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書筆記原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9.81K

第一篇:讀書筆記的原則

讀書筆記原則

讀書筆記的原則

讀書筆記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特點,便也有它必須遵守的共同的原則,這些原則也是對讀書筆記的總的要求。

一:理解內容是前提

在作讀書筆記之前,先要對讀物的內容有個真正的理解,心中明確哪些該記,哪些不該記,哪些應該詳記,哪些需要簡單記。這樣進行選擇後,記錄的就應該是原文中的精華部分和關鍵問題。

總之,做讀書筆記,先要理解內容,再寫讀書筆記。

二:格式明確,符號統一

目前來説,讀書筆記的做法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可以由讀者自己來規定,但必須做到格式明確,符號統一。

記載的內容要有條有理,不能不分主次,密密麻麻寫成一大片。要格式清楚、明確。一般來説,重要的論點、論據、事實、數字、公式等應各佔一行;關鍵詞和非關鍵詞可以採用不同的字體、不同的色筆;相同的問題應儘量分段;不同的問題之間要空若干行等等。

在做筆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符號,這些符號自己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前後要一致,保證日後能夠順利地辨認。

三:簡明易讀

寫讀書筆記要求簡明扼要,抓住問題,無關緊要的詞句省略掉,便於日後的使用。寫筆記要便於自己閲讀,就是説,可以使用一些縮寫體。但要注意使用的縮寫體必須是那些自己相當熟悉的。這樣做的筆記即自己清楚,又相當完整。

四:註明時間和出處

作讀書筆記時,要寫明筆記的時間,日後把不同時期的筆記做一比較,會有收效。除去寫明筆記的時間之外,還要註明所記錄資料的出處,目的是便於日後查找、核對。 五:要分類

讀書筆記的分類,就是將讀書筆記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把相同的集中在一處,把不同的區分開來。

(1) 以筆記的內容為主,必要時再按時間、出處、筆記形式分類。

(2) 按筆記學科屬性分類。

(3) 按專題研究的問題分類。

六:經常複習

通過經常複習筆記可以不斷理解,消化所讀到的知識,提高閲讀水平。

七: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堅持寫讀書筆記,做到持之以恆,養成習慣,必須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不能憑興趣出發,高興就寫,不高興就不寫。要想長期地堅持下來,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充分認識寫讀書筆記的意義,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寫讀書筆記,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2) 把讀書筆記作為讀書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列入其中,嚴格執行。

(3) 經常檢查自己的讀書筆記,看哪些筆記對自己的幫助大,哪些對學習有益,哪些做得還不夠,以提高寫讀書筆記的興趣,促進寫讀書筆記習慣的形成。

本篇文章來源於 「學習啦」 原文鏈接地址:

第二篇:《教學中的直觀原則》讀書筆記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説:“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開端當然不僅止在學習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覺事物的本身。”教學的直觀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個進步,但一開始只是停留在感覺論、經驗論的水平上,隨着教學實踐不斷豐富,心理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產生,人們才逐步對這一原則有了全面的解釋,使它得到正確的運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直觀之所以必要,是由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學生特別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經驗,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義的毛病;還由於青少年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沿着由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向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的趨勢發展,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教學富於直觀性,有助於解決名詞術語脱離事物、抽象概念脱離具體形象、理解脱離感知等矛盾。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直觀材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提供真實的事物本身,運用經過精心設計、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擬物、代替物和象徵物,例如標本、模型、圖片、圖畫、圖表;在特定條件下由教師用形象化口頭語言描繪,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喚起和改造學生已有的表象,等等。這些直觀材料和方法,要按照當前的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直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形成學生的生動表象並藉以形成概念,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師採用直觀教學的原則,要跟運用語言講解和啟發思考結合起來。教學中詞和直觀的相互作用幾種結合形式:教師用語言來指導學生觀察;口頭解説提供學生不能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通過語言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直觀被用來作為例證。貫徹直觀原則,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們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0 世紀以來,由於廣播、幻燈、電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應用,使直觀對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侷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為直觀教學原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的前景。

第三篇:《啟發式教學的幾個原則》讀書筆記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性原則反映和要求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之間的關係。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增強學習目的和動機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②開發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③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④堅持教學明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1、熟悉性原則。

作為啟發的材料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感知過的而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的,否則將會啟而不發。因此在講解新知識、新問題之前要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這樣就可啟發學生運用舊知識對新課題進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一層一層地揭示矛盾,最後達到問題的解決。

2、準確性原則。

啟發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處。關鍵就是突破難點到達重點的知識點,要害是指學生思路受阻的地方。這兩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時性原則。

要做到啟發時,就要創設“憤、悱”的情境,就是説以一系列的啟發過程,把學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緊張而又活潑的境界。當這個境界形成以後,教師抓住本質、關鍵,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學中應儘量避免超前啟發和推遲啟發。

4、思維性原則。

啟發的目的在於啟動思維,思維來自問題,更來自對矛盾的分析。因此,啟發式教學十分重視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轉化過程的教學,這裏特別要揭示教材內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轉化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啟發因素,這個過程的本身也是一種思維過程。

第四篇:《十二項效率原則》的讀書筆記

《十二項效率原則》的讀書筆記

一、作者簡介

哈林頓·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科學管理”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於一位長老會牧師的家庭,自幼便受到了基督教新教儉樸美德的薰陶,在德國和意大利長大,並在慕尼黑的皇家工業學院獲得工程學學位。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大學教授後,以工程師和測量師的身份進入商界。 作為美國政府的承包商,他承擔了多次重要的測量工作,包括為美國國防部測量到阿拉斯加和亞洲的海底電纜線,以及後來對西海岸煤礦的測量。

埃默森步入工業界,開始是專門為伯林頓鐵路公司經理解決問題的代表,後來他又成為處於嚴重停工狀況的聖菲鐵路公司的顧問,僅僅通過三年時間,埃默森就居復了正常的勞資關係,降低25%的開支,並使該公司每年節約150萬美元的資金。在重新組織聖菲鐵路的項目中,埃默森為該鐵路節省了高達125萬美元的運作成本,他從此變得非常出名並受人尊重。1910年,他在州際商務委員會為反對美國東北部鐵路公司提高貨運費作證時,聲稱鐵路公司只要採用泰羅的“科學管理”的方法,每天就可以節省100萬美元。他的這席話,震動了美國的工商業界,對“科學管理”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12年,他發表了《十二個效率原則》一書,積極宣傳效率觀念,成為管理思想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1921年,他成為胡佛總統的工業廢物治理委員會成員。埃默森被管理界和企業界公認為效率研究的鼻祖和傳播效率主義的先驅。

由於埃默森和泰羅是同時期的人,並且從1903年起他們之間就建立了通信聯繫,又由於埃默森在聽證會上為“科學管理”作了證,所以後人一般將埃默森視為是泰羅的追隨者。然而,埃默森的研究工作在實際上與泰羅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他對“科學管理”的貢獻絕大多數都是獨立完成的。儘管在某種程度上被泰羅所遮蓋。即使如此,埃默森仍在管理髮展史上享有盛名。他的效率觀念,他的有關直線—參謀組織的思想,以及他的激勵制度,與泰羅相比,更為完善和富有特色;他改進了泰羅的效率主張,摒棄了泰羅的職能工長制和刺激性工資的計劃,並且在東部鐵路公司運費的聽證會上使科學管理運動獲得了全國的承認;他幫助建立了效率協會,創立了諮詢管理工程師協會,並試圖通過他的同事,把更多的倫理習慣應用到管理諮詢中來;他的諮詢公司至今仍在營業。埃默森是西方管理

學界所公認的傳播效率主義的一位先驅者。

二、不得不提到的直線—參謀型組織

在埃默森的著作 《效率是經營和工資的基礎》一書中,他對泰羅的職能工長制提出了批評。他認為,泰羅提出的參謀人員掌握專門知識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在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方法上,則是不可取的。他比喻説,在軍事努力中,各個問題都必不可少的需由一些單獨的參謀專家來進行周密的研究,而這些專家的共同智慧將通過最高的總參謀向司令員提出建議。埃默森的這一構想是他關於直線—參謀組織理論的基礎。他看到了直線組織由於和無人協助而存在着的嚴重缺陷,努力想反映上述的參謀原則應用到工業活動中,以便使直線組織和參謀組織能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並使直線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隨時都能從參謀的知識那裏得到裨益。他認為,每一個公司都 要設一位“參謀長”,下設四個主要的次參謀小組,其一負責處理有關人、計劃、指導和建議的工作,其二是對結構、機器、工具和其他設備提出意見,共三是負責管理物資方面的工作,包括對物資的採購、保管、發放和經銷工作提出意見,其四是有關標準、記錄和會計方面的。這樣,各級直接組織都可以聽到參謀的意見,而參謀人員則不必去完成具體工作,而是制定標準和確定目標,以保證直線組織可以更有效地工作。工廠的各個參謀職能的管理人員應向上一級相對應的參謀機構彙報工作(圖中用虛線標出),而生產工長工作中的專門性工作則分配給相應的參謀專家去做。這樣,埃默森和泰羅之間的意見便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埃默森不是設立如同泰羅設想那樣的八個職能工長,使每個工人同時接受八個職能工長的指揮,而是讓直線組織在參謀人員的計劃和建議的基礎上去進行監督和行使權力。這一改變使直線人員既保持了擁有專門知識的長處,又維護了統一指揮的原則,排除了使指揮鏈系發生斷裂的短處。

三、關於《十二項效率原則》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九個章節,分條陳述了作者發現的效率的12項原則。第一部分主要是效率實行的前提,包括組織原則的重要性、組織類型和一個組織所必須的十分明確的理想(即第一項原則)。第二部分是關於紀律、分配和標準化條件。而第三部分則是標準化操作、效率的回報以及生產線和員工。

在本書中,埃默森詳細地闡明瞭他所認為的關於效率的十二項原則。

(1)要有明確的“理想”,即要有十分明確的目標。參加組織的人必須對理想有一致

的看法,並且齊心協和來實現它。埃默森沒有采用現代管理理論中常用的“目標”一詞,但其含義基本上同目標是一樣的。他認為,使組成成員理解和承擔共同的目標,可以減少組織內部的衝突、模糊不清、變化無常和失去目的等問題。

(2)第二個原則是“常識”,即經常要求管理人員考察各種問題和它們相互間的關係,豐富專門知識,主動徵求各種建議。

(3)選擇“有能力的顧問”,建立一支有能力的參謀隊伍,採取集體決定的方式,以便進行充分的協商和生產有效的影響。

(4)要有紀律。這是達到其他十一個原則的基礎,為服從和遵守組織規章提供了依據,使組成成為一個系統而根除無政府狀態。

(5)“待人公平”,要公正處理各項事務。要做到這一點,管理人員必須具有同情心、思考能力和公正廉明的精神,即取決於管理人員在對待工人的所有活動中建立公平和平等的制度的能力。這不是一種恩賜或利他主義的關係,而是一種互利的關係。

(6)“記錄”,即對各項工作要有可靠的、及時的、準確的和持久的原始記錄。

(7)實行有效調度, 即對生產進行統一安排和控制,使部門的工作服從整體的要求,以求圓滿、迅速地完成任務。

(8)制定標準和進度表,以確定標準的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和工作秩序。

(9)創造“標準化的條件”,即使工作環境標準化,以減少人力與金錢的浪費

(10)確定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11)制定標準作法的書面説明書,對操作動作用書面形式進行正確的指導。

(12)對高效率生產的工作實行“效率報酬”(激勵計劃),即對所有降低成本、改進質量、增加產量、節約時間的,均給以適當的報酬。這十二個原則都是埃默森根據他當顧問時的經驗來充分加以説明的,是對他的制度所作的詳盡的説明。

概括地講,埃默森的這十二個原則,前五個是關於人員關係的,後七個是關於方法、體系和系統的。這些原則不是孤立的,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體系的基礎。而所有的這十二個原則又是以直線—參謀形式的組織為基礎的。

埃默森與他的十二條效率原則相配合,創造了一種按工人的工作效率的高低確定是否給予獎金和獎金高低的工資制度。這種工資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對生產

的各個方面,用科學的方法來確定是否給予獎金和給予獎金的數額。

工人所得的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工作效率在66.7%以下者,工人所得=實際工作時間×標準工資率;工作效率在66.7%以上至100%以下者, 工人所得=實際工作時間×標準工資率×(1+20%);效率若超過100%,工人除了20%的獎金之外,還將獲得他所節約的那部分時間的報酬,例如,效率達到100%時,每1美元的工資可得20美分的獎金,效率達到120%時,每1美元的工資的獎金為40美分,效率為140%時,每1美元的獎金則為60美分,即等於20美分的獎金加上由於工作效率提高40%後另外又獲得的40美分。這一制度的特點是,保障能力較差、工作效率較低的工人的基本工資;獎金率隨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逐漸提高,工人不斷努力提高效率。但由於這種方法比較複雜,工人不易瞭解,需要增加管理費用,所以後來應用的並不十分廣泛。

四、小結

概括起來看,前5個原則是關於人員關係的,後7個原則是關於方法體制和系統的。這些原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相互配合形成建立管理體系的基礎。這每一個原則都是以埃默森做顧問時取得的經驗中的許多實例來充分加以説明的,而且也是對他的制度作出的詳盡的説明。

政管學院 0903班張茜

030903041

第五篇:《啟發式教學的幾個原則》讀書筆記

《啟發式教學的幾個原則》讀書筆記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性原則反映和要求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之間的關係。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增強學習目的和動機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②開發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③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④堅持教學明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1、熟悉性原則。

作為啟發的材料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感知過的而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的,否則將會啟而不發。因此在講解新知識、新問題之前要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這樣就可啟發學生運用舊知識對新課題進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一層一層地揭示矛盾,最後達到問題的解決。

2、準確性原則。

啟發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處。關鍵就是突破難點到達重點的知識點,要害是指學生思路受阻的地方。這兩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時性原則。

要做到啟發時,就要創設“憤、悱”的情境,就是説以一系列的啟發過程,把學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緊張而又活潑的境界。當這個境界形成以後,教師抓住本質、關鍵,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學中應儘量避免超前啟發和推遲啟發。

4、思維性原則。

啟發的目的在於啟動思維,思維來自問題,更來自對矛盾的分析。因此,啟發式教學十分重視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轉化過程的教學,這裏特別要揭

示教材內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轉化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啟發因素,這個過程的本身也是一種思維過程。

Tags: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