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1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6W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1多篇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

4.13就讀完了,談不上有多少感慨,結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這個書名,本以為會有些不同尋常。看這本書時,狀態差得要命,轉眼快過去三個月,談不上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裏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兒,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計較,但是,你讓情緒這東西強大起來,那便身不由己,或許生存還是毀滅就真成了一個問題。錢鍾書先生説過,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人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師、會計、畫家、醫生、小職員,太多機遇巧合,誰也看不到未來有什麼在等待着他。不安於長輩安排,隨心去嘗試一切想嘗試,職業即事業,無所謂大小,但這關乎熱情,對生命價值實現的熱情。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越長大越發現,有些人進走你的生命,陪伴着走過一段風景後不知不覺沒了音信,而又有些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惜,朋友,永遠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還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經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愛情裏面,各自放過吧,能不糾纏就放手,計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發現美好的樂趣。遇到能心生喜歡的人,都是幸運,唯願君安。還沒遇到的,總會遇到的。

人性的枷鎖,是世事難料,是心有執念。無論如何,無愧於心就好。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2

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説:“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温飽的六便士?”説道這裏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並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瞭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於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裏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説,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閲讀(有時候還需要藉助文學研究和批評),來發現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閲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後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説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真實、糾結;既不安於現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美好,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於現狀。

當菲利普發現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羣,在小小的學校裏,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於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佔有慾而離開他。最後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於逃離了那片讓他發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成對他今後的生活和人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後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後終於知道自己要什麼。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麼折騰,哪怕別人説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説他不後悔。對啊,為什麼要後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3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2015年的書單,雖然我這一年裏也在茲茲不倦地讀書,不過作為一個“老大補名著”的人,我的“書單”是羞於拿出手的。在腦子裏把這一年裏看過的書過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別想要鄭重地拿出來説説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鎖》。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閲讀就是在書裏尋找自己的碎片,那麼,迄今為止《人性的枷鎖》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書。更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現今的樣子。讀這本書的過程,像對照着一面破碎的鏡子,看着自己的影子拼圖一樣呈現,覺得既詭異又心酸。

本來寫了兩大段談菲利普的跛腳和愛情,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兩個枷鎖,寫完又刪掉了。我也有這樣的枷鎖,經過這麼多年的掙扎,雖然大抵也看開了,但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脱。我知道終有一日我將從中脱身而出,享受寶貴的自由,我直覺離那一天已經不遠,我期待那天能夠坦然平靜地談起它們,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對。

那麼,唯一可談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環遊世界,為此,他選擇學醫。他是在經歷若干波折浪費了無數金錢以後才想到學醫的,對於這項工作,他談不上多麼喜歡,或者多麼擅長,但是他知道,它有助於實現他的理想。一旦拿到醫生執照,他就可以拎着一個藥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決的,雖然他並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興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碼在每一次拋棄自己所不要的東西時從不拖泥帶水,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當你能夠繼承家業成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師時,你絕不會選擇去德國毫無前景地留學,當你沉浸在藝術之都巴黎的浪漫懷抱裏未來可能成為傳世畫家時,你絕不會願意回到家裏去當個苦逼醫學生,而他都做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嘗試多種職業的可能,有的是因為沒有那個資本,有的是因為沒有那個意識。能夠將自己的理想與職業完美結合的人寥寥無幾,不幸的我也在這條路上苦苦掙扎着。人到中年我才確信寫字大概是我這輩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歡並且做得還不錯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為和功力,無法憑這件事情養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樣去學上一門在這個時代裏能夠賺到生活費的技能,然後支撐寫字這個理想。所以,2016年我打算學一門手藝,希望能夠學有所成。

菲利普雖然算是出身上層社會,但他的人生無疑是貧乏的,父母早逝,伯父自私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給他親情的撫慰,求學求職幾度曲折,愛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為了擺脱貧乏作出了各種嘗試和努力,去學藝術,讀很多書,企圖周遊世界,但是這些並沒有一點意義。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筆遺產,他的人生無疑將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將就木的幾年裏,這個對人一向善良仗義的青年天天盼望着得到伯父的死訊,因為他已經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裏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筆錢來得管用——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如果是在早幾年,這本書我應該是看不下去的。宂長細碎的平淡情節,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沒有什麼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經歷,真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將其奉為經典。

如果是過幾年再來看的話,也許我又會嫌它過於鄭重其事了。愚蠢的人類啊,不就那麼點兒道理嘛,誰會不懂?值得洋洋灑灑寫上那麼多字翻來覆去地闡述嗎?

我慶幸在最合適的年紀讀到了它,完全無障礙地與人物平行前進,與他一同抵達終點。

看過書的朋友們都知道了,這本書的主題就是“人生是無意義的”,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來思考最多的一個主題。然而,“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當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歷遍滄桑以後所作的選擇。是的,人生無意義,所以,你應當專心專意使自己好過。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4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才讀了不到一半。文字並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美,在緩緩的故事節奏的帶領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顧着自己的成長曆程。

成年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中彷徨。彷彿被什麼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裏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脱。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着我往裏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裏。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麼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脱離了主流的既定規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侷促的空間裏被無限遏制着。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閲歷的。但之後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着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脱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在卻是一片荒蕪。

我從內心出發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於,我的內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5

繼《月亮與六便士》後,閲讀毛姆大叔的第二本鉅作。這邊長篇半自傳體小説,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斕”的生活。

人人生來便帶着瑕疵,或是身體,或是靈魂。先天跛足的他,9歲失去雙親,從此寄居於牧師伯父家,因身體殘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從來就不會對誰仁慈,收起毒手,對可憐之人只會更甚;菲利普經歷了被同伴輕視與欺凌的少年時期,尋求未來發展,迷茫的青年時期,成年後學習了會計、油畫、醫生等相關知識,後因股票投資失敗破產,不得不放棄醫學,做起了商場導購與服裝設計。

小説大部分篇幅讀起來很壓抑,亦如真實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來喜歡毫不客氣地揭露人性的弱點,複雜和矛盾。書中很多細膩的思想和表達讓人不驚感歎與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着菲利普衝破身體缺陷、宗教、性慾、愛情、物質等層層枷鎖得到自我救贖與不斷成長(成長路上的苦無以言表,作為讀者,對於這個主角會心疼,也會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終活出自我,很開心,雖然只是他只是個小説人物。

如譯者所説,成長本來就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還是一條孤獨的單行車道。願我們能在別人的故事中,切身體味或已逝去,或未到來的歲月。

我們本應豁達,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無足輕重。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6

毛姆的小説《人性的枷鎖》講的是主人公菲利普從幼年到三十歲這段時間的成長經歷。

這二十多年間他不斷打破生活中的枷鎖,最終過上一種內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鎖一:宗教信仰

母親去世以後,菲利普成了孤兒,被送到當神父的伯伯家寄養。

在伯伯家長大的他,從小就被寄希望於,以後能從事神職工作。加上英國本身就是宗教國家,他也很難不被宗教所影響。

因為天生跛足,受盡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讓他痊癒,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後,他還是沒能如願。

這件事讓他對宗教開始失望,但還沒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看到身邊的神父並沒有過着有意義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還要無聊和墮落。特別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稱在傳播真理,這些都讓菲利普決定放棄從事神職的機會,轉而前往德國的海德堡學習德語。

在德國,與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觸,讓他看清:他並不會因為放棄信仰英國國教而遭到上帝的懲罰,實際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和充實。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鎖以後,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慮有沒有履行上帝給他的職責,他只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諷刺的是,當他決定徹底放棄信奉英國國教之後,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為準則,那就是愛和真誠。

在中國,雖然沒有宗教文化,但是我們有父母文化。

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一定要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長大了要報答父母,孝順父母。因為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也為我們付出了所有。

這種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樣,雖然本質上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盲從,會讓他們變成束縛我們的枷鎖。這種枷鎖不僅容易讓孩子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讓父母不去學習和成長。

希望我們都能像菲利普一樣,在生活中不斷地經歷和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這種經過察覺和反思的信仰,不僅不會違背社會約定俗成的信仰本質,反而會在更高層次上,與他們達成一致。

02

枷鎖二:事業上的定性

在放棄從事神職工作的機會以後,菲利普去海德堡學習了一年德語,然後去倫敦的會計事務所做學徒,準備從事會計工作,最後卻因受不了辦公室一成不變的生活而中途放棄。

後來又去法國學畫畫,在認清自己最終也只能是二流畫家以後,又毅然放棄學畫,這無疑讓伯伯對他打擊諷刺,説他沒有定性。

但他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相信雖然一直在不停換方向,但經歷過的事情終將成為自己的一種所得。

最後選擇學醫,從事父親生前的工作,也讓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愛好。他喜歡在行醫過程中接觸不同的人,觀察他們,並對世間百態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鎖,所以在事業上也難免會被其禁錮。

雖然我們已經長大到不用靠父母來生活,但因為小時候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也不鼓勵個體對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嘗試,所以長大後的我們,當被社會現實所困時,很難再去做出進一步的試探和選擇。

而菲利普的幸運就在,雖然一直面對伯伯的質疑,但因為是寄養,伯伯也不好強迫他做決定。當然菲利普也為自己不斷試探付出了很多代價,比如後來在讀醫學院時,窮到留宿街頭,吃不上飽飯。

他這種寧願不斷面對挑戰和質疑,也要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態度不僅給了我們希望,也激勵我們跟隨自己的心去走。無論什麼境遇,都會成為豐盈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鎖三:愛情

作者用了幾乎一半的篇幅來寫菲利普的愛情“遭遇”。

他在學醫期間認識了餐館服務員米爾德里德,並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她。

雖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爾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點並在後面的相處中不斷被她利用然後拋棄,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難擺脱愛情的魔咒。

最後的最後,菲利普心還是會痛,但愛的枷鎖已經不能將他捆綁。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愛的人終成眷屬,但幾乎所有人都在愛裏吃過苦。

這種苦,是愛情的美麗肥皂泡不斷破滅過程中,我們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終愛的都不是米爾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對於美好愛情的最初幻想。

這種幻想讓他看不到米爾德里德真實面,而現實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時候,他就只能不斷地痛苦,不斷地絕望。

最終現實的苦楚足夠多,多到可以讓他清醒地看到米爾德里德跟他之間,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像菲利普這樣“倒黴”遇到一個性格和人品都嚴重有缺陷的人,但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也都不會找到完全符合我們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們一直希望通過另一半來過上內心充實而幸福的生活,那無疑是要走向地獄之門的。因為我們會不斷地在痛苦中看清現實:沒有任何人可以讓另一個人內心充實而幸福,除了這個人自己。

04

枷鎖四:跛足

從菲利普開始上學起,他就不斷因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話,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處。從小到大,只要別人和他有爭執,就一定會拿這個來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後,終於發現自己的跛足不是別人之所以會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滿和沒有安全感才是他們之所以會挖坑別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體天生的殘疾並沒有比別人心中此時的黑暗更邪惡。

我們也許不會像菲利普這樣有身體缺陷,但卻可能有不願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沒有努力的時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難處,或是年少無知的某段黑歷史。

無論是身體的缺陷或不同之處,還是做過的某件錯事,它們都會跟隨我們一生,成為我們獨一無二生命的證明。當我們苦惱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也許我們可以像菲利普一樣問一句,到底是我們本身有什麼錯,還是評價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爭。

小説的結尾,菲利普擺脱了宗教,事業和愛情給他的枷鎖,過上了一種自我實現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來,人性的枷鎖並沒有就此完全解開。新的生活裏他還會遇到新的枷鎖,當然也會有新的解鎖過程。

因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解開枷鎖的過程中度過。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7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説。初識毛姆,緣於《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麼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利。處於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説《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着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鬥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穫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後,情慾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慾的枷鎖裏,經歷了那麼多事之後,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遊世界,探索人生?最後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裏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慾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裏。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脱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8

這本書的閲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我歎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歎息着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於我對於成長小説的偏愛,部分是因為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説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説,人生無意義,擺脱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於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説,無意義的思考無異於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後而來的後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為枷鎖。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於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為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於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着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舉例子,我特別留意的有兩處,一處是糾纏着不停出現的主人公的初戀,我本來覺得主人公是個好小夥子,可是這段的描寫卻讓我覺得他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只想快點看完這部分,可是沒想到這個人居然還反反覆覆出現,倫敦這麼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總能聽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讓我覺得蠢。——這是選擇不合己之處

另一處是文章結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穫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為結尾給了文章好的結局,也被迫着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9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後來閲讀的。因為喜歡這麼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着作者遊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後知後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慾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於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仍在不斷追求嚮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靈魂中噴湧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愛情,我們將其傾盡心力去追求的,也終將會失去,因為我們誰也不曾真的屬於誰,我們甚至都不屬於自己。妙的是,它所帶給你那種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實又幸福,但你最後又不得不為失去後的苦痛來買曾體會快樂的單!愛情會死亡,而温情和習慣會取勝,就像愛有盡頭一樣,恨也有盡頭。然而不能確信的是,我們究竟是仍在愛着呢?還是隻在痛惜失去的愛情呢?

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道枷鎖,牢牢被牽制住,動彈不得。想要逃脱枷鎖便要一一尋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躍過枷鎖勾勒出一幅精美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那麼你呢?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後得出的結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着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0

歷時一個月,斷斷續續讀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並沒有規定每天投入多少閲讀時間,而是在思緒不清、無法繼續完成手頭比較重要的任務時,翻開讀上一會兒。也正是這樣毫無計劃的間斷式閲讀,使我有時間在接受下一個情節時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個階段。坦白説,看到“全文完”時,鬆了口氣,終於結束了,並不是篇幅長短導致的疲倦,而是跟隨者菲利普的半生,體會他所體會,感悟窮困潦倒且無希望兜兜轉轉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閲讀下一章時,菲利普會不會餓死在他躺過的街頭,再也沒法品讀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實證明,主人公永遠帶有主角光環,這倒不是去諷刺最後的結局,當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採摘,能順心順意的不考慮錢財這般“紳士”所摒棄不談的身外之物,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個皮膚髮青、身材絲毫沒有豐裕觸感的“騙子”身邊,還是有種烏雲撤離,看到久違的陽光的舒暢。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並不是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許自私,執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於,當他期待伯伯早點逝世而繼承家產以擺脱日復一日設計服裝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濕在鹹臭的汗水中,看到這裏我再不能因其身體缺陷而保留一絲憐憫。期待着不知何時才能改變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現狀,只能做一位悽慘的白日夢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觸動,他對“生命是什麼”、“存在的意義”的思考,促使我同樣去思考活着的意義與價值。讀書筆記m生命是什麼,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過程。從最初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擁有財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後兩袖清風躺在病牀上,記憶裏最後只留下親人的眼淚,再也沒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還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它雖是過程,但對於每一位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當下的我們來講,都是未知的過程,我們都無法預測會遇見誰,過着怎樣的生活,風餐露宿還是金碧輝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着唯一一把鑰匙,對應着獨一為二的人生之門,打開它,相當於解下你自身的枷鎖,擁抱未來。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1

如果説《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簡史,那麼《人性的枷鎖》便是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一個人的前三十年有高峯,有低谷,有激情,有消沉,有轟轟烈烈,有平淡如水,曾經躊躇滿志,抑或卑微到塵埃裏。古人云,三十而立,當活到這而立之年,説明已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從本書中則可看到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主人公菲利普幼年時失去雙親,跟着牧師大伯和伯母一起生活。跛足的存在讓他自卑,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欺辱,寄希望於上帝能醫治肢體上的殘疾。當發現於事無補以及牧師大伯的自私虛偽冷漠,改變了去牛津大學念神學成為一名牧師的初衷,到國外學習藝術繪畫,因意識到沒有天分改行做律師學徒,最後繼承父業,成為了一名醫生。期間,他目睹了人生百象,也曾在幾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無法自拔。因囊中羞澀流落大街,切切實實體會到生活中物質條件得不到滿足時的尋死覓活之感。他想幹一番大事,想周遊列國,也想要一個家的温暖。

菲利普從年幼到中年,掙脱了一個個人性的枷鎖宗教、倫理、世俗、情感,最終感悟出生活的意義,超然物外,走向自由。那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答案就在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波斯地毯裏。地毯織工把地毯的格局編的錯綜複雜,並非出自某種目的,不過是滿足其美感的樂趣罷了。正如地毯織工那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度過其一生的。從生活、行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門的事件中剪輯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設計出一種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圖案,一種錯綜複雜的圖案,或者一種色彩繽紛的漂亮的圖案。雖説,這興許不過是一種可自由選擇的幻想或許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幻象與縷縷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戲法而已。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的生活長河中拘起幾滴不同的水,拼湊成一種格局,從而使自己心滿意足。“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終雙目一閉棄世而去。”但生活還有別樣的格局,雖雜亂無章,卻妙不可言。有些人的一生,其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機會卻使它突然中斷了。幸福與痛苦降臨人間,跟生活中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菲利普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不論是做過的還是來不及做的事,一切都無關宏旨。“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中探出其奧祕來。”

近日與一朋友聊天,他回憶起青春年少的自己,馳騁在足球場上揮汗如雨,或在冰天雪地中自在滑雪。臉上洋溢着微笑,那是很美好快樂的歲月:走南闖北,相聚相離,有笑與淚,有失意和奮鬥,有圓滿亦存在遺憾,但至始至終,一直在追尋着生活中的美。於他而言,美麗在一瞬間,幸福而簡單。當然,我閲歷太淺,思想單一,不敢簡單談論或評判一個人的三分之一的人生如何度過,我只是站在剛滿23歲的門檻來拾人牙慧。且行且努力,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小小的驚喜,在不知不覺中盛裝蒞臨。借用昨日在論壇會上週厚雲教授的一句話説,有意識的努力,無意識的發現。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2

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間節點開始思考一些看似無用,實則特別重要的關乎人生的問題。出生、生存、生命、工作、事業、信仰、愛情、金錢、生命的意義、理想、自由…等等貫穿一生的需求,即是追求,也是枷鎖,註定這一生不會太自由…

把自己帶入情景,隨着主人公一同成長,見證他生命中每個重要轉折點,感其所感,體會他一路尋覓,尋找生命的意義,結果卻發現生命既無意義,也無必要,就像編織錯綜複雜的波斯地毯一樣,五彩斑斕的花紋不是有意義的必須存在,只是為添加樂趣而制的精美裝飾罷了…當然,要理解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很難的,我們必須要提前轉換思維,重塑標準。如果説生命無意義,那我們追求的幸福是不是也是非尋常意義上的枷鎖,之前,我會以過的是否幸福為標準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可最終發現自己過的一塌糊塗,而現在,我意識到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不在於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當中,這種凌駕於生活種種意外之上的態度,讓苦難啊,幸福啊,它們彷彿不再輕易能影響到我了…

這天地之間有不可計數的人,對於他們來説生活只是無休止的勞作,既談不上美好,又稱不得醜陋。春花秋月,夏蟬冬雪,四季更替似乎不過輪迴一瞥。他們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木然老去。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縱然難以接受這個觀點,亦或是事實,可作者的所見所想偏偏讓我不得不信。好在知道這個事實也是喜悦的。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一步步釋然,一點點褪去對生活無謂的掙扎與戾氣,認識到:尋常最為寶貴,這樣就能珍惜當下,珍惜擁有,珍惜我們所能把握的一切,更能明白:生活不在別處,就在你用心體會的當下,如果又操心今天,又發愁明天,那活着還有什麼意義?當你過不下去的時候,自然會有出路的,用平靜的心態迎接着生活的亦或是美好,亦或是苦難。這種沒有對峙的順服或許才有無窮的力量,也可帶來意外的驚喜,何不就這樣享受褪去滿擰的枷鎖帶來的舒暢呢?

關於孤獨。這一生都在尋找愛的人,愛自己的人,可能怕孤獨吧,説起孤獨,就像説起羞於啟齒的疾病,看不見症狀,卻足以攪亂人心,發作的時候,就慣性向外尋求幫助,想混跡人羣被人認可,想暴露羣體被人欣賞。殊不知,要想根治孤獨,還得向內和解,像外發現是噬心的枷鎖,向內自省才是放過自己的`唯一出路。慢慢地,孤獨都成了奢侈的享受,也就不再受其累,一個人,一條路,一心一意完成朝聖之路…

生活的一切事情毫無道理可言,甚至沒有規則亦無序,既然已經獲知人生的最終歸宿,那麼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就成了生活的現實意義,而就如何活,才能不辜負,依然要通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這些追求勢必會涉及世俗、倫理、道德…以及慾望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道道枷鎖,每每突破,確切説是釋然,就會迎來真正的喜悦與平和,也會離真正的生活越近一步。所幸,這一生都在一邊開啟枷鎖,又一邊突破樊籠的循環裏可謂掙扎,亦可謂享受,畢竟俗世的生活總有瑕疵,本無美醜,只有真相。

人性有多堅強,就有多脆弱,很多時候都在兩個極致中來回奔跑,因不滿自身而開始尋求改變,終究會在這件事上得以最大的釋然,像作者説的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殘疾,儘管正是因為它,生活才變得如此艱辛。瘸腿讓他的性格扭曲,可也賦予他內省的能力,讓他能因此而自得其樂。倘若他的肢體是健全的,也許就不會對美有如此獨到的鑑賞力,不會那樣熱烈地崇尚藝術和文學,也不會因生命百態而興致勃勃…我們,也是一邊懷疑一邊篤定地前行,這種極致的矛盾帶來的枷鎖會讓我們特別珍惜日後釋然的喜悦,過程依然糾結,可是若再一次來過,依然會跟當下的自己抗拒,直到某一天離真正的生活越來越近,近到可以享受其中樂此不彼,不用受滿擰之苦,不用忍受不可控的“身在此而心已遠”的苦楚,可以安心地生活,平靜地等待,這個時候,才是你真正生活的時候…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3

菲利普是個等愛的孩子啊。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冷酷的伯伯和不知如何表達情感的伯母帶大。

由於天生殘疾,性格敏感內向,沒有同齡的朋友,菲利普的人生沒有愛,他渴望愛與被愛。

童年的孤獨,青春期的迷茫,青年時期的情慾,終生尋找的關於人生的意義,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過,可是由於他的敏感,由於他的缺愛,這些問題才傷他至深。所幸他還有理智,雖然理智在情慾面前也退避三舍;所幸他還有遠大的夢想,能讓他掉入泥潭中還能不致墮落。雖然我知道毛姆並不想賺取讀者的同情心,可能他還痛恨這個,看到菲利普一個人苦苦掙扎,在生活中,在思想上,真想走近他,哪怕只是無聲的陪伴。

毛姆通過菲利普的苦苦追尋,向世人道出人生的意義:人生無意義。多麼喪!還好毛姆又説,儘管如此,也要在人生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

可是馬上他又拋出問題,究竟如何生活才算織出美麗的圖案?也許寫這本書時的毛姆也沒有答案吧。

關於愛情,毛姆用大量的篇幅描繪情慾所引發的激情,雖然極其不可理喻,可是感人至深。

而書到最後,菲利普與薩利之間的感情,真摯,默契,美好,菲利普甚至為了這段情,甚至放棄了鼓勵他一直從泥潭中走過來的美好理想,但是讀下來,放佛能看到毛姆撇撇嘴漫不經心的樣子。想來,毛姆認為的愛情是前一種吧。

只不過作者也知道那種轟轟烈烈的由情慾引發的愛情,並不能在生活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還有可能燒燬掛毯。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4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説。在假期的時候我讀完了這本書。現在覺得還有很深的感慨。

盧梭説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性的枷鎖》是毛姆具有自傳性質的經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紀被送去伯父家寄養。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並沒有感情,而且他特別自私冷漠,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個性。

菲利普最開始是陪朋友鄧斯福德去追求倫敦國會街上點心店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他對這個“瘦長的個子,狹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個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誰也不會瞧她一眼”。不僅如此,這女人還淺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頭實在惹人討厭。

但正因為她對菲利普那愛答不理的傲慢態度嚴重傷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這從厭惡開始的感情在糾結抑鬱中竟慢慢演化為了想念。不僅如此,隨着米爾德麗德每一次對菲利普的玩弄、欺騙、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種必須獲取芳心的慾望反而愈加強烈,到最後竟然發展到出錢給米爾德麗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尋歡的地步。

菲利普獨自一人在德國求學時,他日益增長的見識讓他覺察到,異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誠程度,並不下於英國國教徒。研究神學的大學生維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並不順暢,他進行了許多嘗試經歷了不少痛苦才逐漸解除了宗教、學歷、愛情、友誼、世人眼光、個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5

這本書,他正好給我們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樣子。它裏面的文字,充滿魔法,它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虛擬的生活圈,好像時光穿越,又好像靈魂互換。在虛擬的世界,我們就是菲利普,我們在經歷所有的一切。於是,我們體會了被米爾德麗德鄙視的無地自容,感受到被她利用的心甘情願,經歷到失去她的撕心裂肺。於是,我們觸摸到Price上吊自殺後冰冷的屍體,我們感受到胃空蕩抽搐,通過抽煙來減輕飢餓的無耐。我們還體會到在絕境中,微弱的控訴:自己總是對他人友善,儘量做好事,最後卻事事糟糕透頂;自己樂於助人,卻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敢期望有人伸出援手。於是,我們體會到了在絕境中,期盼自己的舅舅早些過世,可以利用他的遺產來走完最後學業的無恥和真實。甚至被靈魂拷問。

晚上照顧舅舅時,我們也動了給他多加的念頭,希望可以早一些結束他的無意義生命,來逆轉自己的有追求人生。最後,我們終於因為害怕終身的悔恨和愧疚,而沒有動手,經受了惡魔的誘惑,保住了道德的底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本書帶給我們讀者的虛擬卻真實的體會。菲利普的一生尋找的答案,也是讀者曾經想要選擇的東西。只不過,大部分讀者,有父有母,沒有那麼勇敢,無法豁出一切去經歷去感受。而跛腳的菲利普,卻把個中滋味,心酸心苦,一一嚐遍。最後,他終於懂得欣賞平淡無奇的生活,以及平凡似水的美好。

我們跟隨主人公,從一種生活到另一種生活,從一羣人到另一羣人,不停奔波選擇,不停掙扎糾結,掙脱種種枷鎖,想尋找一種照亮生命的人生,最終發現“人生毫無意義”,最終選擇了一種最普通的生活。這是歷經艱辛探索後的結果,就像揮灑汗水勞作後,休息時的平靜。

他浴火重生後學會了怎麼去看待缺陷和苦難,如何用平常心對待生活的不如意。他終於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或身體或心靈。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病房,為什麼會這樣,根本沒有理由。或殘缺的肉體,虛弱的心臟,或病態的肺,還有一些更加隱蔽的精神疾病,懦弱的意志,酒精的上癮。人人都有缺陷,我們要做到就是接受人類的美好,包容人類的錯誤。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也身不由己。

生活就像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清水房。把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看作是對生活煞費苦心的裝飾。他開心地接受生活中出現的一切,淒涼和興奮,開心和痛苦。因為無論什麼事情,都讓生活這套毛坯房的設計,更加層次豐富。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6

上帝在賦予人類自由的同時,又給我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人類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擾也是擁有了感情,愛、恨、情、仇都無疑是人生的枷鎖。

“不知不覺間,菲利普養成了世上給人以最大樂趣的習慣——博覽羣書的習慣;他自己並沒有認識到,這一來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逃避人生憂患苦難的庇護所;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為自己臆造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轉而又使得日常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於書中第98頁)

因為孤兒和機緣巧合而過早地投入到書本的虛擬世界中,對兒童來説,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不過感覺這一點倒與自己有點相像。從小就缺乏同齡的玩伴,於是跟着鄰家的打哥哥滿山跑,老爸在忍無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幾頓。兒時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這般摧殘!內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沒於書海中,我把那裏當做自己的樂園,當做避難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裏得到發泄和彌補。有得必有失,書畢竟是書,縱然裏面的世界描繪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是與現實相脱節的。久而久之,我們便會把自己關在那個小牢籠裏,對身邊的環境產生不適,甚至是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天生坡腳,自幼由當郊區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剛開始翻讀,還以為菲利普會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飽嘗孤兒的痛苦,沒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儘管在菲利普的眼裏,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她是真的心疼這個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氣息的環境里長大的,很早就切身體會到了宗教的虛偽。曾經,他對上帝具有迴天的神力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癒他的殘疾。然而,時間證明那不過是一個謊言,是欺騙。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願為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於是,他不等畢業就毅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輾轉於學畫,學醫。菲利普擁有着青年人的熱血,好高騖遠,不惜窮其一生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同時,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堅持到最後,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於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現實,反抗命運的安排,這是值得深思的。

小説着重描寫菲利普如何掙脱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旋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炎涼,最後得出結論: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説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

菲利普的人生枷鎖是社會的產物,那我們的呢?又時,我們的人生的枷鎖是我們自己給套上的,戰勝自己便是打開它鑰匙。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7

為了省幾個Money,我就在手機上閲讀書籍,少了紙質書籍隨意翻閲,看看插圖的便利條件,四五天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合上書以後,幾天來書中闡述的生活觀、價值觀久久不能讓我平靜。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擇給了我很多啟示。

他和米爾德麗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覺得那並不是愛,而只是在情慾影響下的衝動。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那是愛,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愛而已。在我看來,他如果不是真正愛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時還出資讓他們一起出去瀟灑,不會在她一次次無情地傷害自己之後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説只是為了情慾,那他後來已經對她的身體完全失去了興趣,縱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為所動,這顯然不是情慾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毛姆在《刀鋒》裏已經明確説過:“愛沒有情慾就不是愛,而是別的東西;而且情慾並不是由於得到滿足,而是由於阻撓變得強烈。”這是不是也可以解釋,菲利普最開始的情慾也是因為愛而建立起來的呢?

菲利普最終在莎莉那裏獲得了真正的愛情。他為了她而甘願放棄深植於意識中的環遊世界的夢想,為了她而甘願在一個小村莊裏行醫終老,雖然他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愛她,但是卻知道自己對妻子、愛情、家庭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其他,他願意為了她而停留下來。

小説的結尾比我預想的要好,原以為他也要自殺呢,可見,作家毛姆還是給讀者希望,“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這一生,當我們身邊的生活充滿荒謬時,我們該如何抉擇?一些人選擇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選擇了勇敢掙脱。而菲利普恰恰是選擇後者的人。雖然他每次的選擇單從結果上來看不怎麼高明,但我覺的這才真實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堅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實現。其實誰能説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確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錯誤卻死不悔改,以至墮落沉淪。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樣去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可正如小説中説的:“人生就如同一條絢麗的波斯地毯,外表華麗,其實毫無意義。”是的,誰能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只不過是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給窮苦的窮人看病,走危險的夜路,到阿特爾涅一家的農場中真真切切地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實。

小説給我的最大啟示是不要懼怕改變和選擇,原來可能是金科玉律,現在覺得荒謬時就要勇敢拋棄。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個怎樣的心態面對未來,無論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知道往哪裏走後,請前行。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8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 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 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説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從 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脱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並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後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慾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 ,最終擺脱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麼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説: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着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地毯的顏色佈局更鮮豔別緻罷了。

菲利普擺脱枷鎖後,心靈獲得了救贖,我喜歡這時的菲利普,這時的菲利普温和、自信,他不會在別人羞辱他的跛足時臉紅難堪了,他親切的同貧窮的男人、女人説話,對他們的生活認真的審視和同情,他心裏時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觀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陽當照,光芒四射!讀者看到最後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暢起來,不再痛苦,心裏洋溢滿了脈脈的温情。這本書給我了啟迪,給我了一劑面對生活煩惱的解藥,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學習,提高個人的修養,才能對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還能怎樣?哈哈

毛姆《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9

喜歡上讀書,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妙,並感覺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説過:“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着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着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後,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着自己的內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裏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癒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癒後幸福快樂的樣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樣目瞪口呆……此時,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於害羞,老是沉浸於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儘管外表沉默寡言,內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裏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於暗地裏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裏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於他對書裏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背後,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着他。“一個人彷彿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説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正因為菲利普持續閲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閲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後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後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後來的物質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幹的女僕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着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麼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於在愛的同時又帶着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明瞭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裏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於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看起來沒什麼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裏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後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癒人生各種疑難雜症,的確不失為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