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巧克力經濟學》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16W

第一篇:卧底經濟學讀書筆記

《巧克力經濟學》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tim harford寫的《卧底經濟學》肯定不是大經大典,當然,作者也沒把它當作大經大典來寫。有點二十年前高希均先生的目標大眾啟蒙著述的感覺,但是俏皮的成分更多了;也有點張五常不時見諸報端的那種小豆乾作品感覺,少了君王式傲慢。這類作品,其實多在微觀和中觀經濟學的範疇。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是,從策略層面瞭解了一些消費類連鎖品牌的定價模型,有些模式在中國尚未出現還。有時候,知道並不意味着獲得改變局面的能力,但會在智力上獲得“不被蔑視而帶來的快感”。

作者首先的舉例是遍佈倫敦、紐約、巴黎的都市咖啡店,多都是在地鐵站周邊,或者是商業區、旅遊景點區裏。這些店通過支付相當高的商鋪租金,交換回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力。咖啡店老闆的心理鬥爭由此開始,房租和其他運營成本基本固定,要賺錢必須要通過賣咖啡多獲利潤。

如果把咖啡的價格提高,那麼銷售額會有下降,你會失去那些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如果把單杯價格降低跑量,總銷售額會有上升但利潤卻也不見得高,因為你沒有從珍貴的忠誠消費者處賺取到本可以屬於你的高額利潤。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出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與非敏感型的消費者。結合生活實際觀察,擴展產品譜系是用得比較多的方法,讓每一類消費者都能找到對應的消費點。然而,這並不是唯一的方式,或者説花頭其實很多的。

新產品開發不僅可以走貨幣支付能力的思路,還可通過道德感、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區分出不同消費者。比如有咖啡店設計“公平貿易咖啡”產品:產品的解釋是,咖啡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赤貧地區,由於國際間貿易規則,購買這類產品需支付稍微高點的價格(這稍微的高裏其實有部分是讓咖啡店賺的)。但喝的話,將不僅是消費行為,還體現着社會責任感。

不排除這種可能,受過高等教育且有着社會良心的那類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會在此時心甘情願地從皮夾子裏多拿出些鈔票來。還有的咖啡店,針對座位的稀缺性做出創新,只有當坐在店裏消費時,才區分大杯與小杯的價格,而對於打包帶走的消費者,則是不區分大杯小杯的價格。是把地產的時間價值附加到價格裏。

作者還不斷提及超市的盈利。每年來個三四次的高折扣率到30%,持續三天搞得車水馬龍,為什麼不變成全年降5%呢?其實道理和咖啡店是一樣:既想賺忠誠客户的錢,又想賺價格敏感消費者的錢,一定要通過事件促銷把這兩類人區分開來。至於如何防止忠誠客户也動搖乃至揩油,後面進行了論述。

作者還觀察到兩個現象:有兩家超市,絕大多數人都抱怨a店貴,但事實是如果選擇完全一樣的貨品,a、b兩個超市的價格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導致a給人留下貴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置更佳的超市a把昂貴貨品放在超市的主道和顯眼、易取位置。

另外一個有利可圖的方式是出人意料地大幅漲價,比如每天隨機把兩種蔬菜的價格翻三番。顧客要繞過出人意料的漲價是很難的,所以很多超市很偏愛用不可預測的方式大幅漲價。還有用得比較多的手法包括,用塑料袋包起來的蔬菜和作料,比散裝得貴十多倍,顧客根本不會辨分出來,或者沒有意願去進行辨分。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防止忠誠客户也受到低價產品、服務的誘惑呢?書中舉的例是法國,當時火車作為交通工具出現還沒很長時間,一些運營公司就是不給三等車廂加一個頂,也不給木製座位裝上軟墊,原因不在於那區區幾千法郎,而只是為了嚇住富人,讓他們感受到不同等級的車廂原來差距是如此之大。

現代社會裏的服務業也不乏此等個案。以各大航空公司為例,機票打折打得熱鬧非凡,但是商務倉和vip的價格卻是不為所動。他們是怎麼做到這點的呢?不看機艙,看看機場的休息室也可見一斑,休息大廳常常是人滿為患,聲音嘈雜,但vip的休息室裏卻是另外一番洞天。富人於是被處心積慮地嚇壞了。

再比如製造業,作者説,ibm在研發出的打印機中故意添加延緩打印速度的芯片,於是高端產品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疊加上外型設計的故意落差,一個產品演化成了高低兩端的不同利潤率產品。作者在書裏還説intel公司的中央處理器產品,也應用了類似的定價策略。

解釋説明下:個人的閲讀習慣比較雜,但還算有個大致的範圍,如商業、金融、政治、政策、傳播、媒體、歷史、科普,再就是人物傳記和小説類。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天左右,畢竟不是做研究。知遠提醒()得也很道理,工作與閲讀之外,得留時間與人深入、放鬆交流,對媒體工作者來説也許惟此才能朝着“格高局大”進發去。

我還自設了“二八定律”,即80%的時間用來讀大經大典,20%的時間用來讀新出的著作;也試過反過來執行這個“二八定律”,即用80%的時間讀新書,但後來發現一流的書其實這輩子夠消化的了,但不讀新書又難以把握住現今。和看碟、聽音樂是一個道理。

第二篇: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讀《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david weaver 著;楊桂華王躍華肖朝霞成海 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

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還未出現“生態旅遊”一詞。然而在21世紀開始的時候生態旅遊這種休閒活動已作為全旅遊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併成為旅遊學術研究的焦點。儘管有許多旅遊者熱衷於利用生態旅遊這一概念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生態旅遊的意義——誰參與這一活動?他在哪裏發生?它具備什麼影響?如何對其進行管理?

人類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反思中逐漸認識到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關係並開始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途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就是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旅遊活動既然是人類重要的消費行為旅遊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那麼可持續發展理論就理所應當地稱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陳佳貴

我們的觀點:

時至今日旅遊產業世界範圍內可謂遍地開花。由於旅遊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其與自然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也已經看到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勢必會反過來影響旅遊本身。那麼旅遊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又如何實現等等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概念或實踐也許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可選擇的範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可持續形式的並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遊方式。他的中心主要是體驗及瞭解自然生態旅遊應該進行合乎生態倫理道德的管理以促進其低影響、非消耗的特點而且他要定位於社區。它主要發生在自然區域並將促進這類區域的保護與保存。(範內爾1999)

生態旅遊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核心標準:第一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形式其產品的使用者要被歸類於生態旅遊者的話首先要符合判斷“旅遊者”的標準;第二生態旅遊的吸引物主要是自然環境或自然環境中一些相關的組成元素吸引物還同時包括與自然環境與密切聯繫的文化特徵;第三根據旅遊動機與產品使用者和吸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旅遊活動所提供的體驗主要是學習、教育及欣賞體驗;最後生態旅遊應該體現出環境、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其活動方式要選擇能夠促進旅遊目的地發展的方法。

世界基金會(wwf)是研究生態旅遊比較早的國際機構其研究人員伊麗莎白·布1990年對生態旅遊所作的定義是:生態旅遊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就是説它必須涉及“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呢裏的野生動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擾比較少的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遊活動”。兩年以後他對其定義進行了修訂提出“以欣賞和研究自然經野生生物以及相關文化特徵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遊”。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出現以來人們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定義又從旅遊者的角度出發強調旅遊活動的性質和目的有的突出這項旅遊活動應當對目的地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不論各個定義在角度選擇、文字表述上的不同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進行生態旅遊應當保持促進生態的協調發展至少不破環生態平衡與此同時還應獲得經濟收益尤其是使當地居民在開展這樣的旅遊活動中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因此生態旅遊毫無疑問是與綠色意識有聯繫的:就像不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與西方人本環境論有聯繫一樣。我們已經介紹了生態旅遊、旅遊階段的理論及公眾意識和公眾意識轉變等概念

第一個階段以西方人本環境論的至上地位及與之相聯繫的倡導階段的理念為特色作為這一階段變化結構象徵的是持久的(不是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而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還未出現生態旅遊這一專業名詞)僅僅是作為一個不成系統的及邊緣化的產品。在第二階段綠色意識的出現引發了警戒階段的理念它通過拒絕非可持續性的大眾旅遊的核心概念來拒絕西方人本環境論。第三階段仍然受到綠色意識的影響。在適應階段生態旅遊開始成形同時這一階段的觀點認為生態旅遊是理想的替代性旅遊形式的一種。但是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仍然是——種邊緣性的活動。在第四階段及當前的階段理性旅遊階段及其可持續性旅遊的理想明顯地反映了來自西方人本環境論和綠色意識的綜合性觀點。因此生態旅遊的規模既可以是叫:盧模的也可以是大規模的而大規模的旅遊方式是旅遊的主流形式。這一時期無論公共部門還是私人機構都可能擁有生態旅遊產品:生態旅遊最好是在一箇中庸的資本主義體系中發生因為它既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維持了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此外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生態旅遊要求一個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戰略。

在公眾意識轉變背景下生態旅遊的發展

1

宏觀進程

意識層面上的影響

西方人本環境論

綠色意識

優選色新的綜合了科學因素的綠色意識

2

變化過程

旅遊階段

倡導飢餓段

警戒階段

適應階段

理性旅遊階段

3

產生的變化結構

旅遊模式

持續性大眾旅遊

非持續性大眾旅遊

替代性旅遊

可持續性旅遊

4

產生的微觀結構

生態陸游

非正式、邊緣的

非正式、邊緣的

正式、邊緣的

正式、主流的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者一些來自收入殷實、受教育水平高的階層的旅遊者不願循規蹈矩重複別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識、追求新的體驗崇尚自然尋求刺激。再加上新聞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將視角移向諸如生態旅遊這樣的特種旅遊活動參加生態旅遊和開展生態旅遊成為一種時尚。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是旅遊者參加生態旅遊的主要動機。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普遍重視

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這自然也反映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遊地的環境質量追求潔淨、清靜與安全的出遊地關心是否能夠得到最佳的滿意程度;拐一方面人們也提高了自己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意識開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如何使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資源不受影響、不遭破壞。

我們的觀點:

正如歷史上出現和存在過的任何事物一樣生態旅遊的出現有其社會根源而這也正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即因為社會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自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發明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嚮往美好是人類固有的自然屬性因此人們離開常住地回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中旅遊。然而傳統的旅遊業正走着工業發展走過的老路子許多曾經和諧寧靜、美麗舒適的自然環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於是人們越來越希望有一種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旅遊方式出現所以説生態旅遊時有廣闊的市場和長遠的發展前景的。

在哥斯達黎加和肯尼亞被訪問最多的國家公園均靠近其各自的國際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濱休閒區。許多到保護區訪問的旅遊者都是一日遊的一般的生態旅遊者和從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國際通道城市和度假區的旅遊市場而來的遊覽者。這類公園遵循着.“95對5”的變化規律即其絕大多數遊客傾向於只集中在保護區的小部分區域中游覽。

具有科學含義的保護區出現10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已從一種島嶼狀堡壘式保護管理模式經過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的生物圈保護區的管理模式發展到廣交夥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區域生態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前各地出現的生物多樣性管護區、生態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在很大程度上説都是保護區不斷髮展更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

我們的觀點:

據調查在少數幾個島湖區內多個國家公園集中分佈的情況在發達的大國中也是明顯的例如美國的前25%的國家公園接待了總遊客的63%但與哥斯達黎加和肯尼亞不同的是這些美國的著名公園並不集中地分佈在大城市或休閒度假區附近。這是英偉在這些區域的玫瑰國家公園較少同時因為其發達的交通公路網和國內市場能促進大量旅遊者到相對較遠的黃石國家公園和大霧山國家公園。

當前旅遊者越來越嚮往大自然保護區成為其首選不管這種現象是否符合生態旅遊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當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旅遊者的大量進入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這種狀況的改變可通過把遊客量控制在旅遊活動不只是生態環境產出顯著退化的範圍內;一旦發現退化趨勢必須減少遊客進入量並採取相應的恢復措施。

當我們對生態旅遊影響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對生態旅遊的產品和活動進行區分看這些生態旅遊產品和活動是否符合第一章討論過的生態旅遊核心標準或者僅僅是屬於有意或無意地對生態旅遊這一術語的誤解。在後面的案例當中我們就會知道對於生態旅遊的誤解通南源於對其真正本質的不瞭解或者是把—些相關的專業術語如自然旅遊、可持續性旅遊和探險旅遊等與生態旅遊混淆起來。相反有意歪曲則是不恰當地把“生態旅遊”這個名稱作為一種“綠色偽裝”或“生態促銷”產品的手段許多企業就是在“綠色商品”的偽裝之下經營的因而“生態旅遊”這個名詞就很容易被作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促銷手段從而在公眾面前偽裝出其環境責任心很強的形象(懷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於當前缺乏公眾所熟知的有效評估認證方案公眾對生態旅遊的評判標準也很陌生在旅遊產業中對“生態旅遊”這個名詞的使用沒有限制制約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這樣的歪曲給純正的生態旅遊的信譽帶來了很多冷嘲熱諷同時也給真正的生態旅遊產品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把生態旅遊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經營娛樂業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裏打生態牌這是泛化生態旅遊的極端事例不能不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進而產生一種擔憂。事實上生態旅遊應該是站在生態保護基點上的旅遊而非有點自然風光就可以稱之為生態旅遊。生態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生態旅遊應該促進生態保護在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之間進行選擇生態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不可能搞生態旅遊。生態保護和生態旅遊之間應該説存在一定的矛盾與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處理得當就可以既促進生態的保護又推動旅遊的發展。

我們的觀點:

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嚴格監管防止生態旅遊備有意或無意地泛化。這樣不僅會讓公眾對生態旅遊缺乏正確的認知還可能讓他們失去對生態旅遊的信心認為生態旅遊也是一種商業廣告的炒作。如此下去生態旅遊將無從發展。

無論生態旅遊多麼顯著的環境及社會——文化可持續性影響只有當經營生態旅遊活動的企業也能夠可持續發展時生態旅遊才能夠生存下來。本書所定義的生態旅遊產業是指那些直接與生態旅遊者相互作用的機構即從計劃階段到結束階段幫助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體驗的產業。這些生態旅遊產業的組成部分存在於客源的運輸機構與旅遊目的地由一系列較大的或較小的專業化經營幾或非專業化經營機構組成。

在我國直接參與生態旅遊活動過程的有以下幾個利益主體:一是參與生態旅遊活動的遊客:二是生態旅遊區所在的當地居民;三是生態旅遊區的管理部門;四是在生態旅遊區經營的企業針對生態旅遊者開發和經營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企業。瞭解每個利益主體的目的併合理劃分各個利益主題的權限和職責建立生態旅遊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協調和保障各方在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利益是我國生態旅遊實踐的關鍵所在。

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是對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企業戰略目標、承擔環境成本的常識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生態旅遊企業的開發、籌資、税收等方面政府應該給予響應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還可以出面爭取國際機構的援助。政府也可以採取更加有效的鼓勵投資政策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收益轉化為特許的經營權這樣形成開發和保護的來年搞好循環必將產生良好的外部作用。

大城市周邊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元通常具有客流量較大的特點為了發展生態旅遊一方面要解決旅遊者的可進入性問題如霧靈山xx年10月旅遊公路全線改造完成42公里的主要公路實現了高等計劃大大方便了遊客的進入。

我們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許多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產業化發展生態旅遊也上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到現在為止生態旅遊的產業化發展還不太成熟從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它的基本結構、主要經營團體等來平價器在整個旅遊產業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增加生態旅遊的專業化程度。

外界環境是影響生態旅遊經營和目的地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生態旅遊文化裏往往被草率地對待。儘管傳統的大眾旅遊通常被認為是這些外界環境因素之一但是考慮到兩種旅遊形式之間的集中和相互依賴性這種觀念要重新審查。娛樂性的打獵和釣魚可更清楚地定位於與生態旅遊具有正面和負面關係的外界環境儘管有些人挑釁似的主張這些活動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可被看作是生態旅遊形式。在主要部門內農業對生態旅遊的前景有主要影響。許多情況下農業倒退會給生態旅遊創造很多機會。在欠發達國家採伐對有潛力的生態旅遊環境也有廣泛的負面影響。相比之下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林業是普遍的而這對生態旅遊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非娛樂性的釣魚對生態旅遊的負面影響集中於鯨類的活動和發生在珊瑚礁附近對珊瑚的捕撈。採礦和非娛樂性的打獵和軍事是對當地生態旅遊潛力有影響的其它方面即使都市化和在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如澳大利亞也有影響。

我們認為生態旅遊的本質和核心應當是: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要以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旅遊開發者在投資和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旅遊目的地居民的就業和經濟利益;各級政府在倡導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同時必須強調可恥鬚髮站;旅遊目的地居民在享受到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增強保護意識防止以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殺雞取卵式的牟取經濟利益的短視行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欠發達地區實施生態旅遊的障礙因素分析》——李永寵)

我們的觀點:

隨着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自外界環境的制約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新鮮感於是便有不少在閒暇時間外出釣魚、打獵的現象。這可以理解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這樣的行為會破壞生態平衡然後反過來制約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當然外界環境對生態旅遊的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還林”會為生態旅遊創造機會農業倒退了生態旅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遊產業專業化的標誌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遊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遊產業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生態旅遊組織根據生態旅遊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地理區域它們能被劃分為國際的、國家的、次於國家的、地區的或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代表着世界上生態旅遊組織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審改旅遊組織的領導但是其資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員發展生態旅遊水平的差異意味着它主要只能從事各類信息的傳播和建立人們的生態意識等工作。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的定位更商業化它以業界視野為基礎並説明了這個國家生態旅遊發展相對成熟的狀態。

旅遊必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規劃、管理與實施即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環境上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並能體現社會公平。旅遊業必須認識並接受其對於保護以及正確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這要通過在有關原則與方針所允許的範圍內工作以取得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必須採取行動減少並在可能時消除旅遊對自然資源及其進程的消極影響。旅遊應該對維持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應該有計劃地對那些旅遊者頻繁出入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管理以便保持其價值並保護那些敏感的地區和物種同時還應致力於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地方社區有權保持和管理其文化傳統包括歷史和自然資源以保證旅遊不對其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對取得可持續旅遊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的發展首先要以環境的保護為基礎。而各組織協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討之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具有複雜性它需要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因此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組織應該注重這種多方面的協調各個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規劃和政策加強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某些特性如影響因素、時常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隨着活動類型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選擇用生態旅遊的觀點看來由於這些活動和環境具有獨特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觀鯨旅遊已經作為專業的生態旅遊形式而興起這種生態旅遊形式不僅包括鯨魚還包括其他類型的鯨類動物如海豚;需要在陸地或船上作被動觀察還要發生互動比如餵食和游泳。島嶼和其他大陸的空間分離很可能會孕育出大量的“海島因素”影響生態旅遊的發展。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種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強烈的地方感覺、臨近海岸生態系統和由此帶來的相關機會等等。極地環境是指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環境這種環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巖和苔原所覆蓋。南極洲是一個極其孤立的旅遊目的地類在那裏的直接活動僅僅限於科學考察和旅遊活動考察巡遊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方式。北極地區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在於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共存。由於土著居民正經歷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復興土著領地處於和生態旅遊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文化環境之中。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生態旅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觀看野象羣的活動。屆時可以入住設在大樹上的木屋——“觀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野象羣在旅館下的河中洗澡戲水的一幕或觀察野象羣在林中出沒覓食、漫遊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觀象長廊行走追隨野象羣的行蹤。觀象旅遊依山傍水與野象羣為鄰同百鳥做伴置身於森林之中沒有人羣的喧囂只有鳥鳴獸盹遊人住上一夜即會有千情萬感令人難以忘懷。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鞦韆供遊人使用還有家象的各種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保護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們的觀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生態旅遊也不例外。只是生態旅遊的這種特殊性體現於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而正因為這種環境的特殊性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才使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種特殊性(即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在生態旅遊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國西部的草地物種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氣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西部的開發也有促進的作用。

對全球生態旅遊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區的生態旅遊結構截然不同而且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生態旅遊強度也多變。澳大利亞在組織上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區新西蘭的生態旅遊業規模相當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區只有少數旅遊目的地發展了大規模的生態旅遊業。多樣的亞洲模式主要由政府的“良性循環開發”政策所決定。相比之下南亞和東北亞幾乎沒有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歐洲生態旅遊業的東西部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在西歐生態旅遊業常常在相對次生的環境中和其他類型的旅遊業結合或共存;隨着蘇聯的解體東歐的西部國家都轉向了西歐模式。在美洲美國擁有典型的生態旅遊業模式。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結合積極的省立政策對生態旅遊業的參與更加明顯許多政策的焦點集中在廣闊的北部曠野。南美洲地理上的孤立和負面的時常形象阻礙了其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但是仍然具有複雜的生態旅遊模式。非洲和中東地區是生態旅遊業最不發達的地區。

生態旅遊項目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力、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也可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創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巖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遊地的生物種類組成。(《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

我們的觀點:

全球各地的生態旅遊發展並不均衡這主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與社會條件也有一定的聯繫。比如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城市本來就有不錯的自然景觀因而生態旅遊的發展規模也較大;而非洲等地區本來在自然資源方面就比較缺乏加之社會也不夠穩定戰爭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所以幾乎不具備發展生態旅遊業的條件生態旅遊業在非洲當然就不發達了。但是要發展生態旅遊就要把握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規劃的時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把當地的特色展現給旅遊者。

隨着專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在生態旅遊方面大學生教育計劃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的需求這看起來對自然環境、基本的商業技能和道德規範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企業的期望和研究成果之間主要在研究技能方面還存在着距離使用這些技巧是有利於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的而對於從業者來説大學的研究成果依然是頗為費解的。為了縮短這種距離就要求生態旅遊學術研究要做到使用一種更為嚴格的研究標準積極主動地在自然科學和其他領域內開展研究。在構建一個研究議程時也應當和這些從業者商討。此外越來越多的生態旅遊畢業生進入了生態旅遊行業他們同時具有理解和開展研究性調查的能力。

教育是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倫理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生態旅遊本質內涵的關鍵。生態旅遊應當以教育作為其核心產品具體地説應當將“教育”與“環境”有效聯繫起來的“環境教育”作為其主導型的核心產品。青少年作為未來生態旅遊的規劃者、管理(請收藏好範文 網:)者、社區決策者和潛在的消費者在不久將來的生態旅遊實踐中將扮演主要角色。以青少年為主體進行市場培育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加大户外教學課時量並在户外教育中引進市場運作機制。比如以經營性的户外學校形式與學校合作開展環境教育並收取一定費用這將為生態旅遊地社區帶來收益又為學校解決户外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全體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這是對各方面都有利的做法。(《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我們的觀點: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給予生態旅遊的發展更多的關注。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爭取往更深的層次發展。當代的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翁除了具備專業知識還要有專業技能即要達到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境界要學為所用。只有越來越多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畢業生走入企業研究者與從業者的距離才會縮短才更有利於生態旅遊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總之生態旅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開發了就要協調協調了才能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世界自然基金會

04級 旅管4班

邵佳 陳彥辛 陳 晨

第三篇: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學讀書筆記幾則

經濟學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上的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假設都是似是而非的.隨着歷史學民俗學統計學的發展一個又一個假設被推翻.我們不禁要感歎經濟學的基礎發生了動搖.博蘭尼説土地勞力金錢都是虛構商品永遠不會徹底實現.歷史上從不存在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不存在一個獨立於社羣文化生活純粹以市場供求最大化物質慾望和利潤等邏輯來運作甚至能夠自我調節的經濟體.

1"以物易物與交易"等個人行為僅偶爾出現在原始社會.經濟學是最強調個人行為的不過人類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從來不是以單個人的身份出現的.馬克思對物物交換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階段割裂了開來.這樣的情況幾乎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2貿易並非出現在社區內部它是不同社羣之間的外部事物是從羣體之間的交易擴展到個人之間的交易.

3貿易並不依賴於市場它起源於單向的運送無論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場是所有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第一課但市場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市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古希臘市場功能主要是通過海盜等非和平手段實現的.

4市場存在與否並不是本質上的特徵地區性的市場並沒有擴張的趨勢.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國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納很高的最優分工水平時國際貿易就會產生.這不符合民俗學的實證研究.

5分工並非起源於貿易而是起源於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經濟的事實.斯密認為人類獨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換的傾向因為這對個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場範圍大小的限制.但在資本主義興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性別地理因素等原因勞動生產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錢並非是一項決定性的發明金錢存在與否並不必然造成經濟類型在本質上的差異.金錢並不是所有社會必然的產物很多發展到相當高程度的社會羣體排斥使用貨幣.

7中古時代鄉村與貿易無緣.城鎮與城鎮之間的貿易也從來不是公平的.貿易的差異是地方實力的體現.

8重商主義迫使國界之內的城鎮和省份的貿易更為自由並將自治市鎮的制度擴展到全國.重商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現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15世紀以前從來未曾有過國家保護政策.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是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在此之前並沒有很明確的國家概念更沒有對外封閉的國家保護政策.如日本中國.

10壟斷是資本主義的常態競爭是特殊和少見的.資本主義的成就是限制市場的產物.積累大量資本的能力依賴於創造壟斷的能力而每一次偉大的技術進步都為壟斷部門創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資本家總是試圖做一切事貿易生產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門他們才有望獲得壟斷優勢.只有二流的貨色才會去專攻一門才會是商人或工業家.(布羅代爾)

第四篇:公共經濟學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書名《公共經濟學》王雍君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課程剛剛開始的階段,我首先自學的教材是《公共經濟學》。原因是我們所研究的內容是公共管理學科範疇內的理論和應用,公共管理中一個重要的主體是公共部門,而公共部門的經濟作用則是公共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所以我要從公共管理的主體,即公共部門入手,開始我公共管理碩士的學習研究之旅。

通過公共經濟的學習,首先是要彌補一下理論的空缺。書中按照篇章系統地從公共經濟學基礎、國家和政府的經濟理論、公共財政理論以及經濟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講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論和專業知識。比如公共選擇理論、市場失靈的類別和範圍、帕累託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論和總需求、總供給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確的是,公共部門存在的理由。現代市場經濟是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相互作用的混合經濟,私人部門更多時候遵從市場規則,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門則基於公共利益極大化的原則,利用非市場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實施決策來支持和補充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來具體提供給民眾,這也就解釋了地方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包括國防、司法服務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園等則屬於準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在一定容量內可以平等受益。這讓我想到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高速公路小客車免費引來嚴重擁堵成為了新聞熱點,我想這就是政策將準公共物品改為了純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幣追逐良幣”的效應,低效益追求者將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資源,另外,我認為這個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市場的需求原理,也並沒有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卻進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預,最終導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癱瘓。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發點是社會效益,那麼就需要以結果為導向。高速公路這種資源在使用中,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資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並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門提供,私人部門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門可以承擔生產和管理責任,公共部門則承擔決策和融資責任。公共部門 1

和私人部門最大的區別在於: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權力。公共物品前面説過了,公共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政府預算,政策高於預算,預算約束政策,由此可見經濟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微觀控制個體供給,宏觀控制社會總需求。公共權力中最重要的是徵税權和公共支出的權力,正因為如此,政府的目標即為確保公共支出給公民和經濟帶來的好處和收益必須大於徵税給公民和經濟帶來的損失。但是,公共權力如果過大就會帶來尋租腐敗,進一步導致政府失靈。因此,必須營造適度政府,並加強其他方面的監督和制約。由此可見,公共部門存在有兩個理由:(1)是因為人們需要集體行動獲取合作收益,也就是互利。政府公共部門向民眾徵集資源並且使用這些資源為民眾服務,雙方從這種“交易”中各自獲取好處。(2)糾正市場失靈。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門是對於市場失靈有效的補充,即使再成熟的市場經濟也需要公共部門來糾正市場失靈,因為現代經濟是混合經濟。但是,政府幹預是以市場失靈為邊界的,市場失靈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不是一旦出現市場失靈就必須進行干預。

(二)其次要説的是公共經濟學相關的學科,瞭解了這些學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門的經濟學作用。

第一,微觀經濟學和邊際分析,本科時候學經濟學時,邊際分析就是一個重點,它反映的是資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資源時的社會邊際邊際成本,因為資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進行資源的最優定價。但是,很多資源的最優定價是比較難落實的,尤其是在中國目前這個體制尚未健全,市場經濟發展不到位的時代,定價會比較容易觸及到社會公正的問題,比如水資源的緊缺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緊迫性之間的衝突。公共經濟學的基礎假設借鑑了微觀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利他行為的背後還是利己,正如亞當〃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發揮的作用所説:引導人們的利己行為產生利他的效果。只不過這種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關於政府的行為假設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動和其他個人並無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此外還有一個假設就是資源的稀缺性假設,從而引出了經濟效率的概念,如何將資源用於相對價值較高的用途上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比如政府預算的優先用途。帕累託效率用以描述一個資源的最優配置,即除非損人,否則無法利他的狀態。沒有將資源配置到相對價值較高的用途上稱為缺乏經濟效率,但並不等於浪費,浪費是一種極端狀態。資源稀缺性假設告訴我們,一項政

策是否正確,不是要看其帶來的回報更要看它帶來的收益是否高於機會成本。

第二,宏觀經濟學與總量分析。主要涉及總需求、總供給和宏觀經濟政策。公共經濟學某種程度上理論更貼近宏觀經濟學,方法工具上借鑑微觀經濟學。

第三、總需求和總供給。總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觀、多短期,逆風向行事,而總供給管理政策多微觀、多長期,用以調節供給量,最終反映到gdp和gnp等數據指標上。

第四,乘數原理。此原理是宏觀經濟學的應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變動將以乘數方式影響gdp的更大變動。涉及的概念是邊際支出傾向和預算支出乘數,由此可以計算出追加一定數額的公共支出後,可以得到gdp的變動額。目前,我國居民邊際支出傾向偏低,導致了民眾消費依然疲軟,我國擴大內需的政策遠沒有達到目標,只能依靠政府投資和出口外需來拉動總需求。在公共政策上有兩點需要反省:一是收入差距導致民眾邊際支出傾向偏低,二是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轉嫁導致民眾邊際支出傾向偏低。因此,如何建立民眾的信心和對未來經濟的美好期許以提高邊際支出傾向是擴大內需的關鍵。

第五,產權與制度理論。交易成本是產權理論中的核心概念,現在社會的分工深化導致了交易成本不斷增大,公共經濟學就是要尋找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產權理論還十分強調激勵在經濟學中的作用,正因為產權的排他性和可轉讓性,使得產權可以從低生產效率者手中轉向高生產效率者手中,並且是人們追求更多的知識和更高的生產率,從而提高經濟水平。制度理論則是重點解決激勵機制的問題,它改變人們的“偏好次序”和“相對收益”來引導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六,博弈論。通過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論,引出了重複博弈論的“強均衡”概念,解釋在當今這個重複博弈的環境中,通過某些制約,是可以實現合作的,而且長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它還讓我們思考自身同對手之間的關係,認為這是在人類社會中頑強生存的第一步。博弈論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這與公共部門存在的經濟學理由不謀而合。

(三)公共部門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還有就是克服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包括微觀的和宏觀的兩方面。微觀的市場失靈包括:

公共物品、外部性、壟斷、信息不對稱以及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宏觀的市場失靈包括:失業、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等。比較值得一説的是外部性。外部性又稱外溢,指行為主體的行為活動施加於他人的、未予補償的和未經許可的損害或利益。當施加的是有利益時,為正外部性,私人的邊際收益小於社會的邊際收益,例如科學發發明造福社會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若個體行為所施加的是損害,則為負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邊際成本小於社會的邊際成本。個體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損害受到某種形式(如税收和補貼、自願協商、管制、收購一體化等)補償時,稱為外部性的內部化,這是解決由外部性導致低效率的傳統方法。許多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專門為負外部性所設,而專利制度專為正外部性活動所設。更多時候政府的干預更加有效率。另外區分壟斷和自然壟斷,壟斷是必須要禁止的,通過競爭取代壟斷。而自然壟斷是允許的,由於自然壟斷是由市場容量有限和規模經濟以及沉沒成本導致的。限制自然壟斷要麼會使廠商虧損停業要麼會使消費者蒙受更大的損失。產權理論認為,很多市場失靈實際上是產權制度的失靈、過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協調失靈導致的。比如高速公路擁堵就是免費政策導致排斥成本過高,受益人數量過於龐大,導致協調失靈的。

(四)政府幹預市場的理由除了市場失靈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除了壟斷、公共物品、外部性、失業和通貨膨脹,還有不完善的市場、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優(劣)效品。此外,還會由於消除貧困、保障權利、家長作風和承擔對後代的責任等理由進行必要的市場干預。然而不當的經濟干預會導致政策目標無法達成,還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公共部門活動的三個核心領域分別為:配置、穩定和分配。配置職能首先是提供公共產品,其次是糾正外部性,公共產品由於外溢程度的大範圍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為公益品和公害品。庇古方案是傳統的用税收和補貼的方式解決外部性,還可以利用科斯倡導的產權理論的中財產權配置和併購的方法解決,最後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為政府管制。穩定職能是宏觀層面的需求管理政策。分配職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標,糾正過大的收入差距,通過洛倫茨曲線和基尼係數來判定財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實證明不能只追求結果平等還要顧及機會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選擇是公共經濟學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公共物品的“搭便車”問題使得成本補償困難和偏好失真,只能通過

政治程序來實現公共物品的有效供應。公共選擇的基本任務就是揭示消費者最真實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過“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兩種方式。儘管阿羅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會層面上將個人偏好整合為社會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選舉機制仍舊是公眾表達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機制,其他所有機制只是補充而不可能取代它。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對選舉機制的很好補充,他認為如果有足夠多的轄區因而存在廣泛的選擇餘地時,那麼個人選擇遷移“以足投票”就是顯示真實偏好,民眾選擇合適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徵收的地方税收之間的一種精確組合,從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經由轄區間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場失靈。當然,伯蒂特假説存在着比較明顯侷限性。

(六)税收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權力,是政府保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關鍵。税收雖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權力,但是税收會對資源配置和人民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應,會引起公民的消費更傾向於低税或者無税的商品。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徵收總量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減少税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儘管税收都有相應的納税義務人,但是真正負擔税務的卻不一定是義務人本身,因為税務可以轉嫁,比如納税人可以通過提高價格將商品的銷售税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七)政府儘管有税收作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務利用公共收費反而效率更高。公共收費具有自動篩選功能,尤其針對準公共物品,如公路橋樑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將對該項公共服務需求並不強烈的公眾排除,將資源留給最需要它的人。政府只是對那些需求的彈性為零的公共服務提供免費政策,才是適當的,與此同時一般性税收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公共收費還可以為地方財政添磚加瓦,可以進一步顯示民眾對公共物品的偏好顯示,還可以矯正自然壟斷的低效率等。公共收費的制定需要依據服務成本,包括資本成本、運營成本和擁擠成本。

(八)公共權力中除了税收,還有一項重要的權力即為公共支出,在多數國家的gdp中佔有很大份額,同時關係到社會效益。瓦格納定理揭示了公共支出持續增長的現象,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增長拉動公共支出的增長,另外一種則認為官僚機構的行為模式導致公共支出增長。與第二種觀點相一致的理論是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官員也是普通人,也會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益之間權衡,並傾向於選擇令自身利益較高的公共支出方案。公共支出毫無疑問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它既是調節宏觀經濟的一個工具,通常而言是進行“逆風向行事”,又是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支持,只不過如何能達到公共支出的最佳水平,在公民偏好和税收水平之間達到平衡就是政府的決策水平問題了。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成本-收益分析作為決策的有力支撐,在考慮支出需要的同時顧及成本,在考慮支出總額的同時想想是否值得花錢。

(九)公共經濟學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內容就是政府管制。它是政府作用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公共部門發揮效用的方式之一。儘管理論上都認為市場失靈是政府管制發生的唯一理由,其實在很多方面也仍舊需要政府管制,總體而言就是在有效競爭的地方促進競爭,在不適合競爭的地方實施管制。通過直接調控的方式,告訴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效果直接,富有效率。但是,政府管制也會帶來問題,尋租就是管制帶來的最直接的詬病。比如徵税就會有逃税現象,這就為某些地下經濟提供了滋長的温牀。

以上是我認為公共經濟學中比較重要的一些理論內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除此之外,公共經濟學還涉及了很多經濟學、財政學內容,以這些學科中的原理為公共經濟學的研究提供支撐。因此,我還必須逐漸學習經濟學和公共財政學的內容作為補充,擴充知識量,這樣才能有更廣闊視野和更活躍的思路。有什麼不妥之處,請老師指正!謝謝!

第五篇:西方經濟學讀書筆記

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它是15世紀西方經濟學產生,18世紀西方經濟學建產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説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流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説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讚美價格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分類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稀缺性假設、利己主義假設、理性假設。

宏觀經濟學 -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與實驗

觀察與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開始,其中,“觀察”是指在不進行人為干預的前提下,將實際發生的經濟現象及其過程客觀地記錄下來。“實驗”則是在某種人工控制條件下,小範圍模擬現實經濟現象,並據此對現實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推斷。

一般來説,經濟現象是不可逆的隨機過程,因此,經濟學研究只宜使用觀察法,而不宜使用實驗法。例如,一個農民率先栽種蘋果發了財,於

是推而廣之,號召廣大農民羣起效仿,結果並不會使所有農民都發財,而是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大家都賠錢。不過,有時候經濟學家也進行實驗。例如,一個農民率先栽種蘋果發了財,於是在周圍局部範圍內推廣,結果許多農民都跟着富了起來。奧妙在於,一個較小的局部範圍內,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比較相似,外部大環境相對穩定,從而經濟過程的可重複性比較大。

2. 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

所謂規範經濟學,是首先確立一個倫理價值判斷標準,然後據此評價經濟活動的結果是否符合標準,研究經濟活動怎樣才能達到所確立的標準,最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簡言之,也就是回答“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問題。

所謂實證經濟學,是試圖摒棄一切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現象各變量之間客觀存在的相互聯繫和規律,分析、預測各種經濟行為可能帶來的各種後果,據此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議。它要回答的是“是什麼,不是什麼”的問題。

目前,西方經濟學家一般傾向於實證經濟學方法,但並不完全排除規範經濟學,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他們擁護資本主義制度。

3.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經濟變量的運動總是趨向於均衡狀態,據此研究經濟現象如何達到均衡。如西方經濟學均衡價格理論,就是假定商品價格總有成為均衡價格的趨勢,然後用“價格調節供求,供求影響價格”這一市場機制來闡明均衡價格是怎樣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變量並不一定趨向於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據此研究非均衡條件下,各種經濟變量的變化和運動規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為“短邊法則”:即經濟變量的數值取決於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價格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並不一定會成為均衡價格,在多數情況下,商品不是供過於求,就是供不應求,只有偶爾情況下,才會實現供求均衡,達到均衡價格。當商品供過於求的時候,其價格由需求來決定,即所謂“買方市場”;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由供給決定,即所謂“賣方市場”。

目前西方經濟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系統內部結構是相當鬆散的,並且經常處於變動中,包括各因素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也都在不停地變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視。

4.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以某些經濟變量為自變量(不是以時間為自變量),研究作為函數的另一些經濟變量隨自變量的經濟變量取值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它是一種組合選擇分析,其中自變量與函數的不同取值之間是一種並列關係,不存在時間先後順序和前後演替關係。這種分析體現的是機械論思維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變,只有一種或幾種可變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變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並把這種影響看作是某種鐵定不變的精確關係。

如以需求定理為例,假定其它條件都不變,只有價格與商品需求量在變化,其中價格為自變量,商品需求量為函數。一般的規律是,當商品價格比較高時,商品需求量就比較少;當商品價格比較低時,商品需求量就比較大。這就屬於靜態分析。

動態分析則是以時間為自變量,研究各種經濟變量,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這是一種過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變量狀態之間是一種生長生成、演替進化關係,有一定的時間順序和前因後果關係。這裏體現的是系統論和隨機概率論思維方式,它將各種相關因素看作一個系統整體,考慮這些相關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它們各自以及它們共同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並認為這種影響並非鐵定不變,而呈一種概率關係。例如,仍以價格和需求量的關係來講,若用動態分析,就是首先蒐集若干時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銷售量)數據,建立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時間序列,從中可以看出商品價格與商品需求量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軌跡,然後進一步進行統計相關分析,看商品價格的變化與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是否存在相關關係,最後再通過迴歸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與商品價格之間的函數關係。結果可能使人大吃一驚:當商品價格較高時,商品需求量也較高,當商品價格較低時,商品需求量也較低,二者呈同方向變化,民

間俗語稱之為“買漲不買跌”,與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那麼,我們應該相信哪個結論呢?其實,這兩個結論都沒有錯,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結論也不同罷了。

目前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普遍採用靜態分析方法。如西方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以及凱恩斯關於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靜態分析方法的傑作。

5.邊際分析

邊際分析,目前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普遍應用的基本方法,其要點是把經濟變量之間的關係看作一種函數關係,研究“自變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數的增量”的變化,其目的是要確定一個最佳的自變量值和函數值。例如,在小麥地裏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產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樣也可能使麥苗致病,甚至可能將麥苗“燒死”,導致產量下降。那麼,施多少化肥才合適呢?這就需要進行試驗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將一塊試驗田分成若干試驗小區,各試驗小區其它條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別從少到多,逐漸增加,然後觀察比較各試驗小區間小麥產量的變化,看一看隨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麥產量的增加呈什麼規律,最後確定一個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麥產量,這就是邊際分析。

邊際分析方法是貫穿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邊際產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概念,宏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概念,以及與其相聯繫的一系列“邊際”原理,都體現了邊際分析方法。

注意:邊際分析只適用於存在極值的函數關係。如函數單調遞減,或單調遞增,或呈正比例關係,等,就不適用邊際分析。

6.環境分析

環境分析,其中,“環境”被定義為一個事物從中產生並影響這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所有周圍因素的綜合體。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環境的產物,其物質和能量都來自其賴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從而事物的發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周圍環境因素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事物的發

展變化説到底無非都是事物內部的能量和物質在發生變化。這就是“環境決定論”的基本觀點。據此,一個事物只有聯繫它所處的環境,才能得到科學的説明。如1970年代末以來,中國實行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這一政策的正確性,從理論上來講就是環境決定論的體現。再打個比方來講,好比一顆雞蛋,單獨拿來,無論怎樣顛來倒去地觀察和測試,都搞不清它的來歷。但只要抓一隻母雞過來,一切便輕而易舉,迎刃而解:雞蛋是母雞生的。

在現代市場經濟狀態下,隨着世界各國日益加速開放融合,傳統內因論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我們應當及時更新觀念,代之以全新的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才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實際的、對外開放的哲學理論。

7.系統分析

1920年代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

2)提出“機體生物學”,強調生命現象不能用機械論觀點來揭示其規律,只能把它看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加以考察。舉例來講,一台拖拉機由許許多多個零件組成,每個零件都可以拆下來,拆下來之後,每個零件還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零件,這些零件重新組裝起來,還是一台完整的拖拉機,這樣“部分可以脱離整體單獨存在”就是機械論的觀點。顯然,這種機械論的觀點是不能適用於生命現象的,有一個經典的説法是,一隻手被砍下來,雖然仍然叫做“手”,但實際上作為一隻手的生命機能已經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説,部分不能脱離整體單獨存在,這就是系統論的觀點。一定的系統結構能夠提高系統能量的有效係數,從而使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內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這就是著名的“系統效應”,也即俗話所謂“1+1>2”。

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中應用系統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系統結構觀點”,要看到事物內部各因素之間以及事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聯繫,並形成一定的結構,共同影響事物的發展變化。

8..歷史分析

歷史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者經常提及的一個基本方法,西方學術界也有人提倡。但到底什麼是歷史方法,看法並不一致。

例如,在評價原始農業生產水平時,人們常常講:“原始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這就是一種非歷史的觀點,它實際上是以現代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作為標準,來判斷原始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嚴格來講,二者沒有可比性。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原始農業在它所處的歷史時期,相對於採集、狩獵來講,是一種最先進的生產方式。

9.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廣泛應用的一個方法,並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經濟學分支,即計量經濟學(又稱“經濟計量學”)這個詞是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於1926年模仿“biometrics”一詞創造的,他在1933年寫道:“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這三種觀點對真正瞭解現代經濟生活中數量關係來説,每一種觀點都是一種必要的但本身並非充分的條件,把這三者結合起來,才是強有力的研究方法。正是這種結合構成了計量經濟學”。

10..複雜形式邏輯

對於經濟學來講,它所研究的經濟現象是一種隨機概率過程,並不存在精確的一一對應關係。因此,需要在經濟學研究中引入“複雜形式邏輯”的概念。通俗地講,就是多因多果,有主有次,概然對應。

總之,原因與結果之間是一種概然關係,而不是一種絕對的必然關係;而各個具體原因之間,則同屬於一個系統,具有一定的有機聯繫,並形成一定的結構。

西方經濟學與我國

西方經濟學具有雙重性質,即:它宣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它又是市場經濟運行的總結。換言之,在整個理論體系上或整體傾向性上,我們應對西方經濟學持否定態度,而在它的部分的概念,論點和方法上,還要看到它的值得借鑑的地方。

在應用西方經濟學時應加以考慮我國國情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