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多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一部小説,他以魔幻現實主義的筆法寫出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馬貢百年的歷史我定位它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讀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説,當然了,這部鉅著也被後人譽為“魔幻小説界璀璨的明珠”。

首先,這部作品的題目首先給讀者以深遠的思索,其次,它還體現了哥倫比亞人民的現實而又充滿創新的生活。

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説情節曲折起伏,稍稍令人迷惘。小説主人公佈恩迪亞上校出生於小城馬貢裏的一個貴族家庭。這個家族先後由衰轉盛,由盛轉衰的百年興衰史,一百年的時光輪轉,又回到了從前。故事情節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給人以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思索。這部作品還這本書以很大篇幅地把政客們的虛偽,統治階級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不過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説,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一部家族的興衰歷史,可能不只是反應區區一個家族,還可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乃至於整個人類社會。作者以小見大,對人類的發展和前途的擔憂和希望在筆尖如同潛龍遊走一般隱藏在字間行間。固然,是需要讀者用心去讀才能領悟和發現的。細細地品讀,你會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無限的智慧結晶。

讀完《百年孤獨》,我感慨萬千,可能並不能全部用文字展現出來,所以,希望大家和我,用心去交流和溝通。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二

所以這本書是講了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故事,歷經了七代人,“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隨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完完整整的七代人,一個不落,在這本小説裏交代了開始,也都有結局。故事在最後結束了,沒有任何在世上的延續 。也是一種悲哀。

在中國,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看得很重要,跟“孝”直接掛鈎。而這七代人,風風火火,有的子孫是傳世英雄,有的子孫被當做瘋子傻子,各有所命。最偉大的還是那位母親,烏爾拉蘇,一直勤勤懇懇養育子女,期望家族的子孫可以有所成,只是希望全部落了空,似乎沒一個真正她認為有出息有作為的子孫。

家族遺傳,不得不説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命運可能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這個家族從第一代人起,就籠罩着一層孤獨的氣氛,後面的六代也終沒能擺脱,從家族中的每個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孤獨的基因在暗中作祟,而且在人們失意時更加肆意妄為。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嗎?不能肯定。但是一個家庭中,如果父親母親都表現出孤獨的一面,兒孫難免受到影響,更容易感受到孤獨。一個家庭的氣氛對兒孫的成長至關重要。

戰爭,有時候可以改變一個人。又因為男人和戰爭走得更近,女人相對遠離,所以戰爭對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男人,改變很大,甚至直接顛覆人生。歷史上曾經有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是歷史書中的一個名詞,比如“甲午中日戰爭”,甚至有的戰爭因為規模小而直接被人們遺忘。但是,每一場戰爭,無論大小,不管死傷,都荼毒了多少男人的靈魂,改變了多少男人的人生軌跡,更牽扯到了多少的家庭!所以,無論打着什麼旗號的戰爭,即使是為了和平、為了什麼人類的共同利益、為了保護人權,統統都不是好的,對人類來説,都只能稱作是災難,而不可能是救贖! 能和平談判解決,就不要訴諸武力戰爭!

這本書,好像一直被看做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最近看的一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大概也被看作是一本偉大的書,畢竟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啊!所以,這兩本書這三天看完了,在思考什麼樣的書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書呢?

這兩本書,其實很相似,都是描述了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的故事,也同時間接地展現了近百年的歷史變遷。這就是偉大之處嗎?刻畫出了一羣生動的人物形象,每個人有自己的語言風格、性格偏好以及自己的故事,同時每個人與他人又有銜接,人與人的銜接又勾出了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風俗文化。從一個人的點,到幾個人的線,再到一個時代的面,融為一體。應該是挺不容易的,可能是因為看的爛書太少,所以不能覺出這種勾勒描繪之不易和偉大?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三

讀這本書可以説是一個巧合,在舊書店裏不經意看到了,剛好老闆便宜賣給我了,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今年早些去世,使得這本曾經就很火的書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學校的圖書館也一直借不到,原本還想不跟風,誰叫我是一顆孤獨的心靈呢,計劃等過幾年再來拜讀此書的,這買回來的就忍不住要讀了,讀了更是收不住了,這本書我也是花了很快的時間給讀完了。

“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

這句話是小説最後出現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開啟了家族的輝煌史的第一頁,但最後也如他的好朋友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寫下的那樣,被綁在樹上。

家族的最後一個人,奧雷里亞諾,由於布恩迪亞家族在給小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喜歡用長輩的名字以表達緬甸之情,但這離奇的家族有時會在某個午後走來某個人的身影,而該人在幾年前由於失蹤被家人以為早已死掉了的人,可以説我對小説的人物名字還是挺亂的,但是這不影響我繼續閲讀此書,或者説這些並不重要,不過我記得,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一個人,就是叫奧雷里亞諾,翻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很早就留下來的預言,也證實了該預言。

該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 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讓人入勝。

讀開始讀的時候,我想不就是説了故事嘛,跟書名有什麼關係呢,好像一點都不沾邊的,當故事發展到第一代家族落幕的時候,我明白了,百年孤獨,這是如此的貼合。

布恩迪亞家族,家庭人數並不少,繁衍的能力挺強,家族的生命力也很旺盛,但是他們每個個體都是孤獨的,整個家族也是孤獨的。

這本書,如果你是兩年前給我的,我肯定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感受,如果是兩年後再給我看,我想,也是和現在不一樣的感受吧,剛好就是現在,就像釀酒一樣,味道剛剛好。

與她相識兩年多快三年了,遇到她前是孤獨的,今後的我,還不知道會不會孤獨,不過我確定的是,現在的我是孤獨的,像是汪峯的那首《美麗世界的孤兒》,大聲的吶喊,可是沒有人迴應,曾經那顆把我的全部緊緊包圍的心也已不在,晚上一個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感覺自己是那麼的空虛,自己的喜怒哀樂,無人來分享也無人來分擔,無人來感受也無人來慰問。

我一直挺反感説自己是孤獨的人,因為標榜自己是孤獨的,説明他並沒有孤獨到他的骨子裏,只是身心的孤單,然後説出來讓這個世界來給予他安慰,可是世界又有幾個人聽到他的聲音呢,真正孤獨的人,他已經忘卻了還有孤獨這回事。

如果從這方面説的話,我應該是不孤獨的,畢竟身邊還是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的,還有關心我的家人,最重要的是,自己還有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獨,這不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的看法相違背了嗎,突然我有點不懂的我自己了,其實我用理性思維來想自己,意識到現在的我,有時還是可以給予她一些小小的安慰,她有時也給我一點點的驚喜,這就已經比別人幸福多的多了,我還能有什麼不知足的呢,我説我自己孤獨,其實我不是想説給世界聽,我只想你聽見,想讓你知道,到我又知道這樣太自私了,又希望你沒有聽見,矛盾的心理,一個矛盾的人。

從我自身的角度,該小説也讓我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愛,如何做一個懂得愛別人和被愛的人。

從小出生在農村,父母也是傳統的農村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給我們兄弟倆的愛是那麼害羞,以至於我們沒有感受到,我知道父母一直以來都很關心我們,他們的辛勤農作也是為了我們能過上好日子,可是我竟不記得我在家裏有慶祝我生日快樂這麼一回事,我沒有一次在父親節或者母親節的時候對他們説一聲節日快樂。這本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人是孤獨的,孤獨盤桓在百年的家族上,第一個人被綁在了樹上,這些種種跡象,如若他們能多付出一些愛,來關心他們身邊的親人,情況會不會就好了很多呢?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家族觀念,可是但又對每天都在身邊的親人若是無睹,經常發生着矛盾,他們要是能更加包容,對身邊的人給予更多的愛,懂得如何怎樣去愛別人,懂的在被愛的時候知道分寸,我相信布恩迪亞家族會更加悠久而不是隻有百年。我越來越覺得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每每總是攝取更多的愛,可是卻不懂的去愛別人,現在回頭看看,她是那麼懂得關心我,可是我呢,我有為她做個什麼嗎,我知道我心裏愛她,可是我卻不懂的如何去表達這份愛意,不懂如何去愛,連買個禮物都不懂,還要問她想要什麼,這也難怪我失去了她,活該。

身邊的好朋友也是如此,每次別人都那麼關心我,可是我卻不懂的去回報,哪怕是他們給予我的萬分之一,導致朋友也是越交越少,一個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齡,卻發現朋友是那麼的少,而且心態還是如小孩一般,一張突顯衰老的面孔,包裹的卻是一顆幼稚、未成熟的心智,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 篇四

印象最深刻的兩本書:《百年孤獨》、《雨季不再來》:今天的卡夫卡在中國和西方都已經成為傳奇式的人物了。他生前的默默無聞與當今的巨大聲譽形成了鮮明對比,各種矛盾構成了他普通但卻不平凡的一生。在他平和、樂觀的外表下,隱藏着的是令人震驚的痛苦和孤獨感。一系列優秀的短篇小説油然而生,《變形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變形記》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長年累月到處奔波,努力賺錢養活家人。但在一個普通的早晨,它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一系列的不當使他最終在親人的威脅與厭惡中悄然死去。因為他成了家庭中的醜聞和親人們的累贅,因為他的突然“異化”,致使整個家庭對他頓無好感,最終決定放棄他,任他自生自滅。父母和妹妹最終在自食其力的情況下,又開始了他們認為的“完美新生活”,就像他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初讀《變形記》,覺得晦澀和神祕,抓不到卡夫卡想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可當深入去探究這篇作品及其時代背景還有作者的寫作風格時,才真正體會到這篇短小精悍的小説所體現出的哲學思想和批判主義。

主人公格雷高爾的“異化”涉及到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到人的孤獨而獨特的存在以及對被理解的深切渴望。在小説中,格雷高爾一度遭到家人的誤解,而且他的“真實形象”一再讓人們驚恐並被拒之門外。在這些讀起來辛酸的文字下面,潛伏着的是卡夫卡對於“絕對孤獨”的體驗和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所缺乏的痛苦。這種“孤獨感”並非是缺乏寬容和温暖的親情這樣的普通情感,而是一種超脱現實、追求哲學思考的獨特感受。這種“孤獨感”普遍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只是沒有明顯表現出來。也許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經歷會使我們一剎那之間領悟到其中的哲學內涵,將自己的感受織入這張隱形卻真實存在的網中。

靜靜地品味,一剎那世界寂靜,生命止息,我和我的孤獨,徜徉在會飛的天空。那些本身的生活面目剎那間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孤獨,正如我來過一樣那般親切。我生命的軌跡織入渺茫曠遠的孤獨長河中,書寫着這個世界的盲點。

我和我的孤獨,愈演愈烈的沉痛。荒蕪遼遠的季節,是我最後的歸宿。安上誰給的墳墓,祭奠這孤獨不安的靈魂,跨過時間長河的流逝,留下我們永恆不變的信仰與敬愛!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五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説,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藴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鋭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衞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着。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 篇六

真正的愛情,總要經歷過後才能發現,此時的人類開始了愛情的豐收,像洪水後大地的豐收。

奧雷里亞諾的妻子小雷梅黛絲成為了阿瑪蘭妲和麗貝卡爭鬥的犧牲品,雖沒有令丈夫過於悲傷,但心靈上的內疚是永遠無法治癒的,阿瑪蘭妲高傲的心最終令能讓她幸福的男人在愛中煎熬,她無情但小心翼翼的拒絕是對他最好的保護。

她更像一位深藏不露的聖徒,不傷害他人,雖有人性明顯的弱點,但罕見的温柔與理解完全可以化敵為友。

讓人類不走向癲狂,鎮靜自若,如處子般純淨的她,不僅是一位温和高傲的女性,更是一位天使,像是拯救了人類,其實只是沒有令人類走向毀滅。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七

黎明的光,帶着冷寂微涼的色澤,遠遠地,從河的盡頭,一點點變亮。河水似乎永遠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復一日帶着沉抑麻木的氣息卻湍急地流淌。河邊那個叫馬貢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蘆葦簡易搭建起來的房屋,那些還在沉睡卻已陷入綿延百年的孤獨怪圈中的人們,在黎明朝聖的光中,有着一種帶着悲哀的安靜。再次拿起《百年孤獨》,不用打開,那自書中而散發出的抑鬱氣息,給靈魂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彷彿就出現了馬貢多村糾結着七代人的輪迴。輕輕打開,似乎有吉普賽人吹笛擊鼓的聲音回想耳畔,在馬貢多,在拉美,最初的文明與科學是這羣吉普賽人帶來的。他們帶來了磁鐵,望遠鏡,放大鏡,葡萄牙地圖,航海儀器……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瘋狂而孤獨的生活似乎就從此開始。霍塞對他的妻子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超前的預知使他執着於開闢出馬貢多與外世界的偉大文明相連接道路。身處於沼澤地中馬貢多,深深地陷在世界文明凹谷的最低點,腐朽狹隘如泥淖一樣,難以自拔。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地亞最終的失敗使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於是,一家族輪迴的悲哀開始了。“最後一個人”那長着尾巴的嬰兒彷彿與百年前老布恩地亞的姨母與叔父結婚生出的長尾巴的孩子相重合,無可複製的輪迴與悲哀。可以説,老布恩地亞是有先知的,他有着對自然科學的追求,卻又死於周圍環境對自然科學的淡漠和麻木。這種隔閡充斥在老布恩地亞生活的每一絲縫隙之中,不經意地使人慢慢絕望,走向悲劇的深淵。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奧雷里亞諾從小就有着和父親一樣的預見性,沉默寡言,喜歡在父親的實驗室裏做小金魚。歷經內戰後,認識到戰爭毫無意義,簽訂和約。後經遇喪子,晚年返回馬貢多。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奧雷里亞諾的妹妹阿瑪蘭妲經歷了間接導致愛人傷殘致死的意外而始終無法擺脱內心的孤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將自己圈禁在一個怪圈內,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數的循環在這個家族裏悲哀地重複着…………“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融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虛實相間,絢麗無羈間,折射出十九世紀間整個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那時,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同時滲入了狹隘思想,這嚴重阻礙了拉美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亦是絕望,也是希望。打破百年孤獨,於世界而言,不過是民族融合的過程,不過,於處於盲目黑暗中的人類,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裏,深深地流淌在血液裏隔閡;是從先祖流傳下來,惡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謂呻吟着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獨》,對於我,帶着艱深枯澀,帶着沉痛壓抑,帶着我尚未清明的希望與呼籲。我也許並未真真體味到刺骨的孤獨感,並未真真瞭解到這恢弘鉅作背後的史實。畢竟,只有真真歷經苦難,才能詮釋苦難。只有真真歷經孤獨,才能書寫孤獨。也許,總有一天,當我懷着被歲月洗滌積澱的心境,再次打開那很破舊的時,我才能輕聲卻篤定地説:“原來,這就就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八

《百年孤獨》我並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明白説了些什麼吧。儘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就應寫點什麼,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説,也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於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百年孤獨》恰好擁有這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種植徽竅質檔撓∩瀆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十分贊同。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對於《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絃。每個人心中、腦裏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百年孤獨》的曲折離奇真正讓我感歎,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麼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麼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為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讓它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歎。但是過後,過後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麼但是剎那間那些情愫。於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於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後。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就應能夠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看完後,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明白。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能夠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衝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為一個突然迸發的奇想幹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於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於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説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發家也許並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幹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碾動車輪。

最後,文中的種種人物關係使得我十分混亂,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明白最終我也沒有衝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説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先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於此的聯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裏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儘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説後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