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音樂之聲觀後感多篇500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7W

音樂之聲觀後感多篇500字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你喜歡。

音樂之聲觀後感1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裏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裏那久違的歌聲和温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着潔白的婚紗,隨着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觀後感2

這個星期我們所看的一部電影是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説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國電影。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愛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師經歷,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瑪利亞,瑪利亞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説是一個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麼事都遲到。修女院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把瑪利亞調出去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當然不情願,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勵自己,可是當她到達她所教的地點後,她的自信蕩然無存,因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進去,她誤打誤撞來到了一間沒人的屋子裏,她四處張望着,突然,一個管家出現在她面前,管家將她請了出來。上校出現了,他認真仔細地打量着瑪利亞,接着,上校一拿出一個哨子,他吹響了哨子,緊接着,有七個孩子依次從樓上跑下來,並且按順序站好。

瑪利亞看着他們,感到有些高興,因為她開始喜歡上這些孩子們了。漸漸的,瑪利亞開始適應這裏的生活環境,並且開始教學,因為瑪利亞愛好音樂,所以她教的就是音樂,她帶領孩子們學起了音樂。首先,她將這七個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個音階,從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後,她就教他們唱歌。我説過,瑪利亞是一個超脱世俗的人,她不會像別人教音樂一樣,把孩子關在家裏,她整天帶着孩子們出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但是,這讓那位上校很不高興,因為這讓他丟盡了臉面,上校的孩子,盡然和一個教師整天在外面瘋玩,這能不讓他丟臉嗎。

終於,上校這次爆發了,瑪利亞這次帶着孩子們在湖裏划船,看見上校來了,興奮的向他招手,結果船翻了,他們掉進了水裏,當他們從水裏游上來時,上校已經忍耐到極點了,上校一氣之下,説要將瑪利亞解僱,瑪利亞尤為震驚,她感到失望極了。就在這時,上校聽到了從家裏傳來的歌聲,上校停止了對瑪利亞的訓斥,開始追尋歌聲的來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見他的孩子們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問是誰教他們的,上校的妻子將頭一撇,朝着瑪利亞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連忙跑過去向她道歉,並且要求她留下來,瑪利亞很高興她能留下來,但是,這時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個女的那麼親近。

在這以後,瑪利亞還讓上校的孩子進行了木偶劇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動。我們的電影就放到這裏,老師告訴我們,最後瑪利亞和上校結了婚,而且還進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樂之聲觀後感3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説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影片中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再見》等等,在我國廣為流傳。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悦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

音樂之聲觀後感4

再次重温了經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節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

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後美好的生活隨着納粹黨佔領奧地利而破滅,由於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為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敍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

故事背景是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説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裏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習,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

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在這裏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説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裏。

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温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説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的角度來説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鑑,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

音樂之聲觀後感5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老實説,我並不喜歡音樂劇這種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來的模式,因此在電影的開始,我並不怎麼關注。但隨着劇情的發展,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音樂漸漸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為感慨的是瑪麗亞從最初的受孩子們刁難、排擠到最後的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和信任。其實在瑪麗亞之前有十二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排擠而呆不下去,那麼為什麼瑪麗亞卻能夠成功?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的英雄,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後,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音樂。並且對七個孩子像訓練水兵一樣軍事化管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利主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他們強調控制和順從。”當然這種父母模式很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健康的家庭的兩大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着控制,並沒有給孩子適當而應該的關愛。像他的大女兒,已經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個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獨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玫通,不瞭解他們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愛和溝通,但作為父親的上校並沒有滿足他們。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麗亞充分地理解和關愛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玫通,瞭解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鍵因素:音樂和遊戲。

先説下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豪宅裏面充滿了音樂,充滿了笑聲,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許房子裏出現音樂,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對音樂是多麼的渴望。而瑪麗亞帶來了音樂,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但音樂的魅力遠遠不止如此,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泄。高興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音樂來抒發;傷心時,我們也可以藉助音樂來發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久違了歡樂,也找到了來至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再説下游戲。孩子們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遊戲的機會,這樣扼制了孩子們的天性。而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帶孩子們去市集遊玩、去阿爾卑斯上野營、去湖中泛舟、去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的玩,給孩子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當然這樣孩子們也能學得更有效率。這也很符合學習理論:“遊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了創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習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境。”

音樂之聲觀後感6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主角、情節、經歷家喻户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着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峯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

能夠説,《音樂之聲》中藴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説,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

但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蝗繅猓侔咽憊餘ㄋ酰磺卸嫉ゴ俊⒚髁痢⒈冉戲置鰨踩萌瀾緄娜思親×四歉鋈貢の綰蟮納焦齲艄獠永茫?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