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感悟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1K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感悟多篇

精選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 篇一

基層幹部要像不知火一樣提高環境適應性,順應新時代發展形勢和工作要求,積極實現工作新定位,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不斷培養自己在農村農業工作方面的專業素質,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以飽滿的熱情投身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新作為。不求人誇顏色好,重實績、抓實效,追求內在成色實現真發展。不知火果實呈倒卵形,果面粗糙,多有突起短頸,是名副其實的“醜柑”;

但果汁糖度在13%以上,最高達17%,維生素c含量也遠高於同類水果。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基層幹部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初衷有清醒的認識,要像不知火一樣“不求人誇顏色好”,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

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深挖農村羣眾的實際需求,要一村一地有針對性地推進產業振興,一家一户有實效性地幫助村民發展,讓希望的田野實現真發展。久積尺寸之功,用心一、積跬步,讓鄉村振興事業的薪火代代相傳。不知火花果同株,別有一番景緻:3到4月開花掛果,10到12月着色,次年2到3月果子成熟,兩代同堂。鄉村振興戰略高瞻遠矚,立足於當前謀劃於長遠2050年,致力於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並非權宜之策,也不可能靠一代人就能實現。基層幹部要認識到鄉村振興任務的艱鉅性、長期性,樹立堅定的陣地意識,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鄉村振興的長征路上守初心、記使命,久久為功;

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要蹄疾步穩、分步實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像不知火年年花果交替一樣,讓實現鄉村振興的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二

2022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和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這意味着我國的農業強國之路需要區別於當今世界上的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尋找“同歸”前的“殊途”,走一條自己的路。

為什麼在走向農業強國的道路上要體現中國特色?我國如何體現中國特色?蔡海龍告訴新京報記者,實際上,這與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短板息息相關。他提到,一方面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數面前,人均資源其實很少,資源稟賦如同“原生家庭”,是無法被改變的。

而另一方面,蔡海龍提到,與目前世界上的農業強國相比,我國的科技實力仍然相對落後;在生產環節,標準化程度還較低;而在農業經營方面,我國的品牌化運營和商品化運營能力還有待提高。“也就是説,在前端育種、中端生產、和末端經營上,我們目前距離農業強國都有差距,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國‘大國小農’國情決定的。”蔡海龍説。

但每個“原生家庭”又都有各自的“家底兒”,這些也是我國在邁向農業強國過程中,中國特色的體現。“雖然資源稟賦缺乏,但我國資源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這表現在我們既有像黑龍江這樣,適合大規模生產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區屬於丘陵地帶的小規模農業。”蔡海龍説,“這也決定了我國的強國之路肯定不是一條單一的路線,我們東北有規模化的農場,西南有具備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資源的多樣化,也註定了我國的農業強國路線是多樣化的。”

同時,蔡海龍進一步提到了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背景,“即便很多地方經歷了土地流轉,但我國農業人口的體量還是比較多的,總體上還是以小規模經營農户為主,這樣的背景使得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升。但我們通過社會化服務,在某些生產環節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蔡海龍説,這是我國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創新和手段,“我們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了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不多,土地規模小的弊端。”

最後,蔡海龍還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14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吃得飽又能吃得好,創造世界未有的先例、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實踐中不以割裂農村和農民為代價,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的體現。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從國內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農業是基礎、是支撐,更體現強國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羣眾豐富多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以及對鄉村文化與綠水青山生態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從全球看,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要改變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高局面,必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不斷縮小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的差距,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五個振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目的是增進農民福祉,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聚焦關鍵環節,明確主攻方向,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強調底線思維,堅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要繼續壓實壓緊責任,把脱貧人口和脱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整村整鄉返貧現象。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督促各地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

農業強國建設不是關起門來搞,要着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要圍繞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等領域,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共同制定國際標準規則,增強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我們有黨領導“三農”工作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有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藴,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資源稟賦,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感悟 篇四

從中國農業最近10年來的發展來看,農業生產在吸收新要素和優化要素配置的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22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為246萬公頃,棉花機械化採收率超過80%,這也意味着有200萬公頃棉花收穫是機械完成的。這一數字在2012年時僅為37萬公頃。未來幾年之內,機收率更將會達到100%。

除了棉花以外,在大田作物生產過程中,通過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相對於人工而言,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每畝作業費用已經降低到10元以內。

更為重要的是,在基因型大數據、表型大數據和環境大數據的基礎上,智慧育種技術快速發展,使得育種時間從10年縮短到5年甚至更短。

中國農業生產要素越來越多元,參與農業的主體越來越豐富,北大荒提供的農業服務,使得數以萬計的小農户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機銜接。得益於這些新興生產要素的參與,中國農業的產出數量和質量都實現了有效提升。

以黃瓜為例,2020年全球9100萬噸產量中,中國產量約為7300萬噸,佔全球80%。其背後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自黃瓜育種技術的顯著進步。這種進步,實際上已經可以讓中國消費者實現全天候吃黃瓜,並且不重樣。

當然,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仍然是土地,耕地更是農業的命脈所在。我國多方一再強調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原因。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我國有耕地面積1.35億公頃,2021年有效灌溉面積為6963萬公頃,這一數字在1978年為4497萬公頃。

當今世界,耕地灌溉面積的持續擴大都高度依賴政府公共投入。通過公共投入解決農業生產存在的負外部性,從而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要素更新,提高了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

例如,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不僅提高了農田抗災減災能力,也為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我國糧食生產十八連豐,也正是得益於這種綜合配套保障。此外,帶有資源優化配置性質的制度供給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對於農業生產而言,傳統家庭經營户均耕地規模不超過10畝,而且地塊分散細碎,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很高。儘管通過土地流轉可以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但問題仍然難以徹底解決。

為此,我國不同地區做了不同探索,安徽、陝西、廣東、山東進行了“一户一田”改革試點,並進一步探索實現小田變大田、閒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顯然,這種面向地塊的優化配置方案,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參與。

明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後,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必將獲得更高層面的統籌安排、紮實推動,為我們的農業強國建設、糧食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實根基。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 篇五

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藴、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不簡單照搬國外模式,走適合自己的路。

明確根本保障:黨的領導

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都明確了責任目標。作為黨的各級第一責任人,特別是縣委書記要把鄉村振興作為重點工作加以部署,主要精力要抓鄉村振興。作為第一責任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農村人才不足的問題,要讓農村裏面事情有人幹、有人能幹。通過黨領導三農工作,讓我們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能夠完成。

明確三大重點任務:01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抓好糧食生產,抓好其他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這對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恢復至關重要。下一步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要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為頭等大事。要抓好耕地的保護,也要抓好耕地的質量建設。這裏面重要的抓手,就是要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爭取把全部的永久基本農田都建成高標準農田。還要推進種業的科技創新,把糧食的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上。

0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促進要素的全面流動,這裏面就包括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其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進一步落實,如果説各個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那麼發展特色產業,就是各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需要,以及我們進一步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的需要,所以説一定要抓住土特產,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土特產的競爭力就會更高。產業振興有成效了,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文化、生態、組織也就有了基礎,所以説要抓住重點任務來推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03推進農村現代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農村現代化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我們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間,不僅僅要解決農業問題,建設強大的農業,還要解決好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讓農業強大起來的同時,使鄉村美麗起來,使農民富裕富足起來。

明確兩條實現路徑: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雙輪驅動實際上就是一個靠科技創新,一個靠深化改革。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科技創新重點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特別是要把公共部門的科技資源和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發揮舉國體制,讓科技在農業強國建設過程當中真正發揮作用。

深化改革一定要以農村的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為重點。一方面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穩,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之後保持30年不變;其次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能動。另一個方面是一定要把土地資源盤活,實現優化配置。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感悟 篇六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瞭方向,明確了農業強國建設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徵程中的基礎性、關鍵性地位。縱觀全球,農業強國必是農業科技創新強國。相比之下,我國農產品多而不優、資源利用率不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為此,面向未來,在新的現代化征程上,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保障。

大幅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世界農業強國的重要特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應重點挖掘農業科技潛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產業質量效益、促進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一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世界農業強國充分利用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普遍具有較高的穀物自給率,如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多品類農產品長期保持淨出口狀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糧食安全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任務是發揮科技力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重要農產品供給。此外,還要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挖掘耕地潛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糧食產業鏈各環節的支撐作用,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重在提高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以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支撐農業及其關聯產業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是世界農業強國的普遍特徵。相比之下,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投入強度不夠,科技創新體系效能不高,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不足,農業品牌影響力弱。建設農業強國,要強化科技創新全面賦能農業生產要素的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及生產工具智能化水平,做強農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大幅提升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領域核心技術掌控力。

三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和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已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的普遍戰略選擇。例如,2021年美國農業部發布的美國農業創新戰略中明確提出糧食作物、林業、牧業、乳業等四大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方向,旨在於綠色轉型中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綠色轉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但任務艱鉅。當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面臨耕地退化、資源約束、面源污染等多重挑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應致力於持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生產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升級,使我國農業發展在可持續地滿足未來糧食、纖維、燃料和飼料需求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體會 篇七

提出了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給出清晰界定,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敬畏、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自覺把人類發展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範圍之內,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育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謀劃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在農業農村大、人口數量多、水土資源少、生態環境差的基本國情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存在內容不夠完整、體系不夠完善的情形,這與現實發展中所強調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計的“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建強農業農村弱項”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顯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且必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作為第一產業,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基本特點;作為重要區域空間,農村擔負着生態涵養、產品與要素供給的重要功能。可以説,良好資源環境和綠色生態空間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底藴,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更加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需要解決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轉型等諸多問題。惟此,才能夯實固牢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根基與環境基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積極保護好農業綠色的本色和農村戰略後院的家底,構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技術路線與施工藍圖。這就需要切實增強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深刻認知,始終堅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統籌謀劃農業農村產業佈局,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角度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型,從農業強國建設的角度來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着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目標出發,精準設計出一套打基礎管長遠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生態財富觀與“金山銀山”經濟財富觀的辯證統一關係,牢固樹立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這就需要加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性治理,不斷強化對國土空間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着力推進降碳減污與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進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持續努力,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綠色根基。

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心得感悟 篇八

事實上,解決好“三農”問題就被明確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現有公認的農業強國,大都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自然歷史演化過程,如英美等國這個過程大致都經歷了200年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相當數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人口代際更替與市場自然演化得以解決。例如,農業規模化、新技術採用、農業組織方式等。

對中國而言,這些問題則需要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轉變,真正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在當前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構成中,36-54歲的比例為47.3%、55歲及以上的為33.6%,農業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日漸明顯。

當然,這種趨勢裏也有農業發展的因素。比如,通過農業基礎設施改良與農業社會化服務,使得農業體力勞動強度大幅度下降,高齡勞動者仍然可以參與農業生產。

不可否認的是,這也側面反映出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依然相對薄弱。這也意味着,在走向農業強國的道路上,農村問題不容忽視。

除此之外,農業開放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命題。建設農業強國,需要一個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和更國際化的視野。

無論是種質資源,還是農業科技創新,都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尤其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從入世談判開始,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税持續下降,已由1992年的46.6%降至1999年的21.2%,2010年時削減至15.2%,遠低於世貿組織發展中成員56%和發達成員39%的平均水平,是農業最為開放的國家之一。

在這種開放背景下,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確保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一道必答題。

對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同時,報告也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其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都是十分具體的內容。

我們能看見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日益走向現代的農業強國。這不僅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需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