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巴金家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2W

第一篇:巴金家讀後感3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一:巴金家讀後感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温暖的處所,它就是愛。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説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家》主要講述了一箇舊社會封建禮教的大家庭中所發生的故事,展露出舊社會大家庭所犯下的種種可笑又可恨的惡行。

“家”是指高家,是當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幾十人(僕傭除外),都靠老太爺打下的江山吃飯,而在老太爺的“統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風平浪靜,但卻沒有發現這個曾經輝煌的名門望族在逐漸衰敗,當老太爺剛一離世,這個家族便全都亂了套。整日吵鬧聲不斷,各種狀況不斷,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沒有人會相信,曾經外表那麼輝煌的金陵高家,內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擊。生活在公館裏的每個人現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懼,他們想反抗,但他們不敢,也不能,他們憑藉自己薄弱的力量是無法將舊社會的牢籠給掙脱的。所以,現在,他們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諾諾地將每件事,每一天應付過去。但事實是殘酷的,如果這些嚮往自由,嚮往光明的人們不去反抗,那麼那些腐朽的舊勢力就會將他們吞噬,他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見一個個年輕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這條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雖然小説是虛構的,但我相信小説的素材一定是來源於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來激勵奮鬥中的人們的,激勵他們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與封建的惡勢力做鬥爭!

篇二:巴金家讀後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篇三:巴金家讀後感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第二篇:巴金家的讀後感

巴金家的讀後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巴金家的讀後感。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勸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孝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向以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讀後感《巴金家的讀後感》。 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巴金寫作《家》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談談幾點看法:這本書雖然如中國新文學史(關於巴金節錄)所寫的: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嚥,敍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發表《家》時,巴金還對文學矇昧無知:我寫小説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這裏,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着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蜕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滿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巴老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裏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書裏的人物,埋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的澆灌、照射下生長。而有着一層温室護罩的我們,卻是脆弱的,有時甚至喪失了可怕的鬥志

第三篇:巴金家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講的是一個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對社會不同的認識和反抗而帶來的不同的命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覺悟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有覺悟的人勇敢的熱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運積極熱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覺慧一樣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妥協、屈服,喪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覺新一樣的存在。曾經有無數的爭議,讀者都在猜測説這本書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傳,人物也帶有一定的現實對照性。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與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讀者,為這過去的可愛的生動的做了不必要犧牲的人們而悲哀而痛哭,為這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軟弱人們的憤恨,為這睜眼看社會的人道主義者的覺醒而激動。

這個家族裏所發生的事情正是整個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着的事情,他們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書中,明顯的存在着兩代人的生活軌跡。一代是以太祖爺為頭的老一輩;一代是以覺慧為頭的年輕一輩。他們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卻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過去,太祖爺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專制性。而後來呢,它遭受到挑戰了,新一代的子孫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縛的枷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進步一種社會的前進性,可誰又能看見,在這艱難的前進中是腳踩在無數冤屈靈魂的屍體之上行進的呢。每一條新的道路和探索總是艱辛的,每一個在時代思想交替的時期中的人們總是處境艱難的思想掙扎的。在書中體現最明顯的是長子覺新,理應説他應該有着一個明媚的未來,尖子生、出國深造、找一個相愛的姑娘結婚生子。然而命運卻帶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女人、一個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的情緒。他沒有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對環境的逆來順受與軟弱感讓他得過且過,尤其是在服從的基礎上得來的也東西也還算安穩和平。就算曾經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憤恨的,他也曾奮鬥過,可行動上他終究是妥協了,放棄了曾經的關乎青春的熱情和幻想。與他處境相類似的還有三老爺克明,雖然出國留過洋,後來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舊保持沉默,無所反抗。他怕爭吵怕鬥爭所以妥協求那一點點的安穩。他們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內心不認同也不願意做的事情,成了這個社會的傀儡。(心得體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覺慧,他從來都熱血沸騰的,上學堂,支持對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髮,支持新思想,辦報刊,與外省同樣熱血青年取得聯繫等等。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敗和可愛的人們不可阻擋的走向滅亡的道路,但他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墜入生命的谷底,再沒有生的痕跡。 他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清晰的並且一寸一寸的在他體內生長的。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女人——鳴鳳的時候,在看着梅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凋謝的時候,還有大嫂因為可笑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斷送生命的時候,他是憤恨的甚至是處在情緒爆炸邊緣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刺激着他的神經遷怒着他的靈魂,更加堅定了他要從這個家逃離的想法。只有逃離了這個家,他才能得到身體上靈魂上的解脱,最終,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時,對這個家道了聲再見,對這個舊社會道了聲再見,就向着那廣闊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時候,真的會思考一下作者藉助琴的口所問出的那兩句:“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隨着社會的發展,她們不公平的命運在被反覆的遭到質問,新一代女性的呼聲正在被同代無數姐妹們呼應着。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滅的精神,是女性青春為自己綻放美麗的象徵。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書中寫的那樣,他們其實不僅是他們個人了,更是中國社會中一羣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是代表着無數個同樣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讓人心痛且有着一種無力感, 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正走在一條道路上——衝破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雖然路途艱難卻不斷前行着,並堅定的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獨的家,是舊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罷,總會有新的社會風氣注入,更換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個温暖的和諧的家的。

第四篇:巴金家簡介

《家》

作 者: 巴金 著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説和中、短篇小説。30年代是巴金小説創作的第一個高峯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説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裏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説,其中短篇小説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説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説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峯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説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説。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誌着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長篇小説《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着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並且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除此而外,這個封建大家庭揮霍奢侈的寄生生活,還造就了一代整日只會揮霍無度,過着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敗家子”,這在高家“克”字輩人物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如高老太爺最喜歡的五兒子克定,不但嫖、賭、抽大煙、玩小旦樣樣精通,而且還騙取妻子的金銀首飾去當賣,在外面私設公館,蓄妓取樂。

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覺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馬、真誠相愛的一對戀人,只是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兒戲般地拆散了這對情侶,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瑞珏是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説中喪命的,她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被封建禮教摧殘的除了梅和瑞珏外,還有在高家做丫頭的鳴鳳、婉兒等。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死教會”的老惡棍、年已花甲的馮樂山做小,結果這位年僅17歲的少女被逼得走投無路,投湖自盡了。然而,鳴鳳的死卻沒有使這場悲劇完結,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着人生的悲劇。

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

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當他臨終前,意識到這個家似乎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時,又極力掙扎,企圖用慈祥、温和、自我懺悔將已走上新路的覺慧等拉回到老路上來。當然,高老太爺的掙扎是徒勞的,高家最終沒有免於崩潰的命運。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由於他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後,他並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後回房矇頭大哭一場,與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後,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珏在家裏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着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薰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嚮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於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 但由於他受封建傳統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不自覺地扮演着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總之,覺新是一個有着“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給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這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惡。正因為如此,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同時積極支持覺民抗拒包辦婚姻。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於矛盾中.

第五篇:巴金家的賞析

巴金的<家>的賞析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裏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裏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説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慼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裏則成了牢籠)掙脱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裏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説,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説,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裏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説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脱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羣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説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鍊。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嚥。總括説來這部小説,描寫和敍述參半,“難以下嚥”多在敍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説,是過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説,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矇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説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説,《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説,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説。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着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説,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複了三次:(1):“這裏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複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裏,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裏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在中國,巴金是與茅盾、老舍、曹禺齊名的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28年發表處女作長篇小説《滅亡》。著作甚豐,有《巴金文集》14卷;1987年又開始出版《巴金全集》。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説《春天裏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説《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

巴金的代表作,在幾代讀者中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這部蜚聲海內外的長篇鉅製,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作者對題材熟悉和感受的親切,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動盪、鉅變、大浪淘沙的年代裏,《家》、《春》、《秋》奏起的時代進行曲,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年,反封建的任務異常艱鉅。二百多年前,偉大的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成為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繼《紅樓夢》之後,描寫封建舊家庭敗落的最優秀的小説。

藝術上,這3部長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顯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類人物也有很細微差別。巴金不是憑客觀冷靜地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説,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新時期寫的《隨想錄》轟動文壇,活畫出一位心地坦誠的作家的純潔靈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電影,飲譽國外。

環境決定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讀《家》《春》《秋》有感

我曾讀過不少的文學作品,但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曾反覆讀過好幾遍,然後深深的思考着環境,性格,命運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眾多讀者對<家>〈春〉〈秋〉中的覺民,覺慧,琴 為代表的新青年都持讚揚態度,當然我也並不例外.而他們則對覺新,淑貞和枚等人則主要持批判態度,只會罵他們是"懦夫",而我對他們主要持同情的態度.

就拿覺新來説吧!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儘管是同一個母親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家庭裏,可是他們的處境卻並不相同.覺新是這個大家庭長房的長孫.的確,就因為這個緣故,就決定了他同他的兩個弟弟性格的不同.而性格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們命運的不同.

也許你會説既然覺新心中已有了梅表妹了,他就不應該接受他父親給他安排的他和李家的親事,而應該像覺民一樣心中已經有了琴表妹,就採取逃婚方式斷然拒絕祖父安排的他和馮家的親事.我們先分析一下覺新和覺民的不同吧!首先,梅和琴的家庭背景不同,琴家有比較疼她的母親,還稍微順從琴的意見,而梅的家似乎就沒那樣"民主"了,並且和高家還和高家稍有瓜葛.其次,梅和琴的性格截然不同,前者是典型的封建婦女的代表,而後者是新青年的代表.再次,正當他和祖父的關係鬧的不可開交,祖父正要登報不承認他是高家子弟之時,祖父又因病去世了,而當時,覺民的父親也死了,然後,就沒人再去管他的婚事了.覺民逃婚是成功了,他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運氣實在是太好了.而覺新就沒那樣好的運氣了,當時他父親和祖父都健在.假如,覺民採取了逃婚的方法,他們會採取封建社會大家庭的種種方法來對付他,直到他答應婚事為止.

也許你還會説既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還不如像覺慧一樣離家出走,和高家斷絕關係.而只要看一下覺新的生活處境,我們就知道那是絕對行不通的.當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上面還有一個繼母,下面有兩個在校讀書的弟弟,在家有兩個妹妹.因此,當時,這個大家庭的重擔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他的年青的肩上.他應該對那些人負責,不可能像覺惠那樣説走就走了.

況且,覺新也並不是生來就是"懦夫".當初,他心裏也燃燒過青春的火焰,他也奮鬥過,他也憤怒過,他也有過不斷的同長輩們有所衝突,但他的奮鬥毫無結果,他不能説服他們,不能改變他們,而為了過幾天平靜的日子——當然,人人都想過平靜的日子,這無可厚非吧!

他被迫無奈之下,才發明了這種處家的態度.他在可能的範圍內敷衍他們,討他們歡心,而事實上只有這樣才能過幾看似平靜的生活.

覺新的生活可謂悲上加悲,苦上加苦,父親逼他娶自己不喜歡得人,而後來終於和妻子李氏有了感情,長輩門又在妻第二次生產的時候用"血光之説"折磨死了妻.而他把自己生存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愛子海臣身上,海臣卻又被意外地的疾病奪去了生命.試想,他的命運是如此的悲慘,而他有得到了誰的安慰和同情呢?而覺民和覺惠生氣的時候,也會無所顧及的罵覺新是"懦夫",他們不知道他大哥有多難過和無可奈何嗎?

覺新的性格的改變並不是突然的.第一個打擊落在他頭上,他苦苦的掙扎.於是,第二個打擊又接着來了.一次的讓步算是開了個端,以後不得不步步讓步.他終於漸漸沉落在他所厭惡的環境中去,一天一天的沉落下去,一重一重的負擔壓住了他.他還不時努力往上浮,幾次要浮上來,幾次又被壓下去,因為他也不甘心被人説是"懦夫".

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環境就有怎樣的性格,同時也就決定了有怎樣的命運了 。

大家似乎都沒有讀出在《家》中,巴金先生其實對覺慧是持批判態度的嗎?三少爺對鳴鳳的愛並不徹底,他雖然愛她但還帶着僥倖和同情的心態。也就是説他雖然滿嘴裏喊的是“新思想”但並沒有真正地從心底革新自己,直到鳴鳳自殺後才真正覺醒!以下是巴金先生對覺慧明明知道鳴鳳要嫁人,不但不去救她反而假裝自己不知道的一段描寫:

“一天的功課很快地完結了。在歸途中,他又受到矛盾的思想的圍攻。他一句話也不説,臉色也很難看。覺民知道他有心事,也就不跟他多講話。

他們終於到了自己的家,走進二門,正遇見馮家接人的轎子出來,兩個僕人押送着。轎子裏面傳出來悽慘的哭聲,雖然細微,但是哭聲進到了覺慧的心裏。他並不分辨這是什麼人的聲音,他相信那個人去了、永遠地去了。

轎子帶着哭聲去了,天井裏還留着女傭、僕人和轎伕。他們聚在一起紛紛議論。高忠紅着臉嘰哩咕嚕地在罵“老混蛋”。文德在旁邊勸他不要亂講話。覺慧知道他們一定在談鳴鳳的事情,他甚至不敢多看他們一眼,就急急地走進裏面去了。”

諸如此類的描寫書中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讀《家》時多多留意,體會其中用意!其實,在《家》中巴金先生真正歌頌的是那些女性形象。就拿覺慧和鳴鳳的愛情來説,在覺慧唯唯諾諾的時候,鳴鳳卻毅然選擇用死亡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執拙與忠貞!其他的女性形象更是不必多説,比如大家都提到的梅還有琴甚至包括瑞珏,她們雖為女性但在那個年代卻比那些男人們更加勇敢,堅強!

希望大家再讀《家》時能多投給這些女性形象點目光,對《家》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Tags:讀後感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