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8W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多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一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脱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6月29日小説發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整個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小説的架構是一個往復循環的結構,不管是情節或者是時間,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將布恩地亞家族和讀者拖入一個循環的時空中,讓布恩地亞家族去經歷循環的命運,讓讀者去感受布恩地亞家族的榮辱興衰。作品自身的奇幻還不足以實現魔幻現實主義這一風格的完整性,同時讀者在作品閲讀過程中的鑲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着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男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

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亂倫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同樣,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小説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對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説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二

一本著名的書,直到最近才決心翻開。一口氣讀到中間,卻發現人名有點混淆了。趕緊在網上搜索,發現混淆人名的不在少數,也發現了網上早已有百年孤獨家族的家族譜。對着家族譜閲讀是很好的方法。

讀罷此書,一開始並沒有感覺到像外界傳的那樣好看而有意義。靜下來細細回想,卻有一番風味湧進腦海。

像書名一樣,作者講了一個擁有百年曆史的有着孤獨性格成員的家族的誕生與滅亡。家族的祖先在一片荒蕪人煙的地方安定下來,在不受打擾的小天地裏過着祥和、另人嚮往的生活。當外界的人或者物更多的湧進這片小天地時,它開始悄然演變,就像人類的進化一樣,它也要發展,開始有了戰爭、工廠等等,甚至還出現彩票。讀至彩票時,我恍然明白彩票的由來,也佩服人類聰明的智慧,當然更佩服作者的博識。這分明就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

由於外界東西的不斷湧入,馬孔多村逐漸受其影響發生變化。一開始外界的信息促進小村落的發展,後來就走向沒落。我們自己也一樣,一定、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好的與壞的統統都要接收,好在自己有選擇的餘地,可以決定哪些被接受,哪些被剔除。

不管活着的人生是充滿精彩還是遍佈不幸,人總會從出生走向死亡,這是規律使然;一個村落的發展,也會從無到有再到無,從開始建造、發展再到走向沒落;……整個人類,當然也不會逃出大自然的規律。佛説,人生苦短,不應計較不愉快的事情。理論,誰都懂得,而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很難有人能夠做到吧。就像上學時學習功課一樣,書一看就懂,但是一考試就傻眼。只有親身經歷,才會引發自己對生活更深刻的思考,理論再多,也只是理論罷了,頂多是加快、加深自己的反思。人是有感覺的,生來就是要體驗人生的百態,體會各種生活的滋味。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理想,然而,恐怕只有經歷過酸甜苦辣各種滋味的人才會知道自己更喜歡哪種口味,遇見這種味道時才會格外珍惜。

孤獨,在我看來,就是自己心靈上的寧靜超過了自己的底線。處在繁雜的都市中,往往期盼內心的寧靜,最渴望能夠擁有靜靜的一段時間,翻翻書,哪怕什麼都看不懂。而寧靜夠了,卻又嚮往迴歸紛雜的世界。就是這麼奇怪。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三

諾獎級別的文字,有着高級文字所共有的特點:“不動聲色的力量”。文字平淡地講述着一個家族的生活瑣事,記敍着生老病死,穿插着奇幻的異事,荒誕不羈的戲謔,字裏行間卻建構了給讀者思考和想象的巨大空間,類比的,隱喻的,影射的,讓讀者享受着思考的快樂,在思考剝開文字的表層進入深處後感悟到深刻的意義,回味無窮…百年孤獨的題眼,不在孤獨,而在另兩個字:“輪迴”。百年間家族六代人的命運,循環往復,拗口的重複的名字,最為直接地隱喻着命運轉盤無情地轉圈,把這個家族禁錮在輪迴的魔咒中。家族如此,小鎮如此,民族如此,國家如此。家族成員的性格、命運,小鎮的創立、發展和衰敗,國家、民族和政治鬥爭的血腥、殘酷和黑暗,都被輪迴的魔咒陷在死循環中…思考輪迴的原因和打破輪迴的方法,是最值得思考的此書的題眼。雖然最終家族和小鎮的結果都無比悲情和絕望,雖然書中好多主角都為打破輪迴做出各式各樣的努力最終大多以失敗告終,但其中唯一一位脱離家族命運的人,或許就是作者仁慈地給陷入黑暗的人們指明的那個光明的方向吧…未免劇透,點到即止。也許在未來重看此書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悟。讀後感總是基於人生閲歷和思考能力的。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四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説,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藴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鋭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衞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着。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篇五

許多年之後,當體驗了人生百味、看盡了世間滄桑後,我將可能回想起讀過的這本《百年孤獨》。就像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不停地做小金魚、阿瑪蘭塔不停地織裹屍布一樣,我可能也會選擇一件能夠讓我體驗到人生寧靜的“無聊事業”去投身,以一種旁人看來“孤獨”的姿態,平靜地直面生命的終結。

一週前,從網上收了一本1991年出版的黃錦炎先生翻譯的《百年孤獨》,如若較真,我這是特意去買了一本“盜版文學”。其實對我來説,和《百年孤獨》是有一種擦肩而過的緣分的。印象裏是國中,大約是2011年,正是馬爾克斯的正式版權第一次來到中國時,身邊同學幾乎人人手捧一本《百年孤獨》或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事實上,我還沒有來得及去趕潮流,這波文學熱就消散了——那個年紀的還在陶醉於郭敬明文字中的我們如何能夠體悟這樣厚重的文字!由於身邊每個看不了一章就敗下陣來的同學都告訴我“太無聊了!名字這麼長怎麼記得住!”的緣故,許多像我這樣的後來者也就被嚇退了。當然,偶爾也有人能夠咬着牙將它從頭讀到尾,就像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逼着自己耐着性子聽完了整場古典音樂會一樣,可剩下的除了那份現在看來可笑、但當初能夠在孩子中馳騁的虛榮之外,也沒有什麼了。所以即便到了現在,當初那些淺嘗輒止的朋友們還依然對馬爾克斯持有一種恐懼態度。於是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能力不足時強迫自己去體悟那份厚重,而這樣的優秀作品放到現在讀來就堪稱“享受”了。

提起《百年孤獨》,就一定避不開談及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這一盛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它即是這一流派中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對於魔幻現實主義的詮釋有一種很形象的説法:如果把現實主義比作照亮現實的一面鏡子,那麼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反映現實的一面哈哈鏡。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從來不乏荒誕飄渺、誇張扭曲的情節,如果不去深究,我們甚至都會懷疑自己在讀一本充滿象徵意味的神話作品;然而如若真是細細思考,卻難免要驚得一身冷汗——這些看來並不真實的情節卻的確是在現實中有跡可循。它就真的像是一面哈哈鏡,鏡像誇張不能辨,但本質卻是基於現實的;只不過,一個引人發笑,一個令人細思極恐。具體到《百年孤獨》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那場反映了拉美地區多雨的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比如那次諷刺了拉美人民忘記傳統的可怕的在全村中爆發的失憶症。馬爾克斯的好友,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略薩也對《百年孤獨》做出過類似評價:“所謂的魔幻從表面上看也許神奇、虛幻,實際上它卻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的基本現實。”

毋庸置疑,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在《百年孤獨》上是無比成功的,但是我卻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這一手法是不是必然要運用於這一作品——或者説,如果運用的反而是現實主義手法,基於馬爾克斯老辣的筆法,是否也能獲得成功呢? 其實,歷史當然不容假設,兩種手法兩相對比,至少以我現在的知識範圍是沒有辦法一較高下的;但是我也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之所以會在南美文壇如此昌盛,一定是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就像古希臘所有的雕塑都追求身體的健美而威尼斯畫派幾乎都追求明麗的色彩一樣,在拉丁美洲的廣袤大地上湧現出那麼一大批魔幻現實主義優秀文學作品,這難道是偶然嗎?其原因當然是多個層面的,沒有辦法一以貫之,但是我想這跟在我們印象中充滿奇幻色彩的拉丁文化不無關係。歷史悠久的印第安文明在拉丁美洲民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説、神話,有些更深入拉美人民的信仰與骨髓,比如他們相信鬼魂,比如他們有自己的自然崇拜。而這些可能在拉美人民眼中平平常常的傳説、神話,在世界其他地域的人們看起來,就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物了。馬爾克斯在寫作時真的會思考該使用什麼樣的手法嗎?我倒認為未必,對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其實是自然而然的。換句話説,在我看來,之所以這部作品採用這樣的手法,並不是因為所謂適合,而僅僅由於馬爾克斯是個哥倫比亞人。於是正所謂“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這讓人頗感新鮮的魔幻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自己寫作的奇思巧技相輔相成,造就了這本傳世著作。

而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從客觀的角度看,它的確不能算是一本“好讀”的書。無論是它奇思構想的充滿了時間循環的結構,還是就如那句玩笑話説的“人名難記”,都體現出了它對讀者的不友好。這樣的書讀起來按常理應該是令人昏昏欲睡,而且非得逼着自己才能像擠牙膏似的把它讀完。

但我卻沉醉其中。

百年孤獨,百年孤獨,在這持續百年的孤獨中,我卻震驚地感受到了浪漫。之所以用“震驚”來形容我對自己能夠感受到這份浪漫的態度,是因為我自己都的的確確沒有辦法清晰言明這份浪漫的出處。這本該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一出令人感歎命運無奈的悲劇。這是一個涉及布恩迪亞家族整整七代人的故事,其人物形象不可謂不豐滿,情節不可謂不繁複,但是無論其中的角色如何才華橫溢、吃苦耐勞、勇敢堅強,無論他們如何想盡辦法同命運抗爭,最終都會落得無人理解、孤獨終死的下場。我該如何解釋這個故事的漫長呢?這個故事橫跨了百年,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形各色的人物,每個人物又有着不同的故事經歷,也不乏互相的縱橫交錯,於是我甚至都無法寫出一份像樣的故事梗概!但是漫長至此,也沒有一個真正能夠得到理解的例外,人類最大的悲劇不正是這命運戲劇般的玩笑嗎?

我思索了許久如果要概括這一故事該怎麼辦,如此鴻篇鉅製讓我最後得出的結論卻只是一個簡單的短語:亙古不變的孤獨鏡像,因為在無可逆轉的命運前,似乎每一個具體的人、每一件具體的事就並不重要了。有些事情就不是非得要去做到的:我沒有辦法真正寫出一份故事梗概,那麼就妥協吧。突然感到,這份輕鬆的妥協,似乎某種程度上就很貼近那份我讀書時感受到的浪漫。書中的每個人物似乎都經歷過那麼一個階段,絞盡腦汁用自己的方式去抵禦孤獨的侵襲:有人不停地織裹屍布,有人不停地翻譯預言羊皮書……但最終,每個人都發現,孤獨不會消逝,孤獨伴其終生,於是就妥協吧,於是就平靜吧。馬爾克斯描寫死亡也是如此平靜,就好像只是一枚小石子被扔進了川流不息的河流,就跟人物面對死亡時一樣平靜,就跟他描寫風景時一樣平靜。所以即便是讀到角色的逝去,我也會感到一種平靜的浪漫吧。這種浪漫像是什麼呢?就像是我以為的年老後,在庭院裏望着老伴在和煦的陽光下午睡的那份安詳;就像是我以為的經歷頗豐後面對往事的那份恬淡。

於是對我來説,甚至其中的深邃思想都不是那麼重要了,還有什麼比自己讀書時的感受更真實、更打動自己呢?

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想法、抒發的感情,過去不曾、將來也不會重複,因為命中註定不會再有一個跟我完全相同的人在20歲讀《百年孤獨》時,冒出這些奇怪可愛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