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鴻門宴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5W

鴻門宴讀後感【精品多篇】

《鴻門宴》讀後感 篇一

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了天下。我可不完全贊同這種説法。

《鴻門宴》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這樣的具體矛盾:劉、項因爭奪關中產生了不共戴天之仇,軍事力量處於劣勢的劉邦,宴會前,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宴會中,又可能遭受殺身之禍。然而劉邦支竭智逞才,隨機應變,轉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向着他既定的目標跨出了一大步。而事後,項羽卻泰然自若。為什麼一場預料着將要發生巨大變數的暗伏,會如此出人意料地在平靜中落幕?

這,也許就與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有關,劉邦善於用人,把向他告密的項伯很快就籠絡成自己的人,而項羽卻自大輕敵,輕率地對待向自己告密的人。劉邦能言善辯,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以滿足其自大的心理。另外加上項羽的“婦人之仁”,我們不得不否認這些因素就是導致項羽悲劇的發生。

然而,性格的差異並不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畢竟,當時項羽與劉邦的經歷和年齡上都存在差異。也許,還要加上個人的志向與認清自我的能力。

據説,有一次,秦始皇出遊,當時的場面是多麼的壯觀。當項羽看到此況時,“彼可取而代也”脱口而出。而劉邦卻感歎一説:“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許,這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吧。

試想,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誰又能肯定地説項羽就得到了天下呢?即使他得到了,那又能是多久的君王呢?憑他的性格、為人,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失去天下?

不管怎麼樣,歷史已成為過去,後人只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了!

《鴻門宴》讀後感 篇二

偶然在《鴻門宴》的電影預告裏看到我們可親可敬的渣叔(張涵予),心血來潮的、屁顛屁顛的去購書中心買了一本《鴻門宴》,沒想到真有渣叔的圖片(開心~),渣叔飾演的是劉邦的軍師張良。看完以後…。老難受了……TAT

勾心鬥角的,最後什麼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劉邦假面以仁得天下,雖建立了漢朝,可最後自己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

虞姬和項羽的愛情感天動地,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至於最後那盤棋,確實如范增死前所説: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范增臨走前留給項羽一個錦囊,他知道按照項羽性格絕對不會打開,這個錦囊在項羽死後到了劉邦的手中,錦囊中描寫了范增聯合韓信、張良的人,反劉邦,分天下,共享富貴,希望項羽忍辱負重,等候韓信援軍。結果劉邦殺了韓信;張良(渣叔)深中一箭,死裏逃生;樊噲不明白劉邦到底為什麼這麼做,最後自盡而亡。,

這其中的玄機,在曲終人散之後終於解開——謀算別人的也終究被別人謀算在內,人生沒有永恆的贏家,鴻門宴,即為此。

《鴻門宴》讀後感 篇三

初識項羽,是國小作文書中隱約看到的“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後來愛上了看小説,於是知道了他和虞姬各種版本的風流韻事,我想,這是一個柔情如許的男子。爾後,繼續在書中徜徉,漸漸知道了霸王舉鼎、“力拔山兮氣蓋世”、“彼可取而代也”原來,柔情之外是熱血鐵骨,錚錚男兒骨,鏗鏘將士行。

經常聽到人們説起鴻門宴,但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想到的是,一學《鴻門宴》,項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轟然倒塌——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毫無頭腦,那還是我認識的那個意氣風發、裝置柔情的楚霸王嗎?

玄色説,歷史是個小姑娘,總是任人塗抹。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可以接受後人稱他為失敗英雄,卻不想認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會如此白目,不聽謀士所言,一意孤行、輕視對手、婦人之仁。

我陷入瞭如此巨大的迷惘中,到底要如何才能掙脱那張巨網?

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馬遷寫史,採舊聞、博覽羣書、涉獵頗多。有學者認為《史記》中的《鴻門宴》這部分是據陸賈的《楚漢春秋》所寫,而陸賈“客從高祖定天下”,那麼他的作品不可能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抹掉小姑娘臉上的層層濃粧,《鴻門宴》還有另一種可能,項羽也許沒有那麼不堪?

《鴻門宴》讀後感 篇四

先生説:我不知道老兄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

淚痕當然注意到了這種細節。事實上,只要一個人不是白痴,就應當知道自己説出曹無傷的名字。那曹無傷就必死無疑!但項羽為什麼要説出這個名字?您認為這是他天真無邪?

這根本就是項羽為了推卸責任,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

本來項羽想殺劉邦,這全是出於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無傷有多大關係呢?范增不是也一個勁的勸項羽殺劉邦嗎?甚至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氣得大罵豎子不得與謀!項莊舞劍不是也意在沛公嗎?項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間想殺劉邦,只是劉邦一意俯首稱臣的作法。使項羽無法輕舉妄動罷了!因為如此背景下殺劉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項羽為了掩蓋自己殺劉邦是出於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為了向天下人推卸責任。才不顧曹無傷的死活,把自己想殺劉邦歸於曹無傷的挑撥!於是曹無傷遂死!

他無心機嗎?

唐高宗想廢武后,被武后責問的啞口無言。就説我本無心廢你,只是上官儀勸我罷了!於是上官滿門流血。高宗這種做法叫天真嗎?

如果這種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馬昭殺成濟全家,豈非就是出於對曹魏忠心無二的態度?當年成濟死時,大罵司馬用自己全家人的鮮血以掩蓋自己不臣之心。其實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無傷有語,在死前肯定也是大罵項羽為了推脱自己責任而且不犧牲自己。其實呢?他項羽想殺劉邦與否,哪是曹無傷挑撥的結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骯髒的想法,卻偏偏極力裝做清白之狀。把責任全推給別人,雖然一切早已長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們就假裝自己清白。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倆!這怎麼算得上天真呢?

您説:小項嗜殺是不錯,但他從來不殺比他弱的人。淚痕以為憑您的學識,大約熟讀史記、通鑑了。《通鑑》中説項羽有屠城的習慣,淚痕上面的帖子中也寫了。您認為死於屠城的人,有幾個是強者。《史記》項羽本紀中説,項羽入某城(淚痕手頭沒有史記,但先生應當知道這絕對是史記中的事),因為費了很大力氣攻了這座城,所以項羽要把城中15歲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個勇敢的小孩子勸項羽説,您如果屠城,以後哪座池還敢投降,他們豈非都要拼命替彭越賣命。於是一城生靈才得以解救。您真認為,15歲以上人都是強者?

所謂名將喜歡屠城的。就淚痕所知,東漢有吳漢、明有常遇春、秦末就是他項羽了。

至於一夜活埋20萬人的事,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白起比他厲害,被秦王逼死時説:我死也是老天要報應我,因為我曾活埋了30萬人。李廣一生未封侯,曾哀歎再三,卻説自己曾活埋900個降卒,大約是老天報應自己吧!可見這兩個人,還多少有點天良存在。

項羽呢?臨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連一絲懺悔也沒有!這種冷血的人,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人。也配稱英雄!

其實,本來歷史學家寫歷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説家一樣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後世歷史動責把某個人塑造成大英雄!項羽、袁崇煥、岳飛等都是這種幸運兒。

淚痕非議這種英雄,只是這種英雄通常太過霸道。以至弄得與他相關的歷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盡了!總而言之,歷史都得為了塑造他完美服務。稍有牴觸就得模糊。

把劉邦的父親綁到肉案子上,向劉邦要求單挑。固然幼稚近於白痴,但他這也看出他不擇手段的態度。只因知道殺了劉太公實在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殺罷了!就好象不殺劉邦,意義差不多吧!

但如果細看項羽的眾多所為。都是有着極深的政治遠見,哪點象沒有政治頭腦的所為?您只要看一下菜幾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知道。

鴻門宴觀後感 篇五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看了鴻門宴以後,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敍述這千古 棋局為主要,向觀眾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眾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為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敍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祕的老人為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才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説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置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

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裏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篇六

一次鴻門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它拉開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序幕,也為日後劉邦以弱勝強開創漢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身亡埋下了伏筆。

太史公的筆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曹無傷和項伯的“雙向高密”,使劉邦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危急。他也有面對強敵的驚懼與慌亂,卻依舊能虛心地向足智多謀的謀士張良請教“為之奈何”;在宴上,他懂得藉助樊噲等手下的力量助自己脱離險境。這些都可見劉邦的善於用人。劉邦更善於分析時局,隨機應變,他能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也能以花言巧語把“欲王關中”的野心撇得乾乾淨淨,打消了項羽的殺機。這是劉邦作為未來帝王能屈能伸的風度,是他最終能奪得天下的關鍵原因。

反觀劉邦的勁敵項羽,他的確曾是一位戰無不勝的勇將,可他空有上將之才,未有帝王之謀。他任人唯親,卻將智謀不輸張良的謀士范增的計策置之一旁;他自大輕敵,剛愎自用,白白放過了劉邦,錯失了除去勁敵的良機;他對於政治麻木不仁,隨口就説出了敵營內應,在劉邦逃走,張良奉璧後,他也僅僅只是“受璧,置之坐上”,絲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種種性格缺陷,也説明了項羽日後的失敗,並非“天要亡我”的偶然,而是自身因素導致的必然。

讀罷《鴻門宴》,除了驚歎於太史公細膩形象的描寫,現在的我們還應當學到些什麼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當學習劉邦的隨機應變,在遇到困難時,與其驚慌失措,不如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如何解決困難;同時,也要學會團結身邊的夥伴,互相幫助,藉助他人的力量度過難關。其次,項羽的自大輕敵和剛愎自用,是我們應當摒棄的,有時候,越是我們看不上的細微的漏洞,就越能給予我們沉重的打擊,這一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是十分適用的,因此,無論發現多麼細小的漏洞或“敵人”,我們都不能輕視,而應當及時將其“消滅”。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當善於聽取周圍的人的意見和建議,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終究只會導致失敗。

一篇《鴻門宴》,就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淺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