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孝經》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5W

《孝經》心得體會多篇

《孝經》心得體會篇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很多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當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夠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能夠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説,到了今日,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説教;___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經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並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職責,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能夠以肯定的。對於今日來説,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孝經》心得體會篇2

“孝”字——老與子的結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體現了華夏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即是:晚輩孝敬長輩。《孝經》是我國國學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僅為人們講述親情間的孝道,更為那些為民、為商、為官的人樹立了德行的標杆。

孝之父母。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我們就聽長輩講過孝道的故事,例如: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漢文帝劉恆的親嘗湯藥,董永的賣身葬父等等,也許那時候是懵懂,但時至今日,作為青年人我們對這些故事的感觸會頗多,我們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着我們受凍捱餓。反過來講,我們80後的青年一代,又有幾個能脱離父母的幫助,他們為我們攢錢買車,買房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現在的我們雖做不到物質保障,但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提供精神保障,也許僅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動作,也許是為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也許是放假時回家陪他們嘮嘮家常,也許是陪他們逛逛街,也許……,這些貌似不起眼兒的小事兒,會為他們帶去歡樂,這何嘗不是一種孝?但現實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們總以各種理由搪塞他們,總用工作當做自身的擋箭牌,去逃避,去迴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絕與他們接觸的機會,更不要説我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物質條件,就沒臉見父母,他們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於物質基礎。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資格去談為民、為商、為官的孝。否則,無論是哪行哪業的人,孝對於他們來講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而言。

孝之國家,其實就是一種德行。我覺得孝之國家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優勢最大化。作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應如孝經主張的那樣 即: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所謂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則是在工作中應該保持平常心,戒驕戒躁,虛心像前輩學習,對長輩要用尊稱,敢於奉獻,改掉80後原有的惰性,勿因學會知識而好高騖遠,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職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評而懷恨在心,我認為這是孝之國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動,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德與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為依託,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夠,可以補;德不行,很難補。我們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補拙,而在“德”上, 我們不應該蠻幹,應科學統籌,即有德才有行。通過對《孝經》的學習,我們應該在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個全新認識,切實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當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誤,從而進一步加強排水人對工作中出現問題時的準確判斷,運籌帷幄,為排水事業的明天添磚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國家。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無論你身在何處,國學無國界,應多多研讀《孝經》這樣的著作,修身養性,提升自身素養,為後人樹立榜樣,代代相傳。

《孝經》心得體會篇3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這是當孔子把孝經,講解給曾子時,曾子發出的感歎,同時,也是我學習孝經的最大感受。孝經包含的內容太多了,太偉大了。在如何處理與家人關係、處理與同事關係、教育教學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它讓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謹身節用,立身行道”。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孝敬父母,不讓父母擔心受怕,不讓父母因自己不良行為受侮,要努力學習工作,讓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驕傲、自豪。

讓我們懂得了為人處世,要“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對待長輩、上級要敬,對待上級要順,也就是要服從工作安排,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只有做好本職工作,在哪裏都能紮實有效地完成相關任務,才會被上級認可,被大家所認可。

更讓我們懂得了教育引導學生要“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教育學生要因勢利導,順應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聖人“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學生,管理好一個班級,一個團隊,要順勢而為,讓學生學會愛父母,就要先去愛學生,給學生做出愛的榜樣。要想讓學生講道德,講道義,就要先讓學生明白德的意義和內涵。要讓學生不爭,就要先教導學生學地禮讓。要讓學生有禮貌,就要先教會學生禮節,以及各種場合應該用什麼樣的音樂。要想讓學生不違法犯罪,就要先教導學生哪些是不法行為,會給大家帶來傷害。總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學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學生,就一定會彬彬有禮,有修養、有氣質。這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積澱的精華,我們丟掉了他則多麼的可惜。

這本孝經,應該自己學,家人學,學生學,以至於全社會都來學。家人學有利於家庭和睦,學生學可以諦造學生的幸福人生,全社會都來學,建設和諧社會就一定會變為現實。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是精僻、經典。

當我把孝經通讀了一遍後。感慨萬千,哎呀!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學好它,人生會少走多少彎路啊!太應該讓兒子學了。於是,我以讓兒子幫我背誦為名,和兒子一起學習,討論、背誦。每天一章,半個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卻覺得仍有許多迷惑糾結着自己,學習了孝經,確實讓人對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幾分淡定,少了幾分焦躁不安;多了幾分睿智,少了幾分魯莽。

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學期,和孩子們一起再學習,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新的收穫!並努力把傳統文化的精神植入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從小具有君子風範:“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為培養出有修養、思維活躍的學生而努力!

《孝經》心得體會篇4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説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説:“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説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説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説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心得體會篇5

通過參加由東方智慧研究學院董老師主講的“孝立人生”專題巡講的學習,以及公司組織的“學國學,訪書院,登麓山,較力量”的户外活動,我個人對“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並更深一層次的體悟“感恩”。

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了數千年下來的言行與禮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為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的“孝”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認知裏,感覺孝與順是連接在一起的,簡單地認為孝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平時注意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即使有些事明顯不那麼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儘可能的“順”着他們的意思來,而不是先用心去幫忙分析後再提出更合理建議。通過這幾次對孝文化的學習,我重新認識到,孝並不意味着萬事“順”,而是要“敬”。

以前聽過個故事:據説古時候有個國家有個習俗,當人老了就要被遺棄到深山裏去,任其自生自滅,有個大臣不忍心這樣遺棄自己的老父親,在自家挖了一個地道,把老父親藏在裏面。後來,這個國家被另外一個國家打敗了。戰勝國的國王對這個國家的國王説:“我有兩個問題,如果你們能回答出來,我們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們全國的人都殺掉!第一個問題是,怎麼區分兩隻蛇的性別?第二個問題是,兩匹長着同樣顏色、一樣大小的馬,哪一匹是母馬,哪一匹是小馬?”失敗的國王答不上來,就在全國懸賞徵答,可是也沒人能夠答得上來。這時,那個大臣問他的老父親,老父親説:“這不難回答。把兩條蛇放在柔軟的地毯上,四處爬動的是雄性,靜止不動的是雌性。給兩匹馬喂點草料,母馬會把草料推向小馬。”於是,大臣把答案稟告給國王,兩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答,這個國家因此得救了。當得知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親時,國王非常震驚,為

了感謝這位大臣的老父親,國王下令撤消了遺棄老人的習俗,命令從此以後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説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孝”不僅是中國基本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孝道。正所謂“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業、大孝可治國平天下”。

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做企業實際上也是在做人。企業的各項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個制度本身沒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斷地改進,需要人去具體執行,需要與時俱進。只有在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自覺、自願地遵守和執行制度的時候,制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執意要違犯制度,制度本身並不能夠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過事後對人的懲罰處理來體現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業發展前期,在企業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人就成為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人的這種自發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自覺性,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企業氛圍。而“孝”文化的深刻內涵能夠引導、規範每個人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的問題,教育企業員工從德的方面去規範、要求自己。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從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開始。

我們金光華正處在企業發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業要發展靠老闆頭腦,中等企業發展靠制度保證,大型企業的發展是靠文化傳承引導”。一直以來,公司都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沉澱積累。到如今我

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訓的學習文化等等。

在現階段,我們金光華的企業孝文化已經基本成雛形,包括去年年會時的主題之一“感恩”,其實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內涵部分!

人們常説“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即是一種美德,一種感恩的心態!更是為作社會成員之一的我們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昇華思想境界的內在動力,是增強凝聚力、促進和諧環境的必要條件!“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作為子女,我們首先要學會感恩我們的父母,是她們含辛茹苦把我們培育成人。同樣作為一名企業的員工,對誰負責,感誰的恩,絕不是個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必須站在公司這個層面來思考和回答。我們在“孝立人生”學習到的感恩詞“感謝天地的恩賜,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領導的栽培,感謝老師的教誨”。毋庸置疑,感恩公司、報效公司,忠誠履行責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這是永遠不變的公司魂魄,是公司傳承發展的血脈,也是做為企業一員的我們的處事根本。因為個人的進步、理想願望的實現,並不只是單獨依靠個人努力或是某一個人的幫助就能成功,這一切的關鍵離不開組織的培養與信任。

感恩於組織,是一種大恩回報。“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會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為,必以其堅韌不拔之志畢其一生幹事業,才會作出大貢獻;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會在危急緊要關頭多一些正氣,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賴,少一些顧慮,少一些羈絆”。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什麼時候,也不論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始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我們為之奮鬥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責任是公司賦予的,對外所展現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業,而不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更需要“謹言慎行”!以當得起企業對自我的信任。

在實際工作中,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問題,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是滿腹的委屈,很多時候會心情煩躁、抱怨、甚至怨恨,糾結成一小段暫時無法逾越的障礙。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領導教誨、同事們的互相支持與配合,離不開身邊親人們的支持與理解。學會心懷感恩,就會減少很多憤怒,也只有心懷感恩,人才會真正快樂起來;若一個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來,而心情不好的情況下,工作的推進及完成相信也很難達到滿意效果。人只有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才會逐漸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常懷感恩心,一生無憾事。

感謝公司給了我們一個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機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孝與感恩,讓我們一起用孝心與感恩之心,收穫別樣的人生!

[讀孝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