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93K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

這部電影是媽媽讓我看的,可不是我自己想看。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在水泉鄉水泉國小的三年級老師高老師的媽媽病得很嚴重,就請了一位代課老師,叫魏敏芝。張慧科因家裏沒錢,媽媽病了,爸爸死了,跑到城裏去幹活。可是卻在車站裏走丟了。魏老師跑進城裏去找張慧科,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找到,最後她聽一個人的意見,上了電視台。張慧科看到後,傷心極了。立刻跟着魏老師回到學校。許多好心人都為水泉國小捐了好多文具和好多錢。水泉鄉的村長把文具發給學生,用錢把教室重新改裝了,還把水泉國小改成水泉希望國小。”

看完這篇電影后,我非常感動,感動的是這位代課老師非常辛苦,把所有的學生看得好好的,一個都沒少,明行光跑步特快,又被縣裏招去比賽得了第一名。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二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在電視台的幫忙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忙。

這個代課教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終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教師説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説沒錢,想幫也幫不了。

當教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明白這是幫忙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忙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台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明白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應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説出了貧困國小的不幸,説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三

看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後,我不由得讚歎:“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師魏敏芝,僅僅十三歲,國小剛畢業,如今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 老師臨走前告訴她:全班二十八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裏選拔明新紅為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張慧科因家庭貧困,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麼辦?

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人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的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台門外。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長途車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寫了尋人啟事,又到電視台……

魏敏芝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麼力量在激勵着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新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四

脱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熱播後,連日來,在高台縣廣大幹部羣眾中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谷愛花是巷道鎮三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户,2010年因丈夫遭遇車禍腦部受損而致貧,近年來,丈夫病情好轉,加之國家政策的幫扶,她改建了温室和圈舍,發展起了種植養殖,現如今住上了易地扶貧搬遷房,家庭經濟狀況也逐漸改善,美好生活向她重展笑顏。對她們一家來説,這部電視劇有着特殊的意義。“我作為一名建檔立卡户,深刻地感受到了黨的好政策和黨對我們的關懷,我以後會更加努力,今後的日子裏我們的生活會越過越好。”谷愛花説。

王彩紅是巷道鎮高地村婦聯主席,對於展示基層幹部日常工作的《一個都不能少》逐步展開的電視劇情,作為村幹部的她感觸頗深,也堅定了她帶領羣眾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信心。“看了之後讓我深受觸動和啟發,對我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堅定了我幹好本職工作的信心和決心。”王彩紅説。

近幾年,巷道鎮高地村黨員胡吉新一家通過努力,生活就像劇情裏反映的那樣,入住了新居,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幾天吃過晚飯後,他就和家人早早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收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談及觀看感想,他難掩激動。“比期待中的更加好看,尤其是看到了我們張掖的丹霞、平山湖大峽谷和扁都口等這些景區景點,特別的激動,我會把它看完,也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美麗的張掖。”胡吉新説。

作為一名參與扶貧工作多年的幫扶幹部魏學雲,也第一時間通過手機收看了這部電視劇。他告訴記者,這部劇和他目前正從事的工作非常貼切,敍及自己的感受,他深受鼓舞、信心滿滿。“我今後將會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和飽滿的精神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確保鄉親們全部脱貧,一個都不能少。”巷道鎮機關幹部魏學雲説。

除此之外,這部劇一經播出,在網友中間也炸開了鍋。網友們表示這部劇切合時代主旋律,能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很不錯,同時也對劇情展開激烈討論,並表示很期待接下來的劇情。有網友留言:“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真是太感人了,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樣,我們要汲取榜樣的力量,牢記貧困羣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讓老百姓脱貧致富過好日子。”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貼近生活,以其極強的時代針對性和巨大的現實教育意義,讓高台縣廣大幹部羣眾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大家一致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積極貢獻力量。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五

今天晚上我在電視上看了一場名叫《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片中講述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生病了,她必須回家探望母親,於是便請了一位只有十二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高老師走之前再三囑咐魏敏芝説:“班裏的同學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沒過多久,張慧科因為家裏其窮,沒錢給媽媽治病所以來到城裏打工。當魏老師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千里迢迢的來到城裏尋找張慧科,最終在電視台長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是那麼的破舊,桌子椅子都沒有幾個,每個學生的家境又是那麼的貧窮。可是不管教室是多麼破舊不堪,不管有沒有桌椅板凳,他們仍然堅持學習。與他們相比我的生活環境是優越的多,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

影片中的魏老師對自己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班的張老師對我們更好,老師為了我們長有出息,無時無刻為我們辛苦的勞動着,老師這麼關心我們,我們一定要以優異成績來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六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説:“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國小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説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説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國小,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國小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後,水泉國小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國小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 ! 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 , 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篇七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在電影中,有個情節觸動了我。粉筆在教室裏甚至可以説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揹着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説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説,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篇八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裏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台的台長,然後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台長?她為了等到那個台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台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杆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後又去了電視台……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台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牀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老師的牀卻要用椅子墊着,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牀,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杆,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後轉鬥不準的,旗杆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麼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裏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説:“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説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麼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好,農村的生活多麼苦啊,連教室也那麼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可以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着想!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九

當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時,心裏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裏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裏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裏,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小老師,可像她這樣信守諾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的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麼無能為力。影片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總是讓我忘不了。雖然水泉國小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家境又是那樣貧寒,可是同學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裏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我們的老師也處處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就更有理由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