了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共生性的特徵。

綜上所述:我認為完美的藝術作品,是完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兩者有機結合,,然而藝術形式的多樣化,需要藝術家對自己進行藝術創造使用的媒介要十分的熟悉,加以藝術實踐,不斷尋找具有美感的藝術形式,內容和主題選材方面要反覆回味琢磨,使其源於生活的同時要高於生活。藝術家心中總有一團似火的熱愛,每一份熾熱的熱愛,都值得被用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