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篇(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29K

第一篇: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篇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篇(精選多篇)

篇一: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昏睡了幾乎一個下午的週日晚上,實在是沒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電腦趴在瑜伽墊上開始看電影,之前在電腦裏下載了很多經典電影,點開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沒看的經典之作《飛越瘋人院》。

影片的開頭是對着精神病院的一羣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然後是麥克被警察帶到精神病院。醫生在討論他是不是真的有病,還是隻是藉口逃脱勞動。麥克在院中帶着其他患者打球,賭博,向瑞秋護士要求放電視看棒球比賽,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絕,她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結果第一次只有幾個人舉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個人,投票結束時,麥克去遊説病友,但都沒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説話的大塊頭酋長卻舉手了。

麥克歡呼着叫瑞秋護士看,她卻説投票已經結束。麥克看着電視裏反射出的自己的樣子,開始自己解説球賽,把病人全部吸引,並隨着他的解説詞一起跳躍激動。麥克帶着一羣瘋子打球賽,讓酋長守着籃筐不讓對方進球,酋長充分發揮身高的優勢,攔截進球,輕鬆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長最後帶着微笑在球場上奔跑起來。

麥克似乎就是進來打破瘋人院的一切規則和秩序的。他對抗冷酷教條的瑞秋,翻牆出去開着療養車帶着他們一起出海捕魚,通過女友凱蒂在院裏狂歡辦派對。本來狂歡派對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長不願意跟着他走。酋長説,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們利用麥克一樣。酋長沉默的生活在瘋人院裏,讓別人一直以為他又傻又笨,就像麥克説的,原來他才是最聰明的人,一直在耍他們。比利在出海捕魚那次愛上了凱蒂,狂歡夜麥克讓凱蒂去跟比利一起度過,最後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來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憤怒,她的規則被打破,權威被挑戰。她威脅比利説要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媽媽,讓他説出是誰幹的事情。比利最後屈服了,但瑞秋沒有遵守她的約定,還是要把比利帶走。比利最後用玻璃碎片割斷自己的頸動脈自殺了。瑞秋出來説,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所有的要儘快回到原來的位置。麥克在這個時候爆發了,他衝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殺死她。最後被瘋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後一切回到了原樣,瑞秋依然同志着這裏。兩個保安帶着麥克回來了,酋長在他們走開的時候去看麥克,説現在他願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麥克不會拋下他,但是麥克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他眨眼睛,卻裝傻騙過所有人。這次麥克是真的變傻了,額頭的兩側做手術摘除了什麼東西。酋長抱着麥克,説他也不會拋棄他,會帶上他一起走。麥克艱難的回答了“ok”。酋長拿起枕頭捂死了麥克,搬起了壓力水箱。當初麥克打賭時,也曾搬過水箱,但以失敗告終。麥克説至少我試過了不是嗎?用它砸碎了醫院的鐵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瘋子都為他歡呼,但是自己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

故事的結尾出乎我的意料,麥克本是瘋人院裏最正常最健康的一個人,在最開始的總是做些瘋狂的事情來證明自己有病,到最後想盡辦法要逃離。在狂歡夜的時候我以為他會帶着酋長一起離開,跟着凱蒂一起走。但是卻都醉死了。最後被醫院做了手術活生生地變傻,變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離的,最後還是無法逃離。反而是一直冷靜沉默的酋長最後帶着麥克默菲的自由的靈魂一起飛越出瘋人院了。

那個朝着瑞秋大叫,説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餅乾一樣,在你高興地時候才會給一點的巴提尼最後還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後還是呆在瘋人院裏。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為有人帶領,一旦沒有了別人的指引,自己就會失去改變的勇氣,讓一切龜縮到原狀。百度上説這部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每個經典的電影看完之後都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帶給你思想的衝擊,讓你開始反思自己。

篇二: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對部分內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己,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這裏的一切,相信酋長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幫助他,也以為他倆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説,對方都是瘋人院裏特別的人,特別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助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終於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非常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着麥克一起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户,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後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脱、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後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擺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説,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説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因此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後,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同,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説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脱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可以説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形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篇三: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兩小時前,決定要看《飛越瘋人院》,兩小時後,我的頭很痛,是“我”在非常強烈的想表達自己的觀後感。首先想説,這是一部好電影,真的。接下來,我有一個問題,對着這一羣瘋子,從內心發問的。你們瘋了嗎?

在影片最後那個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殺了,看到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個説話結巴的young man,感覺他不是真正的瘋,他只是被恐懼吞噬了,他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醫院裏的護士對他的死應該承擔直接責任,我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總説的一句話“為了更好的治療。”再用麥克墨菲對她評價的一句話“她總是在撒謊。”他真的是在幫助病人治療嗎?在她的管理下,醫院非常的安靜一切都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揭傷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腳穿上褲子,站在護士面前,護士問他知不知道羞恥。比利告訴她自己不以為然,覺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樣,他直視了自己的恐懼,所以他也不再結巴了。但是下一秒,護士卻以“告訴他媽媽”來威脅他。比利馬上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開始慌亂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訴她媽媽”,護士依舊冷漠,我們都知道她不會告訴他媽媽,但比利不會,他一直在吶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劃過自己的喉嚨,眼神依舊是恐懼。

麥克墨菲看到這一幕內心是愧疚,他認為是自己的錯,悲傷着,無法原諒的錯誤。對比麥克墨菲,護士卻表現的是“正常”,她依舊如往常,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彷彿死去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命。麥克墨菲看到護士的冷漠,充滿憤怒,他認為是她殺死了比利,他用雙手扼住對方的喉嚨,用盡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試過了”,這一幕是他打得一個賭,他打賭説自己能搬起一個笨重的飲水機,砸開鐵窗從這裏逃走,但他和我預料的一樣,搬不動,失敗了。他們嘲笑他,於是他説出這句耐人尋味的話。“至少我試過了”

他們沒有試過,他們在這裏一直沒有嘗試,我認為他們是被囚禁的,他們卻説自己是自願的。他們接受命運,選擇做一個瘋子,住在用鐵絲包圍的高牆下。麥克墨菲卻不一樣,因為他本身就不屬於這裏,他一直在打破規則,對他們來説應該是一個教父,關於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進行分類,一種是正常人眼中瘋子中的"正常"和“瘋子”,一種是瘋子眼中的“正常”和“瘋子”。正常人是我們,瘋子是病人。

前一種我們認為的瘋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種。“正常"是我們認為的瘋子,”瘋子“卻是加了一些獨立思考的一面,讓他們顯得瘋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約的危險。

後一種應該是從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瘋子。瘋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瘋子“是第三類,也是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同於瘋子與正常人。他們是有自我的人,有獨立的價值觀,他們思考着質疑着,他們為自己提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尋找着一個又一個的答案。所以我認為”瘋子“才是真正的人類,可以升級的新人類。

影片到最後,麥克墨菲死了,在掐住護士的喉嚨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選擇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沒有像以前巧妙的避開規則,而是直接殺死規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了真正的瘋子,他變(轉載請註明來源)得在正常不過了,不論是我們眼中,還是瘋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這時他應該死了,精神雖然未死,但載體已經無法工作,沒有了價值。不過值得慶幸的他還是飛越了瘋人院。

影片最後,酋長幫他逃離了瘋人院,和他一起。酋長這個人是一個壯漢,他身材魁梧,卻不願講話,被所有人認為是聾啞人,為什麼聾啞人也被送進瘋人院,這個我不清楚。但是他認同了麥克墨菲,和他坦誠相待,他告訴麥克墨菲,自己父親經常被人利用,而且還落到悽慘的死去,因為父親比自己還要強大。所以他不願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説一句話。是麥克墨菲幫助了他,他不再靜止,他開始奔跑在籃球場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內心的笑——直到影評最後,酋長因為有了感情,他看到麥克墨菲的痛苦,決定要幫助他。

“我們一起逃走”。這是酋長最後一次對麥克墨菲説的話,我相信麥克墨菲一定聽見了。雖然這種逃跑卻是死亡。酋長用盡全力將枕頭壓住他,將他悶死,然後自己逃走。但是他卻用了麥克墨菲第一個方法,搬起飲水機,砸開鐵窗,消失在黑暗中。

篇四: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這是一個不相信眼淚的狹小空間。時代無法訴説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遺棄的地帶。如果連自由都被帶走,如果連悲傷都被帶走。

是的,你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邁的無法再行走,連天空的顏色都無法辨認。貼着温柔與優秀標籤的護士微笑着,惡毒地説。那是限制一切的規章、制度,他們打壓着每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們。開始,妥協、接受,像阿q一樣自我安慰。接着,是放棄,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後,迷茫的眼神看見了渺茫的希望,開始靜默、牴觸、掙脱,瘋狂的吶喊。

嗟歎是聖人的職業,你們是普通人,無需介意,請大聲的長嘯疾呼。當然,黑暗看不見眼淚。因為它討厭。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將自己鎖住。自己主動的帶上精神的枷鎖。

沒有反抗就沒有改變,這個骯髒不堪的角落也許會永遠堆上陰暗的灰塵。

如果不是mc的出現,如果他不曾出現,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監管者的腦袋,不曾帶給他們希望,那扇寬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讓陽光桀驁不馴地撒了進來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現的那段時光,但是,可愛的是他出現了。電影帶給了我們深深地絕望,但是,卻把希望留了下來。

這是最重要的。時代也總是這樣,總在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送來了絲絲希望的曙光。我無法解釋那希望出現的原因,但我卻清楚的知道它出現的時間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時代的一擊,以它的氣節,用它的方式。沒有搖晃、沒有顫抖。

第二篇: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看完電影,有了一種沉重的心情,瘋人院就如同我們的社會。我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規定什麼樣的人是正常人,什麼樣的人是瘋子。但是我們評什麼這樣規定?別人有別人的思想和生活,我們憑什麼去指責別人,在電影裏有幾幕很深刻,一,護士長召集正常一點的病人們討論大家的病情,她也不管病人説的事實什麼,她開會的目的就是掌握病人的弱點以及批判病人讓他們覺得她才是對的,他們服從她的命令。二,麥克墨菲帶着那些病人出海的時候,船主問這些人都是什麼人,墨菲説他們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級醫生,病人們也一個個裝得很象,這些病人這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們確實是醫生,瘋人院和現實社會究竟哪裏才是真的有病?三,比利被捉姦之後説的幾句話不結巴了,這個情節安排很有意思,不認真看注意不到,人性是不可壓抑的,壓抑就會扭曲。比利有心理問題,但護士的壓抑治療顯然沒有任何幫助,而麥克墨菲的"非常規療法"卻更對症下藥。而護士長還利用比利的恐懼,一再逼迫,致使比利羞愧自殺。四,病人們反抗時,醫生護士們用電擊,被打,逼迫病人們服用自己不樂意服用的藥物.難道,這不是一種病態嗎?!難道這就正確了嗎?!都是人!為什麼要這麼折磨?為什麼要強迫別人?而且還不是治療的藥物,人思維遲鈍的藥。只是這是病態的慾望!由這幾幕,我們不由得反思我們的評判標準是否正確。到底誰才是瘋子。

墨菲沒有逃走是表面是因為幫助了比利,喝酒醉了,實際上是因為當一個人,去反抗、去面對整個世界,在體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頭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有這樣的結局幾乎是必然的結果。片子裏,墨菲雖死,還有酋長帶着墨菲的希望飛越了瘋人院,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

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脱,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這個尖叫,讓我們看到了看到希望的喜悦,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後一絲光明。然而看到末尾的時候,即為酋長的飛越感到欣慰,又為他以後的生存而擔憂,他要生存,必然要接觸社會,而現實里社會就是最大的瘋人院,他又可以飛越到哪裏?

但願麥克墨菲的死和酋長的逃離讓統治者們清醒,讓所謂的病人們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讓他們體會到打籃球時的樂趣,捕魚是的勝利,舉行派對的晚上的幸福。

第三篇:《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本片是根據ken kesey 1962年的小説改編而成。描寫精神病的病人反抗精神病院中不合理制度,是捷克導演米羅斯視曼充滿現代風格且感人的作品。

劇中的主要人物有:聰明活波的麥克墨菲,沉靜刻板的瑞秋小姐,説話結巴的比利,整天拖地不語而被人誤以為又聾又啞的酋長。 影片首先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場景。瘋人院裏,音樂響起,吃藥時間到了,聽到這個聲音,大家都神情呆滯的在窗前排好隊,好像是機器一樣聽從操作者的命令,出奇一致的動作——接過藥,拿起水,衝到嘴裏,完事後各幹各的事。強壯如山的酋長在認真地拖地,比利、馬提尼還有幾個人在打牌,其他的人呢,有的在自言自語,有的在亂跳,但就整體而言,醫院秩序良好,病人生活的好幸福,倒像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小區生活。麥克墨菲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的安靜,醫院裏開始亂了。

聰明活潑的麥克墨菲來到醫院,在與醫生的對話中就顯示了其思想的後現代主義性,他話語中透露出的那種反傳統、反權威的意識形態,和以多元主義為中心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覺都表明他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在瘋人院的生活中,無論是麥克墨菲首次向瑞秋小姐問起藥品的

事,還是後來為了馬提尼打破護士值班室的玻璃,這都是其向瑞秋小姐的權威提起挑戰的表現,可惜的是,毫無例外每一次都受到瑞秋小姐的強硬回擊,但是這種挑戰權威的品質感染了在場的人,以至於先前像羔羊一樣温順的病人開始反抗,馬提尼爭奪他的香煙,酋長僵硬的臉上展現了燦爛的笑容,一起駕船釣魚歸來時的那種幸福,誰能想到他們是一羣精神病人,麥克墨菲的到來無疑為醫院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之充滿活力,同時整個醫院也亂了起來。

影片的尾聲,比利滿足慾望後懼怕瑞秋小姐的權威而自殺,麥克墨菲被強制切除腦葉,變成了真正的白痴,為保住性命而進入瘋人院的酋長在痛苦萬分的狀況下捂死了麥克墨菲,即使生前沒有得到自由,也讓他的靈魂得到,不再受世俗枷鎖的壓制,酋長抱起壓水箱砸開醫院的鐵窗逃走了。麥克墨菲就像是照進瘋人院的一束光,在暫時的光明下,人們感受到了自由,酋長更是獲得了永久的自由。

其實,無論是影片中的瑞秋護士,還是麥克墨菲,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瑞秋護士為代表的瘋人院是專制制度下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以麥克墨菲為代表的瘋人院則是另一種不同的場景。

在以瑞秋護士為代表的專制管理之下:瑞秋護士的權威不容挑戰;醫院成員要遵守醫院的相關規定;人們的行為受到限制;慾望被予以禁止。醫院秩序井然,一切日常事務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但是人們目光呆滯,生活痛苦。

麥克墨菲對自由的追求深深的影響了瘋人院的病人,大多數人都活躍起來,醫院不再是死水一般的沉寂,盪漾起了歡聲笑語,最重要

的是,酋長獲得了追求自由的勇氣。麥克墨菲為追求自由而死,酋長在他的影響下最終走出了邁向光明的那一步。

民主與專制,究竟那一個更好呢?

談起專制,就想起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中國是在經歷專制的時代,多次的改朝換代也沒有改變這一傳統,直到清朝末年,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巔峯時期,才走向了滅亡。但就目前的歷史資料顯示,古代中國在當時曾是領先世界的,尤其是唐代,中國長安就是國際性的大都市。那為什麼會給國家帶來發展的一種制度最終會由勝及衰而走向覆滅呢,究其原因,還是有歷史決定的,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在經歷興起,發展,衰落之後就在另一種歷史條件下又走向滅亡。

民主帶給人民平等與自由,但與此同時又帶來混亂與爭吵。民主是好的,但是過度的民主卻是對社會生活有害的。民主需要給予一定的限制,就大眾民主與精英民主而言,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它對民主做了一個限制,而它恰好是必要的,有助於選擇理性、優秀的人掌握國家權力。

平等容易導致人們對行政機關執行者的蔑視,這不利於國家意志的貫徹執行,那麼這一點是需要防止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種有限的權威,以使人民服從行政機關的相關行為,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這種權威的使用必須是有界限的,即它可以在公共領域內使用,不可以入侵私人領域。

自由使人們忘乎所以,易導致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國家是按公意

以一定的目標建立的,自建立之初,為確保其目標(使人們過一種比自然狀態下更好的生活)的實現,就設立了一套社會秩序。按公意設立的社會秩序必然是有益於人民的,那麼對這種有益的社會秩序的破壞必然導致社會的混亂,進而發展為社會動亂,影響人們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對它的毀滅。那麼,如何防止這一動亂的發生呢,那就是在秩序之下強調自由。

專制太過於強調控制,雖然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但是不利於個體的發展,一旦發生社會動亂便是政權的顛覆。民主太過於強調自由的話也會走向極端,帶來社會的大動亂。德國的法西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強調絕對理性、強調集權,不僅給德國,更是給世界帶來了慎重的災難。

民主制下,受社會秩序限制的自由,在服從公意下的平等必然是有益於社會的。

第四篇: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看完《飛越瘋人院》,內心感慨良多,為劇中人物不平,內心裏一種憤怒油然而生。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總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又不會很突兀。劇中人物追求自由、渴望逃出束縛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劇中人物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該片講述了美國某叢林旁坐落着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着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位叫麥克默菲的中年男子來到這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默菲與比利等十個病人常在一起。那個象座鐵塔似的酋長,別人(包括醫生)都以為他是又聾又啞的,而麥克默菲似乎很喜歡他,經常找他玩。看管他們的護士長是個兇女人,她常以提問、責問方式“治療”病人,這引起了麥克默菲的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視着她,使她惶恐不安。精神病院單調、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無病的麥克默菲難以忍受麥克墨菲忍無可忍,採取了一些的行為來發泄自己對醫院的極度不滿。聖誕節之夜,他們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將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接着麥克默菲就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醫院將他做了額葉切除手術,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酋長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着他,他本以為可以在今晚就和麥克默菲逃跑,因為他已經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酋長最後一次緊緊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後説,我會帶你一起走的,之後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酋長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飲水池,砸壞了醫院的鐵窗,跳出窗户,迎着朝陽,向着遠處跑……

這部劇中給人最深印象的無疑是麥克墨菲,他活的無拘無束、自

由自在。他在搬飲水池時所説的一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至少我嘗試過了”,雖然他的某些行為會讓人們無法接受,但他卻不受世俗的約束為着自由勇敢奮鬥着。但我卻更喜歡那個像大山般強壯的酋長,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卻因為各種阻力不得不壓抑着自己選擇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的行為不正是我們在某些困境中所作的反應的真實寫照嗎?劇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的死,比利有着嚴重的戀母情結,在聖誕節那晚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卻為此被逼死。精神病院所作的一切都讓我心寒。

這所醫院裏的酋長、比利、哈定、契士等他們真的有精神病嗎?在影片中麥克帶着大家一起溜出醫院出海去釣魚,在途中聽着他們那不受約束的輕鬆的笑聲你會相信他們是精神病人嗎?不,在我眼中他們並非有精神病而是被生活、現實、周圍的人與環境所逼迫,被一些不可抗拒的東西壓抑着找不到自我,他們是一羣鮮活的個體,只是他們對現實的反抗不被接受。我反爾覺得意護士長瑞秋和醫生為首的人他們才是瘋子,他們用條條框框束縛着病人也束縛着自己,親手上演着一個又一個悲劇,創造一個又一個瘋子,用野蠻的方法扼殺清醒的思想……現實生活中究竟誰是瘋子,誰是正常人,這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只希望有些悲劇不要繼續上演,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不管是精神病人、殘疾人、犯人還是正常人等。保持平常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歡樂灑滿每一個地方。

劇中的結尾壓抑而沉悶卻讓人看到了前行的曙光,“至少我嘗試過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多坎坷的命運,只要努力嘗試過就會無

悔與自己。相信自己,保持自我。

第五篇:《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第一節的心理電影鑑賞課我們看的是《飛越瘋人院》,開始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還以為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一些人從瘋人院逃走了而已,但是當看完之後,我發現我錯了。電影的主人公麥克默菲是笑着走進了瘋人院,但是最後的離開卻是死着離開的。

其實很打的程度上來説醫院裏住着沒幾個是瘋子。而是住着一些為愛所傷、為情所困、暫時失去生活方向的人而已。他們是一羣迫切希望得到救贖,想要回歸正常人的弱勢羣體。而這個瘋人院的大部分病人是自願進來的。我想,也許他們來到這裏很大程度上市想得到這裏的醫生和護士的保護,希望找回對生活的信心,但是他們錯了。他們走進了一個無視人道,壓抑人性的醫院,無論是號稱最優秀的護士還是看護都是冰冷的嘴臉,冷酷的行為舉止簡直是令人髮指。他們通過一次次的挖開患者的傷口來“治療”患者,根本就沒有為患者考慮過。醫院裏,沒有自由、沒有人權,患者們象一羣畜生一樣活着。但是麥克墨菲的到來,給醫院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患者們麻木的神經被激活了,久違的笑臉重新回到了臉上,生活又重新有了樂趣。 他給醫院的體制帶來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他通過挑戰醫院傳統作息表、私自出海釣魚。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干擾了醫院的日常管理,但卻是對醫院缺乏人文化關懷的強烈抗議。但是他的行為惹怒了醫院。在醫生眼裏,麥克默菲就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異類”。他的思想、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麥克默菲本來是有機會逃離醫院的,但是為了同伴,他組織了一次集體舞會,最終錯過了逃離的最佳時機。與自由失之交臂。影片最後一幕是大個子酋長望着奄奄一息的麥克默菲心酸不已,不想讓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只好送他離開人世。

麥克默菲死了。但是他的死卻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為什麼一個好好的人會被懷疑成精神病人,為什麼一個精神病人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麥克默菲嚮往自由,但是他的性格太張揚了。影片一開始就預視着他註定要失敗了。

可能在電影中麥克默菲是有點痞子的形象,但是他卻是這部電影中唯一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對待精神病人用平等的態度去交流的人。而那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卻總是用有色的眼睛去擔待一些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