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跳舞的曼珠沙華》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W

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師讀書筆記

《跳舞的曼珠沙華》讀書筆記

吳放老師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處瀰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與中國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達到了高度的契合。這種契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吳放老師所追尋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完滿、和諧的人性;另一方面,吳放老師彌合人性所憑藉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詞、最佳詮釋者。

在書中,吳放老師從幼兒的現實生存狀況出發,探討如何使幼兒走向完滿、和諧的狀態,從而使不同的幼兒通過教育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吳放老師雖然只呈現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兒教育思想,但實質上,其思想的立足點卻在於個體生命的存在。所以,拋開作者的宏觀目的,其思想體系本身是彌足珍貴、值得體味的。

薄薄50封書信,字裏行間到處瀰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閲讀中,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可以説,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兒教育的閃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滲透與彰顯。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單一的聲音,而是強調不同聲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聲音的對抗。這樣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與差別基礎之上的富於生命力的開放、多元的系統,是真正的和諧、辯證的和諧。這種和諧在於異質要素的統一而非同一,而且,異質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實存在,對“不同”的充分承認,只有這樣,異質才能產生新質,天地萬物才能在衝突中達到融合的境界。

中國古代文化中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吳放老師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顯得淋漓盡致。吳放老師經常讓新老師做的一個練習是挑出班上最讓人“頭痛”的三個孩子,寫出每個孩子的五到十個優點和長處。不少教師寫完之後都吃驚地説,想不到這孩子居然有這麼多的長處,我以前怎麼從來都沒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思維習慣傾向於用比較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一切,這就好比我們只從一個窗口向外看,能夠看到的當然就很有限。她強調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打開了許多這樣的窗口,我們能夠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釋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滿、和諧的教育理念。

總之,不管是吳放老師整本書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還是具體層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輝和“美”的光彩,都無不洋溢着一種“和而不同”的和諧之美。而這種美正是幼兒教育思想的堅實根基,倘若抽掉了這種根基,幼兒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論述便是形同虛設,沒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第二篇:羅曼羅蘭讀書筆記

羅曼羅蘭:

他不滿足浮光掠影的涉獵

上演《仲夏夜之夢》,迫克的小貓可愛的形象和柔媚,至今還映在我的眼底微笑。 當一切在你周圍土崩瓦解的時候,怎麼知道在他的心裏是否會找到廢墟呢?······

青年時代的所有夢想煥然一新,詩意的森林和散發出迷人的芬芳的愛情花園是那樣和諧一體······不過莎士比亞長大了。我以前感覺不到的,如今發現了:思想和藝術的成熟豐富,經驗的寶庫,自我的駕馭,平靜,高度理智的微笑,這微笑凌駕於他的生活和夢想之上。克莉奧佩特拉評論安東尼的話適用於他:

這個人懂得把一切人類激情結合起來,並主宰這些激情

“他想到什麼就要説出來,不讓一點芥蒂留在心裏。”

“在聖誕節既不渴望雪,也不渴望五月節日的玫瑰,”——“品味每樣東西,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季節”

“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動。”哈姆雷特中國王以動人的善良語氣援助為難的妻子(節選)

“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着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什麼瓦片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轆轆,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麼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啊!我一向太沒想到這種事情了。安享榮華的人們啊,睜開你們的眼睛來,到外面體味一下窮人所受的苦,分一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的人吧!”

這種憐憫甚至越過人,擴展到大自然。在《皆大歡喜》中,流亡的公爵傾聽着樹葉的沙沙聲,看的是流水這本書,探索着石頭的道德。憂鬱的傑奎斯為受傷致死的鹿啜泣。

詩人的天才就是這樣探索着聯結一切人之間的鏈環。他們之間的一個通過大家來傳播。在他身上,就發出這種顫動聲:因為對我們來説,一切都是共同的,在宇宙這部悲喜劇中的每一頁中,我們找到的是自己。(羅曼羅蘭)

“做君王的如此下場,”《李爾王》中的愛德伽説,“使我忘卻了自己的憂傷。最大的不幸是獨抱牢愁,任何歡娛兜不上心頭;倘有了同病相憐的侶伴,天大痛苦也會減去一半。”——連怨恨也消失了。目睹非正義,不會引起以牙還牙的慾望。關鍵的話,在這部交響樂最美的和絃之上飄蕩的歌聲,就是閃閃發光的氣精愛麗爾啟發普洛斯佩羅的那句話:“你們有罪過,希望別人不再追究。”

他們的目光由於經常觀察和分析而變得鋭利。為此,他們既需要勇氣,又需要理解力。理解力要不同尋常,勇氣也要不同凡響。

人類心靈有一個很小的場地,由社會習俗的荊棘籬笆和偏見的壕溝緊靠着圈起來。精神馴順地在固定的草場上吃草。只有幾隻稍微大膽的牲畜,才敢越過障礙偷看一眼外面。至於越過障礙,那是膽大妄為!惟有像尼采或帕斯卡爾那樣的瘋子才放膽一試!

“對於這個世界,我是太天真了·····”(第一幕第三場)

“戰爭孕育和平,和平醖釀戰爭,一個給另一個藥方,一個是另一個的醫生。”《雅典的泰門》第四幕第三場

藝術如同一座大山一樣。在一定的高度,一切偉大的作品,不管主題是什麼,都要取悦心靈。

在最崇高的天才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這樣的戲劇家那裏,真實和夢想這兩種力量的平衡,得到最好的保持:這是他們的身上的太陽的偉大祕密。

“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畫腳,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

霍茨波在狂跑中失足落入深淵,查看着虛空:“思想是生命的奴隸,生命是時間的弄人。俯瞰全世界的時間,總有它的停頓。“《亨利四世》上篇第五幕第四場

“我沒有學者的憂慮,那是好勝;也沒有侍臣的憂愁,那是驕傲;也沒有軍人的憂愁,那是野心;也沒有律師的憂愁,那是狡猾;也沒有女人的憂愁,那是挑剔;也沒有情人的憂愁,那是集上面一切之大成。我的憂愁全然是我獨有的,它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的,也是從許多事物中提煉出來的,是我旅行中所得到的各種觀感,因為不斷沉思,把我籠罩在一種十分古怪的悲哀之中。“傑奎斯

詩人正是犧牲他自己的生命和個人幸福,買下他的精神王國。就像普洛斯彼得那樣,他的法力是由他的生命和日常回憶的本質 構成的。

掌握自己性格的力量······

“不能忍受絕望的人,就不應當活下去!”

它宣稱一種壯烈的悲觀主義:“但凡安慰都是卑劣的,而絕望是責任。”

亞歷山大·埃朗熱在思想深邃的集子《歌德的思想》中,有理由以兩個特殊的標題來論述它們:“您説,總之,自然企圖按照温柔和敏感鍛造我們的心······總之,它永遠也不會這樣做;感謝天主,不如説它使之變得強硬。”

“世界不是由稀粥和果醬構成的······有的硬東西要去嚼;必須消化掉,否則就會窒息。” 愛情,不僅是女子的愛情,而是朝向火焰的願望。

奧佩多克萊斯“心臟周圍的血液,對人來説是思想。”

靈與肉的複雜關係——甚至天才(藝術的、演講的)也由物質的稟賦所制約,——夢和瘋狂。

第三篇:誰説大象不能跳舞 讀書筆記

誰説大象不能跳舞讀書筆記

《誰説大象不能跳舞》是ibm公司前ceo郭士納寫的一本自傳,記錄了他在ibm公司長達9年的時間中的一些所見所聞,以及他在臨危受命以後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講述了他作為一個臨危受命的ceo是如何讓一個瀕臨破產的巨型公司重新煥發青春,重塑企業競爭力的全過程。

整本書可以分為五個部分:掌舵領航、戰略決策、ibm文化、教訓篇、經驗篇。作者郭士納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長,ceo。加盟ibm之前,他曾是納貝斯克公司的董事長兼ceo。他還曾在著名的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擔任公司總監。

在他加盟ibm初,ibm是個擁有龐大資源的機構,在150多個國家都有分公司,然後它每月都在以億美元計算虧損。而他離開時,ibm擁有同樣的資源,同樣的業務,然而卻成為it行業的領先者。

那麼郭士納靠什麼帶領ibm走出低谷?

面對市場地位急劇下挫、鉅額虧損和士氣低落的危局,作為一個完全的局外人,郭士納並沒有盲目行動,也沒有輕言許諾,而是採取完全務實的策略。

他在首次公開亮相時提出了ibm要做的五件大事:

第一是儘快實現盈利,

第二是贏得客户信任,

第三是強化服務器業務;

第四是強化ibm作為整體服務提供者的獨一無二的定位;

第五是提高迴應客户的速度和效率。

這五件大事是他最初為ibm設計的基本戰略的具體體現。 這些基本戰略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改變公司的經濟模式、再造業務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產力的資產。 這一戰略貫穿於郭士納在ibm重整過程的始終。

儘管郭士納重整ibm的戰略是清晰、直接和有效的,但在一個擁有20多萬聰明絕頂的高級白領的企業中,對於一個沒有it背景的ceo來説要貫徹執行則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 因為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習慣本來就很難,如果這個習慣和觀念背後又包含着利益,那麼就更困難。 要克服這些困難,關鍵在於戰略執行,而執行的關鍵又在於領導,這是郭士納重整ibm成功的關鍵。

一流的戰略,需要卓越執行才能實現戰略效果。提升戰略實施效果,在精神方面,他通過ibm企業文化的演繹闡述,傳達,植入,最終實現引導ibm忠誠員工向戰略方向集中投入。在物質方面,他通過將資源重新配置,讓ibm更多資源投入到戰略實施中。他通過變賣對企業沒有價值的資產獲取足夠資金,同時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權力的回收,讓更多人力資源投入。最終在3年內復甦。

這本書讓我領悟到:現階段,企業的經營,需要以客户需求作為導向,並且以此作為公司經營的唯一焦點。通過卓越的執行力實施,實現焦點目標,同時利用領導藝術(激情,品德,溝通)等讓資源持續化投入。卓越執行力指將更多時間,採用更適合手段,投入到事情上。

第四篇:讀書筆記-沙鄉年鑑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沙鄉年鑑讀書筆記

一、文本出版信息

書名:《沙鄉年鑑》(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 譯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寫作背景

人類進入20世紀不久,就先後經歷了兩次人為的戰爭大災難,即第一次吐界大戰和第二世界大戰。面戰後的美國,則靠戰利、天時及人和而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無論其軍事實力、科技實力和物質生產能力。均遠在世界各國之上。然面這工業化的“富有”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為代價的。顯然,工業化的進程,不僅不與大自然共走一條道,而且恰恰與大自然背道而馳。這一點,作為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的利奧波德巳經很清醒的看到了,從而促使他開始自覺的觀寮與思考。他於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鄉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在此後的十幾年裏這個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舊的木星成了利奧波德與妻子和五個孩子可暫時逃避那“過分”現代化的城市的“淨土”。

三、內容

《沙鄉年鑑》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對沙鄉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個沙鄉的年鑑”。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華、新墨西哥……幾乎遊歷北美大陸,有觀察有歷險,也有痛苦有教訓。第三部分分別從美學、文化傳統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它是作者生態觀念的思想結晶。

1、利奧波德本人在這塊淨土上,長年累月地種樹、現察、讀書和撰寫與大自然傾心對活的“木屋”隨筆。從每年的春天到冬天,進行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冬天,我們給鳥戴環志和給它們餵食,砍取柴禾;春天,我們種松樹,並看着大雁飛過;夏天,我們播種和照料野花;秋天,我們獵取披肩雞和野鴨(有些年裏);在所有季節裏,我們都做生物氣候的記錄。”三月,大雁從天空灑下來的帶着野性的詩歌;暮靄中,丘鵡優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時分,叢林裏山齒鶉歡快的合唱;涼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鵑發出的要飛向南美草原的信號;十月,落葉松煙樣的金色??

“燕子的來臨説明不了夏天當一羣大雁衝破了三月暖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從來看不見覃勞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喪,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無所把膝蓋貼近泥土尋求春天發現了它—真是了。”這些描述都讓我覺得他真是個浪漫的人。

從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寧靜的沙鄉,他從未放棄和停止過對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的仔細觀套和忠實筆錄,所直接關注的動植物多達三百四十餘種,同時,還通過對北美土地上人與自然關係的成敗得失的思考與總結。流露了自己對人類生存現狀的近憂和遠慮,最後自覺而又極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識的生態觀和土地倫理觀。

他在自序中説道:“有些人在沒有野生的東西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這些隨筆就是那些離不開野生的東西的人們之喜悦和身處兩難的表達。”他還在書中非常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野生的東西在開始被摒棄之前,一直和風吹日落一樣,被認為是極其平常而自然的。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以犧牲自然的、野生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人來説,能有機會看到大雁要比看電視更為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談話一樣,是一種不可到奪的權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利。”他幽默地在書中指出:“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且來自火爐。”利奧波德提倡:人們應該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熱、師從大自然,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動植物結成一種和諳相處的關係,這種關係即為維護好“土壤一植物一動物一人“這樣一個大自然早已為我們設置好的“共同體”食鈞鏈。這個食物健表明人類缺少植物和動物就會變得生存無望,而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類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隨筆—這兒和那兒》共收有六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筆觸遍及北迄加拿大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廣衷北美大陸。在這裏,既有對大自然晨風暮雨、荒野莽原、鶴唉狼嚎等美麗景觀的如詩描繪,更有對人類基於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視和踐踏自然的行為的無窮感歎。《關於一個鴿子的紀念碑》是對一個消失的物種—候鴿的哀悼。“它們在三月的天空為春天掃清道路,把戰敗了的冬天從威斯康星所有的樹林和草原中驅逐出去。”但由於人類的拓荒與濫殺(也就為了一份所謂“美味”的鴿肉餡餅),它最終消失。可是有誰想到了在我們人類誕生之前這一物種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飛翔?在《沼澤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類對沼澤的侵蝕正一步步地威脅着鶴的生存,“沼澤的最終價值是荒野,而鶴則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這來自遙遠始新世的生靈將吹響告別的號角,意味着我們的後代只能從書本中和博物館裏去憑弔它們的標本;人類出於主觀的臆斷而對食肉動物的 有意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一隻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後便回有另一隻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毀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恢復原貌”(《像山那樣思考》)??為了自身利益不斷攫進的人們,也許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創傷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體。利奧波德高貴而敏感的心靈強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來依然美麗的景觀下潛伏的病痛。他説,“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佈滿傷口的世界裏,但可怕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正視這一切。”陶醉於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類,已被慾望的時風裹挾得收不住輕狂的腳步了。

3、《土地倫理》中,利奧波德把土地看成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是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存在的權利。各種倫理觀都不會超越這樣種前提:個體是一個由多個相互影(本站推薦:)響的部分所組成的共同體的成員。個體的本能激勵他在共同體內爭取一席之地,而倫理觀則協調共同體內各成員在相互競爭中的關係,促使個體和其他成員合作從而達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當人們在一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同為一員的共同休中承擔起一個公民角色的時候,保護主義才會成為可能。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相互依賴。每個成員都有資格佔據陽光下的一個位置。”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重和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 利奧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態功能,以此激發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尊敬,強化人們維護這個共同體健全的道德責任感。他認為:“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於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這種倫理觀念不同於以往的佛教、自然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提出的倫理觀,是從地球環境總體的角度上提出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係的倫理觀念。利奧波德在書中向人們呼籲:“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這是利奧波德在半個世紀前向全人類發出的建立一種全新倫理觀念的呼喚。

四、小結

現在人類還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統治者的角色出現。我們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經濟主義的。雖然現在人們的意識已經有所覺悟,不過在行動上仍然十分有限。現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對自然的一種保護,我們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爭取做到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篇:讀書筆記2014.3(楊君珠)

讓質疑之聲不絕

摘抄於《教師報》

----楊君珠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斷教材,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想法,並要求經過自己獨立觀察思考後提出疑問。如在《懷疑與學問》教學中,“我認為,‘辨偽去妄’也是有積極意義的,不能説它屬於‘消極方面’的,它和‘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都屬於‘積極方面’。”這位學生振振有辭。“噢,這個嘛??”我開始解釋了,“‘消極’這裏指‘小的作用’,‘積極’指‘大的作用’ ??”“不對,老師,您説的沒有根據??”第三位同學已翻開了《現代漢語詞典》:“‘消極’一詞的解釋。它有兩個意思。①否定的;反面的;阻礙發展的;②不求進取的;消沉。”證據確鑿。我為自己的望文生義感到有點慚愧了。我因勢利導:“做學問是要有懷疑與發問的精神。同學們可進行小組討論,看一看課文是否真的用錯了詞語。”不一會兒,一個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我們認為,‘消極’是指‘偽’和‘妄’的東西,這個詞語並沒有用錯。”另一小組反駁:“按照這樣的解釋,應該把‘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改成‘對消極方面辨偽去妄’才算用對了介詞。但‘消極’和‘偽’、‘妄’顯然在意義上重複。”經過一番脣槍舌戰,大家一致認為:兩個短語“從消極方面”和“從積極方面”索性拿掉,原句意思更加清晰、簡潔。於是原句改成:懷疑不僅是辨偽

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利用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閲讀的質量。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