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4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第1篇: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第2篇: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多年以後,當我讀到“馬孔多在下雨”這句話時,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聽説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高中午後。

百年?很久。孤獨?令人不解。在高中某個時間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強烈的閲讀慾望就被喚起了。但是礙於學業緊迫,那時候 即便忙中偷閒也是拿一些爽文來讀,於是就那麼錯過了。之後再見到這本書就是在所謂的“死活讀不下去了書排行榜”,紅樓夢和百年孤獨分列狀元榜眼。《石頭記》的厲害我是知道的,理所當然《百年孤獨》也不會好讀到哪裏去,於是拿起的書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讀完《金陵十二釵》才恍然大悟:有多麼死活讀不下去,就有多麼經典多麼好看。看完此書後更加確信了這一真理,《百年孤獨》,一本好書,一本奇書,一本神書!

提到此書不得不説其描寫的碩大的家族以及交雜錯綜的人物關係,重複七代的人物而且還長的人物名字,確實給閲讀帶來了很大困難。二十六萬字的書,我讀了整整七個多小時才讀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幾個小時才讀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認真閲讀,並且把握住書中稍縱即逝的行文脈絡的話—我承認這本書乍看上去非常的亂—還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第3篇: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本站提供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高中時看《百年孤獨》看得我很凌亂,只記得人能詭異地長出豬尾巴來。最近這本書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看看馬爾克斯的傳記有助於加深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總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兒時的記憶聯繫在一起。

據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憶,大屋的很多房間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們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個親戚,比如他的舅老爺拉薩羅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媽瑪爾加麗塔。為了紀念他們,房間一直空着。後來孩子們長大了,房子不夠住了,外婆就請人加建幾間。因此,實際上,房子由四部分組成,建成於不同時期。

住在那麼一座大屋裏,加西亞馬爾克斯難免感到既渺小又膽怯,尤其是在黑夜來臨的時候,房子變得靜悄悄的!

多年以後,當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得不離開阿拉卡塔卡時,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負擔,因為他想用文學成就它,一半為了忘卻,一半為了紀念。他後來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於青少年時期的長篇小説,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獨》的雛形。

第4篇: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這個網站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三篇

篇1:孤獨的意義

孤獨,就像夜之黑暗一般滲透在布恩迪亞家族的七代人中,等待着現代文明真正降臨馬孔多的那一天,歷史的黑暗被撕破,迸出黎明的金光。

孤獨的靈魂,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顧旁人地對於權力的痴迷和他對自尊心的無盡追求;是何塞?阿爾卡蒂奧這個他人眼中的“瘋子”對於先進文明、科技的痴狂;也是何塞?阿爾卡蒂奧二世魯莽行事,最後在“自由黨萬歲”的怒吼中被擊斃的悲愴……性格為他們埋下孤獨的種子,而一個個不屈的靈魂是種子滋長的温牀……似乎所有的奧雷里亞諾都倔強、專注;而何塞?阿爾卡蒂奧都擁有非凡的創造力。

在極度落後的馬孔多,宗教觀尚停留在中世紀神學桎梏中、而政權掌握於高度集權的保守黨派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對於自尊心的無盡追求,驅使他獻身於戰爭,也使自由黨在焦灼中與保守黨實力相當,在政府機構中獲得一席地位。

同時,好幾代的布恩迪亞子嗣都願意沉着於小黑屋中沒日沒夜地探索,那種永遠燃不盡的動力好似就從布恩迪亞上校兒時觸碰到冰塊時那樣興奮而篤定。在處於利用通靈術治病的年代,他們曾積極地向現代化之島進發,卻又由於身旁重重的落後之暗礁,使旅程在百年中結束。

這種孤獨像極夜中閃過的極光那樣明亮、卻又短暫。我相信,馬孔多的人們會在某日憶起這個孤獨與沒落的家族的。就如同天空親吻極光的那一剎那,天空驚詫了,他為極光的美與力量傾倒。

這種不顧人類主流價值取向的,看似有些執拗的孤獨,帶給了人類精神怎樣的發展?這又是怎樣的一股力量,使人類衝破重重阻礙,選擇堅守他們最初的夢想,選擇當自己人生的締造者?

縱觀古今,有太多個如布恩迪亞家族一般擁有孤獨靈魂的人類使我們難以忘懷。

蘇格拉底,這位衣衫襤褸的智者,不厭其煩地為雅典城邦的子民進行着哲學普及,卻最終被自己所流連的那羣人民送上了審判席。歷史造就了他的孤獨,但也換來了他身後的精彩。他構築的哲學理論體系,如歸納和定義、辯證方法、哲學家的使命感都為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基。

李鴻章,地主階級的代表,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在推動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好似暗淡社會中的一縷星光劃過,將孤獨詮釋得悽美卻動人。他創立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京師同文館,策劃、建立唐胥鐵路,無疑為中國工業進程的發展提供了助推劑,然而他也因同諸多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而遭來諸多罵名,殊不知這背後他所承擔的責任與忍受的痛苦。誠然,他具有侷限性,但是他堅守的孤獨無疑是飽含現實意義的,正如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所説,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之於現世,人類依舊需要這份具有普世價值的“孤獨”精神。城鎮在擁抱現代化時,需要孤獨的漫漫探索路程,需要堅守自身的城市人文精神,更需要不懈地、有主見地建設人民之城。正如羅馬這座城市對於其角鬥場以及古蹟的堅守,以及與此同時對於文化的保護,和適當的現代化建設。

馬孔多,坐落於世界的每一個滯後的角落。百年孤獨只是一個縮影,它面向着先進、鼓舞着後世者去開拓、創新;雖然它在當時無法被理解,但,直到百年後,先進之光照耀,必將不孤獨。

孤獨的意義,不點自明。正如星星之火燎原的那一剎那,人類精神之力量亙古不衰!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説。譯者的後記中寫到,“這部小説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時間寫的很混亂,讓讀者從一個個的片段裏找尋故事的連接點。書的一開頭就連用兩個很多年,把讀者拉到沉重的歷史面前。讓人看書的心情變得沉重。

篇2:除了孤獨,並不是一無所有

這故事是一個圓圈,七代幾十個人卻只用五個名字。圓圈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開始就是結束,結束亦是開始。因此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遭受的孤獨誰都不亞於誰:他們都是孤獨的開始,開始了卻都無法結束。

我發現自己無法理出頭緒來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或者我發現《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經包含了這個故事所有的內容。它用一個幻想與現實結合的詭譎的世界向我證明:生命從來沒有脱離過孤獨而獨立存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未知執着的追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參加戰爭而遠走他鄉、瑞貝卡無法抑制的吞噬泥土的原始慾望、小蕾梅黛絲不被人理解的超脱世俗的境界……布恩迪亞家族裏每個生命的孤獨都不同,因而即使在同一個家族中也無法理解,於是失去了連接在一起的力量。但這孤獨卻是極其相似的,令每個人都沉溺於此無法逃脱。

就在最近,我讀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時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現百年孤獨的字眼,所以我才去書店買了回來看。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裏想着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麪包師賒給她麪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張稿紙。

小説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説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驚訝於這個原本應該孤獨得如此乾癟的故事可以被馬爾克斯講述得那麼蕩氣迴腸,甚至在人讀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孤獨得浪漫,令人悲傷,卻很充實。

有人説,那是因為我無法將這樣龐大的孤獨嫁接到現實中。

河邊那個叫馬貢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蘆葦簡易搭建起來的房屋,那些還在沉睡卻已陷入綿延百年的孤獨怪圈中的人們,在黎明朝聖的光中,有着一種帶着悲哀的安靜。

我承認。我能夠想象,想象布恩迪亞遭受的孤獨多麼巨大,想象他們用各種只存在於這片魔幻的土地的方式來抵禦這種無根源的孤獨,想象這樣龐大的孤獨也只能通過一場颶風席捲一切而結束……但是我想象,卻是因為我不相信這種孤獨存在於我的生活。它超越了我們所認知的被孤立、無人傾訴、不被理解,因而只能由我們的想象而生,想象背後卻是一種深深的不相信。

沒有人相信這種孤獨存在,這才是孤獨的原因。

生命的孤獨之後是更龐大的孤獨,馬孔多的孤獨,馬孔多的孤獨背後又藏着更大的孤獨,拉丁美洲的孤獨。在《百年孤獨》之前,我從不瞭解拉丁美洲,而即使是在這之後也只能想象那是一個有濃厚神祕氣息的地域,是想象。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説:“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無法讓別人相信我們生活的真實狀況,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之病的結症所在。”由此,孤獨不再屬於個體,在小説中是這百年來的所有事物,在現實中是馬爾克斯所生活的地方的寫照。

我並不想發表全人類都孤獨的言論,因為顯然,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像拉丁美洲一樣不被人瞭解。但是多多少少,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發生着令人只可想象不可相信的事情,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一些孤獨是源於無法被人相信。也許有一天當我親自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我會相信馬爾克斯所説的一切無法令人相信的故事,但是,我始終不會認為,會有一個家族、一片土地、一種文化真正能夠承受百年的孤獨。

因為我們除了孤獨,並不是一無所有。

在書中,我除了孤獨,還看到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雄心壯志、烏爾蘇拉跨越幾代人的奉獻、兄弟之間手足的羈絆、和不顧一切的真正的愛情。無論最後他們所面臨的結局是鬱鬱而終還是一個擁有豬尾巴的孩子,我看到了幸福,就更願意去跟隨馬爾克斯想象一個個荒誕的結局,更願意去相信現實世界裏的結局是另外一番好看的模樣。

拉丁美洲存在《百年孤獨》,存在這樣一羣人為了脱離不被人相信的狀況而不斷奮鬥。而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也都存在太多人致力於將感受、文化分享。儘管渺小如我們每個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種獨一無二也照應了我們的孤獨,但終究會有一個層面令每一個不一樣的人在精神上得到統一,在這一層面就將不再孤獨。儘管龐大如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在銀河中也找不到另外一個擁有生命的星球,是的,也許地球同樣孤獨,但同樣在地球上存在這樣一羣人,持續不斷地努力着,尋找着。

你靜靜想,就會發現每個角落每件事物都是馬孔多,但是也都像馬孔多一樣,除了孤獨,還有追求、有夢想、有愛。

“一個嶄新的烏托邦將會誕生。在那裏,沒有人可以決定別人怎麼去死。愛情將成為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而命中註定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將最終並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時他們將不再孤獨。

篇3:本來孤獨

有時候孤獨是踩在獨徑小路上一個人緩緩的前行;有時候孤獨是夜半的書桌上暖色的燈光;有時候孤獨,只是無意間的一瞥,呀,那裏的牆角有了一株紅色的小花。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我記得第一次翻開《百年孤獨》的書頁,它還未能正式出版。我坐在書桌前,把它放在我還未完成的一疊厚厚的試卷上偷偷得看,枱燈不是很亮,偌大的房間只有這一角的光芒。那本粗劣的,帶有許多錯別字的小書帶我經歷一段拉丁美洲的浩大旅途,巨大的孤獨感與悲劇力好像轉眼就能將人吞噬。我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説“你們不是戰士,只是屠夫”;我讀到憂鬱的意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拉了一夜的大提琴後割腕自殺;我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我相信所有的讀者都與我一樣,感受到從紙裏透出的深刻的悲涼與無奈。

孤獨,原來也可以如此浩大而磅礴。

尼采説:“孤獨者有三種狀態,神靈、野獸和哲學家。神靈孤獨,因為它充實自立;野獸孤獨,因為它桀驁不遜;而哲學家既充實自立又桀驁不遜。”在這本書中,我既看到了神靈、野獸,也看到了哲學家。烏蘇拉,像我們世上所有的母親一樣,任勞任怨,充滿生活智慧卻少有人理解。她是一個母親,在幾代的家族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處世、為人規範和教導着她的後人。可是就像我們如今對待母親一樣,有多少子女E能夠真正理解體貼母親的辛勞呢?因此烏蘇拉也是一個孤獨者,孤獨地引領家庭,孤獨地完成自己的人生。在她年老之後,她喜歡一個人孤獨地回憶往事,這個老者,在孤獨地背影中給予現代的我們另一種沉思。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第二代的大兒子霍阿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他自幼就桀驁不馴,充滿了各種野性的思想,長大後更是與吉普賽女郎私奔。他得不到父親的理解,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尼卡諾爾神父曾試圖讓他信仰上帝,他就要神父拿出上帝的銅版照相來。他的孤傲與生俱來,帶着對世事的不滿與不解。這樣的人註定也是孤獨的,因為他憎恨一切。當他最終從私奔回到家中,他竟已無法擺脱他的孤獨,整日在房間裏沉思,最後鬱郁死去;奧雷連諾上校是第三種孤獨者--哲學家。他智慧聰明,擁有先知的深刻的孤獨。哲學家式的孤獨乃是一種擁有智慧卻少有人理解的悲愴。當他終於領悟到地球是圓的,世界是連為一體的,他想要告訴全村人卻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智慧,嘲笑聲充斥着他的生活,我卻看到另一種偉大的孤獨同樣也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的映射。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有人説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歷史的魔幻主義再現,我卻覺得看到了整個人類歷史的再現。縱觀古今,那些偉人,那些我們所尊敬的人物和長輩,哪一個不是在孤獨中默默奉獻?父母是這樣,那些歷史中的憤青們是這樣,那些參透事物真理的偉人們更是這樣。只是我們更容易在歷史的風塵過後醒悟到那些偉人的功績,更容易銘記那些哲學家式的孤獨者。原來,我們每個人,只要正在與自己的理想或追求,或自我的價值觀執拗而堅定的守衞,就必然有不能理解我們,或忽視我們的人存在。原來我們,本來就是孤獨的。

合上書本,我還記得那天的夜晚帶着秋天的涼意。我回過神來再看到我眼前的那盞燈,因為亮得久了有點微微的熱氣,燈下那一疊還待我下筆的試卷,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孤獨,夜夜在這燈下的一筆一筆,每天在書本面前的一詠一歎。我們的夢想,我們的目標就像某塊模糊的界限,吸引着我們不斷地往前走,即使這一路,多麼孤獨。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份孤獨究竟在哪裏要得到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要實現它的價值?此刻我並不聲張,我只是默默地孤獨着我的孤獨。或許走過了這一段,前面又有一盞孤燈在等待着我,可是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一蓑煙雨任平生”

布恩迪卡家族創立了馬孔多這一小鎮,並在此定居長達數百年。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家族中的7代人都擁有着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作者運用犀利的批判眼光、簡潔的直觀語言和誇張的表現手法,為我們描述了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歷程。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4篇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