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多篇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篇1

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是老師規定的必讀書目。五年過去了,再翻閲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作者在中國的大學讀過書,教過書;也在美國的高校讀過書,教過書。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礦礦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本書將他直觀的所見、所聞、所思給記載了下來,在一種質樸的文風當中向讀者貢獻出充實的內容,無論對於教育工作者,還是關心孩子的家長這部書都值得一讀。

一、創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從兒子礦礦的經歷開始説起,兒子三歲時,作者出國讀博士。也是在那個時候學國畫,後來收到了妻子寄來的一副畫,畫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師不敢相信是他畫的。後來孩子也跟着去美國了,學校讓孩子親歷市場經濟,礦礦和同學成立了繪畫公司,最後賺了50美元。礦礦五歲的時候,把他送到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班。誰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師根本不教繪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都不管。這點道出了美國老師的教育理念,再説説孩子,美國孩子在畫完畫後,是從來不問“像不像的,只問“好不好?”也只有在他們認為好的時候,才問“好不好?”如果他們自己認為不好的,一扔了之。

問“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會習慣性地以“像不像”來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時時以“像不像”來評判做過的事。而美國老師只出了一個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揮,五花八門的“一塌糊塗”的畫,評判的標準是“好”與“不好”。我們的教學主要以“定向思維”為主,從黑板——學生眼睛——複製,而美國主要是形象思維,用心去學。所以從繪畫方面來講,眼睛裏的畫是別人的'畫,只有心裏的畫才是自己的畫,才是有創造的畫。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複他人的一種技能。關鍵是採用何種方式。而且創造性不能教。創造性只能培養。創造性是鼓勵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她需要環境。所以,對於我們老師而言,應該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二、到大學階段才做學問嗎?

在中國,通常的認識是,研究是屬於高級科研人員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獨立研究,應有豐富的基礎知識之後,並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後才能進行。因此,大學四年本科畢業後,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開始研究。而在美國。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要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

作者的兒子礦礦從二年級就開始進行研究。他的老師要求:“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經過去公用圖書館借閲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他的論文含有四個標題:1.介紹2.藍鯨吃什麼?3.藍鯨怎麼吃東西。4.藍鯨的非凡之處。在五年級的時候,寫了一片研究卡通畫和漫畫的文章。二年級的論文主要是側重整理資料,但是,孩子從決定題目,到從十幾本中發現對研究有用的資料,再着手寫文章,這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更有價值。

五年級時候,礦礦的研究就從簡單的材料整理進入到問題研究了。他根據自己興趣點漫畫和卡通畫,提出了卡通畫和漫畫未來發展的見解。儘管他的老爸評價説研究散亂,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但是創新意識和獨立意識,是顯而易見的。

七年級,礦礦獨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研究什麼?左思右想後,課題很異想天開。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這個課題太離奇,太出格。關鍵是怎麼研究?他選擇用食物引誘老鼠鑽洞。設計了幾種方法:第一階段訓練小老鼠鑽洞,第二階段,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不通,右邊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後提供結論的階段。他的結論很精彩。他沒有支持老鼠沒有決策能力,也沒有支持老鼠有決策能力。他最後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複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簡單記憶和本能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他最後十頁正文附加三頁分析表格。從頭到尾的敍述,分析有條有理。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篇2

在快樂的新年裏讀了一本書,《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裏有幾句話讓我覺得有莫大的觸動,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發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個成長在中國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國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學美國的博士。他對與美國與中國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與體會。我自己是一位美術新教師,有的時候作為藝術出身的我,崇尚的確實是美國教育制度的開放與和諧,自然先進。但是有的時候再看看中國,確實是龐然大國,不但是國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時代差距與素質距離。所以美國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話也不適合中國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鑑,我們因該把他們好的地方運用,還需要帶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鑑哪就是失敗。國人啊國人。差距啊差距。

作為美術老師,我更需要的是給學生營造一種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本書作者説到:把“教”混同於“訓練”,就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實際上“教”是一個指導和引導的過程,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自由。

有個小故事中説作者受中國畫啟蒙教育的兒子三歲就能畫出像模像樣的國畫。到了美國之後,作者把富有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這一句好不好讓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種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運用。中國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説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打多數的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我們姑且不去評價老師什麼都不教對不對,但中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的確存在誤區,即把技能和創造分隔開,把教和訓練混為一談,結果是“許多中國的孩子具有的是相當好的繪畫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造力。

對與創造性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新教育者,不能厄殺學生的創造性,也不分好壞的“愛”,應該加強適當的引導,這就取決於取決於教師本身的專業修養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素質。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篇3

黃全愈是旅美教育學專家,1988年赴美留學,1993年獲美國邁阿密大學“教育管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現在邁阿密大學任教。他長期致力於中美教育比較研究,從2000年到2004年,《素質教育在美國》、《玩的教育在美國》、《“大學聯考”在美國》……一年一本力作問世,在我國教育界不斷引起反響,對國內的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

總的來説這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個普通人一樣讓人覺得親切,作者既是一個父親又是一個教育家,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經歷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書中描述的是美國的教育情況,對照的是中國的教育現狀。,正是在比較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作者自稱這是一本小冊子,並不是什麼學術鉅著。確實,全書説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卻説明了一個個讓人無法釋懷的道理,使我們深受啟迪。

書中讓我覺得感觸最深的是黃全愈教師在對創造性能不能教這個問題的闡述。作者以兒子畫畫為例來闡述。作者把剛到美國有着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裏,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都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難怪我們的教育會變成填鴨式的訓練!如果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象馴馬一樣給孩子套上韁繩,釘上鐵蹄,最後當然能馴出一批批温良恭順的良馬,但馬的自由與靈性已蕩然無存。正象布封在談役馬時所説的“馬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結束。”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正是從喪失自由開始的嗎?我們習慣於把孩子束縛在安靜的教室裏,束縛在老師的威嚴中,束縛在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裏。我們不僅把知識當作技能一樣讓學生死記硬背,還心安理得地教學生“沉湎”於題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實則只是機械般的訓練而已。學生成了知識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識的主人。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質疑能力都被無情地抹殺掉了。而我們還在一味地強調標準化的答案、標準化的行為、標準化的考核。當我們把學生一個個修剪得標準之後,學生所回報的卻是厭倦和逃避。

這就是為什麼在一些重大的比賽中,中國人總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勝,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科技總落後於其它國家的原因。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教育:美國的學校,固然不贊成向學生進行“知識填鴨”,但也不能簡單地看成只重視向學生傳授謀生求知的實用技能。而是儘可能地提供一個對所有人平等開放的、有利於學生鍛鍊能力、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自由、寬鬆、多元的環境。如果説中國古人的見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美國的做法是“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範傳授怎麼捕魚,卻更重視創造一個寬廣遼闊、有風有浪的漁場,讓被教育者自己從實踐中學會怎麼捕魚。中國的教育並不差,不足的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勢,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他們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學生各種技能,晚上還要忙着給學生補習,批改作業。老師們太累的。我覺得這種作法,是自己綁住了自己的手腳,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一個孩子在沒有創造性的環境中學習,他又怎麼能結出飽滿豐碩的果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小綿羊”。而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它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篇4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美國教育有點滴了解,曾片面認為美式教育開放,對孩子的個性培養比較好,而我們的教育就是缺少了這一點。在讀完了這本書後,讓我對美式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對我們自身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感悟。其實,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就如書中所説的“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還是人。”

“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誰還敢投你的票呢?”這句話讓我感觸至深,現在我們一直鼓勵孩子自信,包括我們現在的小組合作教學形式,也是為了給孩子更多地機會展示自己,能自信、大方。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沒有給孩子創造機會。比如,我們經常評選的優秀學生,往往都是同學們推選出來的,卻很少讓他們自己推薦自己。往往別的孩子在誇獎自己的時候,臉上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在。開學時,在班幹部競選中,雖然一直都是鼓勵孩子自薦自己,可是效果還是不明顯。如果我們能堅持鼓勵孩子,多給孩子們自薦的機會,相信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更自信!

“沒商量”的“天條”這一小節也讓我有較深的感觸,特別是其中的權利和義務,學生的義務: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習,在集會或各種活動中要舉止適當,完成作業,保證家長能看到學校讓帶回家的各種文件和報告。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讓他們明白學習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以上一些義務更是他們應該應盡的義務,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業當成是爸爸媽媽的義務。分清各自的任務,認真地儘自己職責完成自己的義務,這樣更有利培養有責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這本書,我還有一些觸動,就是美式教育特別維護教師的權益,這樣能保證教師更好地工作。雖然我不贊成過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現在的學生和家長就是上帝這種風氣也不行,明理的家長還能理解和支持老師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長卻是以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認為老師就是應該和他們一樣袒護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容許老師教育孩子,更別説適當地懲罰了。而這本書中提到的幾種懲罰孩子的形式對本書作者的兒子的成長還是有效的。

如果真的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信我們的教育一定會更輝煌!

素質教育在美國的讀後感篇5

暑假中,我閲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

書中許多篇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作為美國天賦教育的入門功夫,所謂“批判性閲讀”,就是不僅從閲讀中吸收性地學東西,更重要的是從閲讀中批判性地學東西。死記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閲讀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閲讀行為。

想想在應試教育的教學氛圍中,批判性閲讀簡直無異於自殺。雖然我們中國的素質教育喊了許多年,對考核的方式和人才的評判標準不改變,素質教育終將只是停留在嘴上。像我們的數學學科還好一些,,語文等學科方面,許多答案只能是現成的。為了班級的平均成績,有哪個語文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去批判性地閲讀課文?儘管事實上這些年在網絡上有許多教師或專業人士都對現行的教材進行了抨擊,但是事實上哪些課文不是精選的佳作呢?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閲讀?

據説前幾年,作者到哈佛辦事。友人指給他看:哈佛大學的標誌是三本書,兩本朝上開着,一本朝下蓋着。什麼謎底?朋友引而不發。尋思了幾天,豁然開朗:哈佛想告訴她的學生,書本傳播了知識,傳播了真理;但書本也傳播了謬誤。因此,哈佛的師生都要不唯書,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閲讀行為。

但是這件事情如果放在中國,我們能對學生這麼説嗎,我們告訴孩子們,書本雖然傳播了知識,但是同時也傳播了謬誤?恐怕沒有幾個教師能夠敢於對學生這麼説吧?我們的孩子,已經習慣了老師説的就是正確的,書本上的當然也是正確的,這樣的觀念早已潛移默化了,讓他們進行批判性閲讀,確實困難太大。在某些問題的答案上,我們經常灌輸給學生的是,只有這樣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確的,其他寫法都會扣分或者不給分,由此可見,分數仍然是控制着教師和學生的命門,為了分數,我們只能捨棄其他開放式答案,哪怕是同一種意思的不同表達,而只能用經典的標準的答案來寫。

批判性閲讀,在當今中國的教育環境下,仍然只能是一個很難實現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