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38K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精彩多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一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裏一向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着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為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可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着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説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着。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脱,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為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終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最終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十分壓抑,直到最終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户,才使整個瘋人院裏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才不會白白死去。

《飛越瘋人院》將成為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光輝。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二

這是一個不相信眼淚的狹小空間。時代無法訴説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遺棄的地帶。如果連自由都被帶走,如果連悲傷 都被帶走。

是的,你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邁的無法再行走,連天空的顏色都無法辨認。貼着温柔與優秀標籤的護士微笑着,惡毒地説。那是限制一切的規章、制度,他們打壓着每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們。開始,妥協、接受,像阿q一樣自我安慰。接着,是放棄,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後,迷茫的眼神看見了渺茫的希望,開始靜默、牴觸、掙脱,瘋狂的吶喊。

嗟歎是聖人的職業,你們是普通人,無需介意,請大聲的長嘯疾呼。

當然,黑暗看不見眼淚。因為它討厭。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將自己鎖住。自己主動的帶上精神的枷鎖。

沒有反抗就沒有改變,這個骯髒不堪的角落也許會永遠堆上陰暗的灰塵。

如果不是mc的出現,如果他不曾出現,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監管者的腦袋,不曾帶給他們希望,那扇寬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讓陽光桀驁不馴地撒了進來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現的那段時光,但是,可愛的是他出現了。

電影帶給了我們深深地絕望,但是,卻把希望留了下來。

這是最重要的。時代也總是這樣,總在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送來了絲絲希望的曙光。我無法解釋那希望出現的原因,但我卻清楚的知道它出現的時間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時代的一擊,以它的氣節,用它的方式。沒有搖晃、沒有顫抖。電影前任攻略觀後感電影《河童之夏》觀後感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篇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三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的一部國際性的片子,講述的是在瘋人院的體制下那些所謂的“瘋子”的悲慘遭遇。

麥克墨菲,酋長,比克,等18個“瘋子”看起來似乎都是很健康的人,可是卻不得不接受那種非人的治療,定時吃藥,定時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些不合情理的制度下把人逼迫到病態的境遇中,於是眾瘋子想法設法的去逃脱,以及那些醫生的刻板與專制,使的非人化的人開始變得不像樣子,一個個悽悽慘慘的收尾。

比克,二十來歲的樣子,對於性的飢渴近乎於瘋狂,僅僅見了凱蒂兩次面就開始喜歡,但是膽怯卻驅使他不敢開口,於是在眾瘋子的驅動下,他和凱蒂睡在了一起,而第二天卻由於害怕醫生告訴自己的母親而自殺身亡,麥克墨菲一氣之下些險掐死了瑞秋醫生,而他要付出的便是自己的餘生,醫生把他變成了痴呆人,變成了正兒八經的精神病患者,他的朋友酋長看見後,傷心百倍,他不想要他這樣任人擺佈的活着,而後便活活的把他捂死,酋長本人搬起了重重的巨石砸碎了玻璃窗,他逃了出去,可事實上他真的能逃出去嗎?電影的背後以清晨做了背景,似乎是他的新生剛剛開始了,或者是他的結局就要上演了,我們無從得知,只能憑空想象的翅膀飛躍所謂的瘋人院去看周遭的世界。

現實的世界,究竟是人瘋了,還是瘋沾染上了人。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瘋子其實並不瘋,僅僅是病態的制度活生生的把人逼上了瘋子的道路,讓正常人看起來不像正常人。而現實中,這樣的事情難道不存在嗎?不僅僅是我們的瘋人院需要飛越,我們存在的任何地方都需要飛越,瘋人院不過是一堵現實存在的牆,現實的牆我們可以飛越,可是人心裏的那堵牆呢,我們拿什麼去飛越,現實的淪喪中,我們的身影不過是無奈的幻象罷了。而生活中,那句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僅僅是句空洞的漫無邊際的話而已,你是你自己,可是你卻永遠做不了你自己的主人,就像我們的腳,那是自己的,可是走的路卻不一定就是你想走的,有些路你從一出生就已經在等待你了,有些路你僅僅是被逼無奈的踏入了,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路,你一旦踏上了就永遠沒有回頭的機會了,即便佛家説了一萬遍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的身體回去了,可是你的內心呢?餘留在心底的罪惡能回去嗎?一張畫髒了的白紙,你可以用橡皮擦掉,可是那畢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有些錯誤可以改正,因為那是低級的不被人注意的錯誤,而有些錯誤你是一輩子都改不過的,因為那是大家都關注的錯誤。

就像我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做了許多錯事,我也想過悔改,那是我還幼稚的時候,可是現在我突然不想去改了,因為內心的陰影是無論如何也驅除不了了,走在路上,可能有人會罵我,有人會指着我的鼻尖説教,那就讓他們去做吧,我不管,我僅僅是在走路,一直走一直走,即便我累的喘不過氣了,我也不會坐下來休息,我知道周遭沒有屬於我的驛站,沒有人願意和我走進同一家客棧,那麼我就選擇一個人一直不停的走,直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那也該是我的歸期了。我也想過飛越,可是那些回憶已經刻在腦子裏了,怎麼飛越,我僅是一個現實的存在而已。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四

原本我以為《飛越瘋人院》是一部喜劇。

犯人麥克默菲不願在監獄裏被強制勞動,於是裝病來到了瘋人院。他的到來,打破了病人們平靜的生活。

可是有誰知道,精神病院並不比監獄好,甚至可以説是第二個監獄。護士長拉契特看上去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實際上她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她為病人們制定了周密的時間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沒收病人們的福利——香煙,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樣。而“不聽話”的麥克默菲則成了她的眼中釘。在早會上,麥克默菲提議看球賽,卻遭到拉契特的拒絕,理由是“儘管湊夠了票數,但表決時間已經過了”。當精神病院想將麥克默菲送回監獄時,拉契特卻又百般阻撓,把他留下來繼續折磨。麥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時,大聲抗議,卻毫無效果。氣憤的麥克默菲終於決定出逃。

其實麥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機會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帶病人們偷船釣魚。病人們從未度過如此美妙的一天,高興得手舞足蹈。麥克不忍心離開病人們,放棄了逃走。可見麥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開心地活着,與道貌岸然內心扭曲的護士長截然相反。

可麥克默菲是何等聰明。他偷偷聯絡了他的朋友,裏應外合,弄到了看門人的鑰匙。他拉上裝聾作啞的“病人”齊弗,準備在病人們的狂歡中趁亂逃走。但重情重義的他卻又一次為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見病人們狂歡後亂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終於瘋狂了。她要把比利乾的事告訴比利的母親。深愛着母親的比利生怕母親被氣壞,苦苦哀求,拉契特卻置之不理。最後,比利痛苦地自殺了。正爬窗逃走的麥克默菲忍無可忍,衝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麥克被一羣人制服。

熄燈後,齊弗一直等待着麥克回來,可他等到的卻是被切除了腦葉白質的麥克——一個徹頭徹尾的痴呆。齊弗難過而壓抑地坐在牀邊,用枕頭捂死了行屍走肉的麥克。

我想,齊弗才是真正懂得麥克的朋友。如果麥克還能和齊弗交談,他也一定會要求齊弗幫他“解脱”,這也是齊弗能為麥克做的最後的事了。最後,齊弗砸破窗户,在黎明時分飛越瘋人院。

是的,《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悲劇。但幸好,齊弗繼承了麥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陰影,逃離了這個地獄。他的出逃,讓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個護士,但她卻有着與護士職業截然相反的內心。她根本不是人們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隸。可事實上,那些所謂的病人們並不像精神病。也許他們原本都是正常人,卻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療的,其實是拉契特啊!

麥克默菲本身是個犯人,可他卻有着熱情、善良的心。他處處為病人着想,想方設法讓病人們擺脱桎梏,過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齊弗的心病,走進了這個印第安人的內心。可麥克卻被那羣惡人如此殘忍地對待,切除腦葉白質,讓他永遠地“聽話”下去。

説到切除腦葉白質,可真是諷刺。這項發明甚至贏得了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人們覺得這是項“偉大的發明”,是科學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環所圍繞。可是怎樣?它竟被應用於這樣的用途,不讓人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嗎?科學,不但不用來造福百姓,反而用來摧殘他人,這真的是諾貝爾獎所寄予的希望嗎?

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滅絕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種子生根發芽,開出妖冶的花來。

麥克、齊弗和其他“Mentaly ills”身為病人卻不是病人;拉契特護士長身為正常人卻不是正常人。《飛越瘋人院》揭示的世間的陰暗和黑惡令人深思。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五

《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談話時,總是帶着一種不屑,總是給那個護士長以尖鋭的回擊。雖然有時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須吃藥,但他也能逃脱,因為他將藥含在嘴裏不吞下去,覺得他真的很聰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諷刺了護士長的專制,真是暢快。

觀看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的抗爭,這一場戲着實讓我振奮,那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打動了我,看着那一羣人都對着空白的熒屏歡呼雀躍,心中泛起一種莫名的痛……這時的護士長在隔壁看着這一羣瘋狂的人,臉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沒有一丁點感情。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六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裏一向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着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為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作為一部富有內涵的政治片。《飛越瘋人院》有它的時代背景,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説所改編。作者藉助瘋人院,來諷刺當時的美國工業化社會,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教條化主義,提倡個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戰後在思想界出現的自由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的潮流。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二戰帶給人民的創傷還未消退。緊之後就是東西方冷戰,出現了麥卡錫主義、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泥潭等等。隨着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矛盾,在美國的文學界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種追求個人主義思想的潮流,這種思想體現就是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飛越瘋人院》。

首先,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羣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法律,絲毫不允許任何人違背,這和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很相似。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像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麥克墨菲。

這個人物的到來有兩個意義,首先他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瘋子當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種不受約束、嚮往個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來,能夠説很嚴重地動搖了統治者的地位。同時把自由主義的精神傳播給了每一個病人。一開始,麥克墨菲就不停的啟發這些病人,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讓他們每人找到自我的閃光點。比如片中打籃球一幕,麥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長的身高優勢,帶領一羣瘋子贏得了勝利。從這些瘋子的表情上,體現出了一種自信和高興,因為他們在教條主義的管理下,早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後麥克墨菲又帶着他們去釣魚,讓他們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漸漸的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維。當回到瘋人院中,這種自由思想的體現,就於教條的管理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和衝擊,首先就影響了拉奇德護士長的統治地位。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為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可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着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説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着。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着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

電影中的酋長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負責傳播麥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本片的結尾所體現。當逃跑失敗後,影片到了最終的結尾,結尾充滿了暗寓,也很巧妙,導演沒有刻意的安排一個戲劇中常見的完美結局,而是編排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酋長來到麥克墨菲的牀前,此刻的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脱,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為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終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最終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十分壓抑,直到最終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户,才使整個瘋人院裏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才不會白白死去。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七

一邊流淚一邊打的字…看到一副呆滯模樣的麥克墨菲就湧上來控制不住的眼淚。麥克墨菲怎麼會像綿羊一樣乖呢?我就説,他不會的,如果他失去了骨子裏的自由,他就不是麥克墨菲了,所以他死了,在切除額前葉的情況下,這是最完美的結局。(我真的不理解為什麼發明這個手術的人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在我看來,他把一個精神病人作為一個個體的性格除去,來使他“正常”的符合人羣的行為,sillyB)

説及這個殺人的手術,我又想起電影裏的電擊療法,查閲一些資料大致瞭解了它們的原理只覺得對於精神病人過於殘忍,這些行為都在殘害他們的個體,竟説是治療??還有效,嘿!把精神病人變成傻子,確實就安靜了。

現代眾多明星畸高片酬,很大一部分只是他們與生俱來的顏值。而這部片裏沒有任何顏值突出的演員,每一個角色都只是他的個人魅力。無論麥克墨菲的小眼神,護士長平直的嘴角,比利的青澀,酋長的深藏不露再或者是凱蒂勾人的睫毛……每一個演員都令我着迷。我對社會歷史什麼的也許不是很瞭解,並不能把這個電影本身帶入時代,但我深切的體會到了電影裏的每一個人物的感情,理解他們所有的心理,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合情合理,每一句話都豐富着他們,這都是演員傑出的證明。(麥克墨菲掐護士長的時候,我就在想:趕緊把這個殘酷的女人弄死吧--別説我偏激啊,這就是和麥克墨菲感同身受後我最真實的想法。巧了,麥克墨菲也是這樣做的。)

該睡覺了,眼淚也幹了,只留下枕頭上一點潮濕。其實淚痕是不會消失的,你能在枕頭套下面找到。麥克墨菲也不會消失的,他能在每個病友的眼裏找到。生命是結束了,但是留下的生命能量,早已把自由的種子種在一個個的心裏了。

精神病院把正常人逼瘋,又怎麼把瘋人治正常??不由感到搞笑。所有在暴力管制下的心靈都是假的,只是久而久之,麻木湮沒了真實的想法。就像你每天告訴自己要努力工作節制生活但你真的本來就是為了這個目標嗎??這不是你的目標…你真是想着不工作,不節制才去努力工作的呢!

話不多説,看了超值!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八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杯具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牀邊,呼喚着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説着“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着人性的迴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主角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着人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夠説,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理解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能夠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九

墨菲是一個追求自由、勇於反抗、愛耍小聰明的人。他為了逃避勞動農場的勞動,裝瘋弄傻地混進了瘋人院。他要求瑞秋護士改變作息時間,給他一次看棒球比賽的機會。他趁醫院看守沒上車時,偷偷將車開到海邊,偷了一艘船,和瘋子們一起釣了一整天的魚。他在比利因不堪護士瑞秋侮辱而割脈自殺後死死地掐住瑞秋護士,想把她掐死。.。.。.

瑞秋是一個威嚴、只按規章制度行事的人。她拒絕了墨菲看棒球賽和把音量調大的要求,並要求讓有機會出院的墨菲留在精神病院。她沒收了所有瘋子的香煙,並不讓他們抽煙。她侮辱了比利,導致比利割脈自殺。.。.。.但是沒有她,整個瘋人院就會亂套。

醫院就是一個微型的。強權社會,在這裏病人們都沒有受到人性化對待。瘋人院的病人都是自願進來的,他們想逃,卻不敢逃。他們沒有反抗意識(也許早被醫院嚴厲的懲罰所抹殺了吧),不懂得齊心協力地逃出瘋人院。這是他們的可悲之處。

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 篇十

看完《飛越瘋人院》後,想到的是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説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後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着愛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