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54K

九年級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甲午戰爭》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因為清政府的腐敗,中國的科技十分落後。有一次,日本向中國發起了海上挑戰。慈禧太后十分生氣,便出動了當時最強大的北洋艦隊,可是因為清政府不給北洋艦隊維修、改造費,再加上日本花了很多的積蓄購買戰艦。在甲午戰爭上慘敗……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1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着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卧薪嚐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覆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温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2

隨着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鏽的炮台、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裏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説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可是我們手中卻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麼漫長的歲月,此刻的我們能説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着中國的人民,可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能夠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可是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裏,我十分生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説:“我們必須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齊,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捱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3

剛剛看完甲午大海戰,每次看這種題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當時世界排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如此輕易地就被我們不屑的彈丸小國日本摧毀,這個結果我們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實,也早已註定。

日本的掌權者為了自強為了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帶頭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國的掌權者們又在做着什麼呢

當我們從德國買回的兩艘當時最大的軍艦回國時,所有人以為中國這個巨人要醒了,可是結果依舊是沉默,也許此時的“沉默”就在預告着未來的“沉沒”了吧。

軍艦回國時,曾去日本訪問,當時我們有機會將日本的海軍扼殺在萌芽之中,可是我們沒有去做,那個洋人指揮官説的對,我們總是固執己見,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懾日本震懾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機。

七年間,我們的軍艦的最大用途竟是為了幫慈禧運輸新鮮瓜果這是怎樣可笑的一個事實啊!

中國的統治者慈禧為了自我的壽誕挪用北洋軍艦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原本即將到手的新型快速鐵甲軍艦與我們擦肩而過,被日本購去。而那些貪官們則為了私慾,將購置炮彈的經費聚斂於自我的腰包,有這樣的當權者,即使有像鄧世昌這樣有本事的愛國將領又如何有這樣的當權者,我們又怎會不敗不明白今日的國人在看到頤和園莊嚴秀麗的美景時,會否想到那裏曾是用我們的軍費建造的呢會否想到它背後的代價是整個北洋艦隊呢

我們一向認為國賊的李鴻章,的確他是做過很多錯事,可是至少他曾為我們國家的富強努力過,為了軍費像慈禧爭取過,為了最終在馬關條約上不割讓領土而流下真誠的淚水,不管這淚水是為了自我從此留下賣國的惡名還是什麼,他已盡了自我最終的努力。

鄧世昌在最終一次回家時孩子説,也許要有一次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所以最終明知是必,敗的結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一死。而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別的,是太陽,太陽只是一隻狗,可是它卻做了連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當時它已被救起,可是在它發現自我的主人還在海中時,它就那樣決然的跳下海去,最終與自我的主人一齊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4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那裏,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麼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着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着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着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裏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着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衝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着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髮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fwsir.)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着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捱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5

這部影片筆者在小時候以往看過數遍,片中的愛國人物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一向激盪着筆者的愛國之心,今日特地讓筆者的兒子也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戰中中方英勇反擊的光榮事蹟,但所有熟知歷史的人都明白,最終甲午海戰是以清政府為代表的我方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終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進一步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為以後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供給了可能!

為什麼甲午海戰以我們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並不是簡單的北洋水師隊形的排列錯誤,更不是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不夠先進,恰恰相反,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船,由此可見,戰爭的勝負不必須武器的先進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機制的原因,但看看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切都處於混亂和飄搖之中,對外政策總是期望英美列強的調停來實現避免戰爭的目的,結果大家都明白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沉醉在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是被德國繞過攻擊,英國也期望和德國和談,放縱波蘭被吞噬,蘇聯趕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呢英國,法國,蘇聯全部和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古往今來,説明一個道理,和敵人經過談判解決問題,試圖經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可是是個完美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發展一旦構成趨勢,是很難改變其發展的進程的,試圖經過談判,等待,只會讓事情更加複雜化難以處理!

甲午海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應對外敵,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期待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加速戰爭的到來!

筆者也期望眾多家長讓孩子多看看這樣經典的影片,早日讓他們理解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培養有較大的益處。

此刻的中國已經不是以往的東亞病夫了,不論任何國家,敢於挑釁我們,相信在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叫他有來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