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3K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精彩多篇)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一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是人民温暖的港灣,一個國家是人民的靈魂,是人民不用任何理由為之捍衞的名詞。當國家遇難時,中華兒女會用自己的鮮血之軀築成一道長城,它是無堅不摧,不可磨滅的。

從古至今,日本算是中國的“常客”。他們的厚禮往往包裹着一顆定時炸彈,隨之爆炸,讓古老的中國陷入泥潭中。我們往往無法逃出這致命的魔掌,也只能坐以待斃。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對華戰爭。8月,清政府被迫應戰,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鳳血之戰拉開了帷幕,如火如荼地展現。

日本軍隊可謂老奸巨猾!在開戰之前,日本軍隊早有充分的準備,只等我們這塊大肥肉上鈎,他們便可以飽餐一頓。日本從1868年開始實行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就把對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並提出對中國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為準備戰爭,日本間諜有的裝扮成旅行家,有的裝扮成商人,重點調查中國軍事戰略要地,選擇沿海登陸地點,制訂軍隊運送方案。日本軍隊將中國的鐵路、土丘、水井……在軍用地圖上都標示得清清楚楚。看來,日本軍隊不僅狡猾,而且戰略能力,軍事能力也都極強。樣樣都能駕馭在中國軍隊的頭上,讓中國軍隊呼吸急促,腦漿也怕攪成了一團了。

終於,這一天來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衝鋒向前,但敵人炮火藥十足,簡直無處可擊,日本軍隊的“吉野號”就像一頭餓狼,想要吞沒致遠艦。不久,致遠艦多處受傷,艦身嚴重傾斜。“吉野號”又突發魚雷。最後,鄧世昌墜身入海,士兵給他扔下救生圈,他斷然表示:“事已至此,義不獨生,誓與全艦士兵共存亡。”不一小會,致遠艦沉入滾滾波濤中,全軍覆沒。

甲午大海戰就這樣以悲慘結束,鄧世昌與全艦士兵慷慨的死去。這一幕幕讓人膽戰心驚,悲憤至極。而在中華人民默默為這些死去的士兵哀悼時。日本軍隊幸災樂禍,捧腹大笑。這些大無畏的士兵赤膽忠心,以死報國。中國再一次變成亡國奴,再一次成為日本口中的大肥肉,美味爽口!

日本無情地肆殺,讓全國人民恨之入骨。此時的中國就像一隻鷹在空中失去了翅膀,不斷下滑。即使人民同仇敵愾,日本那堅不可摧的鐵索緊緊地鎖着他們,毫無反擊之力。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可遺忘;士兵可以死亡,但不可苟且偷生。歷史翻過了一座座高山大海,但屈辱永遠都翻不過眼前的鴻溝。那些英勇善戰的士兵滿腔熱血,無論前方是敵人的刺刀,炮火,還是萬丈深淵,只要是為了祖國,為了家園。他們毫不畏懼,願用自己的鮮血之軀為家人,同胞築起一道城牆,可讓在戰爭中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們能有一絲希望的曙光,堅強的活下去。為祖國的明天奮鬥,為保衞美好的家園開闢一道荊棘之路!

我為祖國的失敗感到傷心,為日本的殘暴感到恥辱!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傷痛之中,一蹶不振,決不允許就這樣倒下。我們要化悲痛為動力,勇敢的站起來,去拯救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讓中華民族血泊之中,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之燈,點燃那一縷光芒。

我們要銘記歷史,以史為鑑。歷史老人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留,我們今天的生活由昨天延續而來。和平來之不易,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

電影《1894甲午海戰》電影觀後感1100字 篇二

電影《1894甲午海戰》重現了當時的歷史概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自恃為天朝上國,不思進取以及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舉全國之力購買軍艦,而清政府卻以經費不足推諉買軍艦(然而傾全國之力為慈禧太后舉辦60大壽)。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雖然説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遭受了重大的失敗,但是縱觀甲午大海戰前前後後的各種事情,我還是發現了我們的進步。

甲午大海戰宣告了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我國的海上作戰能力大受打擊。當時的統治者還不以為然,只是一昧的妥協,顯示了其軟弱無能。但是經過這個事情還是激發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心中的愛國情懷——立志推翻封建王朝,拯救我們的國家,這是一個進步的地方。同時,我們都知道為了培養海上作戰的軍事人才,清政府曾派遣了大批的優秀的中國學生以公費留學。雖然他們很多人在甲午海戰中犧牲了,但是他們從西方帶回來的技術、思想已經在影響着當時一些似覺悟非覺悟的人們,並且加速了他們的覺醒。讓他們知道了我們不僅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更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是我們進步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能只是一昧的批判甲午海戰失敗,而是要反觀歷史,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通過歷史得以明鑑。

其次,甲午海戰既然已經充分暴露出了我國在海上作戰能力的缺陷。因此,我們通過學習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現在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海上軍事能力。比如:我們正在積極地建造航空母艦以及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而且我國的潛水艇的技術現在在全世界的範圍來看都是數一數二的。就今年我們的蛟龍號的成功測試,又標誌着我們的海上作戰能力的一次提升,一個新的里程碑。雖然我們現在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要知道:不止我們自己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我們的成就,也要看到現在國際形勢不容樂觀,還沒有到我們鬆懈的時候,我們的道路依舊艱辛。

於是橫向分析了一下我們現在國內外的形勢:現階段的內患是:官員的腐敗問題。官員腐敗也將影響當權黨派政界的治國方針。治國方針雖有計劃和方法,因為個別官員的腐敗,為了自身利益,陰奉陽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是不能去很好的執行。外患是: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伴着美國、英法、歐盟等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西方民主社會國家可謂是落水之狗,到了最後的瘋狂,想的做的更多的是制約中國的崛起。最近的黃巖島、釣魚島事件,都是美國、日本及其狗腿小國敵視制約中國的傑作。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而要積極地尋求解決的辦法。

我們要國富民強,要不受外國的欺凌,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積極努力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最終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報效祖國,讓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國中優秀範文集5 篇三

一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直至一年後《馬關條約》的簽訂,隨着遼東半島被無情地割讓,三千萬兩白銀交付給了日本,中華民族面臨着史上最嚴峻的危機。

中國曆來地理位置就相對封閉,北部西伯利亞是荒蕪地區,西邊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歐洲大陸的文明,南部的海峽難以穿越。中國因此不受干擾地享受着自己文明的發展,但也圈住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認知。清朝甚至“閉關鎖國”,不接納外來的先進的事物,卻固守着迂腐的觀念。封閉是可怕的,他盤踞在統治者的心裏,落後的只會更加落後。

那麼,中國人想過要改嗎?是的,曾經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北洋水師的成立是標誌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跡斑斑,那時的中國早就雜草叢生。科學技術的更新只是件華麗的衣裳,而中國的制度不改,又怎麼面向世界?官僚腐敗的現象不杜絕,又怎麼迎接外來侵略者的挑戰?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為建自己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裏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

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捱打的!

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現在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鬥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中國可以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如果説曾經的中國不夠強大,對抗外來侵略時失敗了,而現在日本再次顯現出這種佔有的野心的時候,中國用最堅決的語氣説不!因為我們有實力面對肆意的侵犯,也絲毫不畏懼!

“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着兩個國家的命運。”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8年後,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已成歷史。如今,人們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漸漸遺忘了百餘年前的奇恥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戰》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論》中的句子:“世間萬物,優勝者生存,民族國家也如此,今中華民族若不奮起,必將為人類歷史所淘汰。”

雖然早已在歷史書上了解過這段歷史,但當坐在電影院中直觀地感受那個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起的時代、看着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時,我的心無疑是沉重的——在課本上正正經經的方塊字背後,沒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鮮血、多少生命,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鮮血是怎麼流的、是為何而流的。

影片從一羣懷揣強國之夢的少年講起,我的心也隨之起伏澎拜:

當他們在去英國的船上面對即將遠離的故土齊齊一跪時,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湧上,為他們的愛國赤誠而肅然起敬;當他們開着新式鐵甲船駛入中國領海時,那一刻,儘管我明知結局,卻依然像他們一樣的滿懷激動與興奮,彷彿看到了中國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邁氣勢……

然而,好景不長,正如片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所言“中國這個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個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過了一陣子,只見他坐了下來,喝口茶,吸口煙,打個哈欠又睡着了。”北洋水師這支當時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艦隊,七年未添一艦、炮彈嚴重不足。李鴻章增添艦隊裝備的多次奏請,被慈禧太后一一駁回,而她用以修葺頤和園慶六十大壽的費用可購買足足20艘軍艦!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卻是省吃儉用、捐出俸祿購買快速艦。更有甚者,北洋水師與日軍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北京頤和園內卻是一片歌舞昇平;堂堂大清的軍艦,竟成了為慈禧太后運送水果的私家貨船!命中日軍“鬆島”號彈藥庫的炮彈竟是臭彈!我憤懣於清政府的腐敗之風、人們的醉生夢死。

當慈禧下達“可以開戰,但不可先開炮”的荒唐懿旨並導致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之時,當清政府面對侵略者的不平等條約一味求和之時,當看着海軍為守所謂的“禮”而錯失一次次戰機之時,我胸中恨鐵不成鋼之氣久久難以平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鄧世昌駕駛着“致遠”號義無反顧地撞向日本“吉野”號時,當愛犬“太陽”咬着他的披風隨他一同沉入大海時,當劉步蟾等人拒絕投降、親手炸沉軍艦並自刎殉國時,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自己的犧牲堅守了中國人的愛國信仰,捍衞了中國人的尊嚴,警醒國人“國難興邦”。

走出電影院,在觀影時迸發而出的情感已漸漸退去,但很多烙在心裏的畫面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不禁反思:那場艱苦的、恥辱的、悲慘的,壯烈的戰役所傳承的民族信仰與堅持,我們身上還剩下多少?當我們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受到侵犯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致遠”——“到達遠方”,是希望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又能走多遠?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四

今天看了新片《一九八四甲午大海戰》,一部一百一十八分鐘的電影卻帶我會到了一百多年以前。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戰爭,一邊多年前外國人對中國的奚落。“國家落後走到哪裏都會被人欺負”這句話即使在一百年以後也是真理。

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沒落的王朝中那羣為國家戰死蒼茫海上的戰士,他們的不畏犧牲,與艦同沉,鮮血染紅中華的領海,愛國的熱情已是百年而不滅。影片開頭,那批遠遊國外留學的學生乘着中國自己買的世界上最大的戰艦歸國時,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強國的希望,一個民族崛起的曙光。但穿着旗服留着長髮的海軍,也註定了失敗的悲劇。

或許處在朝代末期,亦或是處在時代的轉折點,但中國和日本面臨的是一樣的時代,同樣是走入近代史的機遇,同樣是封建晚期,兩個國家卻是截然相反的結局。面對這兩種結局,真的是一種心痛,中華民族一直都是處在時代的前沿,五千年來最終敗在近代裏,卻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時期,或許是享受榮譽的時間太長了,讓中國也嚐嚐什麼叫屈辱,可這屈辱的影響也確實太長啊!然而日本總有那種勇氣和決心,學習別人,努力追上,甚至超越老師。日本雖是個島國,卻用很強的國民素質和毅力,當年的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可以將自己的日常開銷費用用在海軍的建設中,甚至為了節儉每天只吃一頓飯。而中國呢,慈禧竟然為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居然用海軍軍費去修繕頤和園,荒。唐的可笑。海軍交戰炮彈居然裝不進炮膛,也就只有中國能這樣。將士們奮力殺敵之時,腐敗的官員居然在享樂,奢靡的笑聲聽着就令人作嘔。

然而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就是鄧世昌和劉步蟾及他們的同學,戰火中誓死殺敵,“與艦同沉”的信念,讓中國人在這次甲午海戰中輸的也很有骨氣。鄧世昌手拉衝鋒旗,用殘破的軍艦向鬆島號時,我的心被震撼了,即使沒有彈藥,即便只剩下殘破的軀體也要奮力一搏,這就是英雄。硝煙吹散了他的長髮,一位英雄的形象就這樣被定格在廣闊的大海之上。沉船時,與自己的愛犬也隨之而去。劉步蟾他們寧可自盡也絕不在船上掛上白旗,真的是“人生自古誰無似”。當我看到滿清龍旗降下來的時候我的心也會跟着痛,雖然已經不是滿清時代,可那卻是當時的中國。

歷史就是過去,中華五千的輝煌也好,近代的屈辱也好它已經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黃土掩埋,如今的定遠號已是黃海海底的廢墟,曾經被割走的中國領土隨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已收回。或許你會説:一百多年前有甲午海戰,一百多年後有南海的糾紛。至今日本都在和我們爭奪釣魚島,甚至連小小的菲律賓都在和我們爭奪黃巖島,你對政府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會提出質疑,認為是政府的軟弱。我們雖然已經不是百年前的清政府,我們是有先進的海陸空部隊,有些方面已走到世界的前端。但我們更要認清我們國家的位置,單從國家性質而言,我們社會主義的身份就已經讓我們在國際上面臨許多的敵人了,而做為社會主義國家,世界上只有五個,最強的一個也就只有中國這一個,成立了只有六十幾年,__耽誤了十年,真正地發展又只有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我們的國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利比亞戰爭我們國家能在三天的時間裏讓所有華人撤回祖國,當經濟危機來臨時我們的國家不會讓企業破產,讓人們受凍捱餓。然而當你抱怨政府軟弱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又能為國家做什麼呢,如果真的發生戰爭,你是不是有勇氣去“與艦同沉”呢?

收起我們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社會的不公,政府的腐敗,無論哪個國家,哪個社會都會有的,我們已經不再是生活在滿清那個舊時代的平民了,我們現在是身份地位平等的公民,如果你感覺社會對你不公,你就應該用雙手去改變你認為對你不公的命運。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五

甲午海戰爆發一百二十週年的時候,老師曾帶我們去多媒體室去看《甲午大海戰》。

影片中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鄧世昌少年時看到外國軍艦在中國海面橫行,就立志捍衞海疆,他就發奮學習,考入了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有一次,他遲到了,老師就讓他罰站。老師問了他一個問題,誰説過這樣的話,把軍隊比作一隻手。因為鄧世昌讀過很多書,他就斬釘截鐵地回答是彼得大帝,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國家強盛的基礎。

影片中激動人心的場景是: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號衝鋒在前,多次擊中日本旗艦。當發現日本四艘軍艦圍攻我方旗艦定員號時,他立即指揮致遠號開到定遠號前方迎敵。經過兩個小時激戰,船身多處中炮受傷滿分作文網,嚴重傾斜。此時,他決心與敵人同歸於盡,於是開足馬力直撞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我覺得死去的英雄是十分愛國的,我們應該懷念他們。

影片中令人難忘的場景是:鄧世昌落水之後,仍不停大喊殺敵。他平日飼養的愛犬游到他的身邊,用嘴銜住他的手臂和辮子,想救起主人,有個隨從還把一個救生圈扔給鄧世昌,但是他都拒絕了。鄧世昌決心實踐自己的誓言:“與軍艦共存亡!”他沉入在洶湧的波濤之中,壯烈犧牲了。全艦二百五十多名將士,除了十六人獲救外,其餘全部犧牲。看了這段讓我知道了:忠實的狗能救主人,忠誠的人能救國家。

這部影片讓我知道了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學習,自強不息。讓中國變得更強大!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400字五 篇六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19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看了《甲午大海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電影主要講述了:鄧世昌從小就有一顆愛國之心,長大後成為了北洋海軍“致遠”艦的艦長。中國從英國買回重甲艦,日本也準備花重金購買軍艦。但是因為日本買不起,明治天皇便以身作則,縮衣節食,一天只吃一頓,還從自己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來捐款,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日本逐漸強大起來。而我們中國,卻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慈禧太后的揮霍無度,終於使中國走向衰弱。而鄧世昌在甲午海戰剛開始的時候,因“致遠”不幸被魚雷炸為兩節,鄧世昌本來有機會逃走,可他寧死也要和日艦同歸於盡。他的愛犬——太陽,也隨着他一起犧牲了。看到這兒我不禁為他們的英雄主義所感動,他們真是太偉大了!

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要永遠記住“甲午海戰”這段屈辱的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一定要發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把她建設成繁榮富強,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國中優秀範文集5 篇七

落日下的餘暉照耀在致遠艦的甲板上,鄧世昌牽着德國黑貝,傲然立於艦上。逆光而看,身軀是那樣的偉岸,但再偉岸的身軀,也遮掩不住大清的落日和他背後的落日。這部《甲午大海戰》以中國第一支近現代海軍的興亡為背景,講述了飽受列強凌弱的清帝國,在洋務運動的驅使下,派遣留學生,打造了中國第一支近現代海軍,卻依舊無法改變清帝國的命運。雖然這部影片,以現代電影的拍攝水平而言,它的轉場有些突然,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有些略欠火候,配樂和戰爭場面也需要再雕琢一下,但這絲毫不影響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主題與效果,再現了那個時期愛國將士與名臣期望祖國的興旺以及他們回天乏術的悲哀。

一、水師--電影中一閃而過的福建水師

福建水師,雖然在劇中被馬尾海戰一筆帶過,但對於看過《康熙大帝》的朋友而言並不陌生。第一支幫助康熙大帝收復台灣的福建水師正是這支福建水師的前身,也是為什麼福建水師地位如此之高,位列滿清三大水師之一。和北洋水師組建相同,福建水師第一批戰艦也是向外國花錢購買的,我清楚記得,當時康熙和他的海軍上將談論收復台灣時一邊感歎洋人的堅船利炮,一邊感歎火炮戰艦的造價之高,但是康熙帝堅定的下令,雖然一艘二十萬白銀,依舊要向荷蘭大批量購買。正是憑藉這批戰艦,不善水戰的清軍終於打敗了以水軍之強縱橫的鄭經,實現康熙所謂千古一帝的英明。

歷史上真正的福建水師並非像電影中這般不堪,這支長存的艦隊在洋務運動中接受了近現代化改造,裝備了眾多的鐵甲艦,實力並不比北洋水師差太多,哪怕是迎戰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還是具有可以一戰實力的。在法軍艦隊冒犯時,為防止事態擴大,李鴻章下令福建水師不許妄動,艦隊龜縮在港口內,排成陸軍常用的一字長蛇陣。但是海戰中,這種陣型是致命的,因為軍艦是主要火力是靠艦船保持側舷的狀態發揮的,這種陣型就像希臘波斯大海戰的情形一樣,始終保持着對方全體艦隊打我方一艘戰艦的狀態。結果在法軍突然開火後,滿載國人期望的福建水師就在指揮失當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都不是在家門口,就是在家裏面就全軍覆沒了。

福建水師的覆滅,並沒有警醒國人,也沒有阻止北洋水師重蹈覆轍的命運。

二、落日--非戰之敗,乃國之敗

看了這部電影,很多人表示看了一肚子氣,説實話,很多鏡頭我也撫掌而歎,但結合當時清廷的情況,不得不説晚清真是多事之秋,影片中的大清,先後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滿清就像是一個蒼老的巨龍,不斷的外傷內創更是雪上加霜。但晚清的“多事”並不是當時眾人所稱的天命無常所造成的,這個“多事”恰恰是清廷的不作為導致的。而且,甲午大海戰的失敗,非戰之敗,乃國之敗。

除去電影中北洋艦隊因裝備、給養、維護等等令人扼腕的情況外,在陸地戰場上,清軍更是一潰千里,雖然在黃海海戰上,清軍戰敗,但像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用他們的行為證明了“只有戰死的清軍,沒有投降的清軍”,哪怕他們沒有贏得勝利,他們卻贏得了身為軍人的尊嚴。但是在陸地戰場上,這場戰爭就變成了賽跑式的大潰逃,朝鮮國王將指揮權、自己和自己國家的首都全權交給清庭,當日軍幾千人前鋒尚在距離平壤好幾百裏外的時候,手握數萬重兵的清朝總指揮官扔了軍隊、朝鮮首都、朝鮮國王就開始扮演龜兔賽跑中的兔子,沒命的跑,他身後是扔掉所有軍械跟他一起扮演兔子丟了魂的清軍陸軍,哪怕日軍依舊是以烏龜的速度在攻擊前進。這場大賽跑一直跑到遼東也沒有停止下來,直接導致朝鮮國王被俘。時隔第一次侵朝1400年後,日本終於攻下了朝鮮,並踏上中國大地佔領了遼東。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這句話好像是岳飛説的,但顯然,清庭在主流上不具備這個要素。同時,晚清工業基礎薄弱,洋務運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些成績實在是太沒有活力了,清帝國的工業無法為自己的軍隊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重要的軍械彈藥仍需要高價從國外購買,生產的武器彈藥也很不過關。應用最優先的軍事類尚且如此,就不要想象能為民用類國家發展提供多少便利了。工業的落後導致我們無法制於人,精神的缺失更導致我們受制於人,當然這也是最致命的。當日本軍國主義在軍費不足時,可以做到天皇帶頭減餐、全民捐獻、前線的將士更是以此為激勵組織敢死隊時。相較之下的清廷的種種做派,可謂勝負立判。

三、石船--光緒帝的泣訴

在電影中,有多個鏡頭出現了一艘頤和園的石船,李鴻章誇它精妙絕倫,光緒帝在它面前伴着雪花泣不成聲。美倫美妙的雕刻工藝沒什麼過錯,,這艘造價堪比數艘鐵甲艦的石船靜靜的佇立在雪花飛揚中,是光緒帝的哭訴,是石船的哭訴,也是北洋艦隊的哭訴。

光緒是位很不幸的皇帝,不幸到他自比漢獻帝都不如,電影中也着力刻畫了這一點,對大臣王霸之氣內溢外揚的光緒一到慈禧那裏説話都結巴了。幾個鏡頭也恰恰刻畫出電影中歷史中光緒皇帝的無奈,他確實只能很無奈。最無奈的便是慈禧太后不是他的親生母親,這使得作為帝王的他無法獲得君權。在戊戌變法最關鍵的時刻,光緒垂死掙扎,把改革的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新軍統帥袁世凱身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支近現代化陸軍),但袁世凱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的抉擇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慈禧,因為他不相信光緒帝能有力挽狂瀾的力量。光緒一生除了戊戌變法的曇花一現碌碌無為而終,他沒有崇禎的辛勞,沒有漢獻帝的顛簸,不過他比唐哀宗還要幸福好多。光緒也只能對石船哭訴了,僅此而已。

四、條約--李鴻章何堪千古罵名

近代人物除了左宗棠似乎沒有一個不揹負罵名的,湘軍的曾國蕃,淮軍的李鴻章等等。時光過去了百餘年,那位被西洋人稱之和俾斯麥比肩的李鴻章,也不得不承受時代鉅變的壓力。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沒有誰筆下能寫出李鴻章這樣的雄心壯志,起步於曾國蕃麾下,創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終成為晚清最重要的朝臣,李鴻章用他的功績實現了自己年輕的心願,也揹負起了大清的龍旗,但無論是光緒還是他,也無法改變清廷的命運,《馬關條約》永遠的將他定在了恥辱柱上。在影片中,電影公正的還了李鴻章一個清白,他只不過是代清廷簽字的一個沒有決策權的使臣而已。在影片中,當日寇叫囂要求中國割讓福建、山東、江蘇等半個中國的領土時,我真想出現在條約現場對日廷大吼:“誠如此,我中華自古以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你們想要,吾等枕戈待旦隨時恭候!”

甲午的硝煙已經散盡,黃海下是昔日戰場沉沒的巨輪。弱國無外教,落後就要捱打。百年滄桑後的中國,已經不在是當年的弱旅,而日寇卻依舊是當年的日寇,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在中華民族最艱難時刻為民族獨立民族解放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廣大將士,永遠不會!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觀看甲午戰爭觀後感400字<四>篇八

今天,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內容為觀看影片《甲午大海戰》。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清朝晚期的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的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於是,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雖然人民生活困苦,但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中國掀起了一場侵略戰爭。雖然,北洋水師原有戰鬥力比日本聯合艦隊強大,但因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清政府開始得意輕敵。原用於北洋水師的軍費又被慈禧太后用於建造頤和園的石舫船。造成我北洋水師再沒有增添任何新艦隻,艦齡逐年老化,這樣大大減弱了北洋海軍戰鬥力。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軍艦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看完這部影片,我知道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瞭解了中國的國恥,也進一步知道了勿忘國恥這句話的含意,正如影片最後日本聯合艦隊的指揮官説得一樣:“如果中國團結起來的話,我們將要面對一個真正的巨人。”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九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總會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為正義而鬥爭,為革命而犧牲,電影《甲午大海戰》就是講述了這樣的一羣英雄為了捍衞民族尊嚴,抵抗侵略者,誓死保衞國家,最終壯烈犧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影片開始,一羣少年被送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海上作戰策略,之後在李鴻章的請求下船政學堂中的一批優秀學員又留洋國外接受海戰訓練。幾年後,留在中國的名叫鄧世昌的學生到英國把他們接了回來,又從英國帶回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組成了中國第一隻海軍——北洋水師,與此同時,日本也在英國訂購了巡洋艦,但威力遠不及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組建七年後,由於軍費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鏽。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斷的從海軍軍費中抽取銀兩建造頤和園。這隻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慢慢地變得虛弱,不堪一擊。和慈禧太后領導下的昏庸腐敗的清朝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帶領手下的大臣們節衣縮食,訂購了當時最先進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視眈眈。

1894年,甲午海戰正式打響。由於經費短缺,彈藥不足,北洋水師白白錯失了多次攻擊敵人的大好時機,這隻最強大的海軍最終沉沒在日本軍艦速射炮的炮口之下。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堂堂大國人才濟濟,卻被彈丸小國日本打的一敗塗地,我認為,北洋水師的戰敗不是鄧世昌等海軍英雄的責任,而在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輕視了敵人,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個看起來弱小的對手把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海軍打的落花流水,還 讓清政府割地賠償。

聯想現實,今天,幾乎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日本又要和我們因為釣魚島歸屬問題挑起戰火。只是這一次,對於他們提出的任何不平等要求,我們都可以抬起頭,勇敢地説“不”。因為,現在的中國政府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我們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海軍,一艘強大的航空母艦,四艘威力強大的核潛艇和號稱“航母殺手”的彈道導彈,還 有我國自主研製的各種先進戰機和武器。我們不會主動挑起事端,但是,我們也不懼怕戰爭。如果日本仍然看不起我們,我們就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永遠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腳踏實地,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十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氣憤。

這部電影主要説李鴻章上書,建議光緒皇帝建立海軍學堂來培養海軍,光緒皇帝同意了。少年時期的鄧世昌和劉步蟾等人就在這裏認識了。長大後,鄧世昌與他的兒時的同學們一起加入了北洋艦隊,並當上了致遠號鐵甲艦管帶。此時,日本正在密謀併吞釣魚島。可是,日本眾大臣認為中國已經有一個比美國艦隊還要恐怖的龐大的艦隊,如果開戰,可能會慘敗。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員從每月的俸祿中拿出十分之一來組成一支和中國一樣的艦隊。日本首先買了一艘新式快速艦——吉野號。這時,李鴻章發現導彈數量嚴重不足,有的艦艇上只能用打木頭船的導彈來打鐵甲艦,而從外國買一批導彈最快也要幾天後到達,劉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終,日本主動挑起事端,北洋艦隊被迫應戰。

這場戰爭最後以日軍勝利而告終。一位洋人曾説過:“中國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們以為他要幹一番大事業,結果他伸了個懶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煙又睡着了。”

戰後日軍統領東鄉平八郎的助手問東鄉平八郎為什麼在清國境內的軍艦沒有過來救援?東鄉平八郎説:“這正是中國的特點,如果有朝一日他們能團結起來,那現在站在這裏的就不是我們了。”

看完電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陣陣失落和氣憤。清政府的腐敗才使這次海戰的失敗,慈禧太后意從北洋水師的軍餉中拿出幾百萬來修整頤和園,導致北洋艦隊導彈用盡。我對日本這種侵略他國的惡劣行徑深感憤怒。現在,日本還在對釣魚島蠢蠢欲動,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祖國更加強大,不再讓其他國家侵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