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2W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精品多篇

飛越老人院影評 篇一

面對《飛躍老人院》這樣的作品,我不得不佩服張楊的勇氣,也相信他十二分的誠意。這樣一部以老年人主角,刻畫老年人羣像的電影,在世界影壇也是不多見的'。即使是這些為數不多的作品,也主要把重心放在老年人的愛情上,因為在這個輕易把“再也不相信愛情”掛在嘴邊的時代,看到有人廝守一生愛到了最後,縱然明白是光影幻象,也是令人觸動的。例如讓經典女星朱莉?克里斯蒂再度綻放,提名2008年奧斯卡影后的《柳暗花明》,去年韓國票房黑馬《我愛你》,表現的都是老年人相濡以沫的愛情。《飛躍老人院》捨棄了這個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主題,轉而刻畫了一羣老年人羣像,其故事內核更傾向於美國電影《遺願清單》,一羣站在生命末端的人,在告別前,給自己一個機會,完成最後的夢想。

可是原諒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過猶不及,是我看完電影的最大感受。張楊把一個本應該去繁從簡的故事,講得流於煽情了。可能為了增強可看性,電影強化了父母和子女的衝突,也時不時讓老年人“賣萌”。主角之一老葛出場沒多久,就是一場情感強度很大的哭戲,他向朋友哭訴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老人院的同伴立馬就治癒了他,他有了自己的牀,有了自己的枕頭,還有了自己的花,而這一切幾乎是沒有情節鋪墊的。這其實是在刻意引導觀眾的情緒,而不是讓觀眾自己在情節中體味到情感的變化。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電影的結尾,很多時候導演是通過角色把道理説出來,而不是通過情節表現出來。例如老人院院長講述自己這輩子和父母的相處其實只剩十幾天的時間,老葛向孫子講述麻雀的故事,而電影中的聽眾就一定若有所悟甚至痛哭流涕。電影是影像的藝術,它模仿現實,又高於現實,因為它能把生活的哲理濃縮在影像裏,優秀的電影和文字的區別之一就是它是不説教的,它讓觀眾自己去思考。所以《飛躍老人院》顯得過於直白反而阻斷了觀眾思考的維度。

另外,可能我的看法會招來大家的不滿,可我仍然認為電影對父母與子女的衝突這條線索的處理是有失公允的。導演預設了自己立場,是為老年人發言的。於是電影中的子女多顯得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子女的關心也一杆子被認為是虛偽的。電影還增加了老葛和修車兒子的衝突這條支線,可是兒子除了表達憤怒之外,幾乎是失語的,最明顯的就是老葛向孫子講述當年和兒子衝突的由來,在這段講述中很明顯老葛是出於無奈,而兒子則顯得不近人情,但我們並沒有聽到從兒子口中説出的故事,是不是會有所不同呢?寬容與和解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而理解從來都是雙方的。

我仍然喜歡張楊,也認為這是部需要支持的國產電影,從《愛情麻辣燙》、《昨天》、《洗澡》、《向日葵》、《落葉歸根》一直到《飛躍老人院》,不變的是張楊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對於影片所涉及到的老年問題,我沒有資格説教,但我會希望自己將來慢慢老去,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衰老。不需要去美化它,把它説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想人生有很多不完美,衰老就是其中之一,我相信很多正在衰老的人如果可以選擇,一定願意再次回到青春年少。只有對自己誠實,承認自己的衰老,才能於不完美中找尋生活的樂趣。同時我希望自己是個低姿態的人,常常聽到人們説將來自己年老不會依靠兒女,只靠自己,我懷疑有多少人是認真的,其實無需太驕傲,接受幫助不是可恥的。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二

人生短暫,數數也不過只有幾十個春秋;時光匆匆,晃眼間已是蹣跚漫步的銀髮老人。中國老齡化的進程迅速,目前中國60週歲以上的老人已突破2億了,約佔總人口的14、3%,這龐大羣體的呼聲,我們需要關注,關注老人的需求,實現和諧的社會。

“我來老人院都七八年,眼睜睜的看着一些老夥計,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了,我不能想到我自個的結果嗎,那我呆着這幹嗎?這不明擺着是等死嗎?趁着我還活着,走出老人院,看着外面的世界。”這段話是我看完《飛越老人院》電影后,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的確,當人步入老年期,他們的生理機能漸漸失衡化,慢慢成為需要呵護的弱勢羣體。但是老年人還有着獨立的自我意識,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作為老人的家屬或者年輕人,不能簡單地以為把老人安置到老人院裏生活,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自個的事。老人院可以在政府的資助下辦起來,但老人願應在誰的支持下去實現呢,無疑是作為家屬的我們有義務去幫助老人實現他們簡單的願望。

當初功能派社會學家提出社會脱離理論,認為老年人的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動能力的逐漸下降和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喪失,而希望希望擺脱要求他們具有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社會期待,願意扮演比較次要的社會角色,自願地退出社會。老人退出社會,進入家庭生活,有的老人由於自身的一些疾病纏身或者上了年紀,無法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需要別人的保護和幫助下。因此,這種時候我們應該進行角色互換,換成我們陷入這種困境之中,去感受老人渴望參與社會活動,完成一些心願,但又力不足的無奈之情。

…本站 …

記得2014年國慶期間報道了一件地方新聞“10月4日,在山東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一男子用板車推老母親逛遊樂場的場景感動了許多遊客。該男子名叫張金寶,趁着“十一”假期,他用板車推着86歲的老母親來到遊樂場,讓年邁且腿腳不好的。母親第一次見識到了遊樂場的熱鬧。”新聞報道的那位慈祥的老奶奶在兒子的陪同下,老奶奶露出高興的樣子,場面十分温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親情是這個世界上彌足珍貴的感情,我們對待自家的老人應該及時行孝,滿足老年人簡簡單單的願望,而不是把老年人的願望當成一種負擔,覺得實施老年人的願望,是對他們的可憐。

我們總有變老的時候,其實我們現在對待自家的老人的態度及行為,是對下一代無聲中進行的社會化。當我們老了,頭髮白了,手腳無力,我們也需要年輕一代人的幫忙,而要是他們以各種理由推脱的話,你會是什麼感受呢?當我們老了,進行到這種老年角色時,我們處於這種境況中,我們也有我們那時想做的事,如果那時的情景就像電影中,我們被困在老人院裏或者在家裏,那種等死的狀態,是多麼恐怖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同理心,設身處地地站在老人的角度,想想我們每天能為老人做點什麼東西。其實,老人最怕的是孤獨,能夠多點時間陪陪老人,帶老人出去走走,見見老人想見的人,可能這就是老人最簡單的老人願吧。我們應該是老人實現簡單願望的支持者,而不是絆腳石,阻擋老人一切簡單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再大,終歸要落葉歸根,滿足老人的願望,才是真正能讓我們心安理得。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三

在第15周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名叫《飛躍老人院》,通過片名我們就能知道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在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部影片更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影片講述了一所民營的老人院裏,一羣平均年齡達到八十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們,為了實踐人生的理想,登上夢想的舞台,他們聯合起來,再次點燃激情,施計駕車飛越老人院,在追尋夢想的途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影片開頭就上演了一位名叫老葛(許還山飾演)的老人因兒女需要房子被迫離家的情景,緊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當他去了一所老人院時,老人院的圍牆上刷着一行大字:“有一天我們都會老”更是讓觀看的人置身其中,是的,我們都會老,我們會長滿皺紋,牙齒稀落,喪失記憶,步履蹣跚,疾病纏身,無法自理。老人院中的情景也許有天就會在我們身上上演。每個住進老人院的老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悲哀,有的是因為無兒無女,有的是因為子女遠離,有的是因為家庭矛盾,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孝。當一羣七八十歲的老人垂着頭坐在老人院院子裏曬着太陽的時候,他們該有多麼孤獨。影片中更是將這樣的無奈的體現的淋漓盡致。一羣老人圍坐在一起相互説着自己的兒女,説是相互勸慰,到不如説這是一種無可奈何和深深的痛心。但片中也不乏温情的部分,老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老葛和孫子最後的談心和孫子的理解都為這部影片增加的亮點。但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點,影片的主線是一羣老人為追求心中的夢想而努力的過程。

其實每個老年人的心裏都藏着一個未盡的夢,影片中吳天明飾演的身患膀胱癌晚期的老周,他隱瞞病情帶領老人院的老人們,排練節目,苦中求樂,他們排練的“打麻將”的節目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使一羣長滿皺紋的老人也是如此的可愛。他們夢想能去參加比賽,但是受到多方阻止,老人院和家庭的反對並沒有阻止這羣熱血沸騰人們,他們衝破家庭和老人院的反對,巧妙地躲過大眾的視線,開着一輛破舊的大巴車穿越草原、沙漠前往北京參加文藝節目比賽。最後他們的行動感動了,尋釁打架的年輕人、百般阻止他們行動的院長和家屬。

夢想顯得豪華奢侈;而對於老年人而言,更顯得彌足珍貴。他們懷着一顆熱血沸騰的心,前進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他們嚮往青春年華,他們永不服老。他們可愛他們感人,他們更讓我們敬佩。

影片最後的情景是海邊的日出,金色的陽光灑過海面,灑過孤帆,灑過老周安靜閉上的雙眼,灑過那一羣含淚微笑着的老人,使這部頗有喜劇元素的電影在暖暖的陽光下結束。

看完整部影片感動很多,但最強烈的想法就是我一定不會讓我的父母老無所養住進養老院。也許這是個人對養老院的偏見。這裏也呼籲大家多關心下老年人的感想。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去後悔,才去羨慕,才去遺憾。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四

今天老師就帶着我們看了一部關於老人的電影——《飛越老人院》。

故事發生在一個老人院裏,老周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正在這時,老周的老朋友老葛也因兒女需要房子而無家可歸,也加入到他們當中。為了讓老人們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老周組織大家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藉助電視節目《超級變變變》,讓大家樂在其中,組織大家一起排練節目去天津參加比賽。

影片開頭時的老葛,緊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當他去了一所老人院時,老人院的圍牆上刷着一行大字:“有一天我們都會老”,我心中不禁為之一震。是啊,時光匆匆、日月如梭,我們誰能説自己不會老呢?當我們有一天滿臉皺紋、滿兜白髮時,我們的兒女會在身邊麼?當我孤零零的坐在敬老院的椅子上,心中又是怎樣的空落落和不甘呢?我問自己。

看見那敬老院的老人們羞澀的笑容,乾癟的皮膚,呆滯的肢體,茫然的眼神。我突然對老人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在社會中有這麼些人,他們無依無靠、孤苦伶仃。老葛在敬老院住了下來,和老朋友老周擠到了一張牀上。老周同屋老金是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不説,被兒女折磨得已經瘋了,總是會半夜驚醒大叫着“我已經沒什麼好分給你們的!”“你們要幹什麼?!我還死不了!”看着那位付出全部心力的父親被子女拋棄在這兒,糊里糊塗,就只記得這麼一句話,我沉默了。一邊咒罵着老金的兒女,一邊沉思着。

當我們的父母老了,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更要抓緊時間好好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孝”不光要放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放進心裏。當我們長大時,給父母吃山珍海味,他們還能吃動麼?

老人們進過艱難坎坷,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去到天津參加比賽。可這時他們得知的一個消息,一向最有活力的老周竟然的了膀胱癌晚期,時日不多了,他們的節目也去得了進入決賽的機會。可是,老周的病情再次惡化。他説他還有最後一個心願,想去看看海,看看海邊的日出。眾人把他帶到海邊,等待着日出。當金色的太陽緩緩升起時,老周也已駕鶴西去了。老葛為了紀念老周,把海邊的日出做成了節目,在決賽的舞台上演出。

影片即將結束,我卻永遠忘不了那海邊的日出,金色的陽光灑過海面,灑過孤帆,灑過老周安靜閉上的雙眼,灑過那一羣含淚微笑着的老人,也灑在了我暖暖的心上。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五

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美國的一部電影《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講述了正常人邁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到瘋人院的故事,邁克的到來,為死氣沉沉的瘋人院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使得那些精神失常的人也能夠過上他們所認為的愉快刺激的生活。同樣,《飛越老人院》中的故事也發生在一家暮氣沉沉的老人院中,這裏住着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有的被子女拋棄,有的沒兒沒女,有的人精神失常;因為這些原因,他們住到了養老院。

影片剛開始的時候,看到這裏的老人們的遭遇,我是非常痛心的。百行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這裏我卻看到了美德的缺失。因為到了他們這個年紀,本應是兒孫繞膝、坐享天倫,然而他們確被子女送到了養老院,過着渾渾噩噩等死的日子,這是非常悲哀的。接着我想到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多年計劃生育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老齡人口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同時又不得不面臨這些老人們的養老問題,讓老人們能夠在晚年的時候過上幸福快樂生活,是我們做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

這不影片讓我思考更多的還是如何讓老年人能夠幸福快樂生活的問題,電影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老周,他的樂觀開朗、幽默大方深深吸引着我。為了讓老人院中的老人們能夠生活的快樂些,他變着法的組織大家排練節目,甚至設計帶領大家逃離老人院,駕車“飛越”馳騁公路。當看到了老人們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並且在活動中“耍寶賣萌”,相互逗趣,像小孩一樣快樂的時候,我又感到特別的欣慰。我們做子女的,所希望的不就是我們的父輩們能夠過上快樂的生活嗎?

飛越老人院影評 篇六

今天是《飛越老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知道在好萊塢大片面前,這樣的國產電影只會成為炮灰,所以趕忙進電影院完成這次期待已久的飛越之旅。

電影院裏面一共只有六位觀眾,觀影過程中都非常安靜舒服,但空調寒風凜冽地肆掠着我,不過電影時而歡快,時而寧靜,用笑聲和淚水把整個電影院哄得熱騰騰般的温暖。

話説起電影的老年人題材,算是我近年來經常碰到的電影焦點之一,也許這個話題已經去到了我們當代不得不正視的時候了。

去年在“先鋒光芒”影展上面看到的《老那》,電影中的一對頑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經營着彼此的夕陽戀,以堅強樂觀的自治自救方式吶喊出他們無懼老去的勇氣精神,很令人在笑聲中沉思的電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藝片《桃姐》,則是通過輕描淡寫着一位老傭人的終老歲月,縮影出原生態的老人院生活,讓人百感交集,讓人鼻酸淚流,當然也讓人感受着一份樸質的人文關懷。

前幾天還看了一個短片《片刻暖和》,電影看似講述年輕姑娘和年邁老人之間的生活矛盾,實則通過描寫彼此內心的空缺與孤寂來反襯出矛盾兩人給予對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關懷。從電影的側面,也能夠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執但渴望帶着尊嚴老去的老奶奶,她在無能無助中安詳地死去了。

今天看到的《飛越老人院》雖然表達着一個同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用最青春爛漫、最動感歡樂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發出嘹亮的吶喊。()這羣生活在老人院裏面的“高齡團體”天天面臨着讓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不過他們積極樂觀、頑強勇敢,捍衞着殘存的點點尊嚴,自娛自樂向着夢想起航。

這不是一個關於老人被遺棄放逐、被剝奪自由、失去尊嚴的故事,即便在電影裏面我們看着住在老人院裏面的老人們都有着一個個讓人心酸的被遺棄經歷,即便電影反映出圍在四面高牆裏面的老人們等待着自己生老病死的無奈狀況,即便電影用了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了老人們因身體機能失調而被迫出現的尷尬情景。但張楊導演還是在《飛越老人院》當中大膽創新地另闢高見,以此為踏板,跳上了一個釋放夢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萬斤沉重的話題承載起一顆顆未老的心靈躍上了高空飛翔!

為了尋找回即將消失的親情,為了證明自己並非包袱,為了讓生命終結前不留遺憾,這羣活寶般的可愛老人瞞騙院長護士,淘金心思,精心設計,分工明確,刻苦排練,偷偷潛行,齊心協力上演了一出極其精彩動人的老人越院歷險記。

在駛向夢想的路上,他們刺激飆車,他們齊心推車,一路上互相照應,互相鼓勵,歡呼着與草原上的馬兒馳騁,享受着河畔上的陽光野餐,用青春爛漫的激情向世界展現自己永不老去的心靈,為夢一搏,深深地感染着夢想路上的旁觀者。

雖然老人們觸摸到夢想的時候,有人還是病倒離去了。但很可喜,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無盡的悲傷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夠讓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藍的大海、冉冉的日出,還有一羣共同追夢的老友記。

電影故事精彩,推動流暢,動靜完美結合,既有輕鬆活躍的的歡笑時光,也有平緩沉寂的動情時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寫實鏡頭,也有絢麗夢幻的浪漫情愫,電影都能夠柔韌有餘地穿梭於其間,做到張弛有度,掌控到位。當然,電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記一羣曾經燦爛輝煌的爺爺奶奶級演員們,在多年後的今天仍能夠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絕、令人敬佩的無懈可擊表演水平。

還記得那個夜晚、那杯烈酒、那個舞蹈嗎?雖然在茫茫草原上只有這個孤獨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們心裏都有着一個歌舞昇平的夜晚,這裏沒有了困擾的高牆、沒有了繁宂的束縛、沒有了自己不願意看到的老去年華,這個晚上他們帶着永不老去的心靈到達了一個離星空、離大海、離夢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如此的靠近。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七

飛越老人院電影開始後,温馨的畫面和老戲骨們自然的表演讓我知道名字只是一個噱頭。一羣年歲已高的老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家人們送到了老人院,身體的每況愈下和精神上的孤獨讓他們十分憧憬老人院外面的生活,可是迫於家人的擔心和院長的管束他們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放棄自由生活的權利。直到老金的一次提議,他在老人院裏召集身體健康的老人跟他一起去參加超級變變變的節目,當他們設計的節目博得了大家的笑聲,他們更加堅定了要到節目現場去參加表演的信心。商量過後,他們的想法雖然遭到了家屬和院長的反對,老金和其餘老人們仍舊決定這一次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想再只活在老人院裏。於是大家齊心協力買了一輛大巴,逃脱了老人院保安的管轄,偷偷溜出了老人院,一路歌唱歡呼,活出了他們想要的激情,脱韁的野馬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讓我想到了這羣老人們真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並不是只有年輕人可以活出自我,老人們也應該比年輕時更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裏的老人們是一個大家眼中的弱勢羣體,可是他們雖然在生理上不如從前,心理上卻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熱愛自由和生活,他們有自己的煩惱,雖然被忙碌的孩子們冷落在老人院裏,可他們心繫子女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渴望化解跟子女們的矛盾。

電影裏很多細節的刻畫都讓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想起自己的父母來。讓我們這些在喧囂之間忽略家人的孩子們重新審視自己,主動去呵護和父母之間無比珍貴的感情。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情節是老葛跟自己的孫子説的那個麻雀的故事,我流了眼淚。老金在參加超級變變變的舞台上被採訪的時候説之所以參加節目是為了在日本的女兒能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我聽到影院裏有此起彼伏的抽泣聲。沒能在海邊看到日出的老金終於在老人院裏看到了大家特意為他準備的節目,堅強有愛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為老金表演了最美的一次海邊日出,譜寫了不老的生命樂章。

其實老人們想要的很簡單,有時候只要我們一句温暖的話,尊重他們的眼神,不嫌棄他們的態度。只要我們換位思考,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味,這一切都是來得及的,不要等到父母頭髮斑白或遠離人世才後悔莫及。讓這部電影給我們一個反思的空間,也給我們敲響警鐘,重視跟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飛越老人院》觀後感 篇八

《飛越老人院》這個電影講述了老人們在老人院裏的孤單生活。

在老人院裏,老人們被兒女拋棄,孤單極了。後來,由癌症患者“老周”組織起來的“表演團”想到天津演出,因在演出中出了差錯而沒有讓院長准許。在一天,老周犯了病,疼痛難忍,不得已下告訴了老葛。老葛憑着這個信念在一天夜晚組織“麻將”演員們逃跑,但在逃跑的途中,遇到飛馳追趕的院長,最後感化了她。到了天津,他們以本場最高分而闖入決賽。在海邊,老周眼含淚水望了望日本——他唯一的女兒在哪裏,安心地走了。

觀看後,我已是眼含淚水:這在老人院裏孤獨地老人不就是想演個出嗎?為什麼一波三折呢?我馬上想到了答案。

同學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在一顆大樹下,父親問已長大的兒子:“那是什麼?”“那是麻雀。”父親一遍一遍地問,兒子不耐煩了:“麻雀!還得告訴你多少遍!”父親拿出日記本告訴兒子,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樣的問題,一樣的反覆問,父親都是耐心地回答。

現在的兒女們有的卻“恩將仇報”:有的搜刮父母的財產,有的嫌父母拖後腿,把父母送到敬老院……他們也不想想:是誰帶他們來到世界?是誰給予了他們幸福?是誰撫養了他們十幾年?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現在,“常回家看看”已經正式寫入法律,導致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飛越老人院》教給我太多太多的道理,希望天下兒女都能記住父母的愛,多看望孤單的父母。如果我們的父母七十歲了,我們每年真正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也就兩三個小時,再過二十年,父母去世了,回頭再算算,這二十年只與父母在一起十幾天!

同學們,珍惜好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