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1W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電影秋菊打官司有感1200字<四>篇一

《秋菊打官司》的第一個鏡頭,即一舉奠定了全片的調子。攝像機被安置在西北某個小城鎮市集的道路中間,固定機位,一人高視角,熙熙攘攘的人羣不間斷的與之“擦肩而過”。這個長鏡頭與賈樟柯在《三峽好人》的開頭,緩慢地逐個掃過眾多船客的長鏡頭何其相似!都是個平視的姿態,並未人為地賦予鏡頭前的人和環境什麼涵義,好像不意間進入了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小小的環境,故事就此鋪陳開來。要深究二者的不同,我看是張藝謀更喜歡鏡頭中出現鮮活生動的東西,讓你感到生活的“撲面而來”,而賈樟柯則偏好靜態地凝視,讓鏡頭舒緩地移動甚至定下來,“凝視”本身即具備了一種思考的意思。比方,《秋菊打官司》的開頭長鏡雖然是定的,但是人卻是動的,鏡頭像被安置在河流的中央,畫面充滿了流動的人羣。而《三峽好人》中的長鏡,緩緩移過一張張面孔,鏡頭是動的,人卻是靜的。其中的區別,我想,前者側重在環境,後者側重在人。前者的“動”是活躍的、情緒化的,後者的“靜”則多了層冷眼旁觀的審視和思考的意味。這個區別與張和賈兩個人的影片給我的印象是合的。

秋菊就在這樣水流般的人羣中“隨意地”走到鏡頭前來的,小妹拉着車,秋菊挺着大肚子走來了,鏡頭帶領着觀眾的注意(好奇),順勢就剪到他們那裏去了。從側面拍他們,模擬了“轉頭看他們”,鏡頭持續了和秋菊三人的距離,鏡頭和他們之間不斷的是人行過。前面是小妹,後面是秋菊,鏡頭還讓觀眾注意到了板車上卧着個人,直到他們走出鏡頭(我留意了下,事實上並未走出鏡頭,板車出去一半就接下個鏡頭了),這是本片的第二個鏡頭。

第三個鏡頭似乎與第一個鏡頭一樣,都是個固定機位拍他們從人羣中走來,但是略微注意還是能看出差別的,即是秋菊三個更從人羣中突出,於是與鏡頭視角重合的觀眾的注意便全在秋菊三個身上了。這是片子的第三個鏡頭。

第四個與第二個相仿,走出鏡頭才接第五個“走來”的鏡頭(用“走來”、“走出”交代他們到“衞生室”的時間過程)。第五個鏡頭中,秋菊喊妹子停下來,説“到了”,接第六個鏡頭從側面拍,背景是“衞生室”的門口和掛在門口的牌子。第七個自然是由室內向外拍他們進來的了。

首先得説,這個開頭算不上多創新或者多有技巧,電影中的主人公“從人羣中走到鏡頭前來,展開故事”,是個挺老套的辦法。但是我覺着這幾個鏡頭拍的是真好,好在哪裏?以我有限的分析潛力,只談兩點。

在“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中,十分鮮明的體現出了行政相對人素質不高和法律意識薄弱的實情。即使是秋菊,她所謂的“討個説法”也並不是因為他意識到了村長行政行為的失當,更不是追求西方那種“契約”式的平等和人權,而僅僅是基於一種意識種的“不該”和“尊重”思想,即你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只要你承認錯誤,表示對我們的尊重就行了。正是為了這種尊重,秋菊才堅持要個“説法”,而且她所要的“説法”也並非法律上的正義,而僅僅是爭取中國傳統的“一口氣”而已。因此,我們有高興中國農民有勇氣告官時,也不能忽視中國農民素質不高這一點。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二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西北的一個小山村,農民王慶來與村長髮生衝突,被村長踢傷。王慶來的妻子秋菊忍不下這口氣,找村長論理,村長不肯認錯。為了討個説法,秋菊帶着六個月的身孕,踏上漫長的告狀之路,她從鄉里告到縣裏,又從縣裏告到市裏,最終向法院提起了起訴。除夕之夜,秋菊難產,村長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法院判決,村長因傷害罪被捕入獄。望着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這部電影反映的兩個主題:一是中國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羣眾已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二是描寫一個傳統概念中的弱者(懷孕的農村婦女)對抗強大甚至邪-惡的勢力(踢傷人死不道歉的村長)的堅強意志和不出精神。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能獲得什麼呢,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説更是一嘲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在農村,人與人之間基本上都是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的,這也是中國絕大部分農村成百上千年來形成的良好道德傳統。比如秋菊丈夫與村長髮生矛盾後,在秋菊生孩子時還得到了村長村民們的幫助。而秋菊希望通過訴訟討“説法”的做法,卻把曾經幫助過她的村長送進了監獄,在村民們甚至她的家人看來秋菊實在是太沒有人性了。而且筆者堅信在農村,像秋菊這號人物是永遠也的不到人們的認同的,她肯定會遭到遭到村民們的唾棄,而像秋菊這樣子帶來的新的法律觀念將使得農村裏面鄰里互敬互助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甚至是瓦解。相信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之後,秋菊今後也許再也不敢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了,而面對這樣的法治,還有幾個人敢上訴呢?

秋菊把村長送進監獄也許又是我國的法治的進步的一個體現,但是試問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結果呢?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衝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也只是社會規範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範,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範。而就道德來説,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準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只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範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範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説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無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現狀,我要説的是,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確實對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功不可沒,也為我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矗在新頒佈的眾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們國家雖然説起步比較晚,94年開始全面建立,但是我們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説是比較快的。國務院已經頒佈了《法律援助條例》,而且在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上都建立了,據瞭解,每年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幾十萬件,應該説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羣體維護了權利、討回了公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實現一種平衡,不再讓秋菊那樣雖然討得了説法,卻陷於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狀況來看,應該説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説吧,現在老百姓遇到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這裏面應當有什麼權利,應當怎麼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就能看出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確實是提高了。再一個,大家遇到了糾紛,想到的都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我們國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還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裏面的市民法律意識高一點,偏遠地區的人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來講,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完善,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逐漸提高,這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進行來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逐步完善我國法制環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如果能夠實現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法律之間的平衡的話,我國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達到指日可待。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三

這部表現羣眾法制意識正在普遍提高的影片成為法律老師講課的教材,成了普法宣傳片,其中片中那句:“就是要個説法”成了點題之筆。今天,我重看了這部影片,對我觸動很深的,除了要個説法之外,還有羣眾是否滿意的問題。

片中秋菊為了村長打他男人的事從鄉、縣公安機關到市公安局複議、市法院行政訴訟,最後上訴到市中級法院,秋菊想要的就是村長能主動向説句道歉的話,就是“他是村長,打人就是不對,錢不錢的沒啥”。第一次鄉里裁定村長賠償200元,村長把錢散到地上,讓秋菊低頭撿,説“你不是要錢嗎?錢不是好拿的,你撿一張給我低一次頭,撿200元給我低20次頭。”秋菊不願意低頭。第二次到縣裏,維持鄉里裁定,李公安帶了點心,去了秋菊家,説是村長認錯了,這是他讓帶的點心,後來秋菊知道點心不是村長買的。第三次到市公安局複議,市公安局維護原裁定,多加了50元賠償。村長説,不是多要50元錢嗎,到市裏告也不就是一個樣。

秋菊不願意,説複議書該送給俺的,怎麼先到村長那裏了?公安局和村長之間有説不明的關係,俺不相信你們,俺還要告,又到了法院進行行政訴訟。到法律事務所,找了代理人,交了錢,“俺交了錢,就不用俺管了,就能給俺個説法了?”,對方説:“那是,我天天干的就是這個活。”秋菊説:那你天天收人家的錢,天天給人家個説法?那我跑了一冬天白跑了?法院判決:該案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維持原裁定。秋菊還是沒有要到説法,要到市中級法院上訴。市法院工作人員到村裏調查瞭解,讓秋菊男人到市裏拍了X光片,進行傷情鑑定。在這中間,秋菊因難產大出血,村長找人把秋菊抬到縣裏才保住了大人和孩子。秋菊一家人很是感動。

兩家關係得到和解。可就在秋菊為孩子辦滿月酒席時,村長因故意傷害致人輕微傷,被公安局的人帶走了,拘留15天。秋菊説,俺不是要錢和拘留人,俺就是要説法……秋菊終於沒有追上響着警笛的警車。.。.。.

秋菊滿意了嗎?答案很明確,她沒有滿意,還增加了悔意。

這就是法治社會,在法治越來越健全的時代,羣眾的滿意怎麼就這麼難找到……就從我們的執法方式和執法細則中尋找原因吧。.。.。.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四

昨晚看了電影《秋菊打官司》,這是一部很老的電影,幾乎和我年齡一樣大。這也是一部很有名的電影,印象最深的還是以前在司法考試培訓班上,行政法老師講解行政複議程序時以秋菊的複議程序為例便於講解,順帶還以陝西方言説了秋菊的經典台詞,“我不是要錢,我就是圖個説法”,當時班上同學都鬨堂大笑。笑歸笑,鞏俐飾演的“秋菊”一角成功塑造了一個倔強不服輸的農村婦女形象。

這部電影非常紀實,它以十分寫實的視角,記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農村、鄉鎮、縣城和城市的不同風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農村要比現在閉塞、落後的多,無論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居住條件,還是人的觀念認識、精神風貌上。

秋菊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和時代背景中長成的村婦,她文化程度不高,只念到國中畢業,但她秉承了農村人的淳樸、善良,並且她為人耿直、能幹、有主見。因此,家裏的很多決斷由她做主。

在那樣一個農村的熟人社會裏,維持秩序更多是依靠宗族權威、社會輿論以及儒家文化推崇的情和理。因此,在秋菊丈夫被村長踢傷後,秋菊反覆提到,“要個説法”,她認為自己丈夫不能平白無故被踢下身,村長的行為站不住理。但在村長看來,他踢人是因為秋菊丈夫首先中傷他生不出兒子引起的,而且,作為村裏的權威,他不可能向村民低頭服軟,最多隻是在物質上賠償下。

於是,兩個犟人碰到了一塊。

儘管在這個問題上,這兩人的矛盾不可調和。但是,令人感到驚奇又温暖的是,他們沒有像通常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樣,這兩户人家見了面一樣的寒暄和噓寒問暖,甚至可以做到該幫忙時一樣的幫忙,幫忙之後還告訴對方,你要打官司就繼續打,這和我幫你沒關係。言外之意,就是一碼歸一碼,幫你不是有其他意圖。在胸襟上可謂非常開闊,做到了對事不對人,體現了西北人民的忠厚和實在。

在秋菊的觀念裏,其實她只是要個説法,類似於賠禮道歉的形式,她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藉助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她卻藉助於法律的手段,因此最後的結果超出了她的想象,影片最後以秋菊一個近鏡頭作為結尾,鏡頭中秋菊滿臉的舉足無措,簡潔有力的刻畫出了她的內心活動,也凸顯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矛盾和尷尬。

法理和情理的矛盾並不鮮見,無論是執法者,還是當事人,二者在衝突時,在思想上可能都會些不知所措。在善良淳樸的秋菊心中,法律不是最重要的,物質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活得有尊嚴和骨氣。某種程度上,我理解和認同秋菊的觀點,法律是武器,是有力的工具,但千萬不要認為法律是萬能的,“手裏握着這一錘子就把任何東西都看成是釘子”。其實,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礙於秋菊法律方面的認知水平,她雖然藉助了法律這個工具,但她並不知道可能的結果,所以,最終她苦苦爭取的結果變成了她並不想要的結果。

這部電影非常真實,它體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人的真實面貌——淳樸、向上、忠厚、老實,而真實的東西往往就是生命力本身,最能打動人心。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五

影片改編自陳源斌的小説萬家訴訟,我倒是讀過,怎麼講呢?這樣吧,小説給張藝謀提供了個故事藍本,刺激了他的所謂靈感,僅此而已。

好的現實主義影片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夾雜着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在虛假造作的影視生態中,這股“氣”甚至是風,是狂風,席捲而來,摧枯拉朽,能將虛偽的、矯飾的、糊弄人的一掃而空。

這種“力量”來自於作者的立場,作者的態度,作者的判斷,張藝謀在拍秋菊打官司,和賈樟柯在拍三峽好人,我想在此點上,是差不遠的。如果講作者的能力決定作品的質量的話,那麼作者的態度即決定了作品的靈魂。在拍英雄的張藝謀和在拍秋菊打官司的張藝謀是不同的,這個不同,不能簡單解釋成是個人立場、態度的轉變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個有限的社會資源集中所造成的問題。拍英雄的張藝謀掌握了更多的資源,這些資源是他既往的能力的肯定,是個褒獎,與此同時,劇烈匯聚的資源也將作為作者的張藝謀不斷架高、架空,走向有熱情有能力,卻不能佔有資源的叛逆者的反面。諷刺的是,這個反面正是張藝謀們曾經面對,並且與之抗爭過的。

拍秋菊打官司的張藝謀,即是有熱情、有能力的。

秋菊打官司的第一個鏡頭,即一舉奠定了全片的調子。攝像機被安置在西北某個小城鎮市集的道路中間,固定機位,一人高視角,熙熙攘攘的人羣不間斷的與之“擦肩而過”。這個長鏡頭與賈樟柯在三峽好人的開頭,緩慢地逐個掃過眾多船客的長鏡頭何其相似<是個平視的姿態,並未人為地賦予鏡頭前的人和環境什麼涵義,好像不意間進入了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小小的環境,故事就此鋪陳開來。要深究二者的不同,我看是張藝謀更喜歡鏡頭中出現鮮活生動的東西,讓你感到生活的“撲面而來”,而賈樟柯則偏好靜態地凝視,讓鏡頭舒緩地移動甚至定下來,“凝視”本身即具備了一種思考的意思。比方,秋菊打官司的開頭長鏡雖然是定的,但是人卻是動的,鏡頭像被安置在河流的中央,畫面充滿了流動的人羣。而三峽好人中的長鏡,緩緩移過一張張面孔,鏡頭是動的,人卻是靜的。其中的區別,我想,前者側重在環境,後者側重在人。前者的“動”是活躍的、情緒化的,後者的“靜”則多了層冷眼旁觀的審視和思考的意味。這個區別與張和賈兩個人的影片給我的印象是合的。

秋菊就在這樣水流般的人羣中“隨意地”走到鏡頭前來的,小妹拉着車,秋菊挺着大肚子走來了,鏡頭帶領着觀眾的注意(好奇),順勢就剪到他們那裏去了。從側面拍他們,模擬了“轉頭看他們”,鏡頭保持了和秋菊三人的距離,鏡頭和他們之間不斷的是人行過。前面是小妹,後面是秋菊,鏡頭還讓觀眾注意到了板車上卧着個人,直到他們走出鏡頭(我留意了下,事實上並未走出鏡頭,板車出去一半就接下個鏡頭了),這是本片的第二個鏡頭。

第三個鏡頭似乎與第一個鏡頭一樣,都是個固定機位拍他們從人羣中走來,但是略微注意還是能看出差別的,即是秋菊三個更從人羣中突出,於是與鏡頭視角重合的觀眾的注意便全在秋菊三個身上了。這是片子的第三個鏡頭。

第四個與第二個相仿,走出鏡頭才接第五個“走來”的鏡頭(用“走來”、“走出”交代他們到“衞生室”的時間過程)。第五個鏡頭中,秋菊喊妹子停下來,説“到了”,接第六個鏡頭從側面拍,背景是“衞生室”的門口和掛在門口的牌子。第七個自然是由室內向外拍他們進來的了。

首先得説,這個開頭算不上多創新或者多有技巧,電影中的主人公“從人羣中走到鏡頭前來,展開故事”,是個挺老套的辦法。但是我覺着這幾個鏡頭拍的是真好,好在哪裏?以我有限的分析能力,只談兩點。

在“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中,非常鮮明的體現出了行政相對人素質不高和法律意識薄弱的實情。即使是秋菊,她所謂的“討個説法”也並不是因為他意識到了村長行政行為的失當,更不是追求西方那種“契約”式的平等和人權,而僅僅是基於一種意識種的“不該”和“尊重”思想,即你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只要你承認錯誤,表示對我們的尊重就行了。正是為了這種尊重,秋菊才堅持要個“説法”,而且她所要的“説法”也並非法律上的正義,而僅僅是爭取中國傳統的“一口氣”而已。因此,我們有高興中國農民有勇氣告官時,也不能忽視中國農民素質不高這一點。

因此,中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行政相對人的素質。結合中國的國情,筆者對於提高行政相對人的素質提幾點自己的見解。

1、加大中國城鎮化進程,減少中國農民的比重;2、強化中國基礎教育中的法律教育;3、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加強國家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4、鼓勵公民積極參與____;5、進一步加強新聞媒體對行政的監督,和對行政不當行為的報道和評論等。

以上是筆者看了“秋菊打官司”後的關於中國行政法制建設的一些個人思考和見解。由於,時間和能力等因素,見解和思考難免存在着許多不足和不全之處,歡迎老師和同學不批評指正。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六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一個小山村。秋菊的丈夫萬慶來與村長王善堂發生了爭執,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着身孕去找村長説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村長把錢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沒有撿錢,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狀路途。

這部電影反映的兩個主題:一是中國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羣眾已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二是描寫一個傳統概念中的弱者(懷孕的農村婦女)對抗強大甚至邪惡的勢力(踢傷人死不道歉的村長)的堅強意志和不出精神。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能獲得什麼呢,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説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在農村,人與人之間基本上都是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的,這也是中國絕大部分農村成百上千年來形成的良好道德傳統。比如秋菊丈夫與村長髮生矛盾後,在秋菊生孩子時還得到了村長村民們的幫助。而秋菊希望通過訴訟討“説法”的做法,卻把曾經幫助過她的村長送進了監獄,在村民們甚至她的家人看來秋菊實在是太沒有人性了。而且筆者堅信在農村,像秋菊這號人物是永遠也的不到人們的認同的,她肯定會遭到遭到村民們的唾棄,而像秋菊這樣子帶來的新的法律觀念將使得農村裏面鄰里互敬互助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甚至是瓦解。相信經歷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之後,秋菊今後也許再也不敢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了,而面對這樣的法治,還有幾個人敢上訴呢?

秋菊把村長送進監獄也許又是我國的法治的進步的一個體現,但是試問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結果呢?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衝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也只是社會規範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範,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範。而就道德來説,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準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只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範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範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説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無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現狀,我要説的是,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確實對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功不可沒,也為我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在新頒佈的眾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們國家雖然説起步比較晚,94年開始全面建立,但是我們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説是比較快的。國務院已經頒佈了《法律援助條例》,而且在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上都建立了,據瞭解,每年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幾十萬件,應該説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羣體維護了權利、討回了公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實現一種平衡,不再讓秋菊那樣雖然討得了説法,卻陷於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狀況來看,應該説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説吧,現在老百姓遇到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這裏面應當有什麼權利,應當怎麼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就能看出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確實是提高了。再一個,大家遇到了糾紛,想到的都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我們國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還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裏面的市民法律意識高一點,偏遠地區的人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來講,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完善,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逐漸提高,這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進行來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這種尷尬其實也是兩種體系的衝突尷尬。

現實就是這樣,比如法律很少能改變殺人犯的嗜血,很少能喚醒搶劫者的覺悟。

但是不能否認法律在規範現實社會時所起到的強有力的作用,沒有法律,世界將亂成一團。

但是,鄉土社會的規範又該怎麼辦?

那畢竟是已經形成了幾千年的,並且一直存在着,忽略不了的。法律和鄉土社會的規範,孰重孰輕,作何取捨,這實在不是我所能作出判斷的。我只是知道,這兩樣有不重合的地方,它們兩常常會出現矛盾的碰撞。

以上是我對《秋菊打官司》這部影片的感受。見解或許會片面,卻也是腦海裏真正產生的疑惑。

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篇七

《秋菊打官司》是由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於1992年拍攝。此部電影拍攝手法算是簡單樸素,故事也是稍有波瀾,但是這其中所反映的問題卻值得 我們深思。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西北一個小山村。秋菊的丈夫王慶來與村長髮生了爭執,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着身孕去找村長説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村長把錢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沒有撿錢,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狀路途。秋菊先後到了縣公安局和市裏,最後決定向人民法院起訴。除夕之夜,秋菊難產。在村長和村民的幫助下,連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醫院。秋菊順利地產下了一個男嬰,秋菊與家人對村長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市法院的判決,村長被拘留。望着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作為初學法律的一名大學生,我也許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某些情節,也不能很好分析影片的意義,我只能就我所知,發出些淺薄的感想。秋菊是西北農村的婦女,是將村長等村幹部視為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秋菊能夠反抗,我想她是勇敢的,當時中國應當是人治向法治的轉變時期,這樣影片的出現所引起的轟動,我便可理解,而更細緻的看,秋菊狀告村長不是因為村長踢了她的丈夫,而是踢中她丈夫的要害,説明有關權利的問題上,秋菊並不瞭解,這便提醒我們這些學習法律的人為全面實現、真正實現法治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