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W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一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為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為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説,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為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説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為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國小的學歷。那裏沒有國中,只有國小。離他們最近的國中也是十幾裏外才有,走路都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為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20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國小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説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説:“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説:“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為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啟事、等過電視台台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台長,最終經台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國小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二

一個偏遠的山村,一間破爛的教室,一張少了腿的講桌,一位僅國小文化不會教書的臨時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級擠在一起讀書學習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爛的山區學生。這就是水泉鄉水泉國小的教學現狀,這也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一開始給我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在貧困山區國小教書的高老師,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個月,村長找來魏敏芝臨時擔任代課老師,魏敏芝答應了高老師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因班裏一名女學生跑得快被選拔參加運動會了,不久,另一個學生張慧科因家裏貧困到城裏打工去了。班裏一連失去了兩個學生,魏敏芝不知該如何向高老師交代,於是下決心去城裏找回張慧科的故事。

電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動了,感動我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魏敏芝尋找學生的執着。魏敏芝先是為去城裏的車票錢想盡了辦法:讓學生湊錢,去磚廠搬磚,最後混車,被趕下車後步行……終於進城了卻被告知學生在火車站附近丟失了。她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堅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車站廣播尋人——不行;寫尋人啟事——不行;去電視台,不讓進門。此時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麼無助啊,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她把希望寄託在電視台台長身上,為了等到台長,她在電視台門口逢人就問,餓了吃別人的剩飯,睡覺就倚着電視台門口的電線杆……最後終於見到了台長。在電視台安排下魏敏芝參加了一期訪談節目,她的學生張慧科被找到了,並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學校裏。從魏敏芝尋找學生的艱辛過程中我看到了她的執着,我們要學習她的這種精神,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

二是偏遠山村教育的貧窮落後。破舊的學校沒有像樣的圍牆和校門,破舊的教室四處漏風透光,破舊的課桌高矮不一。就連放學要還要看太陽照射在柱子上的釘子的位置。還有在我們看來最最平常的粉筆在這裏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東西。老師上課也只是讓學生們抄寫課文……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處在繁華都市裏的孩子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漂亮的校園環境,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高素質的任課老師。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力爭成才,長大後為貧困地方的困難孩子們貢獻一份力量。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三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 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為帶國小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一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裏很珍貴。

後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後來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知道後,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 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後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 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後還 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後來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後打聽到電視台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於見到了台長,並在電視台上好不容易説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 一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説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四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國小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眾無不動容。

魏敏芝為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説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為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會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為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為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00字 篇五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很給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質樸之中讓觀者內心升起一股無窮的力量。是愛的昇華,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愛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責任與神聖。這部反映貧困山村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讓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為那個執着的魏老師而感動,盯着銀屏的雙眼便不知不覺被淚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正是讀國小六年級的年齡。從魏老師的家境一定很貧寒。她來當代課老師的初衷完全是衝着這五十塊錢而來的,但是她被孩子們的天真與求知慾感動了,為了高老師的千般叮囑“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經艱辛。

魏老師帶課的水泉國小,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四十多名學生,而後陸陸續續失學十幾名學生,魏老師來的時候,學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學生。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們,這也能算學校?一元錢一盒粉筆,一支粉筆用一天。在水泉鄉國小的孩子們看來,一支粉筆是如此的珍貴,看到粉筆被踩壞,孩子們甚至心疼的落淚。而我們城市裏的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而且當粉筆掉在地上,同學們就像沒看見似的走過去,甚至有些人直接從粉筆上踩過去,從來沒有撿粉筆的意識。我們這些同學平時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這可真是不應該呀。

為了能籌集到縣城去的車費,魏老師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説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高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影片的結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會好心人的幫助下,水泉國小的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部簡簡單單的電影,沒有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卻讓人心中湧起一股力量,正是有着魏老師、高老師這樣默默無聞,用汗水播種的希望,用赤誠澆灌着教壇,時刻因為“一個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我們這些孩子們,才能在廣闊的藍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風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包含着魏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恪守,包含着在七彩陽光下快樂向上的莘莘學子們的無限感懷,記住這部刻骨銘心的電影吧,讓她變成我懂得感恩,回報社會的風向標,讓我們永遠記取老師的教誨之恩,永遠讓胸前的紅領巾飄揚出真善美的風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六

當我們埋怨家長做的菜不好吃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都吃些什麼;當你把家中舊的筆扔掉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連一根粉筆都捨不得扔掉……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講在大山裏發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國小”。這是村裏唯一一家國小。由於唯一的一位高老師要回家探親一個月,於是,村長就招了一位13歲的姑娘做他們的代課老師,工資為50元。這所國小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裏頭只有桌椅、黑板,破舊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魏老師”。全班有28個學生,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過她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張惠科卻不見了。於是魏老師便踏上了艱辛的尋人之路。經過四天不分晝夜的努力,身無分文的魏老師終於找到了他。這事感動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車送他們回去,而且還捐獻了不少錢和學習文具。

“一個都不能少”!就因為高老師的一句話,讓魏敏芝為孩子們付出了這麼多。這真是一個及有責任心的老師!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就有這麼大的責任心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到欽佩啊!

電影中的魏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擁有了責任心,你還怕做不成事嗎?如果擁有了不屈不饒的精神,你還怕學習成績不好嗎?讓我一起向魏老師學習,做一個向她一樣的人吧!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七

幾天前,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農村國小的故事:給水泉國小代課的小魏老師為了找到一個去城裏打工的學生,長途跋涉來到城市,用盡各種辦法,終於找到了這個學生。

看完電影我感動了很久,小魏老師也不過十二三歲,是什麼讓她決定去城裏?是她的那份責任心。她答應過高老師,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其實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為家裏窮,這班裏的孩子已經跑了十幾個了。進城之後的困難更大,她用盡了各種辦法,廣播找人、尋人啟事……最後,為了讓電視台給她播尋人啟事,她就站在電視台門口,見到每一個人都要問一句:您是台長嗎?直到把台長給等出來。這個鏡頭留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後,她的毅力和責任感幫助她找到了學生。其實,小魏老師比我大不了幾歲,還是個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總是會向困難低頭,而她不會。雖然我不可能幹出像小魏老師這樣的事來,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難題不要退縮,在困難面前開動腦筋想辦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廢……正是這些事兒,會讓我多一份責任,多一份恆心與毅力。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八

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脱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播出當晚,肅南縣馬蹄藏族鄉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來到村民家中,滿懷期待地與村民們一同觀看這部電視劇,尋找着劇中的“自己”。

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阿佔斌説:“這部電視劇還沒上映時,我就從網上看到了很多的拍攝花絮和劇本內容,看到劇中的一幕幕也讓我回想起了剛來到黃草溝村的時候,6年前的13户貧困户可謂都是一貧如洗,大家的起步都是從駐村幫扶工作隊協調幫扶單位張掖市畜牧局發放的17只基礎母羊開始,到後來縣扶貧辦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再到“一户一策”精準施策鞏固提升,才發展到了今天13户貧困户多則擁有基礎母羊300只,少則80只基礎母羊的養殖規模,全部穩定脱貧鞏固提升的地步”。

畜牧業是黃草溝村的主導產業,也是駐村幫扶工作隊產業扶貧的切入點,近年來,該村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户”生產發展模式,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户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對缺乏發展資金的13户貧困户家庭,積極協調縣財政局落實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用於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一户一策”既定的年度增收工作目標。該村在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的同時,駐村幫扶工作隊各顯神通,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會同村“兩委”全力抓好村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部分老舊自來水管網,維修損毀路段,新建老年人活動室、村級獸醫室,持續完善提高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得到大幅提升。

黃草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宏斌對記者説:“以前我們村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是兩腳的泥,吃水也都得靠牲口馱,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後,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我們村水泥路修上了,自來水通上了,路燈也按上了,還新修了鄉村大舞台、籃球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王榮文説:“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勝年,我們會進一步提振工作的精氣神,更細更實的做好駐村幫扶各項工作,為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奠定紮實基礎。”

據瞭解,去年年底該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已按期完成了張掖市脱貧攻堅重點任務“衝刺清零”入户核查工作,對全村已脱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開展了“回頭看”工作,認真做好在非建檔立卡農牧户中開展邊緣户摸底排查和對已脱貧户中不穩定户摸底監測工作的同時,規範完善脱貧攻堅村户檔案資料,切實做到固強補弱,全面鞏固提升脱貧攻堅成果。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九

在我二年級上品德課的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可是這個電影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了在農村有一個希望國小,因為校長有事所以找了一個13歲的老師,叫魏敏芝。校長對老師説:“不能少一個學生,如果我回來看見一個學生都沒少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校長説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國小那裏,要找一個跑步快的人去比賽。因為老師特別想得到錢,就不讓學生出去。

結果睡完覺發現少了一個學生,就是張學生。老師去打聽了一下,都説這學生的媽媽生病了,張學生去城裏打工賺錢了。

學生為了幫老師為了找到張學生,湊夠車費,就去幫老師搬磚,賺錢。賺到了錢老師拿出一部分買了兩瓶可樂,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師就去城裏找張學生。

到了城裏老師怎麼也找不到張學生,就寫尋人啟事。但是老師沒有錢,沒有筆,老師就去買了一瓶墨水和幾張宣紙。老師到火車站裏去寫尋人啟事,寫着寫着墨水不夠了,她就找了一個洗手池,在墨水盒裏面倒上水,又接着寫尋人啟事。結果被旁邊的一個人看見了,就説這樣寫的都看不清,尋人啟事也沒有用,你得去廣播站廣播。可是魏老師也找不到廣播站,魏老師就在大街上過夜了。因為風太大,魏老師寫的尋人啟事都被刮沒了。

魏老師到了白天去了廣播站,可是門衞不讓進去,魏老師就在門外等着。終於可以進去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張學生在飯店裏要飯。魏老師進了廣播站,就開始廣播了。張學生在飯店裏的電視看到魏老師的廣播。飯店的老闆就送張學生到了那個廣播站,魏老師就找到了張學生。

記者最後給了那個學校好幾盒粉筆,魏老師讓那些學生在黑板上一個人寫一個字,張學生跟魏老師説可不可以多寫兩個字?魏老師就讓張學生多寫了兩個字,張學生寫的是魏老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是多麼的幸福,因為20多個學生喝兩瓶飲料,我自己就能喝兩瓶飲料。還有13歲的老師就能照顧學生,還能夠把丟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責任。我要學習魏老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