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核舟記讀後感(彙總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81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核舟記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核舟記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核舟記讀後感(彙總5篇)

篇1:《核舟記》讀後感

《核舟記》是八年級下冊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沒有像大多數文言文一樣寫景記事,而是十分詳細的介紹了一隻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許的小核舟。

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長度不滿三釐米,關鍵這小週上有着五個人,八扇窗,34個字等等,這麼小的身板上有了這麼多的東西,讓我對這個雕刻人有着滿滿的佩服。

文中説了這個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遠,我到手機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經歷過程十分相似。手機上介紹他從小就酷愛木刻,經常上山嘗試,總是把自己的手指劃出一道道的傷口,鮮血直流。但他永不放棄,最後終於成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這讓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發明電燈,李時珍寫出本草綱目的。

而這個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現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數出來個數,舟項上刻的一些字的筆畫,細若蚊足,但卻讓人看得十分清楚,光這兩點便令人望塵莫及。

而就是這麼一件偉大的作品,被王叔遠直接贈予友人,光這份心性也就值得別人的敬佩。

這件核舟最讓我瞭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內容了。它雕刻了蘇軾觀遊赤壁時的景像,這或許也是對蘇軾這位著名的詞人的一種紀念了。

一艘小核舟飄漂過時間長河,來到現代,讓我們一睹雕刻大師的風采。

篇2:核舟記讀後感

《核舟記》的創作者是魏學�ァK�是明朝末期人,他的父親則是與歷史上臭名昭着的大宦官、想弒君篡位的魏忠賢進行了堅決激烈鬥爭的大忠臣。但彈-劾奸人不成,反而慘被下獄斬首而怨死。魏學�ナ蹦杲齠�十九歲,就在他護送父親靈柩回家的途中,又不幸悲憤而亡,真是英年早逝啊!令人歎息。但這位既不是大官,又不是名士,更不是着名詩人作家的“無名小卒”卻憑藉他的筆墨乍現,給後人留下了大名篇――《核舟記》。

魏學�ピ謁�二十五歲時寫了這篇文章,給他悲慘的人生點綴了美麗,增添了色彩。我對古文的喜愛,就在於不僅有景、物的描寫,更能抒發豪情,表達志向。《核舟記》正是這樣的文章。

《核舟記》描寫的是一名藝人王叔遠送給作者的一個迷你小船。天哪,你想象得到嗎?八分長的一個堅硬核桃,不知是什麼樣的工匠,居然能夠用刻刀、畫筆勾勒小船,居然能在上面做成小窗,有窗欄、窗户!還居然有八扇!箬蓬也是栩栩如生。一個完整的船艙,居然只有四分長,真是鬼斧神工啊!可是,這還不是主體部分喲!

船頭厚僅二分,上面居然有三個小人!你説神不?!此舟點明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船必是蘇軾的僕人駕舟了,東坡先生與他的兩個朋友同遊赤壁。黃庭堅與蘇東坡共執一手卷,相互指點侃談卷中之物,興高采烈,神采飛揚。置身於廣闊天地間,胸襟頓開,浩瀚江面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四周更是“山高目小,水落石出”。兩次暢遊赤壁,各異季節,帶來不同景色,更是頗有一番情趣。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猶似笑彌勒一般,想必是悶得慌了,到江上風多處乘涼,無比快活。總之,我就像親眼看到三人如何開懷暢遊,悠閒自在的豪邁氣度和瀟灑姿態。作者觀察細緻,下手更是妙筆生花,寫得既有條理,又令人陶醉,惟妙惟肖,生動地展現了歷史上一個着名的文學故事,太令人歎服了!

舟子(撐船的人)兩人不能算作主要人物,只能作個陪襯,但雕刻家王叔遠仍將他們聽茶聲、作呼嘯狀刻畫得入木三分,更體現了他們“泛舟”江上時的悠閒、豪爽之情。

這核舟長不過一寸,寬不過二釐,但窗格、茶具、船漿、五個人物卻盡其所展,實是不可名狀的驚人之作。難怪作者驚呼:“噫,靈哉,怪哉!”。

篇3:核舟記讀後感

在一個核桃上雕刻出五個人、八扇窗、三十四個字以及各種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説了。

上面刻的是蘇軾遊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繪的生動形象。用“贊雕刻者高超技藝、摹泛舟入休閒神情”來描繪再合適不過了。

在老師的講解下,眼前彷彿浮現了這巧奪天工的珍寶。

其實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藝值得我們驚歎外,雕刻者的細心與耐心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絲的馬虎,也許今天我們就不能領略“只應天上有,不該凡間現”的奇寶。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對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極其認真的,認真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對於我們學生來説,認真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難做到的。養成認真的好習慣應該從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隻在考試中認真。老師經常告訴我們要認真寫作業,就是為了讓我們養成認真的習慣,在考試中不用太剋制自己,自然而然就會認真了。反之,如果我們平時不能認真做作業,考試時也就很難認真了。

對於這個雕刻家來説,除了細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串念珠都雕刻的歷歷可數,除了可以看出雕工細緻外,更能表現雕刻者的耐心。雕刻品絕不是一下兩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無數次的雕刻。面對這些一成不變的重複動作,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是絕對不能完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用雕刻,但耐心應該是我們必備的。重複的讀一篇課文直到背下來是枯燥無味的,可是為什麼有的同學可以背下來,而有的同學不可以呢?這就體現了一個耐心。面對一道不會的數學題,如果能耐下心來仔細的計算,大多數題都一定能解出來,這就是耐心的威力。

我一定要學習雕刻者的細心和耐心,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篇4:核舟記讀後感

《虞初新志》中收錄了一篇魏學�サ摹逗酥奐恰罰�文中記載了明朝一位頗有才能的手藝人――王叔遠。原文是這樣説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位手藝人技藝可見一斑,尤其是文中詳細描繪的“核舟”,更讓人歎為觀止!

核舟僅長約八分,高約二分,卻足足“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將整個蘇軾泛舟遊赤壁的主要場景都囊括在內,甚至能分辨出人物外貌、神情、姿態,器物形態紋理,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可謂“自雲有奇術,探妙知天工”。

我國自古不缺能工巧匠,春秋時期的`魯班,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馮驥才筆下的天津泥人張、刷子李……時至今日,社會上更是湧現許許多多的手藝人,他們中有我們身邊常見的蛋糕師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有網紅手藝人。打鐵、制香、染布、修筆、斫琴、做團扇、刻硯、金繕、刺繡、鑄劍、竹藝、釀酒、做面……行行有精英,行行出狀元。

那麼這些行業精英,行業狀元又是靠什麼而出類拔萃的呢?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們在學習中,同樣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學一門,專研一門,切不可粗枝大葉,遇到困難就退縮。比如學習英語,因為害怕記單詞,就退縮,這是永遠學不好這門語言的。俗話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説,所有優秀和歎為觀止的背後都是堅持不懈,心無旁騖,醉心研究的結果。

明有奇巧人王叔遠為核舟,但願今有我輩承工匠精神為學習為事業為祖國!

篇5:核舟記讀後感

讀了《核舟記》,我不得不讚歎古人能工巧匠,技藝之高超。同時也佩服明末魏學�ゾ�妙絕倫的描寫功力。

我們平常所見的桃核竟然可以被雕刻成一個如此精緻細巧的船,船刻的是蘇軾遊赤壁的情景。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從這句話可以初步瞭解到王叔遠的高超技藝。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核舟,船內有窗,共八扇。一個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點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見那窗有多麼小巧。窗兩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字的凹處被青翠色的顏料塗抹。窗子是可以打開的,再次感歎船的細巧精緻,窗外是精緻的雕欄。

船頭坐了三個人:東坡、佛印、魯直。三人的動作、神態、衣貌清晰可觀,尤其佛印手中的串珠,“可粒粒數也”,可見王叔遠技藝之高超,雕刻之細緻。

舟尾還有兩個童僕。神態、動作也是清晰可觀。

船背較平,又刻着字,“細若蚊足,勾畫了了”。蚊子的足,不用説,都知道有多麼細小,再次可見王叔遠技藝之高超。

文章以空間順序、總分總結構進行描寫,條理分明,歷歷在目,如在眼前。“高可二黍許”“為人五,為窗八”“為字共三十有四”等句子用了列數字的説明方法;“神情與蘇黃不屬”用了作比較的説明方法;“佛印絕類彌勒”“細若蚊足”用了打比方的説明方法;……

寫人物的精巧,詳細刻畫了細節,字詞準確,使人讀來,如在眼前。

王叔遠的技藝實在精妙絕倫,“靈怪矣哉”。魏學�サ拿櫳垂ασ殘蝸笊�動,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