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7W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多篇】

精選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 篇一

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上仍有三個方面有待提高。

一是我國在農業基礎研究部分關鍵領域仍存在創新差距。

近年來我國農業基礎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但在部分關鍵領域仍與世界農業強國存在差距。從高水平文章發表情況看,中國農業科技論文CNCI值排名依然不高,全球排名第17位;全球Q1期刊發文量排名第16位,CNS期刊發文量排名第20位。從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農業科技並跑和跟跑階段的技術分別佔39%和51%。

二是我國農業科技產學研轉化效率不高。

近年來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單項成果豐碩,但技術集成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較弱,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路徑不暢通,仍存在農業科技創新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不匹配、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能力和條件等問題,導致農業科技產學研轉化效率不高,農業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不暢。從專利申請情況看,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的農業領域專利申請佔據較大比重,授權專利許可轉讓比例低,產學研轉化不暢。

三是涉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

世界農業強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但我國企業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發展尚未成熟,涉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我國農業科技型企業數量較少。截至2019年底,在全國2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涉農高新技術企業8920家,僅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4%。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佔比不到3%,低於歐美等國的投入水平。我國農業產業鏈“鏈條長、主體多”的特點也導致了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存在創新難度大、創新鏈難以反哺產業鏈等突出問題,農業企業創新積極性不高。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從國內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農業是基礎、是支撐,更體現強國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羣眾豐富多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以及對鄉村文化與綠水青山生態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從全球看,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要改變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高局面,必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不斷縮小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的差距,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五個振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目的是增進農民福祉,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聚焦關鍵環節,明確主攻方向,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強調底線思維,堅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要繼續壓實壓緊責任,把脱貧人口和脱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整村整鄉返貧現象。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督促各地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

農業強國建設不是關起門來搞,要着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要圍繞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等領域,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共同制定國際標準規則,增強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我們有黨領導“三農”工作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有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藴,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資源稟賦,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三

會議指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不搞脱離實際的面子工程。

蔡海龍指出,補足農業短板關乎頂層設計的根本問題,而根本問題的具體表現,即會反映為當下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他提到,資源稟賦的不充足,表現出來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如何保障重要農產品的充分供給,如何進一步提升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另外,小農户的勞動生產率低,表現出來的就是農户們會更關心怎樣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龐大的農業人口生活在鄉村,農民們也就更在意怎麼能讓鄉村變得更宜居宜業、怎麼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教育、醫療、養老等等問題。”

蔡海龍表示,頂層設計是長遠的規劃,政策會推動短板補齊,而當下最受農民關注的實際問題,則是將短板具象化、具體化,解決問題更側重於實幹,更能體現實效。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四

提出了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給出清晰界定,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敬畏、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自覺把人類發展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範圍之內,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育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謀劃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在農業農村大、人口數量多、水土資源少、生態環境差的基本國情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存在內容不夠完整、體系不夠完善的情形,這與現實發展中所強調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計的“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建強農業農村弱項”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顯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且必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作為第一產業,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基本特點;作為重要區域空間,農村擔負着生態涵養、產品與要素供給的重要功能。可以説,良好資源環境和綠色生態空間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底藴,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更加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需要解決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轉型等諸多問題。惟此,才能夯實固牢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根基與環境基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積極保護好農業綠色的本色和農村戰略後院的家底,構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技術路線與施工藍圖。這就需要切實增強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深刻認知,始終堅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統籌謀劃農業農村產業佈局,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角度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型,從農業強國建設的角度來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着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目標出發,精準設計出一套打基礎管長遠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生態財富觀與“金山銀山”經濟財富觀的辯證統一關係,牢固樹立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這就需要加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性治理,不斷強化對國土空間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着力推進降碳減污與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進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持續努力,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綠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