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孝道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孝道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孝道心得體會 篇一

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孝”字,便可知一個家庭的幸福。

父愛與母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就像是一捧土壤孕育了一株生機勃勃的幼苗。孝行是一種對滋養我們的“土壤”的一種回饋。古有二十四孝圖,今有新二十四孝。從兒時起,我們就受到孝道文化的薰陶,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

孝道是一種品德,是一種良知,是一種感恩。感謝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情,並不能只在言語中體現,還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時光匆匆,人總是會老的。每個人都會有步履蹣跚的那一天,土壤也不會一輩子都能保護那一株幼苗。而當脆弱的幼苗成長為茂盛的大樹時,就是我們應儘自己為人子女的義務的時候。父母含辛茹苦的為我們操勞一生,他們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我們也要以這樣如高山如深海般的愛來回報他們。

孝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孝需要發自你內心深處的付出,也需要時間的檢驗。沒有盡孝的人,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笑柄,是精神的漏洞,就如同缺少品質道德人並無二處。生命經不起漫長的等待,真正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才是我們終生的遺憾。盡孝一定要儘早,正如某公益廣告説的一樣:“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要忘記我們肩上的重擔,無論時光如何匆匆……孝道,永遠都是最不可忘懷的。

孝道心得體會 篇二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星空裏,羣星閃耀。詩情融花意一體,智慧與激情齊飛。閲讀經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感悟,就會被那蓉智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廣闊胸襟;《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宇宙萬物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廣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社會理想;其中不僅藴含着崇高人格魅力和深刻智慧美,更沉澱着一個偉大民族不朽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輔助教學書,成為一種長效民族素質滋養濟,更是當代學生學習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為真誠,讓我領略了真誠無限魅力!以言語温暖他人也是泛愛眾。人生有限,可祝福別人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悦。當老師以真誠心幫助學生,昔日視若無睹機會驟然間變得清晰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愉快,漸漸在享受經典。原來我生活習慣不節儉,現在習慣令人讚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學生逐漸形成高尚品德、強烈責任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處處為人着想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歡眼見為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智慧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尊敬,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本是根,人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根,是我們成長根。我們一定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把孝永遠傳下去。我向善啟孝心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為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深根。 雞蛋原理中,因為雞蛋是幼小生命,在破碎那一刻,我們一定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保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晰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東西給喚醒了。 我相信,我們班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很多中國儒家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老師講解,深諳其中道理,印象都應該很深刻。可是這些寶貴東西,在重複考試和自我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現在,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行為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時代裏,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國家裏。日復一日快節奏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

古人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聆聽。因為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美譽,禮儀一直被當做人生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今天,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進步、開化與興旺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文明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哀,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閲讀那些外國人士寫成功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現在國外越來越熱鬧中國文化研究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人生幸福根源確實是愛和被愛。看着自己家人和朋友獲得了成功,自己同樣地興奮和雀躍。默默地把自己愛給予別人,自己心同樣是温暖。而作為被愛人,我們更能感受到這一點。最真切便是撫育我們父母。只有他們從你一出生,即開始擔當兩個守護天使角色。縱使你到了那遙遠天邊,他們還是始終不離地關注着你。你忘乎所以地忘掉了他們,他們卻將你時時掛在心頭。每次説到父母,正在嬉笑我都會心有濡濕,對他們充滿了愛敬。

現在重新審視我們家幾代人對自己長輩所做微不足道、在常理之中事情,我才發現孝道在我們家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孝道氛圍中長大,認為對長輩本來就應該這麼做。可以説孝道在我們頭腦裏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在行動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平常。現在看來,所不同就是家突出了一個孝字和身教。由於孝,兒女們聽話,母親和我理念得以灌輸;由於孝,兒女們懂得尊敬師長,人人喜歡;由於孝,兒女們懂得仁愛,同學團結;由於孝,兒女們奮發學習,成績優異;由於孝,他們好好做人,不讓媽媽操心等等。就是因為做到了一個孝字而一順百順。

我才開始明白,別人沒有錯,所有錯誤都在自己德未修呀。此生最大幸運就是聆聽到聖賢教育,然而當自己修養沒有達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時,很有可能出發目是好,做着做着就偏離方向了。在這個假期國學經典學習中,我深深感到像我這樣從小好逸惡勞人,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要改習氣,立身行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自己一定要堅持改過向善,做到久自芬芳。

從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該予年紀時,還是一事無成。我希望能為別人做點事,學習儘自己本分做人。國學經典使我明白做一個真正人,一個大愛人,一個高尚人。使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了很大轉變。國學經典,聖賢滌盪了我們心靈污垢,淨化了我們靈魂,使我們有一種脱胎換骨、再世為人感覺。如果把這幾天學習用兩個字概括,我想會用這樣兩個字:感動。國學經典教我們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怎樣為人師、為人父、為人母,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善待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件物品,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懷着感恩之心。系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係努力將中華文化承傳,成全我們家庭,成全我們幸福,誰能説,國學經典不是我們生命中貴人呢?你們用自己善行義舉實踐着聖賢教誨,用自己一片愛心去成就他人,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相信你們今日種下了福田,種下了善種子,他日定能開出世間最美麗花朵,結出累累善果。

學習經典,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要時時懷着一顆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與人為善,也與己為善。回校以後,我要積極地向全校師生、推廣力行經典理念,讓全校師生都來接受經典教育,並通過青年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使全校師生受益一生,來影響和帶動蘭州市經典教育開展,讓更多學子接受聖賢智慧教誨,能夠擁有更加健康美好人生!一個人對父母不敬,對你性德是最大損傷,我不騙你,一個人只要對父母不孝,整個業障絕對快速現前。國學經典道義、情義那厚重力量生養了我們,我們懂得了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是我才感到自己曾經把父母傷得那麼深,可是父母對兒女愛,卻永遠不會改變,那是一種最最真摯永恆愛。我是在幸福中長大孩子,比起父母來説,我簡直就像金枝玉葉一樣,而父母只是卑微小草。但是父母這株草,活得有尊嚴,有志節,不低頭,也不奢求,非常快樂,從小就知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社會污染,從來都沒有誘惑、動搖過父母。

人一生,有很長很長路要走,而父親母親,永遠是我源源不絕支持力量,伴隨我,也引領我。《弟子規》正是在時時處處、引導我們如何仁愛待人,正確處事,分寸有度接物好教材。在現實生活中真是隨時可以用到啊!

孝道心得體會 篇三

“百善孝為先。”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到今:黃香温席、卧冰求鯉、鹿乳奉親、換腎救母、背母求學……這樣的孝親故事數不勝數。不僅如此,我們身邊也正在發生着一件件孝敬長輩的感人故事。我的外婆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雙休日的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看望外婆。外婆已經年近七旬,兩鬢已有幾縷銀絲,皺紋早已不知不覺地爬滿了她的臉。但是每個雙休日,外婆都會帶上太祖母愛吃的東西,千里迢迢搭公交車去看探望她。太祖母已經是九旬老人了,滿頭的銀髮,臉上佈滿了一條條深深的皺紋,一笑起來一臉的褶子,滿口的牙齒幾乎掉光了。一見有人去她家,她駝着背,彎着腰,步履蹣跚地向前移動着。一邊走一邊説:“你們是誰啊!幹什麼來,來我家偷東西呀……”後面支支吾吾的,憑誰都聽不懂。因為太祖母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她不認識人。大家只能無奈地搖搖頭。可外婆卻絲毫不介意,每次一見太祖母,不管是否理睬她,外婆都走過去拉住她的手,親切地叫道:“姆媽!”而太祖母就呆呆地看了外婆一眼,漸漸地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高興地説:“三媳婦你來了。”可見得外婆經常來服侍她,已經在太祖母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也常常跟着外婆去看望外祖母。每次到了太祖母家,外婆總是先幫太祖母梳頭。外婆輕輕地把蓬亂的頭髮攏在一起,慢慢地梳,還細心地打了一個麻花辮,再盤上去,最後細心地用夾子一個一個地把辮子固定好。太祖母原本蓬亂的頭髮就變得十分整齊。太祖母顯得更有精神了。外婆又把從家裏帶去的飯和菜一口一口地餵給太祖母吃,把最大的蝦剝給她吃。太祖母一邊慢慢地咀嚼,一邊微微地笑着。待太祖母吃完飯後,外婆又連忙搬來了一把椅子,放到小院子裏,扶着太祖母慢慢地來到門前曬太陽。外婆再打來一盆温水,把毛巾先打濕,微微擰乾,輕輕地給太祖母擦臉擦手。恰逢鄰居走,總是忍不住誇外婆是個孝順的好媳婦。可外婆卻笑着説:“這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

每次跟着外婆的去太祖母家,我都深有感觸,也使我慢慢地理解了“百善孝為先”的意思。是啊!我們這些做小輩的就應該要孝順我們的長輩。外婆就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孝道心得體會 篇四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進而説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守孝不光要在生活細節中表現出來,不只是穿什麼吃什麼的問題,還要秉承父母之志,他們生前的志願、思想,做子女的不能違背,即使父母不在了,也要像他們在時一樣遵循,這樣才是從裏到外地守孝。道《二十四孝》裏有一則故事叫《聞雷泣墓》,講的是三國時魏國王裒的父親被無罪處死,王裒憤恨難禁,隱居了起來,教授一些學生。王裒的母親怕雷聲,每當打雷的時候他就陪伴在母親身邊。

後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每次打雷時王裒就會到母親墓前説:“母親不要怕,孩兒在此呢。”他教授學生《詩經》的時候,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總是痛哭流涕,他的學生怕觸及老師的思親之情,乾脆不讀《蓼莪》這首詩了。同樣的還有《齊書·高逸傳》中的顧歡,顧歡早孤,每讀到《詩經》中的“哀哀父母”這句時,就會拿着書慟哭不止,於是他的學生也廢棄了《蓼莪》一篇,以免觸動了他的悲情。

《蓼莪》是一首孝子悲痛不能終養父母的詩,讓王裒和顧歡不能自已的“哀哀父母”句是説可憐的父母生我這樣辛勞,此詩後面有幾句家喻户曉的名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父親生我,母親養我,從小愛撫護着我,養我長大培育我,庇護不願離開我,進進出出抱着我。這詩讀起來真是讓人感動哀傷至極,我們哪個人不是這樣才得以長大的呢。從儒家的大道中學習體會孝道,在內心中培養感念父母慈愛之心的種子,即便沒有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施行,也已足夠了。儒家之道若能得以在此方面傳揚開來,社會當日漸和諧,因為這就等於奠定了仁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