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精品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要多讀多試,不要害怕寫壞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優秀讀後感精選大全,方便大家學習

優秀讀後感精選1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主要講了狐狸爸爸帶領全家與三個飼養場主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三個飼養場主用守候、鏟子、挖掘機等各種方法,想除掉狐狸一家。狐狸先生和他的家人們不怕餓,不怕累,齊心協力,一點都不後退。最後聰明的狐狸先生不但自已一家脱離了險境,還和小動物們一起把打通了往各個飼養場的通道,大家不用再捱餓,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知道,大敵當前,狐狸爸爸不坐以待斃,不棲棲惶惶,不退縮不放棄,果敢地承擔起指揮者的角色,靠着機智和勇敢,帶領三個孩子,團結朋友一同戰勝了三個飼養場場主。

薄薄的一本書,短短的兩萬八千多字,卻向讀者們很好地詮釋了何為責任,何為擔當。每每讀完,我都不禁為狐狸爸爸的所作所為點上一個由衷的贊。

之一:為什麼了不起?

狐狸爸爸在處理問題時,多動腦筋,把可能存在的困難考慮周全,並事先想好對策,掌握處理事情的主動權。還有遇事不亂、膽大心細,能勇敢地面對危險,同時非常小心,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既不能畏手畏腳,又不能傻大膽,才能成功。在三個牧場主想盡一切辦法想挖出狐狸一家,甚至餓死他們時,狐狸爸爸沒有慌亂,帶領一家人保持鎮靜,並積極思考解決困難的辦法。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越是在關鍵的時刻,越不能亂了陣腳。

狐狸爸爸有超強的組織能力、計劃能力、協調能力、領導能力、偵查能力、還有超酷的運動天賦和浪漫因子,最牛的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和執行力,你説是不是很了不起。

之二:狐狸爸爸對待自己、敵人、朋友、家人的不同態度值得學習

狐狸對待自己:樂觀。

很多人因先天的不足或缺陷都會感到深深地自卑和憤慨,不是怨天尤人或憤世嫉俗就是自怨自艾,但其實學會換個角度或換種心態思考問題,也許展現在眼前的就會是一片積極樂觀的大好前途。

狐狸先生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找吃的犧牲了自己一條漂亮的尾巴,在被打斷最令它自豪的尾巴時,它很樂觀地想:自己竟然還活着已經夠幸運的了,在面臨生命危險時,它還那麼樂觀。

我們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比起狐狸一家遭受的困難小多了,所以我們遇到任何困難也要樂觀面對。

面對殘忍的敵人,決不放棄

三個農場主對狐狸想趕盡殺絕,但冷靜、機智、勇敢的狐狸先生不僅沒有讓他們的目的達到,還打入敵人的領地,取得生存的食物,比如肥雞、肥鴨、蘋果酒等,為了生存而取得必要的食物是正當的,是為了使家人和朋友活下去,決不放棄。

狐狸對待朋友:團結、分享

團結的力量很大,我們也要像狐狸爸爸一樣,多團結周圍的人,團結起來力量大,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與朋友們、夥伴們共同分享勝利的果實、分享幸福的生活。

狐狸對待家人:非常有責任

我覺得狐狸爸爸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只要有食物他首先想到他的太太和孩子,我覺得最受感動的是狐狸先生一家團結、不放棄的精神,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如果我們的孩子遇到了困難,做為父母的我們也應該和我們的孩子一起勇敢的接受挑戰,積極的面對困難,耐心而有信心的去解決。

希望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看到彼此間的優點,當孩子們惹你們生氣時,多想想他們的優點就好,忽略彼此間的缺點,在遇到困難時,一家人可以像狐狸一家一樣互相鼓勵,團結一致,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明天會更美好哦。

優秀讀後感精選2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優秀讀後感精選3

如果有人問我,在你的心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説,除了對家人的養育之情的感激外,更多的就是對黨深深的感謝!

黨像一盞燈,為我們照明道路,黨像一個結實的頂樑柱,為我們支撐起一片藍天。我們這些80、90、00、10後,生活在黨的光環下,從小就無憂無慮,自在快活。是這本書,讓我茅塞頓開,讓我懂得了,要不是前輩們的辛勤作戰,要不是前輩們的流血流汗,就不會有我們這一代的幸福生活。

我記得有一位愛國詩人曾經説過:花兒在熱烈的綻放,鳥兒在歡快的鳴唱,大地在吐露芬芳。春風送來了黨的温暖,旭日帶來了祖國光明的一天。是的,這一句話正應了書中的一個題目:沒有___,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___,就沒有新中國!沒有___,就沒有舊中國屈辱歷史的翻寫!我們不會忘記,那個喊出“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夏明翰烈士!我們不會忘記,面對鍘刀,15歲的___員劉胡蘭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地喊出了:“怕死不當___!”........

李大釗、劉胡蘭、董存瑞等等許多傑出___員的形象在我眼前一一浮現,這些抗日英雄堅定不移、發奮抗日的精神,值得我們高度學習!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而我們現在如何對黨表達愛意呢?最典型的例子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第二國小五(1)的少先隊員們,用自己的紅領巾,一針一線的縫製了一面國旗。如此典型的例子,更加形象的表達了我們對黨的熱愛。雖然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去縫國旗,但只要我們有那一種精神,就足夠啦!有首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你我永遠的掛念……”比天大、比海深的還有什麼?那就是黨對人民的深情。只要我們牢記黨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兢兢業業、追求一流,克己奉公、清正廉潔。黨的事業將更加燦爛輝煌,祖國的明天必將更加和諧美好,燦爛輝煌。

優秀讀後感精選4

《從文自傳》,用從文先生自己的話來説,就是記敍他“在這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説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這個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來説,這真是一個古怪地方!”。雖然從文先生自十五歲後離家就只回過一次小城,但他説“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裏,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裏”,可見從文先生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從文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不經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就像一股温潤的清泉,自然流淌沒有波瀾,但是每一股涓涓細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敍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記流水賬,實則給人一種水到渠成、信手拈來的從容熟練感,也許這正是因為關於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烙印。

從文先生筆下的鳳凰城,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有淳樸的民風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豐富的物產,“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與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人們各安其職,過着平靜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書中,小城“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似乎在從文先生眼裏,鳳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只是在這裏生活着他就會覺得開心滿足。

國小時,從文先生還是個頑童,他尤其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看戲、去鬥雞、去賭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為了掩飾自己逃學童的身份把書包藏在土地廟裏以至於最後把書包都弄丟了,總之,只要不待在學堂裏讀書,幹什麼都行。但是他其實是聰明的有天賦的,老師批評他之後他不服氣,只是稍微用了點心,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他並不是真的那麼不喜讀書,而是他對於學習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學。“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在他心裏,人生這一本大書是富有趣味的、永遠都讀不完的。對於他來説,社會這個課堂要比學堂有意思得多,看鐵匠打鐵、看屠夫宰肉、看婦女們洗衣編織抽蠶絲、看工人們造紙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紙人都能學到很多東西。“有許多生活,本來只需我們用身心去接近,去經驗,卻不必用一筆錢或一本書來作居間介紹。”

但這一切寧靜美好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似乎就起了變化。

在書的中後段,整座湘西小城因為受到了外界戰爭不斷地打擾和破壞,好像籠上了一層陰霾,突然失去了生機,就像是一口古井裏的死水,波瀾不驚,水波不興,彷彿往裏用力投下幾顆石頭也無法打破它的寧靜。它悄然地存在於邊陲,即使是屠殺和死亡也改變不了那裏的人們亙古不變的生活。這口遺世獨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遺忘了許久,隨着年月的流逝,漸漸地長滿了厚厚的苔蘚,矇蔽了人們的眼睛和心靈,而它的純樸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漸乾涸消亡。從這個方面來看,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小城似乎與蕭紅先生筆下的呼蘭河城有着許多的共同點。

從文先生在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鄉國小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在這兩年裏,他走過了更多的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漸成長起來。

對於這段時期,從文先生在書中描寫了大量的殺人場面——“啪的一聲槍響,我們便倒下了一個……於是把槍械從死去的身上卸下,砍了兩根大竹子縛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們部隊又死去了兩個,但到後來我們卻殺了那地方將近一千。”“我們簇擁了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到市外田坪裏把頭砍了。第一次殺了將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殺了五個。”“到那些鄉下人往來最多的橋頭上,把頭砍下來,在地面流一灘腥血。人殺過後,大家欣賞一會兒,或用腳踢踢那死屍兩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讀這本書之前,發生在邊城的這種黑暗與殘忍是我沒有想到的。那一條條鮮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劊子手和看客眼裏彷彿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數字,這些殘暴血腥的殺人場面在從文先生平淡的描寫之下更像是一場遊戲,被襯托得更加冷酷無情。

更加可悲的是,許多人也並不關心他們自己的命運,對生命的漠視令人歎惋,對於軍官們毫無根據的亂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貪污受賄腐敗的行為他們絲毫沒有反對和抵抗的意識,甚至就是搖骰子搖中了要被殺頭他們也只是哀歎自己的運氣不好,就像是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如同自傳的扉頁上寫着的那句話:“這裏的人不須明白一個夜裏醒來是什麼時候。他們那麼忠實莊嚴的生活,擔負了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繼續在這世界中活下去。”也許是艱苦的生活壓迫使然,也許是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使然,人們對未來看不到希望,也彷彿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就像沒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隨波逐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麻木枯燥,簡單重複。

但在從文先生眼裏,那裏的人們和生活也許並不像我們簡單地根據書中描寫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樣,他們或許只是在等待,等待命運的安排,等待機會的到來,正如他在書中所寫:“但大家就是那麼個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盡日月把個人拖到墳墓裏去嗎?可並不這樣,我們各人都知道行將有一個機會要來的,機會來時我們會改造自己變更自己的,會盡我們的一份氣力去好好作一個人的。應死的倒下,腐了爛了,讓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憂樂活下去。”

而人們等待的這個機會,從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實很好學,也常常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隊裏待了幾年之後,他就從各種教官那裏,從各種同事戰友那裏,從博學的統領官那裏,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東西——他學會了説髒話,喜歡自稱“老子”;他學會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學會了燒得一手好狗肉……雖然他“耳濡目染”了軍中的許多陋習,但同時他也漸漸地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並不是這些,在各種工作崗位的調動中,他練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許多像《辭源》之類的好書還有古畫,受到了文化的薰陶,有了知識的積澱,他想,他“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儘管向更遠處走去,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於是他決定上北京求學!自此,他“便開始進到一個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對於從文先生來説,這就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機,從一個“鄉野村夫”到正式“從文”的轉變。

從文先生的內心其實是矛盾的。他既有着濃厚的對昔日湘西的懷念和讚美之情,也有着對古老小城的封閉落後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幾分必然。在某種意義上,他對昔日湘西的整個嚮往之情,都是被他與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觸所激引起來的。當他決意用現代小説的形式來抒發這種感情的時候,他就已經註定要陷入那行為和情感之間的矛盾了。有人説不管沈先生在筆下如何挑剔都市,讚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種對整個現代文明的懷疑和否定判斷,他實際上卻是湘西社會的逆子,他千里迢迢從湘西來到北平,此後雖也輾轉遷流,卻一直安心於城市的生活。作為作家的沈從文,他始終是一個嘈雜都市裏的居民,而並非沅水岸邊的隱士。但不論怎麼説,從從文先生的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終在他心裏佔據着重要的地位,他對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憶也感染了許多的讀者。

從文先生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對於人性和生命哲學的思考是從文先生的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人”的事情,也許我們窮盡一生去了解探究也無法參透。人的一生,是讀的一生。從小讀到大,從大讀到老。只有讀不盡的,沒有能讀完的。只有讀之有悟的,絕無讀之無益的。

汪曾祺在寫給從文先生的輓詞中寫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從文先生一生都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他率直、純真、善良、樂觀開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熱愛家鄉、熱愛生命,且始終保持着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去融入社會、體驗各樣不同的生活,敢於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從社會生活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着養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難也從不退縮。“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他的文字讀來總是令人感覺平易近人、親切易懂、能使讀者產生共鳴,正是因為它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即使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仍然醉心於人性之美,讚歎生命之美。我想從文先生的這點精神是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在離開了大學這個象牙塔之後,我們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正如從文先生所説:“直到如今我還覺得不必看這本弄虛作偽千篇一律用文字寫成的小書,卻應當去讀那本色香具備內容充實用人事寫成的大書”,我想,讀人生這本大書,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功課。

優秀讀後感精選5

當飛鳥停在窗口,當黃葉飄落土中,你是否熟視無睹?這些都是愛。當太陽披上霞雲,當晚霞籠罩夕陽,你是否怦然心動?這些都是美。讀着泰戈爾的《飛鳥集》,我看到詩人那一雙細微入扣的眼睛,總能在一切平凡的事物中找尋到愛與美。他帶着一顆跳躍的心行走着,懷着一股洋溢的情看世界。泰戈爾喜歡比較“真實”與“不真實”。他把“真實”比作一個丈夫,把“不真實”比作一位妻子。他們互相懷疑,妄自悱惻,卻從未相離。是啊,對立的兩個極端又為何不能共處呢?世界本就需要這種無窮無盡的對立才能存在得更加長久。設想,如果萬物都是一樣的,鳥兒失去靈動,樹木失去生機,人類失去智慧,獅虎失去兇猛,那麼它們還會有存在的意義嗎?在“真實”中才能看到“不真實”,唯有比較,才謂人生。泰戈爾喜歡寂靜。在原文中“silence”與“silent”這兩個詞出現得最為頻繁。他不愛喧囂吵鬧的生活,更為追求平淡無奇的人生。他總能在寂靜的思考中找尋生命的真諦。泰戈爾喜歡清淡平素的愛。這愛銘在心底,無法抹去。文中多次提到“你”。是誰?是上帝吧,令他如此執着,帶着虔誠不懈追求;是妻子吧,令他願意付出一生而無怨無悔;是大自然吧,令他總徜徉於欣賞之中,也從不厭倦,依舊堅定。他相信飛鳥會讀懂自己的愛,就像我對泰戈爾的愛一樣。我喜歡這種美麗、這種愛戀。就這樣試着在古蹟中尋找。也許,我們中國與印度文化殊途,但內在卻是一樣的。檀木莊重,教我體悟愛的嚴肅;紅木大氣,教我體悟愛的磊落;黃花梨堅硬,教我體悟愛的堅定。在雕樑畫棟之間,工匠對它們傾注的感情,濃重而熱烈。在這隻清麗的飛鳥上,我相信了:愛,是大自然最美、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