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讀後感【多篇】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讀後感 篇一

最近,有一個調查研究的工作任務要做。為此,我又重新查閲了毛澤東同志於1927年3月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份報告在中學時期便被老師推薦為調查報告的範本,今日讀來依然風采不減。《報告》很長,但是邏輯清晰、親切自然、説服力強。讀完後有了一定的收穫:一是調研主題如何確定。籠統地説,調研要圍繞你感興趣的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來確定。

具體一點,就是。需要説明的是,有的時候調研的主題不一定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要根據矛盾的關聯性,清晰地排出調研主題的主次順序來。對於我們來説,雖然調研主題似乎領導已經確定,但是在具體調研的環節,還是要儘量突出一個主題,旁及及其問題的。調研主題確定了,就要圍繞調研內容作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包括查閲相關的資料,調研活動具體的組織方案的擬定及抽調合適的人選等。二是採取什麼樣的調研方法。

社會調研的方法有很多,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現場調研。包括查閲資料、數據分析、軟件模擬、電話抽樣訪談等。另一類是現場調研。如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服務對象走訪等。採取什麼樣的調研方法取決於你的調研相對方和調研主題,總的原則就是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取最真實有效的信息。當然,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往往需要事後的評估確定,所以,調研的經驗在這裏便具有特殊的價值。1927年3月,毛澤東同志回到湖南老家,為了瞭解中國革命農民運動的階段性情形,選取了有代表意義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五縣進行了32天的實地考察,主要採取“在鄉下、在縣城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的方法,再與自己以往的革命經驗相比較分析,指出了在今後的革命道路中,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一樣都是可以依靠的革命重要力量,最後得出中國共產黨應當順應歷史潮流站出來領導他們的結論。

三是分析問題的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比較分析、統計分析、系統分析、個案分析等等。

四是如何撰寫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的寫法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有的欣賞八股式的調研報告,現狀、問題、分析、建議或結論逐一展開;有的習慣觀點對比式的調研報告,通過的一定的情形下比較兩種甚至幾種觀點的效果,結論立現;有的擅長案例分析式的調研報告,解剖麻雀,小中見大,偏中概全,建議往往很有針對性;有的追求反證式的調研報告,開篇提一個相反的論點,通過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層層反駁得以立論。毛澤東同志的這篇調研報告範文,既有觀點對比,又有案例分析,還有邏輯歸納,在我看來是一篇比較綜合的寫法,説實話不易模仿,但是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也足以借鑑應用了。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讀後感 篇二

近段時間讀了毛澤東在一九二七年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感受頗深。作為一名社工專業的同學,我不僅從普通羣眾視角解讀了這篇報告,更是利用專業知識對這篇報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解讀。

首先,就報告本身而言,我覺得毛主席的這份報告可以讓我們對如何寫報告有做一個範本,如何寫一份調查報告呢?第一,要確定調研的主題;第二,要確定採取什麼調研方法;第三,知道分析問題的方法;第四,懂得撰寫報告。毛主席在《湖南運動考察報告》中採用的是實地調查的調研方法,他整整話花了三十二天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提取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的報告,利用觀點對比、案例分析、邏輯歸納等方法撰寫了這份報告,可見毛主席為了這份報告投入的心血,足見這份報告的含金量以及其對農民的重要性的認識。作為社工專業的同學,我們學過《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可以利用書本知識與此報告相結合來總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相信這對我們以後的報告撰寫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份報告中,可以發現在革命時期之前有一個組織時期,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是很關鍵的。在這個時期,需要有人去領導,有人去組織,有人去支持,有人去參加,這樣才能更廣泛地發動羣眾。這自然讓我想到了在《社區工作》課上老師講的關於社區工作的相關知識。當作為社工去做社區工作時,若想去協調好社區的一些問題,想讓一個社區的某些長時間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並非易事。在問題得以解決之前,我們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了解社區,進而尋找並鼓舞一些社區領袖來組織社區居民,從而進行羣眾性的宣傳,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而我認為報告中組織時期的領袖人物正是那些能直接領導的農會會員,在他們的組織下,農會規模得以壯大,越來越多的農民自覺加入農會,從而形成更為龐大的社會羣體,正是因為規模的壯大,才使農村革命一步步的進行下去,直到最後革命的勝利。當然,報告中的組織時期的各項運動並不完全與社區工作時的一些工作相同。

接着,我就報告內容有了自己的一些解讀以及看法。

在毛主席撰寫的報告中,把幾個月來農民的行動分類總計得出農民在農民協會領導之下總共做的十四大事件:第一件是將農民組織在農會裏;第二件是政治上打擊地主;第三件是經濟上打擊地主;第四件是推翻土豪劣紳的封建統治——打倒都團;第五件是推翻地主武裝;第六件是推翻縣老爺衙門差役的政權;第七件是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第八件是普及政治宣傳;第九件是農民諸禁;第十件是清匪;第十一件是廢苛捐;第十二件是文化運動;第十三件是合作社運動;第十四件是修道路,修塘壩。從這十四件大事中,可以看出此次運動中主要是農民與地主、土豪鄉紳之間的鬥爭以及對農民權力的爭取,在政治上與地主權力鬥爭,採用清算、罰款、捐款、小質問等方法;在經濟上宣傳減租、減押、減息等方法;推翻都團、縣衙、祠堂、土匪等團體,建立農民武裝;普及政治宣傳和文化宣傳。這些做法可謂是對敵人全方位,多角度的打擊。從一系列的運動中體現出農民一步步地將革命推向有利局面的過程,在我看來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條理的。我對十四大事件中的'第七件事中推翻丈夫的男權以及第九件事中對農民的諸禁等做法是持積極看法的,在我看來這是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的現象。讀了報告,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農民在長時間的壓迫下所積壓的憤怒、不滿和他們極其想要革命的決心。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對農民現狀的深刻了解、對農民的支持。

報告中毛主席是一邊倒地向着農民,對土豪鄉紳、地主等人幾乎是全盤否定。而我確不完全贊同農民的一些行為。在“所謂過分問題”這部分裏面,講到農會到反對農會的土豪劣紳的家裏,一羣人湧進去,殺豬出谷,也可以去玷污他們的的小姐、少奶奶,就這件事我覺得農會的做法和強盜、土匪沒什麼兩樣。其中還有講到革命是暴動的,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行為,農村革命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權力的革命,我覺得農民想要翻身擺脱壓迫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但是農會連最起碼的法理都沒有,它真的可以很好的管理社會事務嗎?雖然從現在看農村革命是勝利的,但在當時那段時期,社會問題也是很多的。在“所謂的痞子運動”這部分裏,裏面有一句“他們舉起他們粗黑的手,加在紳士的頭上了。”看着這句話,我的內心是劃過一絲恐懼的,是替那些土豪、地主、鄉紳感到恐懼。説到這,我想聯繫我太公那時候的情況發表我的看法,聽爸爸説,爺爺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公以前是地主,他雖然有錢,但他心地很好,他領養了好多個孩子,對每個人都同等對待。奶奶總是説“你太公以前是憑自己的努力才變成地主的,但是後來革命,地主家裏出來都地位很低的,人家聽説你是地主家裏的人,都看不起你,我當時看上你爺爺。”,我並不是很瞭解太公那時候的情況,但我知道太公是一個好人,但因為他是地主而被人看不起,我想在農村革命時期肯定有許多憑自己努力達到地主、土豪地位的人,而他們卻因為處在農會的對立面而遭到打擊,被視為“壞人”,對於農會對這些人的一些打擊行為,我是不贊同的。

以上是我個人對《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一些見解。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讀後感 篇三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篇長達30頁,內容多,寫讀後感如文字過少容易失之籠統,故而只針對“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一語寫點感想。

農民是中國革命最主要的同盟軍,為了遷就國民黨而不敢支持已經起來和正在起來的偉大的農民革命鬥爭。毛澤東為了答覆當時黨內黨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的責難,歷時三十二天,在湖南步行了七百公里,做了詳盡的考察工作後寫下此文。

“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的説法,其實是要回答當時的湖南農民運動是否“過分”的問題,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的'問題。

中層以上社會、國民黨右派認為革命“糟得很”;中派則認為農會“為所欲為,一切反常,竟在鄉村造成一種恐怖現象”,所以是“過分”的、是“矯枉過正”的、“未免太不成話”。而毛澤東通過深入調查後,認為這些觀點都是錯的,農民革命“好得很”呢!他説,“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這是好得很。”

他的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一些所謂“過分”的事,都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自己逼出來的;

二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温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之所以説出“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是由於農民運動已被一些反對者定性為“矯枉過正”,他是為了與這種觀點針鋒相對,是為了駁斥這種錯誤評價而將“矯枉過正”的成語予以改寫,因此,這並不意味着毛澤東從根子上就認為:要矯枉,就必須用過正的方式來辦,才是對的。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毛澤東的“矯枉必須過正論”,就能解釋,為何毛澤東(雖不是同一時期)但其實是同意“過猶不及”的思想方法的。毛澤東在1939年致張聞天的信中,肯定了過猶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並從質和量的統一來説明了過猶不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