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想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4W

第一篇:讀巴黎辦理聖母院感想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想

《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聖母院裏的鐘次第地敲響,咚咚,咚咚……沉重地,悽婉地,好像在陳述着一個故事。那是些濃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獨眼的敲鐘人伽西莫多,美麗善良的愛斯梅拉達,還有淵博卻邪惡的克洛德副主教。

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場彷彿給我投射了一個醜惡的影象。他的獨眼,他的聾啞,他的駝背,他的巨大和醜陋都讓我先入為主地把他當作了大反派。嬰兒時,他是一個人人見了都想把他燒死的醜小鴨;青年時,他是一個表面風光但人人唾棄的“愚人王”。他的臉彷彿註定了他就是惡魔的化身。到後來,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靈魂。他對像使喚奴隸一樣,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這是怎樣的一種單純?他對曾經對他有恩的愛斯梅拉達,用盡全部生命的悉心照料和赴湯蹈火,是怎樣的一種如火一般剛烈的愛情?他受盡了人世間的歧視和欺凌,卻又滿足的,勤勞的當着他的敲鐘人。如此美麗,如此可敬的人性難道在他那醜陋的外表下就一文不值了嗎?

相比而言,如果説伽西莫多的外表醜陋,那麼克洛德的心靈便更加令人鄙視。一開始,良好的背景讓我覺得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善良人——他收養了醜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當故事的情節愈演愈烈時,我讀懂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畸形。他不擇手段地“愛”,讓他卑鄙地,變態地劫持愛斯梅拉達,並且因“愛”成恨地要置她於死地。這是一種自私的,低微的,霸道的“愛”,充滿了病態的“愛”,那不算是愛,只是傷害……

然而,那書中最美的筆墨都傾注在了愛斯梅拉達身上:她美麗,因為她有一張天真清純的臉孔;她善良,因為她的內心充滿了同情和愛心。她可以為了保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給他,她給飢渴難堪卻無人理睬的敲鐘人送水……她有菩薩一般無人能及的心腸,她有傾國傾城的美貌,她是善與美的化身!

怎麼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層層面面是多麼複雜卻簡單:儘管人的精神世界是雙面的,沒有完全的醜,也沒有絕對的美。但是,美就是進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書中説得那樣: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東西。”

當滅燈鐘響徹在巴黎聖母院裏,所有故事都結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將永恆地被傳誦……

第二篇: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財務管理1102

楊鶴

2014017172

別看外表,姑娘,要看心靈。英俊青年的心往往是醜惡的,有許多心不能留住愛情。姑娘,松柏不美,沒有楊樹那般挺拔,但冬天仍然枝繁葉茂。唉!説這些又有什麼用? 不美的東西就不該存在,美貌只愛美貌,陽春不睬寒冬。美麗至高無上,美麗無所不能,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東西。

那是巴黎聖母院的鐘塔的屋檐下傳來的歌聲,淒涼古怪又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無奈和悲哀。對,這就是又駝、又瞎、又跛、又聾的卡西莫多的歎息,這位默默守護在自己心上人門外的敲鐘人在好幾晚上,傾訴着又像是在給她催眠。故事發生在歐洲中世紀的巴黎。這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美麗和醜陋,純潔和骯髒的較量,是一幅光怪陸離又鮮血淋林的愛情悲劇畫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賤民的史書。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苟且偷生的潦倒詩人格蘭古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醜的對比推倒了及至。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

雖然小説中的副教主顯得很可惡,但在學習方面,在青少年時代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如此旺盛的求知慾令人驚歎,吞下一本接一本的教規彙編。對於他來説,人生的目標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知識。他的最大的衝力投入學問的懷抱,幾乎踏遍了學問,這是對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大的,令我最感動的一點。 特別是他幾乎遍窺人類全部正面的、外部的合法的知識於天涯海角,只能繼續前進,為智力活動尋找營養,他幾乎嚐遍知識樹上的全部果實,我讀到了博覽羣書的偉大,認識了他充滿血汗和知識的青春。

哦,是一個災難把他從學生的夢幻中喚醒,使他從學業中走出來,回到了塵世間。十九歲成孤兒,既當長兄又當一家之主的責任是如此重。這個除了另一個孤兒沒有別的依靠的孤兒感動了他的五臟六腑,我讀到親情的寶貴,認識到了他青年學子時生活的艱難和心靈深處的亮光。

再想一想,那個可憐、美麗的姑娘愛斯美拉達。 難道就應該看着你吊死嗎?我想到了一顆善良、純潔的心靈。

還有格蘭古瓦眼看着自己苦心經營的光榮與詩的偉構土崩瓦解時,心裏説不出有多少酸楚……從中我看到了他對生活的嚮往,對失敗的超越,對成功的憧憬。然而整部小説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那位偉大的母親。一隻孩子的小鞋對她來

説就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為了這迷人的鞋,她曾經對着天空惡意地詛咒、深情地申訴、虔誠地祈禱、悲傷地哭泣。15年,這對一位失去兒女的母親來説,每天都是第一天,哭聲仍像第一天那樣肝膽俱裂。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當官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的目光、她的呻吟, 在人類語言的庫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兩個字來形容來表達…… 還有許許多多優美的人間真情。我一直思考着:為什麼在追求歡樂的同時,隱藏着悲痛的靈魂,世道如此吧!在生活中總有艱難,總有困惑,也會有成功,更會有失敗…… 打開窗户,仰望天空,那夕陽如血,使我又想起了書中的一切就像這浩瀚長空被殘陽染得如此的悲壯,只是讀這本書也似面對天空,除了蔚藍廣闊,還有些憂人的不解。

小説將情節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説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説的魅力所在。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美德。小説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説寫到這裏,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願走進15世紀的法國巴黎。去看看巴黎温馨的風情、優雅的建築、精妙的雕刻,體會一下玲瓏透剔的金屬鏤刻所體現的迷人趣味,領略一下文藝復興時的哥特式風格。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的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個人的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聖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從那許多的錯綜複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築羣,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着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

教堂裏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髒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裏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麼!

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裏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

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説,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髒的巧取豪奪,充斥着我們的眼睛,振盪着我們心靈,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第三篇:《巴黎聖母院》

讀《巴黎聖母院》有感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浪漫、催人淚下的書。具有強烈反封建教會的精神,揭露了法國中世紀路易十一政教合一王朝的黑暗,批判了路易十一的殘忍,他統治的王國,實際上是個人間地獄,到處都有魔鬼的奸笑和被壓迫者的哀號,愛斯梅拉達就是其中一個無辜者。 在副教主克駱德身上。我們看到了教會禁慾主義對人性的摧殘,克洛德雖然很沒有人性但他的本性不是這樣。他追求愛斯梅拉達,人們並不責備,這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只譴責教士的虛偽而不譴責他們的“偷情”一樣,它説明在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反禁慾主義的思想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像春風一樣喚醒了一般市民階層的反禁慾主義的思想,同時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宗教聖職人員本的禁慾主義的銅牆鐵壁。

卡西莫多是千千萬萬的無辜者一個深表同情與熱情歌頌的低賤者的形象,這個愛被人的嫌棄的“醜八怪”,在見到愛斯梅拉達之前,他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要麼是麻木的過日子。要不就是以“惡”報“惡”,以冷眼看世界。

一旦內心深藏的美好潛力被激發出來,便可以放出奇異的光彩和無窮的力量,烈日下愛斯梅拉達的一口清泉。打開了這個奇醜人心靈的窗户。激起他迸發出“美!美!美!”這樣三句美麗的詩句,這口清泉使他發現了生活真正的意義,激起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和勇氣,致使他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熱情都與這位象徵人類美好事物的心地善良的少女聯繫在一起。為了她。他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卡西莫多美好心靈的復甦,意味着人類心善良美德的覺醒,它是一種強有力的反封建教會的力量,作者對“奇蹟王朝”乞丐們的見義勇為,一方有難四方幫忙的團結友愛精神也進行了歌頌。

我讀過的書,就算《巴黎聲聖母院》最深奧,只有把一個形體上畸形最可怕、最可厭、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署在最低化的低層。最被人輕蔑的一級上;用陰森的對照線從各面照射這個可憐的東西。然後給他一顆靈魂,並且在這個靈魂賦予人所具備的最純淨的一種感情,“這種高尚感情根據不同的條件而熾熱化,在你眼前使這種卑下的造物換了形狀,渺小變成偉大,畸形變成了美。

第四篇: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在法國塞納河中的城島上,有一座世界馳名的天主教堂,那就是巴黎聖母院。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經過近200年的興建,於1345年基本落成。幾個世紀末,幾經戰火,巴黎聖母院已破敗不堪。後來經過整修,於1864年重新開放。這個古老的建築全是用石頭砌成的。法國作家雨果,在形容巴黎聖母院時説:是“巨大石頭的交響樂”。它的鐘樓更出名,鍾重13噸,每逢宗教盛典要僱用十幾名鍾夫敲擊,聲震全城。這座莊嚴華麗、幽深肅穆的大教堂,不僅在歐洲建築史上有很高的價值,而且在法國人的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五篇:巴黎聖母院

化工與製藥1001班陳曉莎100150027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港譯鐘樓駝俠,台譯鐘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説。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拉·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諾德。福羅諾)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加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故事簡介: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弗羅洛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神父弗羅洛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致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騎兵上尉隊長弗比斯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弗羅洛刺殺,但沒有死。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副主教弗羅洛威脅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被由弗羅洛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弗羅洛從教堂頂樓推落,最後卡西莫多抱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故事中還有落魄詩人甘果瓦,丟失了孩子的可憐母親“香花歌樂女”和乞丐王的襯托劇情。)

小説以15世紀路易十一時代的巴黎為背景。作品一開始,巴黎羣眾熱烈歡度愚人節和主顯節。人們舉起火炬,吹着發出奇奇怪怪聲音的樂器,抬着剛評選出來的“愚人之王”——聖母院的敲鐘人、醜八怪伽西莫多遊行取樂。這時走來了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她牽着小山羊跳着優美動人的異國舞蹈。在一陣陣熱烈的喝彩聲中,混雜着巴黎聖母院的羅森副主教和神父克洛德的陰沉的聲音:“這裏頭有邪法!”“這是褻瀆神聖的!”他卻為愛斯梅拉達的美貌所傾倒,妄圖佔為已有。於是指使養子、聖母院的敲鐘人伽西莫多黑夜攔路劫持。姑娘高聲呼救,被王家侍衞隊長弗比斯救出。她一見鍾情,愛上了這個外表英武的軍官。伽西莫多被捕後判處當眾受鞭笞,在烈日下又熱、又渴、又疼痛,高喊要水喝。市民報以謾罵和戲弄,愛斯梅拉達卻以德報怨,給他水喝,使可憐的敲鐘人感動得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淚。不久,加羅德發現愛斯梅拉達另有所愛,便轉愛為恨,躲藏在姑娘和弗比斯幽會的旅店,伺機刺傷情敵弗比斯,並勾結法庭,反誣愛斯梅拉達勾結妖僧用魔法謀殺軍官。她屈打成招,被判絞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拳打劊子手,把吉普賽姑娘抱進軍警不能隨便進去抓人的“聖地”——巴黎聖母院內保護起來。國王路易十一決定派兵捉拿,下令在三天內把她絞死。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們聞訊後,黑夜圍攻聖母院,營救自己的姊妹。克洛德趁混亂之際,用詭計劫出愛斯梅拉達,把她帶到絞架前,威逼她作出抉擇:或是上絞架,或是屈從他。克洛德遭到拒絕,即把她交給追捕的官兵,然後回到聖母院頂樓,對着脖子上套着絞索的愛斯梅拉達發出魔鬼般的獰笑。加西莫多義憤填膺,把他從頂樓推下活活摔死,自己也趕到墳窟,抱着吉普賽姑娘的屍體而死去。

小説通過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揭露了封建教會的黑暗、專制政權的殘暴;譴責了神父、法官、國王的偽善和兇殘;讚揚了下層平民的正直善良和反抗精神。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加羅德,是個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靈魂骯髒,毒如蛇蠍的偽君子。表面上,他篤信宗教,清心寡慾,遠離女性,厭棄一切物質享受和生活樂趣,骨子裏,卻自私,貪色,陰險,冷酷。他象幽靈一樣出現於聖母院內外,蓄意策劃維護宗教秩序、壓制人民反抗的陰謀詭計。他一方面咒罵吉普賽女人下流、墮落,一方面卻淫慾薰心,妄圖霸佔愛斯梅拉達。為此,他施展了種種卑劣伎倆:派人劫持,暗刺情敵,誣陷少女。在監獄中,在聖母院裏,在絞刑架前,更是或以死亡相威脅,或以眼淚和甜言蜜語相誘惑。當軟硬兼施均告失敗後,他狠毒地勾結官府處死了這個善良少女。害人者必害已。加羅德招致粉身碎骨

的下場,正表明了作者對這個教會代表人物的深惡痛絕。

小説通過審判伽西莫多搶劫女郎案的場面,勾劃了一幕聾子審聾子的滑稽劇,辛辣地諷刺了聾子法官假裝不聾,胡亂審案的醜態和司法制度的腐敗。而對愛斯梅拉達的“謀殺”案件的審判,更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平民的公開迫害。無辜的少女被指控為殺人犯在法庭受審,真正的兇手加羅德卻高坐在審判席上;法官們以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女郎身上,用嚴刑逼供迫使她承認“合謀殺人”而判處死刑。作者憤怒地借詩人甘果瓦之口,把法院開庭稱為“法官們吃人肉”。

雨果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出發,在揭露封建王朝上層社會人士醜惡的同時,還用浪漫主義手法虛構了一個流浪漢聚居的乞丐王國,描繪和讚揚了下層平民的高尚品德。

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美麗可愛,純潔善良。當詩人甘果瓦深夜誤入流浪漢聚居區即將被絞死的時候,她公開宣稱願意和詩人結婚,做他名義上的妻子,救出了他的生命。愛斯梅拉達熱情天真,品格堅貞,一旦愛上法比隊長,認為愛情“是兩人合而為一。那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合成一個天使。那就是天堂。”因此她始終保持熾烈的愛情,從不懷疑這個軍官會遺棄她。面對着加羅德的威脅和誘惑,她堅貞不渝,寧死不屈,表現了吉普賽姑娘的高尚情操。對於其他下層平民,作者也飽含深切同情,予以熱情讚揚。敲鐘人加西莫多心地善良,感情純正,愛憎分明;流浪漢、乞丐們互助友愛,勇於鬥爭,公開蔑視神權、政權,聚眾攻打反動堡壘巴黎聖母院。正由於雨果看到了羣眾的力量,因此作品始終保持樂觀的氣氛,昂揚的格調,即使在小説結尾流浪漢大軍遭鎮壓,吉普賽姑娘被處死的情況下,仍然洋

溢着樂觀、積極的氣氛。當然,小説也宣揚了用博愛、仁慈來改造人性的唯心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是一幅瑰麗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畫卷。作者充分運用自己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手法,把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下對照起來描寫,並在環境、事件、情節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誇張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強烈的對照。加西莫多外貌醜陋,身體畸形,五官失靈,但心地善良,行動勇敢,心靈高尚,與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卑鄙齷齪的副主教加羅德恰巧形成鮮明的對照。伽西莫多一旦愛上吉普賽姑娘就真誠相待、忠貞不渝,最後抱着姑娘屍體而自盡;而外貌英武、風度翩翩的法比隊長,不僅拋棄了愛斯梅拉達而和另一貴族小姐結婚,而且成為帶兵搜捕吉普賽姑娘的兇手。

雨果在談到《巴黎聖母院》時説:這本書“如果有什麼優點,是在想象、多變、幻想的方面。”豐富的想象,怪誕的情節,奇特的結構,就成為這部小説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區,居然有一個軍警很難進入的“乞丐王國”;愛斯梅拉達願意嫁給詩人甘果瓦時,乞丐王國的埃及公爵叫詩人把一隻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塊,就命令他們結婚,為期四年。小説結尾取名“伽西莫多的結婚”,更帶有傳奇色彩。愛斯梅哈爾達死去兩年後,人們看到一個頸上沒有斷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男屍,緊緊抱着一具女屍,把屍骨一拉開就化為灰塵。凡此種種,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對吉普賽姑娘的忠貞不渝,又符合讀者的願望,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巴黎聖母院》採用以古代的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它以中世紀封建制度鼎盛時代的巴黎為背景,描繪五光十色的奇異圖畫,從熱熱鬧鬧的場面中揭示出吉普賽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現實的悲慘故事。小説對於中世紀的巴黎風貌特別是巍峨的聖母院作了精緻的描繪,指出它是中世紀巴黎的心臟,封建國家權威的象徵,在情節上又是一切矛盾的匯合點。作者還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聖母院中人與獸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龕,當作目睹人間滄桑的見證人,增添了小説的浪漫主義氣氛。

《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藴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