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W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一

當我們埋怨家長做的菜不好吃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都吃些什麼;當你把家中舊的筆扔掉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連一根粉筆都捨不得扔掉……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講在大山裏發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國小”。這是村裏唯一一家國小。由於唯一的一位高老師要回家探親一個月,於是,村長就招了一位13歲的姑娘做他們的代課老師,工資為50元。這所國小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裏頭只有桌椅、黑板,破舊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魏老師”。全班有28個學生,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過她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張惠科卻不見了。於是魏老師便踏上了艱辛的尋人之路。經過四天不分晝夜的努力,身無分文的`魏老師終於找到了他。這事感動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車送他們回去,而且還捐獻了不少錢和學習文具。

“一個都不能少”!就因為高老師的一句話,讓魏敏芝為孩子們付出了這麼多。這真是一個及有責任心的老師!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就有這麼大的責任心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到欽佩啊!電影中的魏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擁有了責任心,你還怕做不成事嗎?如果擁有了不屈不饒的精神,你還怕學習成績不好嗎?讓我一起向魏老師學習,做一個向她一樣的人吧!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

主要寫的是在水泉鄉水泉國小,在這裏教書的高老師的媽媽病了,她要回家探親,可是她擔心學生們怎麼辦就請了一個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臨走時,高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告訴魏敏芝:“敏芝,你要記住,這些孩子都很調皮,一個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們,我會盡快趕回來的!”可是沒過多久,張慧科因為家裏窮,就被潑到城市裏去打工,這可把魏敏芝嚇壞了,他想起高老師對他説過的話,他對學生們説:“老師要去城市裏去找張慧科。”但是那裏太窮了,老師讓每個同學出點錢,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麼辦都不夠,老師決定就讓她一個人去,到了城裏以後,她通過市長的幫忙,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為什麼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國小的孩子悶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留給老師,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高。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學習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鄉水泉國小到城裏來,也像我們一樣有那麼好的環境的話,他們是否還能品學兼優呢?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

這部電影是媽媽讓我看的,可不是我自己想看。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在水泉鄉水泉國小的三年級老師高老師的媽媽病得很嚴重,就請了一位代課老師,叫魏敏芝。張慧科因家裏沒錢,媽媽病了,爸爸死了,跑到城裏去幹活。可是卻在車站裏走丟了。魏老師跑進城裏去找張慧科,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找到,最後她聽一個人的意見,上了電視台。張慧科看到後,傷心極了。立刻跟着魏老師回到學校。許多好心人都為水泉國小捐了好多文具和好多錢。水泉鄉的村長把文具發給學生,用錢把教室重新改裝了,還把水泉國小改成水泉希望國小。”

看完這篇電影后,我非常感動,感動的是這位代課老師非常辛苦,把所有的學生看得好好的,一個都沒少,明行光跑步特快,又被縣裏招去比賽得了第一名。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篇三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裏面的情節甚是感人,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讓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為那個執着的小魏老師而感動,我盯着熒屏的雙眼被淚水模糊了多次。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四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為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為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説,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為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説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為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國小的學歷。那裏沒有國中,只有國小。離他們最近的國中也是十幾裏外才有,走路都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為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20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國小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説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説:“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説:“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為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啟事、等過電視台台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台長,最終經台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國小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五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裏面內容非常感人。

在這個感人的故事裏,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姑娘,她當上了代課老師,以前那位老師姓高,臨走前高老師跟代課老師説:“這28個人我交給你了,要一個都不能少。”小魏老師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裏,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代課老師姓魏,由於那是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在這裏有四個年級,在一間教室裏讀書,而且教室很窄,老師連粉筆頭都節約,比起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條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師細心地照顧着這28個人,可是這裏面有一個孩子叫張慧科,是個小男孩,他家太窮,就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連忙湊錢去城裏。於是她領着同學們搬磚攢夠錢,跟剩下的27個孩子告別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裏連着2天2夜都沒睡覺,她的耳邊又想起高老師的那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她連夜趕路,終於到了城裏,並且連忙寫了好幾張尋人啟事,寫了一晚上粘到各處,後來她知道可以從電視台找人,而且更快,在電視台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那個小男孩——張慧科。

魏老師對學生負責,雖然窮,但是魏老師依然牢記着這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真讓人敬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六

《一個都不能少》,我已經看過幾遍了,但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這次與老師和同學看卻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裏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裏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裏,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看了影片,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腦海中出現,教室的牆壁千瘡百孔,玻璃殘缺,桌子缺胳膊少腿。電影中的小老師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要找回張慧科歷經的千辛萬苦。首先和學生一起去搬磚籌集路費。由於沒錢坐車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後不靠村的荒山野嶺,夕陽西下,黑暗降臨,可是魏老師依舊堅決的向縣城邁進。看到這自歎不如,頓感慚愧。如果換成自己,我會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嗎?

影片讓我看到了這樣好的一方面:在尋的過程中,魏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讓人感歎。在寒冷的夜裏,她不僅滴水未進,還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為了什麼?一個信念,一個老師的應盡的職責,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同樣我也有着一段這樣的實習經歷在我的家鄉的一所農村國小裏,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亂破舊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學校的教室中還沒有通電,學生口渴了還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實習的班裏面僅有12名學生,但這些學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動中我也嘗試這和學生聊天,瞭解了他們很多,在學生的允許下我看了他的日記,日記中有一個很簡單的願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燈,當時我有點疑惑為什麼呢?這時學生的回答是有了紅綠燈路上的車就會有秩序了,媽媽帶着妹妹來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説到這時我有點震驚,有點心酸,有點難過,他還是個孩子。

在一次考試中我和班裏另外的一個學生聊天,我説你的理想是什麼,他説“我想去打工”當時的我很驚訝,我問:“為什麼,你沒想過上大學麼?”他説:“家裏沒有錢,爸爸經常因為錢在家裏唉聲歎氣所以我想去打工,”我問:“那你怎樣打算呢?”他説:“在九年級準備出去”我問:“因為九年級的時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九年級出去的,高中還要學費呢!”我當時沉默了。趕快離開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濕潤了,在班裏的12個孩子中有10個孩子存在着這樣的問題,兩個孩子單親,我有種無力感,在我的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孩子加油鼓勵,希望他們不要放棄自己的血學業。

在這裏我突然更加的愛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話就能激勵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愛能讓孩子的心有一點温度。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七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卻越來越差了。本來我也沒有認識到“堅持”這一點,是影片《一個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

這部由名導——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它主要記敍了一位13歲的山村小姑娘為了得到50塊錢而來到一個校設施極差的學校當代課老師,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在這一個月內,發生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這其中的一件事情,深深打動了我。

這位老師代了兩天課後,發現班裏那位調皮的男生——張會科不見了。因為高老師臨走前,讓他看好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他就去尋找張會科,張會科的母親告訴這位代課老師會科去城裏打工了。這是,她踏上了尋找會科的道路。時間一天天的過去,這位女老師卻因為缺少資金而遲遲不能出發。她最後發動全班同學去搬磚,得到了幾塊錢,可這些錢遠遠不夠。她只好步行去城裏。經過一夜的長途跋涉,她終於來到了城裏。她找門路、求領導卻都沒能找到張會科,最後她在電視台門口苦等台長,求得他的同意在電視台播放了由她做嘉賓錄製的節目。張會科找到了,同時也讓社會了解了鄉村簡樸的教學環境。山村女教師帶着張會科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贈回來了。她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艱難險阻,但是我們只要堅持不懈、不氣餒、不退縮、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跨越一切障礙!

永遠秉承我們29班的精神——不拋棄、不放棄!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學校組織老師帶着學生一起去觀看的。對於這一類紀實片似的電影平時並不多看,也只是帶學生去時才會一起欣賞,而當看了這部片子後,自己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當時也顧不得邊上的學生,也暗自流淚了,這部片子給當時的我觸動還是比較大的。寒假前,餘磊老師給名師工作室的同仁們推薦了許多教育影片,要求寒假觀看並寫觀後感。拿到寫觀後感的作業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部片子。

影片是大導演張藝謀關懷中國農村生活的一部作品,片中不但深入探討中國大城市與偏遠農村之間的落差,也喚醒大家重視偏遠農村的教育問題。呼籲人們幫助弱勢羣體,讓所有的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影片講述了一名十四歲的農村少女(魏敏芝)到一個貧窮的國小代課,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學生腦力激湯、團結合作,在尋人的過程中,無形中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告訴高老師,找這麼一個人不容易,讓魏敏芝把學生看住,湊合一個月等高老師回來再説。

水泉國小學生的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輟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不會上課,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裏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裏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裏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裏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嚴格地來説,魏敏芝不算老師,她只是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為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句話——“一定要把娃看住,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着和認真。儘管她不懂教學,但“責任”——這個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卻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樸實無華也最完美的體現。她可以為找回學生而義無反顧,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粉筆,她將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也許就是她的“一根筋”讓我們記住了她,同時記住的還有她的質樸和善良。

近年來中國遭遇的幾大重創,都體現了中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後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客觀上是幫助了那些孩子,但卻不能持久的、長效的給予幫助,就像電影最後放的那樣,媒體為水泉國小帶來了書,帶來了錢。但是,錢會用完的,書、粉筆也是會用完的。少的是什麼?自然是每個人的付出,長久的付出。誠然,一個魏敏芝改變不了什麼,一個高老師也改變不了什麼。不過相信那句話,涓涓細流匯聚成大海……沒錯,每個人都獻出一份愛心,每個人都收穫一份希望。支教之類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後繼的做下去,少一些商業的色彩,多一些真誠。

我想,只要每一位老師看了像《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影片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師都能有魏老師那樣的信念和責任感,中國的教育不再是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九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十分令人感動的鄉村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看完後令我獲益匪淺。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敏芝就千里迢迢來城裏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