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以法律角度【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以法律角度【精品多篇】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一

秋菊的丈夫因為嘲笑村長媳婦只會生女孩子,結果遭到村長的拳打腳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開始了,秋菊帶着家人一起給丈夫診斷,結果發現傷勢嚴重。秋菊回村後馬上找到村長要求道歉和賠償。村長認為自己是村長,又是長輩對於胡言亂語的後輩有權用拳打腳踢來教育一番,拒絕賠償更拒絕道歉。秋菊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上訴,最後的到得判決基本相似,她認為,這個事情任然沒有給她一個合理的説法,最後用了法律途徑——上訴。 在整個故事裏秋菊主張權利保護,她要求懲處惡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適用,不論你是不是村長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長輩。這個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秋菊難產,整個村子又是窮鄉僻壤離縣醫院很遠,村裏的人又計劃全部去看秦腔。這個時候村長不計前嫌的出馬了,頂風冒雪把秋菊送到了醫院,秋菊產下了一個男孩子。 秋菊一家誠摯的邀請村長做客孩子的滿月筵席。兩家也希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這個時候公安局的警車來了,帶走了村長。秋菊驚愕了,她也想不到這個結果,她其實認為自己所要的不過是讓村長給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車,一路的迷惑。 秋菊贏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對於她而言整個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從這個電影中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出作為普適意義上的法律是具體的運作了,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次法律的運作並沒有帶來好的效果。因為不僅沒有保護好農村的鄉鄰之間的那種風俗習慣和固有關係,以及農民要求的保護形式,反而以一種強硬的姿態把象徵國家權力的法律強勢的滲入進來,最終破壞了本來可以修復的農村的那種關係。當然,我不是不否定法律的整體意義,只是這種處理方式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村長和秋菊的矛盾,在農村來説就是鄰里之間的摩擦,對這些矛盾摩擦村民們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或者請村裏長者調解,或者對方道歉就可以了,真的沒有必要讓法律滲透近來。秋菊要的”説法”也僅是讓村長道歉,不是為了錢。因為從劇中看出,秋菊討説法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年收穫的辣子應該是全家一年的柴米油鹽錢的,就這麼耗費在討説法上而一點不心疼。這時候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與這種民間自力調解為主的民風相牴觸的。 當然,我也認同秋菊為了討“討説法”堅持不懈的這種精神,只是秋菊的做法太過火了。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二

在看完《秋菊打官司後》,我的感觸很深,這部電影拍的很好,生動形象地還原了當時那個年代的農村,極富有年代感,演員的演技也相當出彩但是更重要的則是這部影片所講述的主題一法與情。然而今天我所講述重點的並不是法與情,而是秋菊與村長的行為。

在影片中,秋菊的丈夫因事辱罵了村長,村長一怒之下踢了秋菊丈夫一腳,秋菊想尋個説法,為此告上鄉里、縣裏、市裏,最後直至法院。

在影片中秋菊本來打算服從李公安的調解,而在村長的倔強下,要求秋菊低頭撿錢,秋菊拒絕接受調解,從而有了不斷要求説法的過程。而在後期中秋菊的丈夫要求求停止要説法,秋菊仍然沒有停止她的行為。

而由此可見的是秋菊的權利意識的覺醒,她並不滿足於或者説不在意經濟上的賠償,而是尊嚴上、精神上的賠償,她只想要一個説法,想要村長給她道歉。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令我感觸很深的情節,在影片中秋菊一直在説一句話“他是村長嘛,打幾下沒事”。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在那個年代,在我看來,由於多種原因,例如村長的權威,對政府的高度敬畏,而在這敬畏中應該的仍然潛藏這幾分封建意識。

與此同時村長有些過分強調他是公家的人,以及他是幹部,例如一開始時秋菊提到要看文件,村長的回答是“看什麼文件,他就是文件”。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年代,基層幹部的思想與文化的程度都不夠高,秋菊丈夫的辱罵戳了村長的心窩子,而村長也有他的倔強。

最後要説的一點是影片中的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村長幫助了難產的秋菊,而秋菊也應為這個原因不計前嫌了。而正當觀眾們以為可以大團圓結局時,法院判決書下來了,村長被拘留了。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正是因為秋菊她們不懂法,在她們看來或許只是要個説法的簡單事,卻因為不懂法,不明白法不容情,而最終導致了這樣的後果。

由此可見,普法的重要性,以及法不容情的特性。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三

法律基礎課結課了,最後一節課,觀看了《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西北的一個小山村,農民王慶來與村長髮生衝突,被村長踢傷。王慶來的妻子秋菊忍不下這口氣,找村長論理,村長不肯認錯。為了討個説法,秋菊帶着六個月的身孕,踏上漫長的告狀之路,她從鄉里告到縣裏,又從縣裏告到市裏,最終向法院提起了起訴。除夕之夜,秋菊難產,村長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法院判決,村長因傷害罪被捕入獄。望着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這部電影反映的兩個主題:一是中國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羣眾已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二是描寫一個傳統概念中的弱者(懷孕的農村婦女)對抗強大甚至邪惡的勢力(踢傷人死不道歉的村長)的堅強意志和不出精神。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能獲得什麼呢,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説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在農村,人與人之間基本上都是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的,這也是中國絕大部分農村成百上千年來形成的良好道德傳統。比如秋菊丈夫與村長髮生矛盾後,在秋菊生孩子時還得到了村長村民們的幫助。而秋菊希望通過訴訟討“説法”的做法,卻把曾經幫助過她的村長送進了監獄,在村民們甚至她的家人看來秋菊實在是太沒有人性了。而且筆者堅信在農村,像秋菊這號人物是永遠也的不到人們的認同的,她肯定會遭到遭到村民們的唾棄,而像秋菊這樣子帶來的新的法律觀念將使得農村裏面鄰里互敬互助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甚至是瓦解。相信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之後,秋菊今後也許再也不敢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了,而面對這樣的法治,還有幾個人敢上訴呢?

秋菊把村長送進監獄也許又是我國的法治的進步的一個體現,但是試問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結果呢?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衝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也只是社會規範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範,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範。而就道德來説,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準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只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範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範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説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無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四

影片主要是表現法與情的關係,自生秩序與現代法治的關係。

法自產生以來,其目的就是定紛止爭,定紛止爭是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經過漫長的演變,逐漸有了成文法的形式以及現代法治。

在我國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一些所謂的現代文明所不及的地區,大多是在鄉村,比如《秋菊打官司》中的小村子裏,村民們可能並不是很真切地瞭解法律,更不懂什麼法治,可是我們就因此可以説他們沒有“法”這種東西嗎?其實不是的,實際上,在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和預期,形成了一種足以讓他們維持安定生活的無形的社會秩序,也就是哈耶克所説的“自生自發的內部秩序”,就像影片裏村長和秋菊丈夫發生矛盾後村長踢了秋菊丈夫“要命處”一腳,可是當秋菊生難產時村長同樣能夠在冰天雪地裏送秋菊去醫院治療,他並沒有因為他和秋菊一家之間矛盾的存在而對秋菊的安危置之不理,因為在農村這樣一個人際關係緊密的地區,村民們只有相互依賴相互幫助才能共同克服一些不可預知的事件,所以縱然糾紛存在,村長仍然會盡力幫助秋菊一家度過難關。正是在這樣的共同生活磨礪中他們建立了一種社會秩序。

而當我們將所謂的現代法治生硬地嵌入這樣一種社會秩序中時,村民之間原本存在的可預期的秩序就被打破了。就像影片中秋菊為了討一個説法不斷的上訪最後起訴,從表面上看,村長與秋菊和秋菊丈夫之間的糾紛得到了解決,秋菊勝訴了,可是判決的結果真的是秋菊想要的嗎?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秋菊想要的是一個理,是村長的低頭道歉,她想得到的結果絕不是村長被拘留,而她想要的結果並非現代法治可以給她的。秋菊贏了這場官司,可從長遠來看,她在村裏又如何自處呢?劇中幾次出現了一個場景,就是在秋菊不斷上訴的過程中村民們對秋菊丈夫的諷刺和嘲笑,而最後村長被拘留了,村民們又會怎樣看待秋菊呢,以後秋菊家需要幫助的時候村民們還會盡力幫助嗎?現代法治給予秋菊的究竟是公平正義還是更大的傷害呢?

現代化進程必然是不斷向前推進的,現代法治也會覆蓋越來越多的偏遠農村地區,法律的約束會帶給人們公平。而另一方面,如果不顧制度與社會土壤的相容性生硬地擷取“現代文明的成果”,導致的結果可能是人們彼此之間越來越客氣與冷漠,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在共同生活之中陶煉出來的默默温情,我們又從何處尋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