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新版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W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新版多篇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一

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藴、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不簡單照搬國外模式,走適合自己的路。

明確根本保障:黨的領導

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都明確了責任目標。作為黨的各級第一責任人,特別是縣委書記要把鄉村振興作為重點工作加以部署,主要精力要抓鄉村振興。作為第一責任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農村人才不足的問題,要讓農村裏面事情有人幹、有人能幹。通過黨領導三農工作,讓我們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能夠完成。

明確三大重點任務:01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抓好糧食生產,抓好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這對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恢復至關重要。下一步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要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為頭等大事。要抓好耕地的保護,也要抓好耕地的質量建設。這裏面重要的抓手,就是要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爭取把全部的永久基本農田都建成高標準農田。還要推進種業的科技創新,把糧食的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上。

0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促進要素的全面流動,這裏面就包括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其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進一步落實,如果説各個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那麼發展特色產業,就是各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需要,以及我們進一步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的需要,所以説一定要抓住土特產,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土特產的競爭力就會更高。產業振興有成效了,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文化、生態、組織也就有了基礎,所以説要抓住重點任務來推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03推進農村現代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農村現代化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我們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間,不僅僅要解決農業問題,建設強大的農業,還要解決好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讓農業強大起來的同時,使鄉村美麗起來,使農民富裕富足起來。

明確兩條實現路徑: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雙輪驅動實際上就是一個靠科技創新,一個靠深化改革。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科技創新重點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特別是要把公共部門的科技資源和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發揮舉國體制,讓科技在農業強國建設過程當中真正發揮作用。

深化改革一定要以農村的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為重點。一方面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穩,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之後保持30年不變;其次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能動。另一個方面是一定要把土地資源盤活,實現優化配置。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二

提出了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給出清晰界定,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敬畏、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自覺把人類發展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範圍之內,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育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謀劃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在農業農村大、人口數量多、水土資源少、生態環境差的基本國情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存在內容不夠完整、體系不夠完善的情形,這與現實發展中所強調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計的“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建強農業農村弱項”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顯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且必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作為第一產業,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基本特點;作為重要區域空間,農村擔負着生態涵養、產品與要素供給的重要功能。可以説,良好資源環境和綠色生態空間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底藴,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更加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需要解決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轉型等諸多問題。惟此,才能夯實固牢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根基與環境基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積極保護好農業綠色的本色和農村戰略後院的家底,構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技術路線與施工藍圖。這就需要切實增強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深刻認知,始終堅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統籌謀劃農業農村產業佈局,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角度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型,從農業強國建設的角度來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着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目標出發,精準設計出一套打基礎管長遠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生態財富觀與“金山銀山”經濟財富觀的辯證統一關係,牢固樹立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這就需要加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性治理,不斷強化對國土空間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着力推進降碳減污與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進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持續努力,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綠色根基。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近年來,連兒灣鄉黨委貫徹落實“三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業全程機械化全面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創新農機服務組織。近年來,連兒灣鄉按照農業農村“三位一體”改革要求,按照“因地制宜、聚焦產業、服務農民”總體思路,從服務羣眾、壯大產業、增加收入等重點謀劃,加快構建以基層黨組織引領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農機專業合作社,組建以村黨組織書記任隊長,農機合作社、農機户為成員的農機服務隊,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主體,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規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截止目前,連兒灣鄉共完成5支服務隊組建,佔全縣服務隊組建10%以上。

資源整合,搭建農機服務平台。依據產業佈局,利用現有農機資源優勢,村級農機服務隊按照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運行的要求,採取“機械入股、單機核算、統一派工、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的方式,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服務,解決了小農生產與大市場對接難的問題。同時,連兒灣鄉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找準產業方向,堅持市場導向,在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基礎上,主動作為、先行先試,通過以低租金提供場地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閒置資源盤活改革,利用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的優勢,通過強化農機裝備,引進4家農機品牌銷售企業入駐,並在鄉級街道市場開展商品展銷,進一步激發了農機市場活力,吸引周邊鄉鎮羣眾到市場購買農機農具,不僅盤活了資源,擴展了營銷渠道,進一步解決了羣眾購機多跑路、跑遠路的問題,從而逐步實現“市場資源帶增收,增收致富興產業,產業興旺促振興”的共贏局面。

多元發展,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大力推進農機服務,是構建“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連兒灣鄉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大力培育發展多元化、多業態、多形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訂單作業、代種代收、託管服務等模式,探索完善訂單作業、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模式,加快推廣“互聯網+農機作業”的信息化服務,“讓信息多跑路,讓農機多幹活”,逐步形成總量適宜、佈局合理、全程全面、經濟便捷、專業高效的農機化服務新格局。

人才培育,強化農機服務保障。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育強農業科技“尖兵”,立足鄉村振興和全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組織11名科技特派員指導發展特色產業,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農業發展規劃和技術培訓服務,實現了科技人才“高位嫁接”。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舉辦全市小麥全程機械化種植“田間日”活動,主導產業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常態化邀請有關專家教授和農機中心等單位技術人員開展講座講學、現場指導、諮詢服務,培訓各類農業農村科技人才3100餘人次。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四

農業穩則天下安,中國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新徵程上,要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加大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使其在所有中國式現代化體系中一馬當先、勇立潮頭。

一刻都不能放鬆,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對中國這樣的超級人口大國,擁有糧食的主導權才有國家現代化的主動權。在社會主義新徵程上,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推進農產品供給安全戰略,才能奠定了國家現代化向更高階段邁進的基礎。

堅持共同富裕,確保農村相對貧困持續緩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農業現代化,是逐步降低貧困程度、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提高農村和諧程度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通過完善合作社+貧困户等經營方式推動的農業現代化,惠及到九成以上的貧困羣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路程上,消除貧困的重點從絕對貧困轉為相對貧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任務除了傳統意義的農業現代化之外,還需要砥礪前行,繼續承擔持續緩解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任務。

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升級轉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現代化。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態環境狀況”。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將會成為我國使用舉國機制進行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戰略選項。

黨建引領,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型升級。在脱貧攻堅過程中,黨中央通過派遣駐村工作隊等方式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通過黨支部+合作社等方式激活了農村集體資產和公共資源,既壯大了集體經濟、有效解決我國農業經營中長期面臨的三種困境,又將農村的精神文明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實現了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促進黨建引領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有機統一起來,通過城鄉融合和城鄉資源的高質量配置,加快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轉型升級,推動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五

會議指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不搞脱離實際的面子工程。

蔡海龍指出,補足農業短板關乎頂層設計的根本問題,而根本問題的具體表現,即會反映為當下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他提到,資源稟賦的不充足,表現出來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如何保障重要農產品的充分供給,如何進一步提升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另外,小農户的勞動生產率低,表現出來的就是農户們會更關心怎樣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龐大的農業人口生活在鄉村,農民們也就更在意怎麼能讓鄉村變得更宜居宜業、怎麼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教育、醫療、養老等等問題。”

蔡海龍表示,頂層設計是長遠的規劃,政策會推動短板補齊,而當下最受農民關注的實際問題,則是將短板具象化、具體化,解決問題更側重於實幹,更能體現實效。

精選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 篇六

大幅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世界農業強國的重要特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應重點挖掘農業科技潛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產業質量效益、促進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一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世界農業強國充分利用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普遍具有較高的穀物自給率,如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多品類農產品長期保持淨出口狀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糧食安全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任務是發揮科技力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重要農產品供給。此外,還要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挖掘耕地潛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糧食產業鏈各環節的支撐作用,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重在提高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以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支撐農業及其關聯產業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是世界農業強國的普遍特徵。相比之下,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投入強度不夠,科技創新體系效能不高,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不足,農業品牌影響力弱。建設農業強國,要強化科技創新全面賦能農業生產要素的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及生產工具智能化水平,做強農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大幅提升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領域核心技術掌控力。

三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和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已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的普遍戰略選擇。例如,2021年美國農業部發布的美國農業創新戰略中明確提出糧食作物、林業、牧業、乳業等四大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方向,旨在於綠色轉型中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綠色轉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但任務艱鉅。當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面臨耕地退化、資源約束、面源污染等多重挑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應致力於持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生產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升級,使我國農業發展在可持續地滿足未來糧食、纖維、燃料和飼料需求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七

2022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和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這意味着我國的農業強國之路需要區別於當今世界上的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尋找“同歸”前的“殊途”,走一條自己的路。

為什麼在走向農業強國的道路上要體現中國特色?我國如何體現中國特色?蔡海龍告訴新京報記者,實際上,這與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短板息息相關。他提到,一方面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數面前,人均資源其實很少,資源稟賦如同“原生家庭”,是無法被改變的。

而另一方面,蔡海龍提到,與目前世界上的農業強國相比,我國的科技實力仍然相對落後;在生產環節,標準化程度還較低;而在農業經營方面,我國的品牌化運營和商品化運營能力還有待提高。“也就是説,在前端育種、中端生產、和末端經營上,我們目前距離農業強國都有差距,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國‘大國小農’國情決定的。”蔡海龍説。

但每個“原生家庭”又都有各自的“家底兒”,這些也是我國在邁向農業強國過程中,中國特色的體現。“雖然資源稟賦缺乏,但我國資源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這表現在我們既有像黑龍江這樣,適合大規模生產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區屬於丘陵地帶的小規模農業。”蔡海龍説,“這也決定了我國的強國之路肯定不是一條單一的路線,我們東北有規模化的農場,西南有具備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資源的多樣化,也註定了我國的農業強國路線是多樣化的。”

同時,蔡海龍進一步提到了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背景,“即便很多地方經歷了土地流轉,但我國農業人口的體量還是比較多的,總體上還是以小規模經營農户為主,這樣的背景使得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升。但我們通過社會化服務,在某些生產環節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蔡海龍説,這是我國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創新和手段,“我們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了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不多,土地規模小的弊端。”

最後,蔡海龍還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14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吃得飽又能吃得好,創造世界未有的先例、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實踐中不以割裂農村和農民為代價,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的體現。

精選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 篇八

基層幹部要像不知火一樣提高環境適應性,順應新時代發展形勢和工作要求,積極實現工作新定位,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不斷培養自己在農村農業工作方面的專業素質,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以飽滿的熱情投身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新作為。不求人誇顏色好,重實績、抓實效,追求內在成色實現真發展。不知火果實呈倒卵形,果面粗糙,多有突起短頸,是名副其實的“醜柑”;

但果汁糖度在13%以上,最高達17%,維生素c含量也遠高於同類水果。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基層幹部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初衷有清醒的認識,要像不知火一樣“不求人誇顏色好”,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

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深挖農村羣眾的實際需求,要一村一地有針對性地推進產業振興,一家一户有實效性地幫助村民發展,讓希望的田野實現真發展。久積尺寸之功,用心一、積跬步,讓鄉村振興事業的薪火代代相傳。不知火花果同株,別有一番景緻:3到4月開花掛果,10到12月着色,次年2到3月果子成熟,兩代同堂。鄉村振興戰略高瞻遠矚,立足於當前謀劃於長遠2050年,致力於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並非權宜之策,也不可能靠一代人就能實現。基層幹部要認識到鄉村振興任務的艱鉅性、長期性,樹立堅定的陣地意識,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鄉村振興的長征路上守初心、記使命,久久為功;

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要蹄疾步穩、分步實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像不知火年年花果交替一樣,讓實現鄉村振興的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九

2022年,我國迎來了糧食產量的“十九連豐”,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以有限的耕地養活世界上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人的飯碗,再次牢牢端穩在自己手裏。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我國具備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但若要邁進世界農業強國的門檻,所要具備的條件,卻不僅是這些。

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看來,世界上的農業強國分為兩類。“一部分是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農業資源豐裕的發達國家,他們不僅具備規模化經營的條件,而且擁有很強的農產品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而另一類則是如以色列、日本、荷蘭,也被稱作農業強國,這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資源稟賦並不充裕,但能通過科技和精細化的生產,在某一產品和環節上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那麼綜合來看,目前全球的農業強國有何特點?“三高”是蔡海龍給出的答案,“也就是高的勞動生產率、高的土地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他提到,最終表現在市場上,農業國家的農業產品會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它們通常質量優、數量多、對比之下有很大的價格優勢,“這是一個農業強國應該具備的能力。”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十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被一劍封喉。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連續14年高於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要求。隨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自然災害頻發和國際市場糧食供應緊張等挑戰,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將處於“緊平衡”態勢,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樹立系統觀念,採取系統性、整體性的戰略路徑,“開源”與“節流”並舉,實現糧食供給的可供性、可得性、可達性、可控性、可補(替)性和可持續性,提升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綜合能力,確保端牢中國飯碗。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空間拓展食物資源開發路徑。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支撐,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力佈局進行調整優化,開發豐富多樣食物品種,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深入推進綠色化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追溯體系。

提升糧食流通收儲調控能力。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釋放反映供求關係的價格信號,保證產得出、產得優、賣得出和賣得好。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優化結構佈局。推動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質優價的市場化收購,抓好政策性收購。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設立常平倉,加強政府儲備糧食倉儲管理,有效利用社會倉儲設施進行儲糧。創新強化監管和執法,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優化運力結構,提高運力保障水平。充分利用糧食收儲調控體系,適時收儲和投放,平抑市場波動。加強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和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積極發揮應急加工企業、應急供應網點和應急配送中心保供穩市作用,打通糧食有效供給的“最後一公里”。提出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方法,形成風險防範預案。

提升國際市場與資源利用能力。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內糧食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對不得不進口的短缺糧食品種,掌握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實施進口多元化戰略,把握進口規模和節奏。推進中國糧農企業“走出去”,加強培育國際化大糧商,到國外建設倉儲物流設施,打造國際糧食產業合作聯盟,爭取國際糧食市場話語權,要控風險、可替代、有備手。

提升節糧減損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注重解決糧食在收儲、銷售和加工過程中的浪費,推動各個環節使用節糧減損新技術、新工藝,開展新裝備的研發等。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長效機制。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