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鴻門宴心得體會(共6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79K

[摘要]鴻門宴心得體會共含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鴻門宴心得體會(共6篇)

第1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鴻門宴心得體會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後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不過,裏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後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今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説明了説我們後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現在的好多管理層、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隻能説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説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塗,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可以瞭解部下所想的,二來可以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裏自己是存在的,若是採納了自己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説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裏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於把自己在別人的眼裏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為他們更偏向於不願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後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意義上的大皇帝,可以説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採取休養生息,注重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為什麼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治者。

有人説,劉邦狠,其實,現在的哪個高層不是狠角色,天安,西藏的事情。記得小時候,村裏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願的,並且有幾家還是釘子户,到最後,村幹部就強行拆了,當然也得罪這幾家人了,但是義無反顧,最後路通了,十好幾年了,路還好好的,當別的村裏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時,看到自己門前的泊油路時,都不説話了。當時,就有人説:幸虧那個誰了。人就是這樣的,既然選擇把擔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擔,擔子越大,意味着承擔越大,自己需要放棄的就愈多。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覆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可以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第2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這篇鴻門宴心得體會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秦始皇贏政吞併六國後,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撲而鞭笞四海,天下已定。始皇便到處巡邏。所到一處,百官前呼後擁,車馬相連,浩浩蕩蕩,其威風可想而知。一次途中,老百姓擠滿了街道,爭着瞻仰這位兼併諸侯統一中原的大皇帝。人羣中一位濃眉大眼、殺氣騰騰的少年説道:"大丈夫就該如此!"還有一位年齡略長的莊稼漢説道:"日後我也要這樣!"這兩位瞧不起秦始皇的人物: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位便是漢高祖劉邦。

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咽嗚叱吒,千人皆廢。最後卻身死東城,為天下笑!劉邦為一地痞無賴式的亭長,卻平蕩羣雄,建立漢室江山。二人在鴻門宴上的較量便可知一二。

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擺出。項羽偏偏徘徊不遲,讓劉邦逃走。枉費了亞父范增的一片苦心,無奈之下罵之"豎子不足與謀,奪天下者沛公也!"垓下之敗,橫渡烏江便可捲土重來!尚未知鹿死誰手的項羽偏説:"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念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乎,拔劍自刎,遺恨烏江!失敗原因,韓信所説,"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相比之下,劉邦則高明得多。他口若懸河般地籠絡項伯。向項伯解釋時,將自己的政治意圖掩飾得絲毫不見。後來連自己的父親身在俎下,都要分取一杯羹,更何況至軍之後立誅曹無傷……

不管結局如何,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

世間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3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鴻門宴心得體會的寫法。

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説,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説,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第4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鴻門宴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曾經的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他能抗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敵千軍萬馬,無可否認,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可他終究未能逃過悲劇的命運,故事,在一場“鴻門宴”中悄然拉開了帷幕。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鴻門宴的結局,最終決定了楚漢之爭的結果,四面楚歌時,項羽迷惘了,最終,他選擇了自刎,一命嗚呼,一代天驕自此隕落!

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在我的心中,項羽卻是一個真英雄,誰能在權勢在握時還顧念着所謂的"兄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覺得用李清照的這句詞來形容我心目中的英雄——項羽,是最合適不過了,不是嗎?

第5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關於鴻門宴心得體會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

在中國要談失敗英雄,談敗將中最有臉面的,那得説是楚霸王項羽了,劉邦雖拿了他的人頭跟江山,卻好歹給開了個追悼會,修了個規格不低的陵園,司馬遷更是一篇本紀,把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漢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劉家的紀念碑、紀念堂早已蕩然無存,可烏江的項王廟依舊香火鼎盛,為當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經濟的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然而敗了就是敗了,項羽如果在天有靈,望着滿大殿繚繞香煙,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齒:哪怕當一年皇上,也比當這2000年神仙滋潤許多不是?

您看到這兒心裏八成幸災樂禍--活該,誰讓您老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跑了劉邦?上天給你一次機會你不抓住,能當神仙就算運氣不錯,認命吧您!

其實項羽真的好冤,因為鴻門宴上那一出,他實在沒做錯,半點都沒錯。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中滅秦,項羽帶了40萬大軍入關問罪,跟劉邦的10萬人馬對峙,劉邦帶了個慰問團跑到項羽大營開"心連心"晚會,在經過項伯、項莊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張良、樊噲的一系列行為藝術之後,劉邦藉口上廁所溜之大吉,而項羽始終對參謀長范增的種種暗示裝聾作啞,最終放跑了劉邦。

許多人看到這兒,一定跟范增一樣捶胸頓足,罵一聲"豎子不足與謀":您把劉邦砍了,不就啥事沒有?活該!

可項羽並不是白痴,至少這次不白痴。您甭看項羽帶了40萬大軍浩浩蕩蕩,這些人馬中真正屬於自個兒的嫡系,只怕連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軍閥的盟軍,有些還是掛名頂頭上司楚懷王的部隊,"先入關為王"的約定可是人人都聽見的,天下這麼大,真正牢牢掌握項羽手裏的根據地,又有幾個郡?這會兒冒着鼠肚雞腸、背信棄義的名頭宰了劉邦,盟軍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殺了幾十萬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關中秦地,後面是亂作一團,都想自個兒稱王稱霸的六國故土,他那日子難道就好過得了?

反過來看,不殺劉邦又如何?論兵力,劉邦只是項羽的1/4;論名望聲勢,被天下人當作中了頭彩才僥倖先到關中的劉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更何況楚懷王還在老項家手裏攥着呢。他讓劉邦來慰問,劉邦不就老老實實來了?後來他攆劉邦去四川開荒,劉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實力對比在那兒擱着,劉邦住在鴻門項羽大營也好,住在咸陽城裏也罷,那腦袋還不就在他項羽刀口前擱着麼?不殺劉邦,劉邦還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買、安撫盟軍人心,名正言順地建立絕對領導權,還可以趁機鞏固內部秩序,為自個兒搞一塊實實在在的大基業。

可見,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並沒有錯,甚至可以説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筆,比起范增,高明瞭不止一個檔次。

既然不殺沒錯,那麼為何劉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腦袋的項羽,甚至大方地讓項家後人改姓他的劉,而項羽卻只能悽悽慘慘地去做神仙?

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參加一次考試,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題,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社會的,不能説每道題都不能錯,但全套做下來,怎麼也得拿個85分以上,才算有點把握。

項羽在鴻門宴這道大題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裏他拿零分甚至負分的題目實在太多:沒把關東諸侯搞定就匆匆殺進關中啦,愣頭愣腦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兵啦,鴻門宴後把劉邦放到天高皇帝遠、自己鞭長莫及的漢中啦,楚懷王還有價值啦,扔下關中、洛陽,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説了,他的政治頭腦其實比范增強得多,因為他犯這些錯的時候,沒聽見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見,可在鴻門宴上范增提的意見,卻還沒他本人的意見高明--只可惜,跟他爭江山的不是裝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劉邦。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

第6篇:鴻門宴心得體會

這篇鴻門宴心得體會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鴻門宴》讀後感() 第一篇:鴻門宴的讀後感

成王敗寇,這是人們歷來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漢之爭好像是個例外。這場戰爭最終是以項羽命斷烏江而告終,劉邦才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後人往往是不為劉邦喝彩而為項羽惋惜。

眾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着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為(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於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麼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於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後竟反敗為勝。

鴻門宴被認為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後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歎: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於死地,哪裏還會再有後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裏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説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

1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着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佔鰲頭的鋭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説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這樣的結果,後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為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為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後的失敗對於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成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可憐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第二篇:《鴻門宴》讀後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2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

3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歎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第三篇:《鴻門宴》讀後感

偶然在《鴻門宴》的電影預告裏看到我們可親可敬的渣叔(張涵予),心血來潮的、屁顛屁顛的去購書中心買了一本《鴻門宴》,沒想到真有渣叔的圖片(開心~),渣叔飾演的是劉邦的軍師張良,《鴻門宴》讀後感。看完以後….老難受了……tat

勾心鬥角的,最後什麼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劉邦假面以仁得天下,雖建立了漢朝,可最後自己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

虞姬和項羽的愛情感天動地,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讀後感《《鴻門宴》讀後感》。

至於最後那盤棋,確實如范增死前所説: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范增臨走前留給項羽一個錦囊,他知道按照項羽性格絕對不會打開,這個錦囊在項羽死後到了劉邦的手中,錦囊中描寫了范增聯合韓信、張良的人,反劉邦,分天下,共享富貴,希望項羽忍辱負重,等

4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候韓信援軍。結果劉邦殺了韓信;張良(渣叔)深中一箭,死裏逃生;樊噲不明白劉邦到底為什麼這麼做,最後自盡而亡。,

這其中的玄機,在曲終人散之後終於解開——謀算別人的也終究被別人謀算在內,人生沒有永恆的贏家,鴻門宴,即為此。

第四篇:《鴻門宴》讀後感 性格決定命運——《鴻門宴》讀後感 朱小紅

摘要:項羽最終痛失江山,不是因為鴻門宴上錯放劉邦,而是項羽魯莽輕信、自大輕敵、不善用人的性格弱點所致,所以説性格決定命運。

關鍵詞:性格;鴻門宴;項羽

《鴻門宴》選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鴻門是地名,位於新豐以東,即今陝西臨潼東。宴是宴請。“鴻門宴”是項羽舉行的一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因項羽與劉邦這個歷史典故,被用來比喻不懷好意的宴請。

《史記》被魯迅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見其史學價值和文學地位之高。《鴻門宴》一文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很多讀者認為項羽因剛愎自用,不肯採納范增的意見,在鴻門宴上錯放劉邦,放虎歸山,才導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後果。我覺得不然。俗話説:性格決定命運,是項羽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最後的命

5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運。即使在鴻門宴上順利除去了劉邦,不久也會出現另外一個劉邦。鴻門宴是歷史的一個偶然,而項羽的性格才是命運的必然。

一、魯莽輕信

曹無傷派人打小報告,項羽一聽即信,不去分析事情的真假,即使消息可靠無誤,也不能大張聲勢,泄露軍事祕密,從而讓劉邦有所防備。馬上犒勞士兵,第二天就要“為擊破沛公軍”。果然項伯跑去救張良,無意把消息泄露給了劉邦,讓劉邦有時間、有機會為自己狡辯。輕信的項羽自然又相信了劉邦的狡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既然有人説劉邦“欲王關中”,又怎能輕易聽信劉邦幾句狡辯就冰釋前嫌?所謂兵不厭詐,人心隔肚皮,難道項羽不知道嗎?

二、自大輕敵

項羽當然知道這些話,但是他從沒想過誰會欺騙他,誰敢欺騙他。因為他是一個自大輕敵的人。曾經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固然英雄霸氣,但世上沒有不敗的神話,秦始皇就是例子。雖然兵力多於劉邦,就一定能戰勝劉邦嗎?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能魯莽草率,僅僅是“饗士卒”,就“為擊破沛公軍”了,當然還要考察敵情,擬定作戰計劃,嚴守消息等慎重對待。鴻門宴劉邦帶百來個人前往赴宴,個個以一擋百。而樊噲闖宴時,“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噲遂入”,足見項羽未對宴會作任何特殊防備,完全信任劉邦對他的忠誠,也完全信任自己要擊敗劉邦易如反掌。正是

6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項羽這一自大輕信的弱點,給了劉邦以示弱而蓄強的機會。所以即使這次鴻門宴殺掉了劉邦,項羽的這一性格也會成全第二、第三個劉邦。

三、不善用人

范增是個老謀深算、遠見卓識之才,他斷言劉邦“志不在小”,有帝王之相;鴻門宴上果斷召項莊殺劉邦;碎玉斗,“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只可惜項羽不肯聽信他的意見。劉邦在關鍵時刻,善於用人善於信人。當知道項羽要擊破其軍時,立即採納張良的對策。最後離席未辭,他擔心會引起嚴重後果,採納樊噲“不辭而別”的建議。除范增外,項羽不善用人的表現還有很多。韓信、陳平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卻不為項羽所用。最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良才智士的輔助,又豈能成就帝王霸業?

所以説,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是歷史的偶然,項羽的性格特點才是其命運的必然。當然如果撇開帝王霸業,項羽的性格是最好的性格,項羽是最可愛的人,項羽的人格是大人格。大戰當前,不忌諱項伯私見劉邦。劉邦前來謝罪,不懷疑其真假,盡棄前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因為相信劉邦,所以不懷疑樊噲,寬容他的魯莽無禮。因為相信劉邦,所以不懷疑劉邦逃席的真相,“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

7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落、大度、仁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不論江山霸業,項羽就是最可愛、最美好的人。

參考文獻:

趙曙光,程相崧。項羽評傳。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01.(作者單位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 第:鴻門宴讀後感

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讀後感 1、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鴻門宴讀後感。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

8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

9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

10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2、

鴻門宴讀後感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

在中國要談失敗英雄,談敗將中最有臉面的,那得説是楚霸王項羽了,劉邦雖拿了他的人頭跟江山,卻好歹給開了個追悼會,修了個

11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規格不低的陵園,司馬遷更是一篇本紀,把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漢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劉家的紀念碑、紀念堂早已蕩然無存,可烏江的項王廟依舊香火鼎盛,為當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經濟的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然而敗了就是敗了,項羽如果在天有靈,望着滿大殿繚繞香煙,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齒:哪怕當一年皇上,也比當這2014年神仙滋潤許多不是? 您看到這兒心裏八成幸災樂禍--活該,誰讓您老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跑了劉邦?上天給你一次機會你不抓住,能當神仙就算運氣不錯,認命吧您!

其實項羽真的好冤,因為鴻門宴上那一出,他實在沒做錯,半點都沒錯。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中滅秦,項羽帶了40萬大軍入關問罪,跟劉邦的10萬人馬對峙,劉邦帶了個慰問團跑到項羽大營開"心連心"晚會,在經過項伯、項莊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張良、樊噲的一系列行為藝術之後,劉邦藉口上廁所溜之大吉,而項羽始終對參謀長范增的種種暗示裝聾作啞,最終放跑了劉邦。

許多人看到這兒,一定跟范增一樣捶胸頓足,罵一聲"豎子不足與謀":您把劉邦砍了,不就啥事沒有?活該!

12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可項羽並不是白痴,至少這次不白痴。您甭看項羽帶了40萬大軍浩浩蕩蕩,這些人馬中真正屬於自個兒的嫡系,只怕連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軍閥的盟軍,有些還是掛名頂頭上司楚懷王的部隊,"先入關為王"的約定可是人人都聽見的,天下這麼大,真正牢牢掌握項羽手裏的根據地,又有幾個郡?這會兒冒着鼠肚雞腸、背信棄義的名頭宰了劉邦,盟軍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殺了幾十萬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關中秦地,後面是亂作一團,都想自個兒稱王稱霸的六國故土,他那日子難道就好過得了? 反過來看,不殺劉邦又如何?論兵力,劉邦只是項羽的1/4;論名望聲勢,被天下人當作中了頭彩才僥倖先到關中的劉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更何況楚懷王還在老項家手裏攥着呢。他讓劉邦來慰問,劉邦不就老老實實來了?後來他攆劉邦去四川開荒,劉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實力對比在那兒擱着,劉邦住在鴻門項羽大營也好,住在咸陽城裏也罷,那腦袋還不就在他項羽刀口前擱着麼?不殺劉邦,劉邦還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買、安撫盟軍人心,名正言順地建立絕對領導權,還可以趁機鞏固內部秩序,為自個兒搞一塊實實在在的大基業。

可見,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並沒有錯,甚至可以説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筆,比起范增,高明瞭不止一個檔次。

13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既然不殺沒錯,那麼為何劉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腦袋的項羽,甚至大方地讓項家後人改姓他的劉,而項羽卻只能悽悽慘慘地去做神仙? 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參加一次考試,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題,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社會的,不能説每道題都不能錯,但全套做下來,怎麼也得拿個85分以上,才算有點把握。

項羽在鴻門宴這道大題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裏他拿零分甚至負分的題目實在太多:沒把關東諸侯搞定就匆匆殺進關中啦,愣頭愣腦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兵啦,鴻門宴後把劉邦放到天高皇帝遠、自己鞭長莫及的漢中啦,楚懷王還有價值啦,扔下關中、洛陽,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説了,他的政治頭腦其實比范增強得多,因為他犯這些錯的時候,沒聽見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見,可在鴻門宴上范增提的意見,卻還沒他本人的意見高明--只可惜,跟他爭江山的不是裝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劉邦。

項羽就好比一個有些怪才的考生,瀟灑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難度附加題,卻在10道正式題中交了白卷,考試砸鍋,能怨誰呢?打江山這門大考,可是不太有機會復讀的啊!

3、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裏,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

14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説,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

15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説,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4、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16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分解,崩潰,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正如曇花一現,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臨江悼念,憑誰幹杯?江水濤濤,千古文人撫劍長歎,泫然淚下!忘不了,忘不了,那麼沉重,那麼淒涼,讓後人評述,讓後人哀傷。我永遠的西楚霸王!

17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5、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裏,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説,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

18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説,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讀後感《鴻門宴讀後感》。

6、鴻門宴讀後感

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伯-一個被長期忽略然卻在鴻門宴起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張良,項王對他的不滿以及起來殺意,才讓他有機會逃走。

張良--劉邦的智囊袋,然劉邦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連劉邦想獨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訴過張良,但張良卻不記前嫌,是他通知

19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了張良,是他為張良出謀劃策,是他在劉邦獨自一人逃走時,鎮定自若。

項王--唯我獨尊,目光短淺,毫無心計,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訴他,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一開始項羽很生氣,且對劉邦起來殺意。然而卻因為劉邦上門謝罪,而原諒,范增多次示意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羽的唯我獨尊,不善用人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項羽的智囊袋,他説一個老奸巨猾,洞察敏鋭,是他最先察覺到劉邦的霸心,他勸説項羽殺了劉邦,劉邦心軟放過劉邦,導致最後被殺。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威風,多麼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最終落個自刎烏江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唯我獨尊,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在鴻門宴上錯失咯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錯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麼可悲啊?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為個人性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最後在烏江自刎,劉邦因為他的性格,讓他廣招賢士,統帥三軍。

項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他們創造了歷史。

7、

20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

21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 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8、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

22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歎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9、

縱觀歷史,楚漢之爭,項羽擁兵四十萬,而劉邦只有十萬,實力相差頗大,可歷史卻是劉邦一統天下,成為漢高祖,項羽四面楚歌,於烏江拔劍自刎。這一切,難道只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嗎? 不,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奠定他二人的成敗最重要的原因是劉邦、項羽這兩個決策者的性格特點。

項羽性格暴躁,一聽劉邦在咸陽稱王,也不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便下令旦日伐漢,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項羽是個貪圖虛名的人。

23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劉邦則不然。他聽説項羽準備攻打自己,並沒有憑一時意氣要去應戰,而是謙虛地向張良請教,最後覓得良策。

項羽身邊不乏精明能幹的謀士,如范增,但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不聽取范增的意見,所以縱使范增多謀善斷,精通韜略,卻無施展的空間。

劉邦則不然,他知人善任,以張良為佐,且聽從其建議,足見他又善納忠言。作為一名領導者,可如此對待謀臣,實屬明君也。

項羽優柔寡斷,寬恕了樊噲的闖帳之罪;劉邦立誅曹無傷,可見其果斷英明。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可見,因為兩人性格的差異,勝負從一開始就已定下。 10、

剛剛學完了《鴻門宴》一課,感受頗深,在此淺談幾句。 "鴻門宴"是個眾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為日常用語,廣為流傳。在這個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發生在劉邦、項羽間的一個故事,更是楚漢之爭的分水嶺,表現出劉邦、項羽的種種特點。"鴻門宴"上項羽的失敗令無數人惋惜,卻在其中有更多的歷史必然。

(一)項羽與劉邦的性格特點

項羽的軍事實力比劉邦強得多,卻沒有在最佳時期幹掉劉邦,後患無窮,這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密切相關。

24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項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奇才,他帶領士兵們進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成就了奇蹟。但也正因為這些,才使得他驕傲自大、草率魯莽。當和劉邦會面時沒有清醒的頭腦,被花言巧語所矇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劉邦內部的奸細曹無傷;更是在宴會上沒有聽從范增的勸諫果斷的下達殺掉劉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為後患。

而劉邦恰好與項羽相反,他不但能虛心納諫、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善於用人。他好像有一種魔力一樣,能讓朋友與之同生共死,為人忠誠。他對項伯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能將項羽的叔父收買,他的"魔力"真是不小,這也使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項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與分析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應該站在項羽一邊,而今卻與劉邦"約為婚姻",其中自有劉邦拉攏項伯之意,但項伯怎麼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但與歷史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就不難解釋了。項伯是項家僅存的元老之一,是與項羽競爭最有利的對手。而項羽勝利後,權力的分配出現了問題,使項伯感到不公,而(更多內容請訪問首頁)劉邦未嘗不是一個強大的外援,那麼投靠劉邦也就不見怪了。

25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總之,"鴻門宴"的失敗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連環性的,值得我們細細研究。但項羽這個悲劇對我們是個告誡。

真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啊!

11、

司馬遷的《鴻門宴》是《史記》中流傳彌久、廣為傳頌的名篇之一,對當世和後世的讀者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之大,不可估量。特別是劉邦的人格暗示意義,更是如此。我認為,劉邦人格影響力是極大的,可以説是中華民族人格史的一座分水嶺。劉邦把民族的性格引導到另一個方向,引到功利之途,勢利之途,而不是導向之前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

劉邦被作為民族成功形象的第一個平民典範,在當時已產生轟動效應,更被後人不斷的研究,甚至作為怎樣做人的範文。劉邦所作所為也成了很多人勵志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換句話説,那就是,具有什麼樣性格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更容易出人頭地,實現成功夢想。我想,這可能是《鴻門宴》彌久不衰常讀常新的原因之一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楚漢戰爭就不只是一場軍事政治上的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較量,是項羽和劉邦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的殊死較量。歷史鍾情於劉邦,而拋棄了項羽。項羽是一個楚國貴族後裔,極具君子作風,代表了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這樣的人格夢

26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在後世詩人心靈的天空不斷地迴響。李清照詩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人格只是在審美的意義上才是成功的,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説的好聽一點,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他貴族化的人格在起作用,而不是什麼優柔寡斷。"優柔寡斷"只是功利主義的評價。項羽的意思,我要殺你劉邦,我不用這樣陰險狡詐的手段,完全可以憑藉實力來擊倒對方。有一次,項羽叫陣,要和劉邦單挑,而劉邦不幹。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所以,歷史拋棄了項羽,同時也拋棄了我們民族的人格夢想。歷史從夢想走向了功利。

孔子是較早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一個人。我們看一看《論語》,就明白了。《論語》中的那些話是可以説的,可以説給別人聽的,但是大多不能做,一做就不行了。孔子也意思到了,他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他志在恢復一個有君子之風的國度,使歷史不至於大滑坡,所以他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然而,事實上,歷史確實在迅速的滑坡。孔子啊,你老人家能擋得住嗎?就連雄兵百萬的項羽也悲壯的倒下了,何況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呢?孔子和項羽都是為即將從歷史的舞台上退出的一種文化而奮鬥,而抗爭,而死去,就像後來的王國維一樣。兩者的區別只是為了不同的文化而已。歷史的長河,文化的長河,民族人格之河,最終經過劉邦一搏,而改變了航道,浩浩湯湯,一瀉千里,綿延千年。

27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項羽死了,劉邦昂然"履至尊而制六合"。同時,項羽背後的文化也像一陣風一樣隨他而去,劉邦卻帶領世人走向一個新世界,一個虛偽而又功利的世界。"君子"已去,"小人"橫行無忌了。封建主義就是小人當道,流氓無賴主政。看一看《紅樓夢》就再明白不過了,封建主義,一個爛泥塘,一個骯髒的世界。曹雪芹雲"欲潔何曾潔",也無可奈何了。

12、鴻門宴讀後感

鴻門宴之時,眾多實權派並立。

劉邦、項羽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在眾多實權派眼中,如果劉邦敢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劉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該。

但是如果劉邦對項羽俯首稱臣,項羽只因猜忌劉邦就殺劉邦。在眾多實權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項羽固然可以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劉邦的軍隊呢?項羽卻顯然不可能馬上消滅。眾多諸侯的實力,他顯然了無法消除。

項羽不殺劉邦,那他當時已是無人能挑戰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殺了劉邦,眾多實權派必然馬上人人自危。項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馬上就會喪失。

項羽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謀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龐統勸劉備殺劉璋,程昱等人勸曹操

28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殺劉備,劉備與曹操都不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決定的。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説殺劉邦,也是基於政治利益。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為什麼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為什麼蔣介石在北代成功後,不敢殺馮、李、閻任何一個人,情景大約也是如此吧!

項羽不殺劉邦,卻被人們人們卻説項羽婦人之仁,項羽真的會有婦人之仁嗎?最初會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覺勢單力孤於是就找項氏叔侄做幫手。項氏叔侄想當老大,於是項羽就拿刀把都尉殺了。有人不服,於是項羽拿刀一口氣殺了好幾十個,直到沒有敢表示不服。項羽才住手。(這可是合作伙伴) 後來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後,下令屠城。當時的人都説,項羽打仗從來都是這樣子的。太野蠻太殘忍了。

再後來項羽給宋義當副手。項羽不滿意宋義的指揮,於是拿刀就把宋義給殺了。從此他成楚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可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再後來項羽大敗秦軍,俘虜了二十萬秦軍。感覺這些秦兵留下來實是禍害。於是一黑夜把他們全活埋了。

再後來有人説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於是項羽把他扔到鍋裏煮了。

29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再後來,項羽感覺義帝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了。於是派人殺了他。

這種人如果都稱得上婦人之仁,那殺人不眨眼該是什麼樣子?!項羽絕對是一個舉手不留情的人。

他為什麼不殺劉邦,時也、勢也!是迫於時勢。這種時勢,劉邦、張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則?憑劉邦那種雄才,張良那種智謀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託於項羽這號人的測隱之心上。

13、鴻門宴讀後感

《鴻門宴》一文中有一個重要細節:項羽出賣曹無傷。事實上,只要一個人不是白痴,就應當知道自己説出曹無傷的名字。那曹無傷就必死無疑!但項羽為什麼要説出這個名字?您也許認為這是他天真無邪或頭腦簡單? 這根本就是項羽為了推卸責任,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

本來項羽想殺劉邦,這全是出於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無傷有多大關係呢?范增不是也一個勁的勸項羽殺劉邦嗎?甚至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氣得大罵豎子不得與謀!項莊舞劍不是也意在沛公嗎?項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間想殺劉邦,只是劉邦一意俯首稱臣的作法。使項羽無法輕舉妄動罷了!因為如此背景下殺劉邦,政治失分太多!

30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但項羽為了掩蓋自己殺劉邦是出於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為了向天下人推卸責任。才不顧曹無傷的死活,把自己想殺劉邦歸於曹無傷的挑撥!於是曹無傷遂死!

他無心機嗎? 唐高宗想廢武后,被武后責問的啞口無言。就説我本無心廢你,只是上官儀勸我罷了!於是上官滿門流血。高宗這種做法叫天真嗎? 如果這種不顧別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馬昭殺成濟全家,豈非就是出於對曹魏忠心無二的態度?當年成濟死時,大罵司馬用自己全家人的鮮血以掩蓋自己不臣之心。其實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無傷有語,在死前肯定也是大罵項羽為了推脱自己責任而且不犧牲自己。其實呢?他項羽想殺劉邦與否,哪是曹無傷挑撥的結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骯髒的想法,卻偏偏極力裝做清白之狀。把責任全推給別人,雖然一切早已長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們就假裝自己清白。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倆!這怎麼算得上天真呢? 至於有人説,項羽嗜殺是不錯,但他從來不殺比他弱的人。《通鑑》中説項羽屠城,但死於屠城的人,有幾個是強者?《史記》項羽本紀中説,項羽入某城,因為費了很大力氣攻了這座城,所以項羽要把城中15歲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個勇敢的小孩子勸項羽説,您如果屠城,以後哪座池還敢投降,他們豈非都要拼命替彭越賣命。於是一

31 / 32

《鴻門宴》讀後感和心得() 城生靈才得以解救。假如果真要屠戮15歲以上人,他們難道都是強者嗎?肆意屠城者,秦末唯有項羽。

至於一夜活埋20萬人的事,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白起比他厲害,被秦王逼死時説:我死也是老天要報應我,因為我曾活埋了30萬人。李廣一生未封侯,曾哀歎再三,卻説自己曾活埋900個降卒,大約是老天報應自己吧!可見這兩個人,還多少有點天良存在。

項羽呢?臨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連一絲懺悔也沒有!這種冷血的人,這種殺人不眨眼的人。難道也配稱英雄? 把劉邦的父親綁到肉案子上,向劉邦要求單挑。固然幼稚近於白痴,但他這也看出他不擇手段的態度。只因知道殺了劉太公實在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殺罷了!就好象不殺劉邦,意義差不多吧!

如果細看項羽的眾多所為,其實都是有着極深的政治遠見,哪點象沒有政治頭腦的所為?

32 / 32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鴻門宴心得體會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鴻門宴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