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導語】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德桂杉”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2: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3: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4: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5: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6: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7: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8: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9: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0: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1: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2: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3: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4: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15: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正文】

篇1: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裏一向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着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作為一部富有內涵的政治片。《飛躍瘋人院》有它的時代背景,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説所改編。作者藉助瘋人院,來諷刺當時的美國工業化社會,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教條化主義,提倡個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戰後在思想界出現的自由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的潮流。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二戰帶給人民的創傷還未消退。緊之後就是東西方冷戰,出現了麥卡錫主義、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越戰泥潭等等。隨着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矛盾,在美國的文學界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種追求個人主義思想的潮流,這種思想體現就是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飛躍瘋人院》。

首先,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羣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法律,絲毫不允許任何人違背,這和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很相似。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像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麥克墨菲。

這個人物的到來有兩個意義,首先他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瘋子當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種不受約束、嚮往個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來,能夠説很嚴重地動搖了統治者的地位。同時把自由主義的精神傳播給了每一個病人。一開始,麥克墨菲就不停的啟發這些病人,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讓他們每人找到自我的閃光點。比如片中打籃球一幕,麥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長的身高優勢,帶領一羣瘋子贏得了勝利。從這些瘋子的表情上,體現出了一種自信和高興,因為他們在教條主義的管理下,早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後麥克墨菲又帶着他們去釣魚,讓他們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漸漸的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維。當回到瘋人院中,這種自由思想的體現,就於教條的管理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和衝擊,首先就影響了拉奇德護士長的統治地位。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為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可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着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説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着。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着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

電影中的酋長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負責傳播麥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本片的結尾所體現。當逃跑失敗後,影片到了最終的結尾,結尾充滿了暗寓,也很巧妙,導演沒有刻意的安排一個戲劇中常見的完美結局,而是編排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酋長來到麥克墨菲的牀前,此刻的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脱,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為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終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最終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十分壓抑,直到最終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户,才使整個瘋人院裏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才不會白白死去。

《飛越瘋人院》將成為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光輝。

篇2: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初識《飛越瘋人院》,是在國中時,收音機裏的電影錄音剪輯讓我朦朧間感覺到一些什麼,可是卻無從捉摸。今日重看這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上早期的自由主義經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麥克被警察從勞教營押送到瘋人院的時候,禁不住擁抱瞭如釋重負的警察。從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自然流露的活力。而當他一次又一次反抗護士長為代表的瘋人院管理當局的時候,病人們看到了期望,從麻木不仁中甦醒過來並自動集合在他的旗幟下。從麥克爬出鐵絲網帶領大家在遊艇上釣魚為第一次高潮,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壓制也不能動搖的自由戰士。第一次的電擊並沒有損害他的鬥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這一最高價值為原動力的永遠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終一次劇烈的反抗被鎮壓後,麥克被當局的強力電擊變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當晚,以往形神呆滯,而被麥克的精神所喚醒的酋長在呼喚麥克一齊出逃,卻失望地發現那個自由戰士麥克已經死了的時候,用枕頭悶死了病牀上的麥克,帶領大家逃出了圍着高高鐵絲網的瘋人院。

麥克死了,他是被自我喚醒的酋長悶死的。瘋人院裏,僅有酋長明白麥克被從肉體上剝奪了反抗精神以後將會生不如死。麥克就是自由精神的體現,當自由不再時,可貴的生命也不再可貴。我最終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藉助於酋長的手,麥克用他的死實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吶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麥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從此我想到我所鍾愛的另外兩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們和《飛越瘋人院》其實都屬於自由主義題材的影片。前者和《飛越瘋人院》一樣,表現了對自由的不屈追求,凸顯了一個以個人自由和解放為目標,不惜為此抗爭到底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人物,從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則是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這兩部電影都經過藝術手法傳遞了一種"自由至上"的西方觀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後者則體現了國內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某個特定人羣的時代杯具,這種杯具正是源於病態自由後的反自由狀態。

篇3: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電影中的瘋人院裏,時刻帶着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着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裏四處活動,打牌抽煙。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僅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裏隱蔽的脆弱環節。

影片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裏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説無疑是一種挑釁。而麥克默菲其實也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於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先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齊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後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後,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於一向機械般重複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説,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願意説,你為什麼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煙。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範之後,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個護士了。瘋子們在旁邊發瘋的時候,在場僅有那個護士自始至終堅持了一個冷漠的表情,好似視若無物一樣。這個人物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顆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那張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和對抗,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處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見。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着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着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了。

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羣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憲法,絲毫不潤許任何人違背,説句俗話,就是隻許我點燈,不許你放火。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象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

最終酋長那個人物,或許在殺死那個瘋子的同時就已經把他爭取自由的思想傳輸到了自我的思想當中去了。在酋長逃跑的時候,瘋人院裏瘋子們渴望獨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帶到了廣闊的大自然當中去了。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一絲光明。

本片確實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義。我看了這部片也瞭解到了許多西方社會無奈的現實,但願經過以後的.努力,社會上能夠少些瘋子,多些真正獨立自由的人。

篇4: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羣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異常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盃,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着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終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説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終,本來他的心裏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裏疾病的人,帶來了期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痴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於: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開着schoolbus到港口,開着漁船到近海fishing。(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脱,對chief來説,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脱!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台子,砸開鐵絲網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願被放生一樣![由本站網友投稿]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説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後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着愛的大旗。

篇5: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那裏的一切,相信酋長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幫忙他,也以為他倆能夠一齊逃脱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説,對方都是瘋人院裏異常的人,異常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忙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着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户,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脱、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脱墨菲的自我。

能夠説,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説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説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脱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一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説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篇6: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着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着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一天,一個名叫麥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在教養院的職責,在教養院的人面前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簡便一點了,哪知處處受到限制,主治史貝菲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為教養院送來的資料説這中年男子在教養院胡作非為,經常打架……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説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鋭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敍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杯具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杯具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牀邊,呼喚着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説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着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着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説,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理解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當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羣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説: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我應當改變一個天生應當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篇7: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怎樣樣我都忘不了影片開頭麥克走進醫院時爽朗的笑聲,怎樣樣我都無法理解影片最終麥克死在醫院的病牀上。

醫院裏住着全是"瘋子"嗎不是的!醫院裏住着為愛所傷、為情所困、暫時喪失思維、失去生活方向的人們。他們是一羣迫切期望得到靈魂救贖,迴歸正常人生活軌道的弱勢羣體。瘋人院是他們的聚居地。男主角麥克默菲進入瘋人院之前,那裏秩序井然,醫生和看護們與病人互道早安,按時娛樂,服藥,開會和自由活動,偶爾還組織出門遊玩。病房裏經常播放着悠揚的輕音樂,護士長瑞秋雖然並不友善,但足夠專業。從表面上看,那裏是精神病人的庇護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脈脈有一個嚴酷的基礎:所有病人都必須嚴格遵照既定的規則生活,不得反抗或懷疑醫護人員的意志,否則就會受到電擊甚至切除額葉的"治療"(懲罰)。號稱行業最優秀的護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臉,機械冷酷的行為舉止令人髮指。時不時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傷口,津津樂道地讓他們一遍遍重複心靈受傷的經歷,無端地挑起他們之間的影射與爭鬥。

麥克默菲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他是啟蒙者的化身。他開朗熱情,天性無拘無束,對生活和人羣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把周圍的人當作真正的瘋子,而把他們當成和自我一樣的正常人,對他們有種兄弟般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當和他一樣享受人生。"你們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沒什麼不一樣"--這就是麥克默菲對同伴的態度。所以,他和緘默耳聾的酋長説話,教他打籃球,教大家玩牌賭錢,甚至略施小計,把他們帶領出去進行了一次海上釣魚。

於是我們看到,"瘋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甦醒了,瘋人院逐漸出現了生機。最明顯的表徵是,他們開始表達自我的意見,開始"提問"了。我們看到,最七年級次會議的討論環節,幾乎是護士長的獨角戲,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之後,他們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活並提出各種問題,一次比一次熱烈。為了看棒球大賽而進行的兩次投票已經體現了這種甦醒:第一次,麥克只得到了猶猶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卻是全票--民眾的民主素質是在民主實踐中提高的。

顯然,麥克的行為惹怒了醫院。在冷酷無情的醫生眼裏,麥克就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異類"。他的思想、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在醫生的邏輯字典裏,難道會被一個"瘋子"左右其中嗎不可能。想方設法置他於死地,可惜麥克沒有警覺。

比利遭脅迫自殺的杯具發生以後,護士長説了一句話:"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於是,瘋人院裏,"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病人們照常打牌、賭錢、吃藥,偶爾談起麥克。**過後,英雄對於民眾,已經成為過去式和茶餘飯後的談資。僅有酋長,還在苦苦等待麥克的歸來。然而,他等來的卻是一個被施加腦部額葉手術的、沒有靈魂的麥克。麥克的精神被殺死了,麥克也就隨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確定標準到底是什麼當兩位專家判定麥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出現了很諷刺的畫面,一個説他再正常可是,應當放到監獄裏去管教;另一個則説他病得不輕。院長在這個時候沒有了意見,詢問護士長的態度,不明白護士長是出於好心還是故意陷害,她認為麥克的病情很嚴重,應當繼續理解治療。於是,就這樣戲劇性的,麥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個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從護士長的態度中能夠看出,"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並且她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總是詢問一些個人保密的問題,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的人。難道這個標準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終大個子酋長望着被電擊傷壞了腦子、奄奄一息的麥克心酸不已,帶着他一齊遠走高飛已沒有可能。酋長果斷用枕頭悶死了麥克,再不想讓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舉起了那個麥克不曾舉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濛濛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

瘋人院依然存在,並且還將存在漫長的時光。然而酋長畢竟代表着一種期望,一種實現夢想的期望,儘管模糊,儘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滄海一粟。

篇8: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應對《飛躍老人院》這樣的作品,我不得不佩服張楊的勇氣,也相信他十二分的誠意。這樣一部以老年人主角,刻畫老年人羣像的電影,在世界影壇也是不多見的。即使是這些為數不多的作品,也主要把重心放在老年人的感情上,因為在這個輕易把“再也不相信感情”掛在嘴邊的時代,看到有人廝守一生愛到了最終,縱然明白是光影幻象,也是令人觸動的。例如讓經典女星朱莉克里斯蒂再度綻放,提名2008年奧斯卡影后的《柳暗花明》,去年韓國票房黑馬《我愛你》,表現的都是老年人相濡以沫的感情。《飛躍老人院》捨棄了這個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主題,轉而刻畫了一羣老年人羣像,其故事內核更傾向於美國電影《遺願清單》,一羣站在生命末端的人,在告別前,給自我一個機會,完成最終的夢想。

可是原諒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過猶不及,是我看完電影的最大感受。張楊把一個本應當去繁從簡的故事,講得流於煽情了。可能為了增強可看性,電影強化了父母和子女的衝突,也時不時讓老年人“賣萌”。主角之一老葛出場沒多久,就是一場情感強度很大的哭戲,他向朋友哭訴自我的不幸遭遇,可是老人院的同伴立馬就治癒了他,他有了自我的牀,有了自我的枕頭,還有了自我的花,而這一切幾乎是沒有情節鋪墊的。這其實是在刻意引導觀眾的情緒,而不是讓觀眾自我在情節中體味到情感的變化。這個問題一向延續到電影的結尾,很多時候導演是經過主角把道理説出來,而不是經過情節表現出來。例如老人院院長講述自我這輩子和父母的相處其實只剩十幾天的時間,老葛向孫子講述麻雀的故事,而電影中的聽眾就必須若有所悟甚至痛哭流涕。電影是影像的藝術,它模仿現實,又高於現實,因為它能把生活的哲理濃縮在影像裏,優秀的電影和文字的區別之一就是它是不説教的,它讓觀眾自我去思考。所以《飛躍老人院》顯得過於直白反而阻斷了觀眾思考的維度。

另外,可能我的看法會招來大家的不滿,可我仍然認為電影對父母與子女的衝突這條線索的處理是有失公允的。導演預設了自我立場,是為老年人發言的。於是電影中的子女多顯得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子女的關心也一杆子被認為是虛偽的。電影還增加了老葛和修車兒子的衝突這條支線,可是兒子除了表達憤怒之外,幾乎是失語的,最明顯的就是老葛向孫子講述當年和兒子衝突的由來,在這段講述中很明顯老葛是出於無奈,而兒子則顯得不近人情,但我們並沒有聽到從兒子口中説出的故事,是不是會有所不一樣呢寬容與和解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而理解從來都是雙方的。

我仍然喜歡張楊,也認為這是部需要支持的國產電影,從《感情麻辣燙》、《昨日》、《洗澡》、《向日葵》、《落葉歸根》一向到《飛躍老人院》,不變的是張楊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對於影片所涉及到的老年問題,我沒有資格説教,但我會期望自我將來慢慢老去,能夠誠實應對自我的衰老。不需要去美化它,把它説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想人生有很多不完美,衰老就是其中之一,我相信很多正在衰老的人如果能夠選擇,必須願意再次回到青春年少。僅有對自我誠實,承認自我的衰老,才能於不完美中找尋生活的樂趣。同時我期望自我是個低姿態的人,常常聽到人們説將來自我年老不會依靠兒女,只靠自我,我懷疑有多少人是認真的,其實無需太驕傲,理解幫忙不是可恥的。

篇9: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影片一開始,平淡的情節似乎並不能激發我的興趣,因為看慣了感情戲,好像沒有感情故事,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看到後面越來越感到震撼。

剛開始時,我並不喜歡麥克默菲桀驁不馴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亂,總是不斷的惹麻煩,還跟其他病人賭博、帶他們出去瘋狂等。可是,到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是他們逼迫的,一切都是對社會的抗爭。

麥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談話時,總是帶着一種不屑,總是給那個護士長以尖鋭的回擊。雖然有時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須吃藥,但他也能逃脱,因為他將藥含在嘴裏不吞下去,覺得他真的很聰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諷刺了護士長的專制,真是暢快。

為觀看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的抗爭,這一場戲着實讓我振奮,那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打動了我,看着那一羣人都對着空白的熒屏歡呼雀躍,心中泛起一種莫名的痛……這時的護士長在隔壁看着這一羣瘋狂的人,臉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沒有一丁點感情。

比利口吃、膽怯、文弱,這個主角也給了我很大觸動,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多少人喜歡他,可是麥克默菲卻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聖誕節之夜,麥克默菲和病人們在住院大廳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又跳舞又喝酒,將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為了滿足比利對他女友的愛意,他將女友與比利安排至一個屋子後,準備在比利盡興後完成他的逃跑計劃並把比利也帶走,第二天,比利在護士長的逼迫下自殺了,聽到這個消息時,麥克默菲正準備逃走,如果他決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機會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沒有逃,而是飛奔去了比利那裏,他被護士長的行為徹底地激怒了,直朝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護士長的脖子就有多緊,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憤怒,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發現自我從來沒有如此痛恨一個人。但最終,他被醫院護衞打昏,之後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額葉切除手術,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當他被放在牀上後,印第安人“酋長”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着他,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死一樣寂靜的黑夜,“酋長”的淚水肆無忌憚的湧出,那是怎樣的一種痛。我流淚了為麥克默菲的善良、勇敢

和擔當,也為了他的被現實扼殺的心願、更為了那個“吃人”的社會。

最終“酋長”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壞了醫院的鐵窗,跳出窗户,帶着麥克默菲的願望逃走了……

篇10: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今日是《飛越老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萊塢大片面前,這樣的國產電影只會成為炮灰,所以趕忙進電影院完成這次期待已久的飛越之旅。

電影院裏面一共僅有六位觀眾,觀影過程中都十分安靜舒服,但空調寒風凜冽地肆掠着我,可是電影時而歡快,時而寧靜,用笑聲和淚水把整個電影院哄得熱騰騰般的温暖。

話説起電影的老年人題材,算是我近年來經常碰到的電影焦點之一,也許這個話題已經去到了我們當代不得不正視的時候了。

去年在“先鋒光芒”影展上頭看到的《老那》,電影中的一對頑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經營着彼此的夕陽戀,以堅強樂觀的自治自救方式吶喊出他們無懼老去的勇氣精神,很令人在笑聲中沉思的電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藝片《桃姐》,則是經過輕描淡寫着一位老傭人的終老歲月,縮影出原生態的老人院生活,讓人百感交集,讓人鼻酸淚流,當然也讓人感受着一份樸質的人文關懷。

前幾天還看了一個短片《片刻暖和》,電影看似講述年輕姑娘和年邁老人之間的生活矛盾,實則經過描述彼此內心的空缺與孤寂來反襯出矛盾兩人給予對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關懷。從電影的側面,也能夠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執但渴望帶着尊嚴老去的老奶奶,她在無能無助中安詳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飛越老人院》雖然表達着一個同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用最青春爛漫、最動感歡樂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發出嘹亮的吶喊。這羣生活在老人院裏面的“高齡團體”天天面臨着讓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們進取樂觀、頑強勇敢,捍衞着殘存的點點尊嚴,自娛自樂向着夢想起航。

這不是一個關於老人被遺棄放逐、被剝奪自由、失去尊嚴的故事,即便在電影裏面我們看着住在老人院裏面的老人們都有着一個個讓人心酸的被遺棄經歷,即便電影反映出圍在四面高牆裏面的老人們等待着自我生老病死的無奈狀況,即便電影用了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了老人們因身體機能失調而被迫出現的尷尬情景。但張楊導演還是在《飛越老人院》當中大膽創新地另闢高見,以此為踏板,跳上了一個釋放夢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萬斤沉重的話題承載起一顆顆未老的心靈躍上了高空飛翔!

為了尋找回即將消失的親情,為了證明自我並非包袱,為了讓生命終結前不留遺憾,這羣活寶般的可愛老人瞞騙院長護士,淘金心思,精心設計,分工明確,刻苦排練,偷偷潛行,齊心協力上演了一出極其精彩動人的老人越院歷險記。

在駛向夢想的路上,他們刺激飆車,他們齊心推車,一路上互相照應,互相鼓勵,歡呼着與草原上的馬兒馳騁,享受着河畔上的陽光野餐,用青春爛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現自我永不老去的心靈,為夢一搏,深深地感染着夢想路上的旁觀者。

雖然老人們觸摸到夢想的時候,有人還是病倒離去了。但很可喜,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無盡的悲傷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夠讓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藍的大海、冉冉的日出,還有一羣共同追夢的老友記。

電影故事精彩,推動流暢,動靜完美結合,既有簡便活躍的的歡笑時光,也有平緩沉寂的動情時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寫實鏡頭,也有絢麗夢幻的浪漫情愫,電影都能夠柔韌有餘地穿梭於其間,做到張弛有度,掌控到位。當然,電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記一羣以往燦爛輝煌的爺爺奶奶級演員們,在多年後的今日仍能夠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絕、令人敬佩的無懈可擊表演水平。

還記得那個夜晚、那杯烈酒、那個舞蹈嗎雖然在茫茫草原上僅有這個孤獨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們心裏都有着一個歌舞N平的夜晚,那裏沒有了困擾的高牆、沒有了繁宂的束縛、沒有了自我不願意看到的老去年華,這個晚上他們帶着永不老去的心靈到達了一個離星空、離大海、離夢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如此的靠近。

篇11: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説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鑑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藉口。

於是,一個不瘋的人進了瘋人院。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着歡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着。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着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羣麻木的瘋子跟着他對着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着大家越獄,去遊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着酒來院裏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我想做的。因為幫忙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錯失了夜裏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徵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徵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着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瀰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麼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我想做的,有夢想,並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説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終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期望和生機,酋長最終擺脱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勵着我們往前走。

篇12: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後,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後,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説,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係之後,張楊在這部新片裏直指中國社會目前能夠説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鋭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於一股温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後,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説了,談談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説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並大聲喊道:“僅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台詞無非是證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所以父子之間並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係,而是父輩對子輩有着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於一切,而這部電影裏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裏,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裏,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一樣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裏,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讚譽,也是張楊導演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遊記》裏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遊;另一方面,西遊記裏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願。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後,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裏面。在老人院裏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讚歎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裏”,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裏,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歡樂。

7.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徵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終,我想用《禮記》裏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後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必須能夠擁有完美的明天!

篇13: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説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後,他試圖改變那裏的一切,相信酋長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幫忙他,也以為他倆能夠一齊逃脱出去。所以,對於他們兩人來説,對方都是瘋人院裏異常的人,異常的朋友。對於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於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忙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後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着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户,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台,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脱、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脱墨菲的自我。

能夠説,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願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説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痴,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説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脱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一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説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後出現中毒症狀,後經送醫救治無效於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係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篇14: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昏睡了幾乎一個午時的週日晚上,實在是沒有心境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電腦趴在瑜伽墊上開始看電影,之前在電腦裏下載了很多經典電影,點開了一部想看去一向沒看的經典之作《飛越瘋人院》。

影片的開頭是對着精神病院的一羣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然後是麥克被警察帶到精神病院。醫生在討論他是不是真的有病,還是隻是藉口逃脱勞動。麥克在院中帶着其他患者打球,賭博,向瑞秋護士要求放電視看棒球比賽,可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絕,她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結果第一次僅有幾個人舉手,第二次投票僅有九個人,投票結束時,麥克去遊説病友,但都沒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向不説話的大塊頭酋長卻舉手了。

麥克歡呼着叫瑞秋護士看,她卻説投票已經結束。麥克看着電視裏反射出的自我的樣貌,開始自我解説球賽,把病人全部吸引,並隨着他的解説詞一齊跳躍激動。麥克帶着一羣瘋子打球賽,讓酋長守着籃筐不讓對方進球,酋長充分發揮身高的優勢,攔截進球,簡便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長最終帶着微笑在球場上奔跑起來。

麥克似乎就是進來打破瘋人院的一切規則和秩序的。他對抗冷酷教條的瑞秋,出去開着療養車帶着他們一齊出海捕魚,經過女友凱蒂在院裏狂歡辦派對。本來狂歡派對那次他能夠出逃,可是酋長不願意跟着他走。酋長説,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們利用麥克一樣。酋長沉默的生活在瘋人院裏,讓別人一向以為他又傻又笨,就像麥克説的,原先他才是最聰明的人,一向在耍他們。比利在出海捕魚那次愛上了凱蒂,狂歡夜麥克讓凱蒂去跟比利一齊度過,最終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來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憤怒,她的規則被打破,權威被挑戰。她威脅比利説要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媽媽,讓他説出是誰幹的事情。比利最終屈服了,但瑞秋沒有遵守她的約定,還是要把比利帶走。比利最終用玻璃碎片割斷自我的頸動脈自殺了。瑞秋出來説,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所有的要儘快回到原先的位置。麥克在這個時候爆發了,他衝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殺死她。最終被瘋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終一切回到了原樣,瑞秋依然同志着那裏。兩個保安帶着麥克回來了,酋長在他們走開的時候去看麥克,説此刻他願意跟他走了,他明白麥克不會拋下他,可是麥克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他眨眼睛,卻裝傻騙過所有人。這次麥克是真的變傻了,額頭的兩側做手術摘除了什麼東西。酋長抱着麥克,説他也不會拋棄他,會帶上他一齊走。麥克艱難的回答了“ok”。酋長拿起枕頭捂死了麥克,搬起了壓力水箱。當初麥克打賭時,也曾搬過水箱,但以失敗告終。麥克説至少我試過了不是嗎用它砸碎了醫院的鐵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瘋子都為他歡呼,可是自我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

故事的結尾出乎我的意料,麥克本是瘋人院裏最正常最健康的一個人,在最開始的總是做些瘋狂的事情來證明自我有病,到最終想盡辦法要逃離。在狂歡夜的時候我以為他會帶着酋長一齊離開,跟着凱蒂一齊走。可是卻都醉死了。最終被醫院做了手術活生生地變傻,變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離的,最終還是無法逃離。反而是一向冷靜沉默的酋長最終帶着麥克默菲的自由的靈魂一齊飛越出瘋人院了。

那個朝着瑞秋大叫,説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餅乾一樣,在你高興地時候才會給一點的巴提尼最終還是理解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終還是呆在瘋人院裏。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為有人帶領,一旦沒有了別人的指引,自我就會失去改變的勇氣,讓一切龜縮到原狀。百度上説這部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每個經典的電影看完之後都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帶給你思想的衝擊,讓你開始反思自我。

篇15: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説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鑑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藉口。

於是,一個不瘋的人進了瘋人院。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着歡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着。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着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羣麻木的瘋子跟着他對着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着大家越獄,去遊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着酒來院裏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我想做的。因為幫忙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錯失了夜裏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徵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徵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着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瀰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麼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我想做的,有夢想,並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説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終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期望和生機,酋長最終擺脱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勵着我們往前走。

【小編簡評】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簡練而準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