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優選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5K

【導語】

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優選15篇

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司浩”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2: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3: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4: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5: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6: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7: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8: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9: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0: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1: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2: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3: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4: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篇15: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正文】

篇1: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電影的開篇是從洋務運動的興起開始的,洋務運動,似乎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師應當是洋務運動中着重打造的。當看到一羣朝氣蓬勃的少年們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時,看到少年的鄧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僅有陸軍的統治者只能算有一隻手,而同時還有海軍的統治者才算是雙手俱全”名言時,看到這批少年將要遠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學學習臨別之際送給鄧世昌一張合影,並且在登上游輪後,少年們團體向即將遠離的故鄉跪下時,我也和他們一樣滿懷豪情,熱淚盈眶。經不住想背起梁啟超先生所寫的那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提高則國提高,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這些留洋學生遠赴重洋最終學成歸國,能夠報效國家時,我想他們必須是滿腔熱血的。所以,開着從英國定製的最新的戰艦歸來時,即使是當時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敗仗,可是誰都沒絕望。那句“我們的大鐵船來了”能夠説是一種內心深處最樸實真實的反應。片中有個鏡頭讓我異常熱血沸騰,就是李鴻章檢閲這些軍官們時,軍官們一個個亮劍步出隊伍高聲説出自我的名字與畢業院校。這個場景彷彿令我也身臨其境,穿過百年的滄桑也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北洋水師初初建成的精氣神。

那種如朝陽初升的澎湃之氣,令我不禁感慨若是這支海軍隊伍能一向堅持着這種氣勢,那該多好啊,那是多麼鋭不可當呀。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那段慘烈的、悲壯的、憋屈的、充滿無奈的歷史終究是上演了。其實以我這種外行人來説,拋開粉絲的身份來説,海戰的畫面還是相當震撼相當不錯的。雖然畫面樸實(給人一種很原始的畫面感)可是這樣更顯出一種真實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樂,讓人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即使是明白這場戰爭的結局,即使明白是失敗,可是依然感到十分緊張,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能夠打沉一艘敵艦也是光榮的。可是,北洋水師因為資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彈裝備也不夠,打出來的炮都是啞炮。用的都是教練彈。每次觀影都會想,如果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精良,彈藥充足,歷史就該改寫了吧。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每每看到這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海戰時,都會不僅僅是悲痛,更是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貪污腐敗,痛恨慈禧為了一己之私而毀掉了整個國家,痛恨當權者孱弱無能,痛恨指揮者紙上談兵戰略失策。可是還是最想感歎腐敗亡國,腐敗亡國啊!這一天,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

這是一部羣戲,英雄不止是鄧世昌一個人。鄧世昌當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當鄧世昌命令將士們掛衝鋒旗,全力向吉野號衝去時,那種決絕之情,讓人心生敬畏。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鄧世昌如是,劉步蟾他們亦如是,他們用生命闡述了“艦與人共存亡”這句話的含義!其實他們終其一生都沒背叛當初遠渡重洋時“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段誓言。也許這就是一種傳承,正因為有這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的傳承,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

魯迅先生曾説“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鄧世昌和劉步蟾們又何不是這樣的中國脊樑呢!

可是反觀此刻,這樣的人今日已經很少很少了。而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掙很多很多的錢”當作夢想的孩子們;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馬的官員;是留在國外永不還鄉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是“真小人”成為明星,大丈夫成為笑柄;是“仁義道德”成為“迂腐”的代言詞;是人們都患上了“社交強迫症”,擁有一大堆“朋友”,卻遺忘了“知己”的含義;我們聽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氣;有種叫做“人格魅力”的東西,正在離我們遠去。有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氣,逐漸抽離我們的軀體。

而這部電影,正能夠讓人們振奮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刻得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得以反思,反思歷史,也是在反思自我。我們雖沒有“兼濟天下”的本事,卻是能做到“獨善其身”。或許,導演也正是如此意圖吧。

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問題還是電影的剪輯,感覺導演有太多資料觀點細節想要表達,成片上有些詳略失當,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除”,如果適當刪掉一些尤其是敍述人的鏡頭和觀點,整個片子的流暢度會更好。

總之,失敗也是我們所需銘記的,它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想到,如今中國四周的形勢,中日與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領海問題上的爭端,我們更需要銘記百年前這場慘痛的失敗,知恥而近乎勇。當年,丟掉領土或許能夠説是國勢衰微,國家落後。而此刻,絕對不容許當年甲午喪權辱國的重現。沒有一寸領土,一里領海領空是浪費的,都是值得誓死捍衞和珍惜的。

我雖不是好戰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若此刻再失寸土,我們又有何顏面應對那些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呢!

篇2: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最近,我觀看了《中日甲午海戰》這部電影。看完電影后,我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日軍的暴行感到憤怒不已。

《中日甲午海戰》主要講述的是清朝末年,日軍大舉進犯我國疆域,清軍將領率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展開激戰。其中,清軍愛國將領鄧世昌率領“致遠”艦上的眾將士與敵軍同歸於盡,最終壯烈犧牲,最終清政府戰敗投降,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海上激戰三小時後,我軍戰艦所剩無幾,處於彈盡艦傷的困境中。所剩的最終一枚魚雷因為裝備落後,未能精確地擊中對方的主力艦。最終,只能眼睜睜看着我軍將士犧牲在敵軍瘋狂的炮火轟擊中。這一刻,我無比的憤怒。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憤恨無比。尤其是看到一邊是將士們在英勇抵抗敵軍,而另一邊的慈禧太后竟在宮廷內設宴慶祝她的六十大壽。頓時我火冒三丈,忍不住邊看電影邊憤怒地唾罵慈禧太后和那些腐敗無能的朝廷官員。

這部電影向我們清楚地講述了中日甲午海戰這一史實,從中我也懂得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是呀,我們僅有不斷讓自我變得強大,才不會被列強的長矛戳傷。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不禁暗暗告誡自我:必須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為祖國獻一份力。

篇3: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每當談論起中國近代史人們總是唉聲歎氣,覺得整個近代史是恥辱史。不錯確實是恥辱史,鴉片戰爭讓西方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洗劫了圓明園,俄國趁機蠶食了北方領土,甲午戰爭讓日本人割去了台灣澎湖。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氣憤和窩囊,國家貧弱百姓遭殃,誰看這段歷史時候都會捶胸頓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戰爭的電影畫面,感覺有些事情真的再現了當時之情景。把這電影給同事傳過去的時候,同事來了句談到近代真不想看這段歷史,看了就生氣。我告訴他雖然這樣卻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一個民族別忘了以往的恥辱,讓一個民族別忘記了自我恥辱的時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別忘記了民族的災難。我們這個民族是個複合民族,是個融合民族,但我們民族從來都不缺少有骨氣者,可是也不缺少沒骨氣着。看到清末洋務運動所購買的鐵甲艦想到我們此刻自我造的鐵甲艦船。

不勝的感歎,一方面想我們此刻是不是部隊上的那幫將領們是不是也有像電影裏那樣的,剋扣軍餉,中飽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的腐敗軍官,是不是所購買的武器彈藥有不合格的隱匿起來的,是不是有坐享和平的將領?覺得此刻沒事不購置軍備的呢?看到甲午戰爭中中方使用的炮彈,魚雷,穿甲彈,以及各式的炮彈,皆不一樣程度的造假,想到我們此刻的軍營中是否也存在此類狀況呢?這麼大的國家這種事情真的不能夠預料,但願此刻沒有這個事情,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去想象我們此刻的軍營都是良好的。

還有看到這電影雖然是在講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覺對我們此刻的教育意義更深,更像是一面鏡子在照耀着我們此刻人。我就想了我們當時所購買的艦船不比日本的差,我們當時的人員素質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們敗了。敗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説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打仗,還不如説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打仗,隱藏的戰爭,購買軍火這種事情都能夠吃回扣,做交易,那我們什麼不能?中日未開戰勝負已經分出來了,我們不是敗在堅船利炮上我們是敗在自我的體制上,敗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電影中説每次海戰都能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不只是在電影中,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想想歷史吧,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稱霸全球,一戰中英德海上大戰決定了德國的命運,二戰中日本美國太平洋戰爭決定了日本命運,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決定了中國命運,誰失敗誰的命運就悲慘,所以海戰真的敗不起。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揚眉吐氣,成為大國,海洋便是他們廣闊的空間,誰在海洋上説話算數誰就能真正的站起來。

話分兩頭,一個只明白和平發展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因為不思進取,一個政權要想穩穩的做好事情,對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還有一種守國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説俄羅斯沒有一寸多於的土地,難道中國的土地就有剩餘的麼?無論是將來怎樣樣海軍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鄧世昌精神,這樣的將領雖然是封建時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會一向激勵着每一箇中國人,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他這種,愛國不分是哪個黨派,哪個朝廷。愛國就要像鄧世昌那樣,為民族大義而獻身。這是一種怎樣樣的精神境界啊,這是一種民族氣節,他們的精神才是中華的脊樑,彪炳千古。而他們的遭遇也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我們此刻的政府,此刻的軍隊。以史為鑑,才能真正的懂得什麼是民族的脊樑,什麼是愛國。其實批判也是愛國。

篇4: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風華正茂的年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那些聰穎靈慧、意氣風發的少年,學習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保送至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成為尖子生中的前列,只等以後的“時勢造英雄”。

悲情慘烈的定局:小時候一向很認真地抱着地理歷史課本書籍,會苦心鑽研歷史的發展流程、細節或者微妙,會盯着一張地圖很久很久,甚至會饒有興趣地找起地名來。不由自主成為了愛國小少年,看到敵人入侵國土、欺辱國人的場景、畫面,甚至會哭出來。明明白結局並不完美,仍會執拗地期望翻轉歷史中註定的結局。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我一向很尊重這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的名稱。誠然,歷史中發生過很多重要事件,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可這個不一樣,每一個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心境都會很沉重,比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80年中法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要沉重,或許不僅僅因為我們以往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段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屈辱史,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於是很多仁人志士、不甘為亡國奴的國人開始覺醒了,他們開始探索,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同中國一樣,自被西方炮艦強行打開國門、幕府統治上百年的日本,也開始了自救之路。

於是你就會發現,中國人在努力學東西,日本人也在拼命學東西,儘管他們底子不是很厚。我們會看到,日本此刻的改革自上而下、富有成效,日本人眼中的“教師”中國已經沒有他們以往的強大,畏懼感漸失。中國人有底子,開始公派留學、學習西方器械、槍支彈藥的製造,一時間似乎有聲有色,洋務富強之路指日可待。大國自居的中國人並沒有將“學生”放在眼裏,傲慢依舊。[由本站網友投稿]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派出2500人部隊登陸朝鮮增援朝鮮政府,與此同時通知日本。平息起義後,日本卻不斷向朝鮮增加兵力,並偷襲清借租運兵船。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七年級),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如果説,正確的掌舵是一名水手必備的生存技能,中日雙方恰好不失時機擁有了一批優秀的舵手,只等揚帆起航。黃海一戰,這場近代東亞海戰頗具規模的戰役在這一天,前後持續了長達五個多小時,雙方戰艦性能、噸位、排水量、炮程等不相上下,慘烈的戰鬥註定會有一種很慘烈的結局。

北洋海軍戰備物資不足、人員作戰本事不強、將領臨場指揮不利,都成為中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我們也會看到鄧世昌在彈盡後毅然掛起衝鋒旗,向日方的主力艦“吉野”號撞去,最終落入敵艦羣攻、沉沒入海的悲壯慘境;我們也會看到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會因為種種陰差陽錯而錯失良機;我們也會看到這種民族危亡關鍵時刻也會不失時機出現一些敗類棄甲曳兵而走……

情節的延續註定逃不脱悲慟慘痛的定局。

不自量力的臆想:我有一個想法,如果小的時候我看到這部影片,或許我身上的衣服會變,我身處的環境也會變掉,我也會一圓小時候的夙願,然後“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當然那時候有過《甲午風雲》的影劇,當然事實是此刻這個樣貌了,我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現狀,並沒有一種圓夢的感覺,於是我在那裏感歎了。當然現實又會清醒告訴我,一個人可能影響一段歷史進程,卻始終無力改變根本現狀。即使當年清國海軍實力超過日本,即使早些年包括李鴻章在內都會意識到日本會是多年後的禍患,李鴻章傾盡心血致力於洋務運動,致力於挽搖搖欲墜清國大廈之將傾,也許正是戰前的一派繁榮景象掩蓋了很多,很多人都在臆想,睡獅已經醒來,中國已經崛起。甲午一戰説明了一切,臆想只是一時的不自量力,睡獅是醒了,只可是打了個哈欠,之後睡下去了。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和企圖經過技術革新扭轉清國慘淡經營的局面可能性的失敗,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敗導致生產力的落後不足以抗衡先進生產力。今日回顧這段歷史,不由得唏噓,會想,當一名中國人真的很慘,小國寡民的思想你就不用抱了,一向需要大國自居,坐擁幾千年的大國底藴,心高氣傲地喊着熱愛和平、期待民族復興的時刻,然後卻總會有一種泥菩薩過河的感覺,不團結、不奮鬥、不進取,缺乏果敢強硬的大國底氣;最終還是老老實實當中國人吧,一切終歸有值當的地方,永遠不要失望,相信底氣我們是會有的。

黃海波濤澎湃依舊,謹以文慰舊人逝去之往事。

篇5: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着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卧薪嚐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覆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温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篇6: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我觀中日甲午戰爭有感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藉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麼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着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這一次的戰敗原因:1、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是夜‘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穎啟岸逐聲妓未歸,擅棄值守,苟且偷生".2、艦艇荒於管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曼特爾談過一段對中國艦隊的觀感:"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誤會狼藉,業已無可駛用。"3、政治腐敗風氣發展至艦隊。艦隊訓練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直至全軍覆沒,"定"、"鎮"兩艦到底有幾枚305毫米主炮戰時用彈,人人諱莫如深。就此一項,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方面的優勢立成無有。4、戰火硝煙中謊報軍情。豐島海戰首站失利,"廣乙"沉沒,"濟遠"受傷。但丁汝昌謊報李鴻章:"風聞日本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黃海海戰,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所致,奏報卻謊報成"日海排炮將‘定遠’望台打壞";丁汝昌還向李鴻章謊報稱"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即沉沒".事實則是日方艦隊中根本沒有魚雷快船,"致遠"在沉沒前也未曾"將來船攻沉".5、李鴻章、丁汝昌編造虛假的軍情欺騙國人。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5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致電謊報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謊

奏"據海軍提督丁汝昌呈稱此次據中外各將牟目擊,攻沉倭海三艘。而採諸各國傳聞,則被傷後沉者尚不止此數。

內有一船系裝馬步兵千餘,將由大孤山登岸襲我陸兵後路,竟令全軍俱覆".事實則是日艦沒有攜一艘"裝馬兵步兵千餘"的運兵船來尋北洋艦隊決戰,完全是無稽之談。李鴻章,丁汝昌為掩蓋失敗,説謊到達登峯造極的地步。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兩人形容為"以寡擊眾,轉敗為功".虛假的軍情奏報,使全國上下受騙:本不能戰,以為能戰;本已敗,以為平,或以為勝;嚴重加劇了國人對局勢的錯誤確定。6、繼續謊報軍情使威海防衞戰失敗。丁汝昌、李鴻章謊報擊沉的日艦之後紛紛出此刻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謊報軍情仍未曾終止。1894年11月,"鎮遠"艦在歸威海港時為避水雷浮標,誤觸焦石,管帶林泰曾見破損嚴重難以修復,深感職責重大,自殺身亡。這樣一齊嚴重事故,丁汝昌、李鴻章謊報奏成了"‘鎮遠’進港時為水雷浮標擦傷多處",具體損傷狀況則瞞而不報。1895年2月,威海防衞戰中,魚雷艇管帶王平駕駛帶頭出逃,至煙台後先謊報威海已失。陸援軍得知此訊,信以為真,遂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威海防衞戰所以而戰敗失守。軍風至此,軍紀至此,欺上瞞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嗎?我當然是不認同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還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懶,為享樂而挪用公款,還有好多的自私行為讓我列舉不完。可是不知奉獻的中國人民,如果就只顧及自我的安危,終究走不出被別的國家欺辱的狀態。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裏總是有那麼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着國人衝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脱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

篇7: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今日,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資料為觀看影片《甲午大海戰》。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清朝晚期的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的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於是,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雖然人民生活困苦,但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在這種情景下,日本對中國掀起了一場侵略戰爭。雖然,北洋水師原有戰鬥力比日本聯合艦隊強大,但因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清政府開始得意輕敵。原用於北洋水師的軍費又被慈禧太后用於建造頤和園的石舫船。造成我北洋水師再沒有增添任何新艦隻,艦齡逐年老化,這樣大大減弱了北洋海軍戰鬥力。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軍艦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看完這部影片,我明白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瞭解了中國的國恥,也進一步明白了勿忘國恥這句話的含意,正如影片最終日本聯合艦隊的指揮官説得一樣:“如果中國團結起來的話,我們將要應對一個真正的巨人。”

篇8: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那裏,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麼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着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庫,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着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着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裏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着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衝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着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髮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着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捱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篇9: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血與淚的屈辱史,很多國人從心底裏不願回首也不願提及,隨着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戰爭歷史遺蹟,看着一座座鏽跡斑斑的炮台,銀幕前的我們彷彿感覺到歷史就在那裏用最簡單、最直接、甚至最殘酷的方式向後人訴説着。

1867年,李鴻章上書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洋務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影片從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少年時代開始,將其一生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齊。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學子遠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他們懷着強國之夢登上了當時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了最先進的海軍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國迎接同學們凱旋,他們駕駛着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鉅艦劈波斬浪駛回祖國。這批學生在英國留學期間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駕駛着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日本駛去。影片中不斷使用比較手法,中日兩國領導人在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不一樣態度似乎在預示着戰爭的結局。明治天皇的奮發進取和慈禧太后的驕奢淫逸決定了北洋水師悲慘的命運。戰敗後清政府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賠償白銀兩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的失敗將中國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

“我等從軍衞國,今日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艦”,這是鄧世昌在炮彈用盡、艦身受重傷傾斜的情景下毅然決然指揮”致遠“艦撞向日本海軍“吉野”艦時説的話。鄧世昌和所屬官兵壯烈殉國是悲壯的,也充滿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為自我慶祝六十大壽,導致海軍多年未添新式軍艦,舊軍艦上的武器得不到保養,彈藥奇缺且有不少打不響的臭彈。在海戰中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來,日本的快速軍艦和艦炮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而北洋水師的炮彈經常命中敵艦卻不爆炸,裝備的落後和戰術指揮的老化讓將士們有心無力。影片中彷彿展示着日本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無情地噬咬着中國人民,讓我們忿恨辛酸。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明清兩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國的美夢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失去了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交流和競爭的機會,和他們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從唐朝就開始向我們學習的彈丸小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全盤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逐漸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後的舊中國捱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釣魚島被日本佔領的過程,自從今年9月日本政府製造購島鬧劇以來,中日釣魚島事件不斷升級,從影片中所呈現的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拿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做交易儼然是個笑話。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剝削和壓迫中站起來了,異常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民經濟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防力量有了質的飛躍,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有信心更有本事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多學習中國和世界歷史,以史為鑑,勿忘國恥,努力學習,奮發進取,像革命先烈一樣用我們的勤勞智慧和生命去建設祖國、保衞祖國。

篇10: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一個昏庸的朝廷,一個敗落的社會,一場偉大的戰爭,一種不屈的精神。——題記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炮火轟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轟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滾滾硝煙湧出了一張張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顏。

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時,林則徐沒有猶豫,他憤然上書道光帝,並實施了震撼國人的壯舉——虎門銷煙。他給英國人一個迎頭痛擊,他顯示了中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這是一場沒有戰火的偉大勝利,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相與鬥爭的歷史偉績!

當鴉片戰爭捲入中國時,太平軍沒有沉默,在與洋人的鬥爭中,他們沒有低頭,他們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鬥志。他們征戰沙場,擊敗洋軍,痛殺清軍,他們在歷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當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既而稱霸世界的夢想時,一個聲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當時日益腐朽,致使帝國主義列強侵入。可清廷仍處於華貴的奢侈中,渾然不知要強國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國勢力已經相當龐大時,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武器。軍餉已被各路地方官員收入其囊中。當時日本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在中日兩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親自到中國兵船上公開挑釁,並企圖開炮。況且當時清朝並沒有意識到日本想要吞併中國國土,認為區區一個東洋小國何以興起起幾層浪。由於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讓清軍不免有些飄飄然,自從1888年正式建立海軍後,再也沒有購進任何船艦,船齡漸漸老化,何況日本當時新添戰艦,與之中國相比,遙遙領先。再者當時慈禧花重金修築頤和園,抽掉各路軍餉,哪裏還顧得上戰艦重置,連預先訂購炮彈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軍率領日海軍聯合艦隊開進黃海大東溝伺機埋伏。當中國護航艦駛入黃海大東溝時,日艦便開火襲擊,於是北洋艦隊便縱隊排開。實施反擊。炮火炸開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時,海水沸騰。硝煙瀰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於當時中日懸殊太大。中方艦隊嚴重受到日方的摧殘,可中方仍然堅持還擊。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靜,他下令致遠艦向日方艦隊開去,可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沉,破碎沉沒。當隨從遞給鄧世昌救生圈時,他拒而不接,最終與他的愛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一副沉痛的輓聯,一代歷史的偉績,一種意志的堅定,一次偉大的戰役。

篇11: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本部影片從鄧世昌、劉步蟾等清朝末年從福州船政局選出來一批少年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校説起,清朝末年,中國成為列強爭相爭奪的肥肉,個個都想分一塊。有海無防,任人宰割,自強派也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成立了北洋水師。當時他們在英國皇家海軍留學的時候,日本人也在懷着振興日本的夢在那裏學習,裏面就有大名鼎鼎的東鄉平八郎。

中國像德國船廠購買了兩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船“致遠號”、“鎮遠號”,清朝水師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強的海軍,讓日本人羨慕嫉妒恨。鄧世昌、劉步蟾滿懷期望駕駛者軍艦回國,他們想中國能改變中國海軍落後的局面,他們的心境是怎樣大的得意。可是呢在影片中,就只是為了能讓老佛爺開心,吃上新鮮的荔枝,竟要用鎮遠號從南方送過去。真是可笑、可悲。同樣是坐高領導人,日本天皇當得之英國剛完工的快速式新型巡洋艦,二話不説,買!經費不足就全國捐款,天皇捐出30萬元,並把德國皇帝送給他的鋼琴捐了出去,政府官員每人捐出工資的十分之一,舉全國之力,硬是將新型的巡洋艦購買了下來。光緒皇帝請示慈禧太后的時候,她竟然為了辦她的六十大壽,挪用了經

費。正是這快速的巡洋艦,到了海戰後期,雙方軍艦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才顯示出它射速快,反應快的一面,這也是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光緒的一個雞蛋要一兩銀子,大臣説一兩銀子能夠買800個雞蛋了,官員的腐敗可見一斑。由於清政府的貪污腐敗,下發的海軍經費,連年剋扣,導致海軍炮彈不足,開戰時竟用的是訓練彈,在戰爭中,射向日艦的一發炮彈直接打入了彈藥庫,上頭的官兵閉上眼準備受死,上天真是向北洋水師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這是枚臭蛋。可悲、可笑,又無奈。在看海戰的時候,相反,我的心境平靜了,因為我們都明白日艦五艘重傷,中國五艘沉沒。因為我明白中國必敗無疑,歷史是殘酷的,不要帶有感情色彩。鄧世昌曾説過“整個中國都處在渾渾噩噩的病態之中,也許要一場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在彈盡重傷之時,鄧世昌毅然駕着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傳出他的吼聲:“我等從軍衞國,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可是在敵艦隊上百門快速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最終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戰友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卻死死叼住他的肩頭不放,鄧世昌仰頭長嘯,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驚天泣地,壯烈至極!北洋水師退居劉公島,苦苦堅持了一個月,竟然沒

有援軍來支持,一個月,就是爬也爬過來了,為什麼福建水師還有十幾艘軍艦還可參戰,為什麼沒來支援影片的最終,一個日本軍官説“中國人就是這樣的特點,如果他們團結起來,我們將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巨人。”我認為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這些名字應當傳承下來,時時刻刻地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每每提到這些名字的時候就要想到甲午恥辱。

此外本片還不斷提及釣魚島,日本的政客早就想奪取釣魚島,他們也苦於沒有證據來證實,只能是武力搶奪。向世人證明了日本篡取釣魚島的陰謀。

只是想告訴大家,日本政府永遠不可信,永遠都是狼子野心,永遠!!

篇12: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8週年的日子,這場失敗的戰爭而今看去仍是滿眼傷痛。為什麼泱泱中華會敵可是島國日本為什麼在兩國軍艦硬件設施相差並不太大,海軍指揮人才均為英國皇家海軍高材畢業生的狀況下,中國會如此慘敗,並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後肯定隱藏者深層次的原因,兩國的戰爭勝負不僅僅僅是兩國的武器力量的比較,與國家內部的方方面面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從《1894甲午大海站》這部影片當中我們也能看出端倪:

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光在皇帝眼皮子低下內務府的貪污就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光緒皇帝吃的雞蛋10兩銀子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兩銀子能買800個雞蛋,李鴻章明知內務府貪污,卻不願意處置,為的是能透過內務府的太監為自我創辦的海軍多多籌集軍費,可見其當時的體制如何等的腐朽無能和腐敗;當時大清朝實際掌權的最高領導慈禧為自我六十大壽能過的風光,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挪用軍費用於自我生日的籌辦和頤和園的修建,即便是甲午戰爭發生之時,也是鼠目寸光,看到的僅是自我的生日如何辦得盛大豪華,如何透過割讓土地和賠款換得國家的一時安寧,一步步的犧牲國家的利益換得是侵略國家的更為囂張;光緒皇帝作為名義上的第一領導人,雖有改革革新的想法,卻無足夠的實力和氣魄去實現,本屬亞洲實力第一的北洋海軍並未受到領導階層的重視,從回國後在福建的海邊待了七年,這七年當中並未對其進行適時的改善和精心維護,反倒時而用來運慈禧的荔枝,討慈禧的歡心,海軍經費連年縮減,一支本應保家衞國的精良隊伍在當時腐朽的風氣的腐蝕下,日益失去戰鬥力,昔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高材生,也難免染上各種不良的風氣,軍隊沒有嚴明的紀律,紀律不整導致一些部隊在戰役白熱階段棄陣脱逃。

另外一邊我們的鄰居島國日本同時也派了一批日本留學生,帶着強國之志,駕着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駛回日本,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當時日本,國力並不是很強,甚至還不如當時的清朝統治的中國,為了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明治天皇揮起了無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着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裏的最終一個銅板,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為了拓展日本的版圖,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的中日甲午大海站。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一支高級軍官絕大部分受過近代化教育的軍隊在黃海的炮火中被打得粉碎,當時亞洲第一大帝國的失敗,與國家的領導階層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國家是一台精密的機器,領導階層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導階層如果貪圖安逸,目光短淺,不能夠勵精圖治上下其心帶領國家這個大型機器正常高效的運轉,國家就會出現問題,俗話説上樑不正下樑歪,即便是國家實力暫時比較強大,日後也日益衰弱,被其他國家趕超,落得捱打的命運並不奇怪,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鑑能夠知興衰。

作為中國的一分子青年一代的我們是中國未來的,我們在做自我工作的時候,也就應做到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不能夠貪圖安逸,做任何事情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不斷用心進取。

篇13: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經過在歷史課上的學習與觀看《甲午大海戰》的電影之後,我的內心充滿了悲憤。憤,是對日本侵略者歷史野蠻行徑的銘記;悲,是對我們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哀傷。

觀看《甲午大海戰》的這部充滿感傷的歷史氣息的電影,讓我清楚地瞭解到了我們中國的那段歷史。這個中日甲午戰爭發生的19世紀末,是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時代。在那個我們清政府腐敗與哀落的時代裏,我國的北洋艦隊的海上作戰的實力水平從日漸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漸超越中國。影片中日本的民眾及國家首領導為了國家團結一心,慷慨損資發展海軍,壯大國家實力,沒有看到自私貪財的官員。而我們中國大清帝國,既驕傲也腐敗,慈禧太后還天真的認為日本這個小國家不能返了中國,她將國庫錢財用於修建頤和園和籌辦自已的六十大壽。而朝廷官員一味貪污,將買炮彈的錢全部中飽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麼的腐敗與無能啊!官員大多都不顧國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貪財享樂。到頭來,苦的始終是咱老百姓和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戰士們。從歷史中眺望我們這個看似完美卻依然不乏貪污腐敗的官員存在。我們國家的官員應當要以史為鑑,勤政愛民不再貪污啊!濫用權勢,貪贓枉法必不得好下場。我們的官員應當要像蓮一樣廉結,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聖結。也應當像習總書記那樣反對貪污,反對行賄受賄!

歷史的慘痛教訓讓我深知:國家必須要強大,要先進,國民必須要團結,不然落後就要捱打,不團結就會遭人欺負。

我們不應延續仇恨,但我們必須銘記歷史,以歷史為鏡吸取教訓人人都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應有貢獻。

篇14: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着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鬥爭,當時我們中國人裏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明白私自放炮會砍頭,可是為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並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為那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小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回到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后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可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杯具,可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可是我們的釣魚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篇15: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隨着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鏽的炮台、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裏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説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可是我們手中卻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麼漫長的歲月,此刻的我們能説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着中國的人民,可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能夠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可是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裏,我十分生氣,中華名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説:“我們必須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齊,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捱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小編簡評】

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甲午中日海戰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遣詞造句精雕細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