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音樂之聲》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音樂之聲》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一

如果問我最愛看的電影是哪部?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非《音樂之聲》莫屬。

它講述了一個叫瑪利亞的修女去給一個母親去世多年的家庭當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見到這個家庭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個家的七個孩子都中規中矩,父親是那麼嚴肅和刻板。

她趁父親去維也納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製了遊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樹、划船,孩子開心極了。她把音樂帶回了這個家,打破了這個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誼。

這部電影帶給我太多的快樂,影片中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歡的歌曲。

我喜歡瑪利亞,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身上帶着孩子的童真、純樸和快樂。她是孩子們的玩伴,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她愛音樂、愛生活的品質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二

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莫扎特在薩爾茨堡宮廷樂隊擔任樂隊隊長職務時,仍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到了冬天,連買碳的錢也沒有,他只好抱着帶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為神奇的音樂,因為有這樣一位浪漫的樂神,薩爾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萊塢經典影片《音樂之聲》中的許多場戲便是在薩爾茨堡取的景。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種種瑣事仍記憶猶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對這座城市的嚮往,因為它獨一無二的音樂氛圍。薩爾茨堡在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成了樂神的搖籃:四季樂聲悠揚,除了街頭巷尾的音樂聚會外,最主要的音樂會有霍亨薩爾茨堡要塞的室內樂、米拉貝爾宮的宮廷音樂會、米拉貝爾花園裏的燈泉音樂會以及音樂廳裏的大型音樂和戲劇會演。仲夏之夜,隨便走在一個小巷裏,你都能聽到從窗口或陽台裏飄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那樂聲不疾不徐,扣人心絃,令人惆悵。置身在這樣一個音樂世界裏,我感覺莫扎特並沒有遠去,他與薩爾茨堡同在!音樂由此也成為了構成薩爾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記得我的一位老師曾説:學校是一個不可以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地方。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輝煌歷史讓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推而廣之,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亙古的歷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鎮,那它則必須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城市是毫無吸引力的。現代文化的衝擊使都市個性的存亡問題刻不容緩地擺上了我們的桌面。當今世界有這樣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設目標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殊不知一座城市在進入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把歷史的一切創造作為一種文化財富!

無數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隨他們而去的是一種民間藝術的斷絕。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因為真正的歷史是最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在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過程中,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句宣傳語在數以萬計的來稿中脱穎而出。它明確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城市個性,個性城市。構建一個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圖是何等重要!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三

看完音樂之聲,發現它留給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説實在的我實在發現不了什麼內涵性的問題,若要説學到的哲理的話,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瑪利亞為人樂觀,無憂無慮的性格值得我學習。我覺得像她這樣始終樂觀,從不沮喪,在被軍方監視沒有自由還會隨時丟掉生命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是很令人吃驚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比瑪利亞,現代為情為失業為大學聯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尋短見的人是多麼的渺小與自卑。我認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們不能為一時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棄,甚至作出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選擇。

電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歌曲,我覺得喜歡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網友應該都是衝着那貫穿影片的旋律而來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讓人心情愉悦,忘記煩惱的傑作。瑪利亞唱的歌是比較有趣的,也是最好聽的,不過我最喜歡聽的是那七個小朋友唱的歌曲。因為在他們唱的歌曲當中我能夠回憶起兒時的樂趣,那是瑪利亞所不能帶給我的。我覺得一個人的歌能反應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瑪利亞的歌雖然好聽有趣,但相比孩子們唱的歌卻有了一種做作牽強的感覺,應該是大人們內心都是比孩子們複雜很多的。片中孩子們的童聲是純淨的不帶一絲的雜質,雖然缺乏藝術,比不上瑪利亞的動聽,但總能給人心靈以最大的洗禮。

本片很多動作細節都比較誇張有趣,像片子開頭瑪利亞在聽到教堂鐘聲響起時,驚慌的手舞足蹈,修女們看到瑪利亞遲到一副理所當然,歎氣的搞怪動作讓人忍俊不禁。在瑪利亞來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家時,上校要孩子們像軍隊一樣列隊歡迎,孩子們那種稚嫩之下又帶有嚴肅氣味的表情,也不禁讓我發笑。不過最逗的是孩子們練習唱歌時的動作,在孩子們在唱音符1—2—3—4—5—6—7—1時,最小的一個孩子總是發不了長音,片中音樂節最後也是這樣,不過他那最稚嫩的聲音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心的,因為她那個樣子實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個看點就是瑪利亞和特拉普上校的愛情經歷。特拉普上校為人冷漠嚴厲,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説是比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女教師瑪利亞之後,他的性格逐漸怪變,由古板冷漠的軍父變成了一個温情的父親並且深深愛上了這個平常讓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給專給他添亂的女教師。整個過程都是充滿搞怪和有趣經歷的,讓我們不得不讚歎瑪利亞那樂觀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們幫助特拉普一家和瑪利亞逃走的經過也是充滿温情的,修女們是在不顧犧牲的情況下冒險放了監視特拉普一家的軍人軍車的汽油,並協助他們逃跑。這個片段反映出了當時充滿戰亂的時代,世間還是充滿温情充滿了正義與愛。

本片以**年代為背景卻為我們闡述了世間愛是不分年代的,讓我們對生活和信仰始終充滿信心為效果。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四

今天我看了部音樂電影《音樂之聲》。

電影講述了一個修女瑪利亞去給一位上校家當教師的故事。當她剛進入這個家庭時,看到孩子們很淘氣,孩子們的父親非常嚴肅,用軍隊的方法管理孩子。孩子們用惡作劇作弄老師,瑪利亞也未能倖免,但是她沒告訴上校。

這位瑪利亞趁上校到其它地方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製了遊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吃飯、跳舞,在河裏划船,孩子非常開心。她很快和孩子們成為了好朋友。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影響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婚後回到了家裏。這時納粹這些壞蛋佔領了他們住的地方,還想讓上校為納粹辦事。上校不想為壞蛋服務,利用參加音樂會的機會帶着家人在朋友幫助下逃了出來。

瑪利亞善良、樂觀的精神和勇敢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這部電影中有很多優美的歌曲是我喜歡的,優美音樂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五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裏,瑪利亞是一個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裏,在修女們的眼裏,她愛惹麻煩,她爬樹,吹口哨,頭巾下的頭髮裏還帶髮夾,大逆不道。

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裏嚴肅的修女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利亞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裏。於是,院長介紹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利亞在去特拉普家之前作的思想準備。瑪利亞是特拉普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字裏,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着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於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於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着從瑪利亞嘴裏泊泊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麼跨步之間被制服了。

電影裏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利亞與特拉普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

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回到家裏,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裏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特拉普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湧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特拉普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利亞喚起對特拉普的愛情時,她知道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説: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特拉普結成伉儷。

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參加納粹的海軍,拒絕為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利亞一全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電影《音樂之聲》告訴了我,人世間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會我要用善良與充滿愛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六

女主人公瑪利亞是一個修女,她喜歡唱歌,性格活潑。她經常溜出修道院,到草地上去歌唱。

一天,她又去野外唱歌、玩耍,結果忘記了時間,回來晚了,瑪利亞一回到修道院就連忙向院長道歉,沒想到院長卻不讓她留在這裏了,瑪利亞被安排去當一個家庭教師。

瑪利亞在路上一直唱着歌,她很害怕,擔心自己以後的命運。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上校先讓瑪利亞換衣服,之後把它的七個孩子叫下來,讓他們一個個介紹自己。

孩子們並不喜歡家庭教師,專與新來的教師惡作劇。,做了一些很過分的事,儘管這樣,善良的瑪麗亞與以往幾任女教師不同,她沒有向上校告發孩子們對她的戲弄。她感到,孩子們失去了母愛,嚴厲的父親又不大與他們親近,性格得不到正常發展,不能怪罪他們。瑪麗亞原諒孩子們。

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外面雷電交加,瑪利亞發現這七個孩子都害怕打雷,於是就唱歌給他們聽,和他們一起睡。

瑪麗亞很喜歡這些孩子,她教育孩子們,與孩子們玩耍,還為孩子們設計衣服。她與孩子們的感情越來越親近。

之後瑪利亞帶孩子們到郊外去玩,她邊玩邊教孩子們唱歌。孩子們在嚴厲的家規限制下根本不會唱歌,於是瑪利亞就叫他們唱歌。瑪利亞從最簡單的doerayme開始教,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唱着跳着。回來時還爬樹,坐小舟。

在小舟上他們看見了上校,(上校這次回來還帶回一個伯爵夫人)。於是歡呼起來,結果一激動船都翻了。上校很生氣,於是和瑪利亞爭吵起來,正當上校要開除瑪利亞的時候,她聽見了一陣悦耳的合唱,上校問瑪利亞這是誰唱的,瑪利亞説是她教孩子們唱的。上校被這動聽的旋律吸引了,和孩子們一起唱了起來。

伯爵夫人是一個壞女人,她除了有幾分容色外,就什麼也不會,其實她想當伯爵夫人也是看中了上校家有錢。

孩子們也不喜歡這個女人,後來瑪利亞沒有被開除,她和孩子們演了一個木偶戲。於是上校對瑪利亞的態度越來越好了,這就會使伯爵夫人很生氣。一天,上校舉辦了一個聚會,在那天晚上她看見瑪利亞在教自己的孩子跳舞,於是和瑪利亞共舞。在那以後,他發現瑪利亞是個好姑娘,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伯爵夫人覺察到了兩人的關係,為了保住自己女主人的地位,她親自與瑪利亞談話,要她回到修道院,善良的瑪利亞順從了。後來上校又把瑪利亞找了回來,可是瑪麗豔不想破壞上校與伯爵夫人的生活。但上校愛上了瑪利亞,他最終拒絕了伯爵夫人,與瑪利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這篇電影我知道了真善美可以改變一切。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七

“雲嶺送翠,只為這天籟之聲,我心雀躍不已,只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鳥生新羽展翅飛去,自湖濱遙向枝頭高棲,我心呢喃低語彷彿鍾鈴,自教堂乘風徐徐而來,歡笑一如小溪輕輕,蜿蜒婉轉,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灰姑娘》,因為王子愛上了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後來看《音樂之聲》,覺得它像《簡愛》,因為家庭教師拯救了莊園主人,使其獲得了新生。

這部影片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善惡對立者有了很大的改變,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貪婪,孤兒院所代表的殘忍無情,閣樓上的瘋女人所代表的毀滅性衝動,在這裏都升級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戰爭。而戰爭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鄉,是純真的孩童,是動人的愛情,是優美的歌聲。

在結構上,《音樂之聲》有一條自由—專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瑪利亞—修女們—特拉普—納粹分子就分佈在這個序列上,在序列的兩級,瑪利亞作為自由與生命的象徵,而納粹分子則成為專制與死亡的象徵。

瑪利亞之所以離開修道院並非愛上帝不夠虔誠,而是因為她不受約束的天性,修女們都肯定她善良純潔,但也承認她不能規行矩步,“不適合留在修道院”,院長也認為,讓瑪利亞放棄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將浮雲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樣不可能,於是,院長決定讓她離開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師,尋找屬於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羅切斯特式的嚴肅沉悶的,他之所以陰鬱冷酷,並非像羅切斯特一樣有個不幸的婚姻,而是因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離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從此不近人情。由於他不懂如何管理一個家庭,他便效仿了軍隊管制,他不許家中有歌聲,不許孩子玩耍,不許喧譁嬉笑。在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愛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稱呼孩子的名字,和他們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們的孤獨與渴望,而將他們的生命簡化為一串無意義的哨聲。

瑪利亞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她努力與孩子們溝通,瞭解他們、理解他們,疼愛他們。她將孩子們帶出壓抑的生活,教孩子們唱歌,領他們郊遊,她將每個抽象的音符注滿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美麗的種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絕的音樂部分是瑪利亞讓七個孩子依據自己所代表的七個音符不斷配合、變奏,在騎單車、蹦台階等遊戲旋律視覺化。

就這樣,孩子們愛上了音樂,愛上了歌唱,愛上了她。特拉普也開始被孩子們甜美的歌聲打動,空虛而乾澀的軀體也有了“氣色”。瑪利亞不僅將歡聲笑語帶回了這個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從一個刻板嚴肅的軍官變成了一位慈愛有加的父親,一位眼波盪漾的情人。表白時刻,月色迷離,兩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如果説瑪利亞將自由的氣氛和生命的活力帶入了這個家,可此時的奧地利則恰恰相反,奧地利被德國吞併,整個城市充滿了壓抑而陰鬱的氣氛,孩子們猜測這氣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納粹標誌)所致。舉國都掛起了納粹旗幟,只有特拉普説不,他堅持自己的奧地利身份,不願同納粹合作,於是決定逃亡。在演唱比賽時,他唱起了《雪絨花》,並邀請滿場觀眾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麗的祖國。比賽結束時,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後借用修道院的車開往邊境。

影片的結尾,奧地利的迷人風光如影片初始時再次出現在鏡頭裏,覆蓋着白雪的羣山,蒼翠高聳的樹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綠絲絨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離戰爭,走向自由。這個世界如此美麗,愛還來不及,歌唱還不夠,為什麼要毀滅它,要自我毀滅呢?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八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主角、情節、經歷家喻户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峯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脱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

能夠説,《音樂之聲》中藴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説,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

但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比較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九

昨天,我在家裏看了《音樂之聲》的電影。因為馬瑞亞的性格關係,她離開了修道院,在一個退役軍官那裏當上了家庭教師。她帶着孩子們外出遊玩,還跟他們唱歌、跳舞,大家都很開心。

如果我是奧斯卡的評委,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評為:最佳音樂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評最佳音樂獎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特別多,也很好聽,而且不同的場景會出現合適的音樂。

評最佳女主角獎是因為馬瑞亞很美麗,還會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調唱不同的歌曲。評最佳配角獎是因為這七個孩子都很可愛,在和馬瑞亞相處的那段時間裏,他們邊玩邊學,最後變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樂隊。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音樂之聲觀後感 篇十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齊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後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完美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搞笑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悦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個性是瑪利亞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先那十二個家教最後沒有留下來的原因就應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着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理解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向持續着簡單愉快的情緒,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