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巴金《寒夜》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9K

第一篇:巴金的寒夜讀後感

巴金《寒夜》讀後感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巴金的寒夜讀後感。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家庭,這麼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着和諧的合作呢?為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説的成功所在。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對於“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裏生活着,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説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小説借“宣”的嘴巴反覆説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

“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説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讀後感《巴金的寒夜讀後感》。“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悦。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宣”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脱。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

“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説,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説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着一腔的悲憤看着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説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敍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裏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敍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説《寒夜》的理解。

第二篇:巴金《寒夜》讀後感

巴金《寒夜》讀後感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説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説的開頭以黑夜為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鬱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着寫出小説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着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着,飛機在上空盤旋着,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為此刻的心中,有着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為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麼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着怎樣的家庭呢?

小説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裏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裏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係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着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着小宣離開了這裏,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着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説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為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裏,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衝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裏,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着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才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裏得不到想要的温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説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麼説他,但他不以為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温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衝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衝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裏,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説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為了爭取到她的温暖而奮鬥,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第三篇:巴金寒夜讀後感

巴金寒夜讀後感

每個時代都凝聚着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裏,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着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羣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裏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着病體在辦公室裏那麼卑微地做着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説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説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説,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儘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着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裏,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説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着。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裏,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麼?”——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温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説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説:“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麼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黴。”日日夜夜盼望着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羣,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第四篇:寒夜 巴金 讀後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其中汪文宣這個人物的故事最令我感動和同情。 “老好人”汪文宣最終在極端痛苦中死去,在無聲的“不公平”的呼聲中死去,在對社會的控訴中死去,它控訴什麼?是戰爭(日本侵略戰爭)嗎?不僅僅是日本侵略戰爭,是戰爭加之國內政治的腐敗,文化的腐朽,社會的陰暗。

讀了寒夜,我看到了一個懦弱的小公務員是如何成為舊思想的犧牲品的悲慘命運。

第五篇: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對於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個慷慨激昂之作,小説的文字反而顯得異常的樸素、簡潔、乾淨。巴金在《寒夜》這部小説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氣”,作者是有用意的,這是巴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不滿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裏對光明和温暖的強烈渴望。

簡介:

巴金在《寒夜》裏描寫了小公務員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於詳盡細膩地描寫一個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現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病態靈魂,並以異常冷峻的筆調剖析這個家庭最終“覆滅”的社會原因。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樹生原是上海某大學教育系的學生, 有辦“ 家庭化、鄉村化” 學堂的理想大學畢業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樹生相愛結婚。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 使他們的理想失去了現實的基礎, 他們從上海輾轉來到重慶。文宣的母親思想守舊,不滿這種自由戀 愛的婚姻,經常辱罵樹生,指責由於她的迷惑導致文宣瘦弱多病,並要把她趕出家門。文宣為緩和矛盾只好讓妻子暫住宿舍。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對,薪水很低,生活艱難,身體越來越壞。樹生為減輕丈夫的負擔,在銀 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嚴謹,但為了生活,對銀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應付。豈知文宣對此產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藉此擴大事端。樹生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動搬回家中。不久,銀行因戰事告急,遷往蘭州,樹生為生活着想,離開丈夫和兒子小宣,隨同前往。她每月寄錢回家並常與文宣通信,但汪母認為樹生的錢來得不乾淨,責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銀行,以備不時之需。此後,文宣失業,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樹生。一年以後,當文宣病危時,才動用那筆存款,但終因無法醫治,於抗戰勝利之際病逝。在草草殯葬後,老母孤兒啟程返鄉。當樹生回家探親時,早已人去樓空。在一個寒夜,她獨自來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絕。最後,形單影隻地消失在悽迷的寒夜裏。

寫作背景:

《寒夜》寫於1944年冬天桂林淪陷的時候。當時巴金住在重慶的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裏,晚上常常要藉助蠟燭來照亮書桌,時寫時輟,兩年以後才完成這部長篇小説。

《寒夜》是巴金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説,這是巴金繼《激流三部曲——家》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也標誌着作家在藝術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小説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説是 1946年的最後一天,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夜,小説結尾也正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説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羣、小説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範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所以,當小説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着、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作家在《寒夜》所描繪的悲劇之中, 寄寓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及對新生活的熱情呼喚, 因而作品具有強烈的思想傾向和反映現實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巴金在整個抗戰中, 先後到過祖國的許多地方, 所到之處遍地狼煙、滿目焦土, 日軍的暴行及人民的痛苦, 都強烈地震撼着他的愛國之心。他的一些親人和朋友, 因戰爭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他自己的家也曾遭到戰火的焚燬。他積極參加抗日愛國運動, 辛勤寫作, 以此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

當時巴金住處的四周, 每天都可以聽見一般小人物的訴苦和呼籲, 因此他説故事就在他身邊進行, “ 儘管不是有名有姓, 家喻户曉的真人, 儘管不是人人目睹的可以載入史冊的大事,然而我們在那些時候的確常常見到、聽到那樣的人和那樣的事。那些人在生活, 那些事繼續

發生, 一場都是那麼自然, 我好像活在我自己的小説中, 又好像在旁觀我周圍那些人在扮演一部悲歡離合的苦戲。’, 巴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他將無數個汪文宣的故事進行集中概括,寫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汪文宣一家的時代悲劇。由於作家熟悉自己的人物, 才會把他們的關係寫得如此真切自然, 把他們的性格刻劃得如此細膩精微, 作家在這裏表現的藝術實也才更具有典型意義。巴金在小説中雖然對人物自身的弱點進行了尖鋭的批評, 但更多的是挖掘悲劇的根源, 對這些弱小者傾年了真切的同情, 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 為他們的不幸遭遇而歎息。

人物分析:

作家在小説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

汪文宣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知識分子。當年他也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讀大學時雄心勃勃地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改造社會,樹有教育救國理想。之後他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可以想見他當年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禮俗的熱情與勇敢。但是,現實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例如,他看見上級注視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對他不滿,聽到上司説話,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連上級輕聲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樣,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着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説,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實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勞任怨地幹着報酬極少的工作。汪文宣對於生活給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內心十分不滿, 但孺弱卻使他只能將此強行壓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動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徵。但除了內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從社會生活的本身去尋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確的出路。作家描繪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從另一角度刻劃了他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沒有力量去調解不和睦的婆媳關係, 他愛她們, 他沒有勇氣拋棄任何一方, 最後只有在兩種愛的漩渦中一直掙扎到死。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曾樹生是一個受新思潮影響的女性, 到抗戰末期, 現實生活的磨礪使她的思想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曾樹生愛善良老實的丈夫, 但她越來越不滿他對什麼都忍受的態度, 以致二人產生了精神上的鴻溝。樹生也知道一切應該由環境負責, 但金錢在侵蝕着她的靈魂, 對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實現的矛盾, 使她內心空虛而無所寄託。她關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讓生命消耗在永無結果的爭吵中她愛丈夫, 卻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覺得犧牲了青春, 換來的卻是敷衍和仇視。她的離去, 一方面是為了家庭的生活, 兒子的學業,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願

失掉高薪金的職位, 而且她和陳主任搭夥做生意, 在經濟上有密切聯繫, 要丟棄這一切, 她缺乏足夠的勇氣。她雖為去留問題進行過激烈的心靈搏鬥, 但最終為了自己的“ 幸福” 拋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蘭州她每月按時給家中寄錢, 並未忘記這個家。但是文宣寫信來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願做一個任婆母辱罵的奴隸媳婦去換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寫了一封絕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實思想, 説明同文宣分開的理由。她雖同情婆母老來貧的心境, 但實在不能忍受她殘忍地破壞自己的愛情生活。母親在一天, 他們中間就不會有和平與幸福。因此, 他們必須分開,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損害而變為路人。以後她雖照常給家中寄錢、寫信, 但文宣心中的傷痕一直到死也未能癒合。幾個月後樹生回到重慶, 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獨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雖是一個不屈服於生活的女性, 但她沒有明確的生活理想, 最終也只能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樹生雖是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 但他們都無法擺脱社會為他們安排的悲劇命運。作家正是通過二人的悲劇, 揭示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本身固有的弱點, 更是鞭撻了黑暗的社會對人性的摧殘, 客觀上也表明了知識分子只有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緊緊聯在一起, 才會找到正確的出路。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箇舊式知識婦女, 她愛兒子, 卻難以容忍兒媳。她認為寧肯餓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媽子, 也比做花瓶強。因此, 她看不慣兒媳經常參加舞會宴會。她不高興媳婦來分兒子的愛,以為樹生能掙錢, 就來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無意地發脾氣, 不客氣地搶白媳婦, 還時常自覺不自覺地破壞兒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經典語句:

小説借“宣”的嘴巴反覆説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説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悦。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説,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家庭,這麼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着和諧的合作呢?為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

“ 地位越來越低, 生活越來越苦, 意氣越來越消沉, 他後來竟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 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他已沒有自負的語言和救人濟世的宏願, 每天干着單調沉悶的工作, 過着貧乏而痛苦的生活, 只求與世無爭。

他不滿周主任喝斥要求增加薪金的同事, 內心説“ 你年終一分紅, 就是二、三十萬, 你哪管我們的死活” 可他連鼻息也極力忍住, 怕周主任發現自己心中的不平。他在心裏説自己, “ 真沒出息啊他們連文章都做不通, 我還要怕他們。” “ 我怎麼會變成這樣一個人啊我什麼都忍受, 什麼人都欺負我, 又住道我的生命就該被這些糾纏不清的文字銷磨光嗎就為了那一點錢,我居然墮落到這個地步” 這樣的抗議、自責在內心發出過何止千百遍經濟上的拮据使他無力為妻子買一塊生日蛋糕, 但卻不得不為主任的生日出一千元的份子錢。內心的不平和外表忍辱苟安的矛盾加劇了他精神上的痛苦, 他雖然朦朧地意識到社會不容良心未喪盡的讀書人,以致於自己“ 一生的幸福都給戰爭、給生活、給那些冠冕堂皇的門面話、街上貼的告示拿走了” 。

她説“ 我不要再聽什麼抗戰勝利的話, 要等到抗戰勝利恐怕我已經老了、死了。現在我再沒什麼理想。”而實際上她追求的自由是很空洞的, 其實“ 她除了那有限度的享樂以外, 究竟有什麼痛快呢她又有過什麼自由呢她有時也知道自己的缺點, 有時也會感到苦悶和空虛。她或許以為這是無名的惆悵, 絕不會想到, 也不肯承認, 這是沒有出路的苦悶和她無法解決的矛盾? ?她那些追求也不過是一種逃避。”

寫作手法及作品評論:

將筆墨重點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對話上。作者以全知敍事的視角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給讀者。在讀者面前,小説中的人物便以內心和外在的兩重感體現出來,人物性格具有相當強的立體感;同時,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更適合曾樹生等人知識分子的身份,人物相應地被賦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這便是“復調”創作手法帶來的優點。

巴金在小説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描寫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從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 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主要表現在:善於通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瑣事揭示重大主題,從而表現出作家非凡的藝術功力。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寒夜》繼續着“五四”時代借描寫愛情以思考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寫作傳統,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以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觀了“五四”新文化傳統,顯示了20世紀40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説繼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説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説,巴金在早期作品裏常常直接向讀者一瀉無餘地傾吐其奔放熱情的話,那麼,在後期作品中,他則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而複雜的情感。

整部小説是一種悽楚哀怨的調子、灰色的畫面, 作家以內心激盪的情感展示人物的悲劇命運, 真實描繪了驅使人物行動的社會環境, 深刻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因而使人物性格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豐富性。

《寒夜》所描繪的悲劇, 雖説比不得催人奮進、讓人熱血沸騰的戰鬥號角, 但它卻通過被黑暗所壓抑的靈魂的呼號, 表現了對真善美的世界的熱望, 對假醜惡的世界的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説, 《寒夜》的悲劇永遠具有藝術和情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