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人何處》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19K

第一篇:美人何處 書評

《美人何處》讀書筆記

美人何處

紅顏,美人。這是兩種從古至今唯一不缺的。似乎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有關於女人,而事實上,她們是渺小的,即便是導致了一個朝代的變更,她們卻終是不能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褒姒,武姜,息媯,甚至是讓萬千男子迷戀的夏姬。自古紅顏多薄命,她們的美貌最終被認為是禍水。

褒姒,在她的一笑裏,西周滅了。就像所有的書中説的一樣,褒姒的傾城一笑,讓周幽王不惜付出一代價,甚至是拱手山河討你歡。談及褒姒的身世,她是一個棄嬰被褒城的一户姓姒的人家收養。而在周幽王登基三年,褒國戰敗,十幾歲的養女褒姒,被當做贖罪品,進獻到宮廷。從她踏進宮廷的那一步開始,就註定了她的禍水之名,也註定了西周的結局。就像桀有妺喜,紂有妲己一樣,幽王身邊有了她-----褒姒。幽王是孤傲的,可是他迷戀這個表情冷淡的女人,到死。這個女人改變了他,他不再殘酷跋扈,他對她千依百順。他為她廢掉了家世顯赫的申後,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可是即便這樣,她依舊不笑。愛到痴狂,幽王殷勤的問,她只回答:妾平生不笑。她不笑時,你費盡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時,即使要傾國傾城也要笑。烽火中,不再有伊人的傾城一笑了,可這一笑卻被印入了史冊。她自始至終只給了他一個笑,轉瞬即逝,卻為他擔起了禍水之名。只是,她的一笑,是在笑諸侯的愚昧,還是在笑自己已經註定傾城的一生?

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無奈又豈是一個女人能夠理解的,而她偏偏理解了,她做了她的選擇。當四面響起楚歌,當所有的將士都沉浸在思鄉之情中不能自拔,他不能。他沒的選擇,他不能和其他戰士一樣,他不能選擇戰或降。他沒有權利害怕,他沒有權利軟弱。因為他是霸王,因為他意在逐鹿中原。與他不同的,虞姬有,虞姬可以選擇去或者留。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把最後的選擇權交給了虞姬,他尊重她的選擇。他擔心她的安危,他更擔心她會落入別人之手,即便他知道,即便虞姬落入了劉邦之手,憑着她的聰明和美貌,她依舊會活得很好。只是他不忍心,她經歷了這麼多,因為他,因為他的身份,他的地位,因為他的那個看似遙遙無期的天下。最後的時候,虞姬為霸王斟酒,做了最後一舞。這一舞中,她回想起了他們一起策馬奔騰的場景,她甚至可以想到項羽稱霸天下,他們一起坐擁江山,只是這一切太美好,此時別去,還能讓他留着三分念想,讓他記住她今夜的樣子。她沒有猶豫。因為她知,若他真的坐擁天下,她也沒有把握他會對她像現在這般好,她只想要一個家,而他的天下並不是她的家。“親愛的,我在前頭等你,你不久也會來的。” 他他那拉氏。沒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即便她是光緒帝最愛的一個妃子,她卻僅僅在大清史冊上留下了四個字的姓氏:他他那拉。她是光緒後宮中,唯一長相周正的妃子。她的活潑,陽光感染着光緒帝。在沒遇到珍妃之前,光緒是陰鬱的,即便自己擁有大清的江山。可那江山是他的嗎?不,是慈禧的。他每天要面對的,是奴才們虛偽的笑臉,大臣們的阿諛奉承,后妃的殷勤獻媚,還有慈禧的威儀。偌大的紫禁城中,竟沒有人能給他快樂。一直到珍妃入宮。她的快樂激勵着他,她是他在紫禁城中唯一一個可以相信,可以用心付出的人。珍妃確實與眾不同,她嚮往新的東西。她支持光緒變法。只是她付出所有所做的一切,在慈禧面前,不過是鏡子上的灰,順手拂去便也就沒了。在被沉井之前,她最後一句話卻不是乞求慈禧放自己一條生路,而是:皇上,來世再報恩了。珍妃是高傲的,她不會

乞求慈禧得以苟活。快要窒息了,她想起了他們曾經共同走過的十餘年的春秋,她記得他們攜手遙望着未來,只有果敢有為的光緒,沒有老謀深算的慈禧,她是他唯一最尊貴的正宮皇后,她可以想象到她戴鳳冠,着朝服和他並肩站在紫禁城的城樓上,她還記得她對他説過:皇上,不如我們效法明治天皇,扮作學子,遊學歐洲……..只剩下一絲呼吸了,她想説:皇上,來世再報恩了。可是她只能發出無望的“咕咕”聲。最後,兩行清淚流了下來。皇上,來世再報恩了。

一個性格如冰,一個温柔如玉,一個活潑如火。三種截然不同的女人,三種不同的經歷。而世界上卻不知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女人。王寶釧的等待,證明了她的忠貞也證明了薛仁貴的忘情,從一個少女等到一個遲暮的老婦人,等來的卻是西涼國的國王和他美豔王后,沒有花好月圓的結局。何紅藥,為了她的金蛇郎君以身犯險,受了萬蛇噬身之苦,她苦苦的等着他,等到的不僅是他的屍骨,還有他嘴裏緊緊咬住的一支簪子,而上面卻不是她的名字。魚玄機,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卻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她愛的抑或她愛的,她的生命裏沒有完整。武姜,息媯,夏姬,李夫人,王娡,紅拂,陳圓圓,杜麗娘,恆娘,佩蓉,林徽因,張愛玲。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遇見,選擇,等待,背叛,錯過。循規蹈矩的在她們身上轉了一圈又一圈。美人何處?

第二篇:讀《美人何處》有感

讀《美人何處》有感

美人何處?一個疑問引出多少美人嗟歎,不論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金盤輕舞的趙飛燕,還是苦守寒窯的王寶釧、大觀園葬花的黛玉,已別康橋的林徽因,美人一生不論曲折順暢都在追尋一種成功那就是幸福那就是自己。 命運是苛刻的,容不得人多做選擇;但命運又是仁慈的,你想成為什麼,就成全你成為什麼。

通過作者安如意對這些女子的分析,會幫助我們看清自己,辨清一些事情。一切要從自身去尋找,去發現問題,就像身邊有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生活的不幸福,而相同境況的人卻生活的如意美滿,這是為何?

我一直秉承的就是認可自己,認可我們所處的環境,但並不是説就可以不努力,不爭取,不上進,而是在你這個環境中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就做到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只要你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興趣才是驅使人奮發圖強的動力,而不是金錢和名譽。只要你用心去找,別人看似枯燥的學習於你就會是快樂的源泉。

就像我現在的文控工作,這是一個和文字朝夕相處攜伴同行的工作,有些人看似枯燥,不知如何下筆,覺得難度超過幹體力活。但是我卻不會,文控是一個可以看到全局並上通下達的工作,我可以首先領會領導的要求、上級傳達的精神,活動開展的意義、工作下達的指令,把它傳遞到站隊,使站隊有針對性的及時高效

的開展基層工作,;還可以把站隊員工所做的工作、上交的建議、面臨的困難反映給相關領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規程,使公司運轉更加順暢。

我喜歡我的工作,面對文字就像面對每一個可敬可親的面孔,這就是我快樂的源泉。

第三篇:安意如美人何處讀後感

安意如美人何處讀後感

很久沒有讀書了,無意間看到了安意如的《美人何處》,便把玩起來!

安意如的文字,像一陣帶着清香拂面吹來的風,讓人沉醉其中,卻也保持着小小的清醒,給讀者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若即若離,時遠時近;不疏遠,不親暱。有時,她會把她的想法明確地表達出來,讓我看到,這是一個獨立的女人。有時,她會把話刻意説的模稜兩可,讓人去猜,去琢磨。就是在這探尋、揣摩之間,讓讀一本書,好象一場旅行,一次冒險。

美人去了何處,又該如何尋找?而美人的歸宿,無非是英雄的懷抱,抑或香車豪宅之間。其實不然,不同的美人,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歸宿。

正如常言所説,沒有無緣故的成功,也沒有無緣故的失敗,命運脈絡看似混亂,實則清晰,過程倒也清楚,是萌芽、成長、延續、終結的不斷循環。從某種意義上去審視,每個人都在重複着前人的路。幸而卻不是絕對的重複,依然存在些許微妙變數。人與人的區別就在於,通過一條重新展開的路,達至的自我境界和目的的不同。

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形形色色的女子絕不會稀少,有太多女子,性格各異,出色出眾,如這世間百媚千紅,擁有不同的受眾。她們的美貌,她們的才智,她們的傳奇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然而,紅顏禍水卻成了她們的代名詞。容貌姣好是錯嗎?父母的給予是她們無從選擇的。因着那些貪色男子、是非爭鬥讓她們的美貌成為禍水,在人們眼中的傾國傾城卻是毀了她們一生的根源。才智無雙是錯嗎?自己的能力是她們生存的理由。就是有了她們的才智,才會吸引那些亂世英雄,成就一生傳奇。

可是,她們的一生是悲慘的,有了美貌、才智卻失去了愛,這是痛苦的,我想她們寧可擁有一份完整的、真心的愛,也不要擁有這些令人追逐的美貌與才智吧,她們總是被人們當作物品,在政治與利益中推來往去,有誰曾真正在意過她們心中的想法,有誰曾問過她們的意願。也許,在世人眼中,她們只是一個擁有美麗外表的花瓶罷了。

其實美人,最動人的地方不在面若桃花,櫻桃小口,不在妖嬈的身段,纖細的腰支,柔順的青絲,而在於智慧,在於情商。

卻也不得不提到機遇二字。

如若唐太宗那一年沒有廣選天下美女,武則天永遠不會進入唐宮,她後來也只是個村野農婦而已,更不會有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倘使咸豐皇帝不是好女色,愛聽戲,蘭兒便不會因小曲唱得好而受他關注,也就不會有之後野心勃勃的慈禧。

然而,她們生來是弱勢的,是要等着男人來挑選。

但武則天也好,慈禧也好,那個選中她們的男人,也只不過是她們生命中的過客,是通向自己人生頂峯的墊腳石。對於武則天和慈禧這樣的女人,容貌,身材,這些評判一般女人的標準,在她們身上倒已不再重要。被世人記住的,恰恰是她們的的智慧,她們的才華!她們讓自己成功“躍龍門”,躋身皇室的才華,她們操控局勢和生命中那些男人的本領,抑或她們治國的智慧。

誠然,亦有很多先天優勢很強的女人。

紅顏彈指老,天下若微塵。當芳華已逝,韶光待盡,曾經那些引以為傲的資本都成為可憐的笑話。最後,只有那智慧,會凝成胸口的硃砂痣,窗前的白月光,仍然是那樣美麗的容顏,不曾改變。

然後你發現,對一個女人的成功而言,智商固然重要,情商無疑更重要。其實不光是女人,世人皆如此。想起一句話:紅顏彈指老,天下若微塵……

第四篇:《鄉關何處》讀書心得

故鄉的半邊天

--《鄉關何處》讀後感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六遍了,但我依然相信:我一直都是在淺讀,野夫心中真正的世界我還無法深深的體會和理解。他心中的故人故鄉故事所夾雜的酸楚的滋味,似乎任何人都無法體會,這是一種境界,但文字在感情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的時候,野夫卻給我們上了一堂思鄉回憶的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字課。

在他的回憶中,除了幽人蘇家橋有點比較好的結局之外,其他人都是在患難痛苦中結束生命的旅程。故事的傷痛和悲涼寫滿在灰白的字上,那段段無法抹去的佈滿傷疤和回憶躍然在淺淺的文字上。他似乎在向世人宣示:我的回憶都是悲桑的,我的生活都寫滿悲劇。。。。其實不然。。。。。

“她艱難的一躍轟然劃破默默的秋江,那慘烈的漣漪卻至今盪漾在我的心頭。”這是野夫對江上母親最真實的回憶。母親的這段文字我也閲讀不止七次。母親的故事在野夫世界中總是那麼的沉重。至今仍暴屍於那一片月光下的母親,是兒子心中最痛處。剛烈決絕,柔腸寸斷的母親選擇依然投向無盡的長江,選擇讓自己的後代無法找到她。江面的漣漪是母親的微笑,她在另外一個世界活得很燦爛。

外婆是野夫人生總最重要的人。她是野夫兒時的母親,一個悲情的老人卻要給予童年的他母親無法給他的母愛。她似乎終身守寡,最後為背叛自己和家人的外祖父扶柩理喪的也是她;她兩次出山,為的都是為了“我”,她無數次的拯救了這個家,卻無數次的請求歸隱老家。一生悲壯,卻無法承受歲月和社會的洗刷;心地善良,卻難以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一切。但她,譜寫了一篇篇善良凱歌,她是我們的心靈榜樣。

野夫和故友如波的故事更是給我落下無法退卻的印記。70年代的大學時代,各種各樣的人才,那時的天空似乎都是灰色的,時代所雕刻的印跡都是他們為生活和未來佈滿的荊棘。社會總是那麼的殘酷,美好的生活只能存在理想中。如波的個性無疑是那個社會一個特出的代表,為了生活,28歲的高齡踏上大學的道路,放蕩已經無法形容他的世界了。社會的真實無數次地把他壓得氣喘呼呼。他太個性,卻只能遭來被人的冷漠和歧視,他不怕壓迫,一次次毅然地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們太需要這種生活的態度了。瀟灑自由奔放。

太多的故事了,我也無法都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那種情感。我想,留點空白或許對回憶真實的寫照。

王七婆詩歌的每個字都生硬磕牙,翻閲之間隱然如刀槍迸鳴,是一種荒野奔命和絕谷鬥殺的驚駭之聲。

劉鎮西的悲涼的人生和對社會的熱血有着怎樣的痛和恨,在他中年的黑暗裏,是怎樣地渴望生命的光明。

蘇家橋的歸隱人生,真實的性格,無不都是我們作為學者和讀者所期盼的人生。

。。。。。。

出山二十年載,上半截心腦埋在故土,下半截身子飄蕩在異鄉。 我們沒有他們的閲歷,我們沒有悲苦的深刻的童年。但,我們童年的額點點滴滴,故鄉的花花綠綠,無不在我們失落和絕望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故鄉不一定最美,但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閃的那顆星。 故人不一定最富有,但沒有他們就沒有純潔的童年和故事。

故事不一定最精彩,但發生在我們成為最真實的思念也只有它。 “窗外是進行着的夜,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我在生活,我還將生活下去”

試着生活的道路走成拖鞋,很痛,不過很真實。

曾經的曾經,都是過去。文字的記載,都是歷史。

但,沉在我們心中的那份情感和感覺,任何文字和表達都承載不了。

但願那份回憶能喚起現實的我們想哭的思考。

希望故鄉的半邊天都是藍色的。

但願故鄉另外的半邊天都是我們的甜甜的記憶。

第五篇:《鄉關何處》讀書感

悲愴時代的啟示

——《鄉關何處》讀後感

要説2014年最讓人催淚的圖書,非《鄉關何處》莫屬。現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讀圖時代、快餐文化充斥在身邊的每個角落,因此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一種感動、一種痴情顯得愈發珍貴。我也是在工作之餘偶然從同事處借來一娛,沒想到卻讓我如此如醉,欲罷不能,感到在作者野夫筆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組成了一幅幅生活的畫卷,有故鄉,有故人,有故事。

此書由十二篇散文故事組成,有些寫故鄉的親人,也有些寫故鄉的朋友的。十二篇散文,十二個抽骨剝筋的回憶,十二個步履維艱的走訪。野夫回憶故鄉所闡述的景象,以及每位親人、友人的殘片信息,無不透着折損蕭瑟之氣。現如今,橋不是那座橋,街也不是了那條街,野夫發現自己像是在故鄉被流放的尤利西斯一樣,但是記憶是永遠那麼刻骨銘心。在野夫的筆下,母親、外婆、大伯、瞎子哥等親朋好友,彷彿就這麼站在你面前,將他們的故事幽幽道來。除了能讀到他們個人或悲慘或傳奇的經歷,你還會看到這幾十年來大背景下的變革和變遷。這種把自己的許多故事交織在一起,反應時代的滄桑變化,即觸動起讀者的共鳴,也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表現力,的確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悲愴的故事一定源於悲愴的人生。野夫的祖父是地主,外祖父是“舊軍閥”,在土改中都慘遭橫禍。父親是一個煤礦的礦長,曾參與土改、剿匪,在文革中遭批鬥,至死都將家族的滅門之禍隱忍不言。文革期間,父親戴着高帽子游街,家門口被人用歪把子機槍堵住,窗上貼滿了打倒的標語,母親也被打成“右派”。野夫1988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處工作。第二年退出警界。1990年以泄露國家機密罪獲刑六年。1995年減刑出獄。服刑期間,父親癌症去世;出獄之後,母親投江自殺,屍骨無存。

全書的代表作便是第一篇散文《江上的母親》,它再現了母親所生活的那段歷史。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母性文化出現在一代代文人騷客的文集裏,一千篇散文有一千位母親,她們的故事永遠不會單調,永遠不會瑣碎。《江上的母親》把大量的筆墨投向了出生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人們,他們動盪不安和歷經磨礪的人生軌跡或許截取一小段便遠遠超出了後輩人一生的波折。民族危難、社會動盪、土改整風、十年浩劫以及扭曲的人倫,超過半個世紀的摧殘折磨、由此而生對生的尊嚴的渴望,讓一個68歲的老人毅然地走向了深秋的長江。在這裏,文章最感動的章節便是作家描寫的母親的遺書——“我知道我病了,我夢見我的母親在叫我,我把你們的父親送走了,又把平兒等回來了,我的使命終於完成了,我要找你們父親去了。請你們原諒我,我到長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們也找不到的。你們三姊妹要互相幫助,父母沒能力給你們留下什麼,我再不走還要拖累你們。”無情的時代讓無數這樣的普通女性擔負了她們承受不起的職責;母親選擇了自沉,以換取子女無牽無掛的未來。正如作家所説:“20世紀流行一個充滿殺機的詞叫歷史不清,母親被這個詞語壓迫得痛不欲生。”

作家留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母親的選擇是對是錯?其實我們無法去評判,因為母親的死帶給了母親最偉大的尊嚴,這種對尊嚴的維護給予了那個殘酷社會最好的回擊,但是這種回擊卻付出了親人離去(本文 來自本站)的代價,形成了一道永遠不能痊癒的硬傷。這種時代所帶給我們的滄桑感極大地觸動了讀者的心靈,給予我們無限的震撼。

悲愴的經歷使得野夫就像是一個行走於江湖的俠客,他時刻都要提防身邊的危險,時刻都要為自己的生計而奔波奮鬥。野夫母親的遭遇在當今的我們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我們不能忘卻那段駭人聽聞的歷史。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中,“階級”的標籤強加給每一個公民的頭上,一些人好似被這個標籤打入了無間地獄。只有那一個個飽含熱血的個人遭遇使人們看清歷史書上乾癟的木乃伊的真實面孔,告訴我們不能忘卻這段歷史,野夫的親人、江湖

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而這本書真正讓我們走進了那些年代。

在回憶外婆的《墳燈》中,野夫説“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親情故事,每個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慘酷長篇”。我想起了已逝的外公,在父母還在奔走無法顧及的我的童年、外公總是變着法子逗我開心;要不是那一場突如其來的腦溢血,或許外公能夠笑着知道我將要讀完大學,繼續着求索的人生。痛恨歷史必然的同時,或許我們也該反思:今天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真真正正地珍惜了嗎?比起野夫心心念唸的“墳燈”,我甚至不知道外公的墳頭上有些什麼。不肖的孫女多年沒有去外公墳墓給外公祭掃過,若外公真的到達了幸福的彼岸,他又會多麼失望!

因此,讀罷此書,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在那些避免被提起的歷史中,個體如同孤舟一樣在江湖的風浪中漂泊,隨時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險。儘管大風大浪已經過去,但在缺乏徹底的反思的今天,我們難以保證風波永不興。我們應該懷着一種批判的精神去反思現代社會的生活,因為這是我們的時代,我們是不想踏入野夫漂浮過的“江湖”。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在浩瀚的文字當中,野夫就是這樣呈現給我們這樣一個回不去的精神故鄉,希望這本《鄉關何處》能感動你,讓你找到現代生活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