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1W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精品多篇

飛越瘋人院電影觀後感 篇一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着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着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説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説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鋭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敍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牀邊,呼喚着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説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着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着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説,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羣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説: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二

一邊流淚一邊打的字…看到一副呆滯模樣的麥克墨菲就湧上來控制不住的眼淚。麥克墨菲怎麼會像綿羊一樣乖呢?我就説,他不會的,如果他失去了骨子裏的自由,他就不是麥克墨菲了,所以他死了,在切除額前葉的情況下,這是最完美的結局。

説及這個殺人的手術,我又想起電影裏的電擊療法,查閲一些資料大致瞭解了它們的原理只覺得對於精神病人過於殘忍,這些行為都在殘害他們的個體,竟説是治療。還有效,嘿!把精神病人變成傻子,確實就安靜了。

現代眾多明星畸高片酬,很大一部分只是他們與生俱來的顏值。而這部片裏沒有任何顏值突出的演員,每一個角色都只是他的個人魅力。無論麥克墨菲的小眼神,護士長平直的嘴角,比利的青澀,酋長的深藏不露再或者是凱蒂勾人的睫毛……每一個演員都令我着迷。我對社會歷史什麼的也許不是很瞭解,並不能把這個電影本身帶入時代,但我深切的體會到了電影裏的每一個人物的感情,理解他們所有的心理,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合情合理,每一句話都豐富着他們,這都是演員傑出的證明。

該睡覺了,眼淚也幹了,只留下枕頭上一點潮濕。其實淚痕是不會消失的,你能在枕頭套下面找到。麥克墨菲也不會消失的,他能在每個病友的眼裏找到。生命是結束了,但是留下的生命能量,早已把自由的種子種在一個個的心裏了。

精神病院把正常人逼瘋,又怎麼把瘋人治正常。不由感到搞笑。所有在暴力管制下的心靈都是假的,只是久而久之,麻木湮沒了真實的想法。就像你每天告訴自己要努力工作節制生活但你真的本來就是為了這個目標嗎。這不是你的目標…你真是想着不工作,不節制才去努力工作的呢!

話不多説,看了超值!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三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説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鋭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敍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電影觀後感 篇四

影片一開始,平淡的情節似乎並不能激發我的興趣,因為看慣了感情戲,好像沒有感情故事,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看到後面越來越感到震撼。

剛開始時,我並不喜歡麥克默菲桀驁不馴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亂,總是不斷的惹麻煩,還跟其他病人賭博、帶他們出去瘋狂等。可是,到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是他們逼迫的,一切都是對社會的抗爭。

麥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談話時,總是帶着一種不屑,總是給那個護士長以尖鋭的回擊。雖然有時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須吃藥,但他也能逃脱,因為他將藥含在嘴裏不吞下去,覺得他真的很聰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諷刺了護士長的專制,真是暢快。

觀看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的抗爭,這一場戲着實讓我振奮,那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打動了我,看着那一羣人都對着空白的熒屏歡呼雀躍,心中泛起一種莫名的痛……這時的護士長在隔壁看着這一羣瘋狂的人,臉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沒有一丁點感情。

比利口吃、膽怯、文弱,這個主角也給了我很大觸動,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多少人喜歡他,可是麥克默菲卻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聖誕節之夜,麥克默菲和病人們在住院大廳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又跳舞又喝酒,將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為了滿足比利對他女友的愛意,他將女友與比利安排至一個屋子後,準備在比利盡興後完成他的逃跑計劃並把比利也帶走,第二天,比利在護士長的逼迫下自殺了,聽到這個消息時,麥克默菲正準備逃走,如果他決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機會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沒有逃,而是飛奔去了比利那裏,他被護士長的行為徹底地激怒了,直朝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護士長的脖子就有多緊,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憤怒,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發現自我從來沒有如此痛恨一個人。但最終,他被醫院護衞打昏,之後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額葉切除手術,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當他被放在牀上後,印第安人“酋長”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着他,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死一樣寂靜的黑夜,“酋長”的淚水肆無忌憚的湧出,那是怎樣的一種痛。我流淚了為麥克默菲的善良、勇敢和擔當,也為了他的被現實扼殺的心願、更為了那個“吃人”的社會。

最終“酋長”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壞了醫院的鐵窗,跳出窗户,帶着麥克默菲的願望逃走了……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五

影片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着一所國家一精神病院,那兒住着各種各樣的一精一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責任,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一由輕鬆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説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一胡一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説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而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一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一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一精一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鋭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敍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一性一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後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一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悲劇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一毛一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一牀一邊,呼喚着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説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着人一性一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角色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着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一由。可以説,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一性一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接受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一性一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接受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該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羣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説: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個天生應該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六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着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户,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脱、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脱墨菲的自我。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七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瘋人院》後,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後,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説,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係之後,張楊在這部新片裏直指中國社會目前能夠説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鋭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於一股温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後,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説了,談談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説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並大聲喊道:“僅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台詞無非是證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所以父子之間並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係,而是父輩對子輩有着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於一切,而這部電影裏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裏,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裏,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一樣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裏,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讚譽,也是張楊導演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遊記》裏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遊;另一方面,西遊記裏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願。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後,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裏面。在老人院裏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讚歎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裏”,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裏,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歡樂。

7。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徵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終,我想用《禮記》裏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後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必須能夠擁有完美的`明天!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八

墨菲是一個追求自由、勇於反抗、愛耍小聰明的人。他為了逃避勞動農場的勞動,裝瘋弄傻地混進了瘋人院。他要求瑞秋護士改變作息時間,給他一次看棒球比賽的機會。他趁醫院看守沒上車時,偷偷將車開到海邊,偷了一艘船,和瘋子們一起釣了一整天的魚。他在比利因不堪護士瑞秋侮辱而割脈自殺後死死地掐住瑞秋護士,想把她掐死。.。.。.

瑞秋是一個威嚴、只按規章制度行事的人。她拒絕了墨菲看棒球賽和把音量調大的要求,並要求讓有機會出院的墨菲留在精神病院。她沒收了所有瘋子的香煙,並不讓他們抽煙。她侮辱了比利,導致比利割脈自殺。.。.。.但是沒有她,整個瘋人院就會亂套。

醫院就是一個微型的。強權社會,在這裏病人們都沒有受到人性化對待。瘋人院的病人都是自願進來的,他們想逃,卻不敢逃。他們沒有反抗意識(也許早被醫院嚴厲的懲罰所抹殺了吧),不懂得齊心協力地逃出瘋人院。這是他們的可悲之處。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九

今日是《飛越老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萊塢大片面前,這樣的國產電影只會成為炮灰,所以趕忙進電影院完成這次期待已久的飛越之旅。

電影院裏面一共僅有六位觀眾,觀影過程中都十分安靜舒服,但空調寒風凜冽地肆掠着我,可是電影時而歡快,時而寧靜,用笑聲和淚水把整個電影院哄得熱騰騰般的温暖。

話説起電影的老年人題材,算是我近年來經常碰到的電影焦點之一,也許這個話題已經去到了我們當代不得不正視的時候了。

去年在“先鋒光芒”影展上頭看到的《老那》,電影中的一對頑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經營着彼此的夕陽戀,以堅強樂觀的自治自救方式吶喊出他們無懼老去的勇氣精神,很令人在笑聲中沉思的電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藝片《桃姐》,則是經過輕描淡寫着一位老傭人的終老歲月,縮影出原生態的老人院生活,讓人百感交集,讓人鼻酸淚流,當然也讓人感受着一份樸質的人文關懷。

前幾天還看了一個短片《片刻暖和》,電影看似講述年輕姑娘和年邁老人之間的生活矛盾,實則經過描述彼此內心的空缺與孤寂來反襯出矛盾兩人給予對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關懷。從電影的側面,也能夠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執但渴望帶着尊嚴老去的老奶奶,她在無能無助中安詳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飛越老人院》雖然表達着一個同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用最青春爛漫、最動感歡樂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發出嘹亮的吶喊。這羣生活在老人院裏面的“高齡團體”天天面臨着讓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們進取樂觀、頑強勇敢,捍衞着殘存的點點尊嚴,自娛自樂向着夢想起航。

這不是一個關於老人被遺棄放逐、被剝奪自由、失去尊嚴的故事,即便在電影裏面我們看着住在老人院裏面的老人們都有着一個個讓人心酸的被遺棄經歷,即便電影反映出圍在四面高牆裏面的老人們等待着自己生老病死的無奈狀況,即便電影用了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了老人們因身體機能失調而被迫出現的尷尬情景。但張楊導演還是在《飛越老人院》當中大膽創新地另闢高見,以此為踏板,跳上了一個釋放夢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萬斤沉重的話題承載起一顆顆未老的心靈躍上了高空飛翔!

為了尋找回即將消失的親情,為了證明自己並非包袱,為了讓生命終結前不留遺憾,這羣活寶般的可愛老人瞞騙院長護士,淘金心思,精心設計,分工明確,刻苦排練,偷偷潛行,齊心協力上演了一出極其精彩動人的老人越院歷險記。

在駛向夢想的路上,他們刺激飆車,他們齊心推車,一路上互相照應,互相鼓勵,歡呼着與草原上的馬兒馳騁,享受着河畔上的陽光野餐,用青春爛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現自己永不老去的心靈,為夢一搏,深深地感染着夢想路上的旁觀者。

雖然老人們觸摸到夢想的時候,有人還是病倒離去了。但很可喜,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無盡的悲傷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夠讓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藍的大海、冉冉的日出,還有一羣共同追夢的老友記。

電影故事精彩,推動流暢,動靜完美結合,既有簡便活躍的的歡笑時光,也有平緩沉寂的動情時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寫實鏡頭,也有絢麗夢幻的浪漫情愫,電影都能夠柔韌有餘地穿梭於其間,做到張弛有度,掌控到位。當然,電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記一羣以往燦爛輝煌的爺爺奶奶級演員們,在多年後的今日仍能夠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絕、令人敬佩的無懈可擊表演水平。

還記得那個夜晚、那杯烈酒、那個舞蹈嗎雖然在茫茫草原上僅有這個孤獨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們心裏都有着一個歌舞N平的夜晚,那裏沒有了困擾的高牆、沒有了繁宂的束縛、沒有了自己不願意看到的老去年華,這個晚上他們帶着永不老去的心靈到達了一個離星空、離大海、離夢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如此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