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巖鬆看美國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24K

第一篇:巖鬆看美國讀後感

巖鬆看美國讀後感

我對美國的認識,完全來自電視、周圍的人和書,巖鬆看美國讀後感。作為一個從未踏上美國本土的人,不能夠親自解讀美國,那我就通過這些方式來看美國。這個假期讀的第一本書,是《巖鬆看美國》。(下文中提到的所有譯名均以本書翻譯為準。)

這本書是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所做的年度特別策劃。(我認為奧運會後央視完成了一次蜕變,通過轉播奧運會賽事,能夠做到更自由的轉播各種新聞事件,可喜可賀。)他們派了一個攝製組到美國去,採訪一些人物,關注一些現象,我認為做得不錯。其中最主要的記者是白巖鬆,我很喜歡這個人。建議大家看看每週六晚10:15開始的《新聞週刊》(不是美國的那個《新聞週刊》),這是他主持的。(當然還可以看之前9:30開始的《新聞調查》,雖然柴靜已經離開了那個組。)

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我將本書的內容分為兩類。一種是訪談式文章,他們訪問了約翰·麥克(摩根士丹利董事長兼ceo)、威廉·羅茲(美國花旗銀行高級副董事長)、駱家輝(美國商務部部長)等等金融界的人物,詢問他們對於金融危機的看法。他們還訪問了我們熟悉的大衞·斯特恩(nba總裁)、我們不熟悉的默裏·普拉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更多的是對美國文化、民生的拷問。第二種是新聞稿式文章,是對一些專題的討論,例如美國校車、公民持槍。

訪談式文章因為大多涉及美國的金融體系,我對此不瞭解,所以這些文章會被我無情的掠過,特此聲明。

一、 黃色的特權

採訪地點:一個叫“夢露”的美國小鎮。

“看過電影《阿甘正傳》的人都應該知道,電影以一輛黃色的校車作為開頭和結尾,象徵着人生的起點和終點。”而校車到底是什麼呢?

校車承載着學生上下學。“全美國每天一共有50萬輛的汽車要運送5200萬左右學生,這些校車每年行程達四億英里”,“在過去一百年中,美國校車至少運載了5億名學生”,這足以説明美國校車的重要性。校車不僅方便了學生,還給了家長以更多的自由。不住宿的同學可以問問父母每天接送你上下學累不累,耽誤不耽誤時間。這就是一種先進。

既然校車如此重要,美國人是如何保證他們校車的安全的呢?“校車業是美國少數幾個由政|府嚴格規範和介入的行業”,“聯邦政|府負責制定校車的基本生產標準”,“當時一輛悍馬和一輛校車追尾,悍馬的前駕駛艙幾乎撞毀,但校車安全無恙”。不僅如此,美國人還設計了“過路閘門”,“校車停住後,這個過路閘門就打開,孩子們下車在路邊等候,校車司機給他們一個手勢,孩子們從閘門前邊走過,讀後感《巖鬆看美國讀後感》。這樣校車司機就能看見孩子們過馬路的全過程。”真是精妙的設計!美國人真正明白了有校車是為什麼。

校車使美國孩子更多的明白規則意識。從幼兒園開始,校車玩具就告訴他們應該怎麼乘坐校車,怎樣才能安全。這樣孩子上到國小、中學後真正乘坐校車時,就能很快形成習慣。

大家都聽過石國鵬老師説過的美國校車的stop sign,一打開,雙向前後25米內禁行,如果有車超越,就是嚴重違章。這保證了美國孩子的安全。這可是在鄉村!這事放在中國,不敢想……

再來談錢。“紐約州負責57%的經費”(以紐約州為例),“美國政|府平均每年要為一個正常孩子坐校車支付520美元,為特殊兒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如何既節省費用又保證校車正常維護和更新……是教育部門面對的問題……為納税人呈遞出一個合理的預算……希望可以得到納税人的同意。”

這件事是由教育部來做的,美|國|政|府保證每一分錢都不會被浪費,他們為納税人負責。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國,這得是多大的一個工程!教育部負責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車,公安部保證安全,財政部撥一些款,隨隨便便就四、五個部委了。怪不得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什麼“五部|委聯合發文”。這勢必影響效率。不是天天説保民生嗎?這就是一條值得發展的道路。學生安全,家長放心,雙方解放,提高效率。

當然,人家發展了100年了,我這麼比有些不厚道。他們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也必然有過陣痛。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這是美國社區文化的一部分。美國人的社區文化很發達,而中國的社區建設才剛剛起步。

二、 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談到社區文化,不得不説美國的公共圖書館。

“free to all”,這是掛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大門上的字。直譯過來就是“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白巖鬆從圖書館出來時把它譯為了更傳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認為這是一個更好的翻譯。

在中國,最重要的東西,是身份。沒有身份什麼也辦不成。(還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們有時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證明,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身份證。我不會記得很多數字,但我會記得我的身份證號碼。其它的證據就是學生卡、學生證、團員證。美國人好像就一個號碼:醫療保險號碼。似乎什麼事都是用這個號碼的。(連用“好像”、“似乎”是因為這些還都是道聽途説。)

在中國用圖書館,可麻煩了。學校圖書館還好説,大的圖書館可謂極其繁瑣。辦證成了必要程序。我雖然沒去過美國的圖書館,但去過新加坡的國家圖書館,也體會到了“自由穿行”之意。進是隨便進的,只要不偷書,出也隨便出,證是不需要的。但這還是不及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自由穿行”。

“美國的社區公共圖書館制度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國有公共圖書館上萬家,其數量佔美國總圖書量的8%左右。服務涵蓋幾乎所有人口,藏書8億多冊,人均藏書量達到2.8本。”(引自此書,我本人對此數據有疑問。美國人口已突破4億,對於人均藏書量的表述也不清。)“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平均45.9萬人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一年購書經費人均不足3毛錢。”對這個數字我很有感觸。以前在看雜誌時也有過文章説某歐美國家年人均讀書量50本,中國0.5本。對於這個0.5,我認為農民伯伯有很大責任。我一年讀的書何止20本,那傳説中的9億農民就算每年讀一些農業方面的書也行啊。

這或許還和書價有關。一般一本書至少20元,有的價格就比較恐怖了。《激盪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過的《經典常談》22.5元,可是全書只有8.9萬字,不能因為是三聯書店出的就那麼貴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經去世,也無需付版税,不應該賣這麼貴啊。當書價太貴的時候,到圖書館借書就成了不二選擇。但是在中國農村,你聽説過公共圖書館這個東西嗎?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成立於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數字擊倒,並且實在無話可説。)由政府撥款、免費對公眾(不是“公民”、“羣眾”)開放,被稱為全美國第一家對外開放的公共圖書館

第二篇:巖鬆看美國讀後感

巖鬆看美國讀後感

美國,從小到大,給我的印象就是,是個強國,美國人就是開放的,富有的;美國思想是自由的。因為也沒有看美劇的習慣,所以剩下的印象就是一片空白。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只要是美國片或者説是外語片吧,就會直接跳台,因為由衷的覺得還是漢語好,聽着有感覺,所以即使是要看美劇,也得要漢語發音的。但是隨着慢慢長大,開始學習外語,開始自己去了解一些新的東西后,發現自己的觀念完全轉變了。美國電影必須是純美口音的才看,也會經常跟一些美劇。説實話,不是我崇洋媚外,確實美國電影的特效還有一些劇情確實是我們比不上的。説多了,接下來開始描述下我對白巖鬆寫的這本《巖鬆看美國》的讀後感想吧,純屬於個人觀點。只為記錄下讀完這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的描述裏面,最令我感動的是美國的校車和圖書館。在美國,你經常會看到一輛輛黃色的身影在馬路上行駛——校車。校車在美國已經做成了一種行業,或者説是一個體系。不管是整個國家還有個人都已經把它當做一項生活的必需品。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輛悍馬與美國的黃色校車相撞,悍馬破損不堪,而校車卻只是有些小損傷,至少裏面的人是安全的。這跟前段時間海南海航發生的那個校車事故相比,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不要覺得這則新聞誇張,在美國,對黃色校車的重視程度不亞於總統出行的轎車。它的安全係數是得到很大的保證。美國有自己的一套校車管理制度,包括維修保養,定期檢查等,都有非常完善的系統流程。因為這輛車載有的是國家的未來,一位校車司機這麼説。

美國的圖書館,用作者的話就是freetoall自由通行。因為它是完全免費的面向所有人的圖書館。在美國,基本沒隔多遠就能看到一座圖書館,這點讓我感到很驚訝。

美國的圖書館,可以説是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因為無論何時何人,就是你是一個流浪者,你都可以進去享受免費的閲讀,並且圖書館還提供插口和無線等免費的服務。每週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去充實人們的生活。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的居民們都相當配合和喜歡這種活動。

不過唯一缺點是因為寫作背景在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時期,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從人們的生活習慣,還有民族特點,美國教育等方面去進行訪談。所以只是比較宏觀的對美國進行一些介紹,不過還是挺不錯。

第三篇:巖鬆看日本讀後感

感覺像個國小生或中學生命題作文似的,想起了當年被老師逼得焦頭爛額半夜遊魂在客廳想第二天參加作文大賽參賽題材的某個晚上了~~~~

事出偶然,辦公室的網絡連接兩天斷網,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趕上在這個節骨眼休假,導致聯網希望變的越來越渺茫,巖鬆看日本讀後感。反正我不是一個人戰鬥。總會有人急的,咱不急。

説了這麼多廢話,最終要説的就是,因為,1,斷網了2,手頭沒有需要急於處理的工作。既然上不了開心網淘寶網果皮網天涯貓撲人人網~~~我該乾點啥呢?

跑去閲覽室找本雜誌,花花綠綠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個電影,目標忒明顯肯定會引起鬼子側目。不得已抽出這本不起眼封面的《巖鬆看日本》,一溜煙兒跑回座位打發時間去了。

看了幾眼,渾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夠以影畫方式瞭解某事的話就不傾向選擇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許樓下那幾張《巖鬆看日本》的專輯會出乎意料的好看呢?總之,這書,實在是不怎麼樣。。。。

現在我還沒有看完,舉兩個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個是p2~3出現的“我們下榻的酒店”。我們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説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聞的嗎?我尋遍網絡未果,但是從google出現的例子來看,的確“我們下榻”的説法,但極少。我仍然固執認為用於第一人稱肯定是錯誤的。

第二個是p60講述轉戰大阪取材相撲選手的環節。莫名其妙的在講述前插入一個莫名其妙的花絮,説他的同事趙海燕過安檢時因為腰帶有個大金屬扣的原因導致報警器一直在響,不得已把腰帶解了下來,大家看後哈哈大笑~~

不莫名嗎?還是我理解能力太差?這個小花絮跟大阪相撲有關係麼?還是説這本書就是個流水賬啊?

看到80頁左右的時候,我準備放棄了。覺得這類電視解説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淺顯,敍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來都為人們所熟知的日本的情節,比如相撲、比如垃圾分類等等。當然,應該因為我是學日語的,我瞭解這些知識,而這本書針對的是不接觸日語日本人的大眾,所以內容上講目的在於普及知識。但即便成功達到了這個目的,文筆也太不過關了。採訪渡邊淳一的環節除外。這個環節肯定是翻譯過來的,所以貌似還比較有深度。我對《失樂園》類一向沒什麼興趣,在此不多加評論。

----------------------

這本《巖鬆看日本》的書大部分是在坐地鐵和公交車的時間裏看完的,比我計劃要看完的時間早了不少,當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緣故。看完這本書,感覺不知該怎麼描述,總體認為一個國家就像是一個人,你不去親身地體會一下,想通過電視或者報紙來觀望,終究是不能瞭解清楚地,就好像一個人你沒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沒有辦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質。還有就是一個國家是由很多面組合起來的,所以有時候沒有絕對的真理與對錯,就像一個多面體,只有全部感覺之後,才能有一個真實的總體的評價。

我只能是記錄幾點對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節點或者説畫面來陳述一下了:

1、關於防災,無處不有的國民意識。日本是一個處於地震帶上,所以地震頻發的國家,所以他們從小就教育和培養小孩的危機意識和應急意識,每年3月初的第一週是日本的全國消防周,每一所中國小都會舉行一次和地震火災有關的預防和宣傳活動。而且日本還有很多的防災生活用品店,裏面各種各樣的防災急救用品是應有盡有,讀後感《巖鬆看日本讀後感》。 而且每個家庭都有備有一個急救包或者緊急時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發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難室躲避起來。而我們這方面確實挺欠缺的。

2、關於環保和垃圾處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有的已經細分到17類了,比如説瓶類還要分為無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裏,而且一週只回收兩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丟放地點和時間。她的垃圾處理廠外部看上去像一個安徒生童話裏的美麗莊園,內部又像一個兒童科技館,所以處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可以讓來參觀的兒童直接看到整個過程,還建有一個關於環保的科普觀摩走廊,不僅美觀清潔,而且各種關於環保的科普動漫琳琅滿目,很受兒童的家長的歡迎,可以從小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和環保觀念。

3、老年人的問題: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還會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車司機中幾乎看不到年輕人,這個目的有很多種:第一,有事情做,有利於健康‘第二,感覺被社會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這種老年職業介紹所,是免費服務的,政府掏錢。我想這個在中國還很難形成,那麼多年輕人還沒活幹呢,另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老年人就應該休養生息,都幹了一輩子了,該歇一歇了,誰知一沒事幹,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門來了。

4、細節決定品質:轉述一下書裏的話,在日本無論是2個人還是200個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會規規矩矩地排起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乘上下滾輪電梯時,所有人都會站在一邊,留出另一側讓他人行走,絕不會並排站立;交通擁堵時,看不到開車的人會搶道併線,或者按汽車喇叭;無論有什麼約會,都有準時到達,從不遲到;雖然很多人吸煙,但街上看不到一個煙頭,抽煙的人自己都會備一個小小的便攜式的煙灰缸,將煙灰彈在裏面,用完合上後再裝進衣袋裏......

前中國駐日本大使王毅這樣説:中國人有大局觀,擅長宏觀思維,從官員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機,都能談論一番國際國內大事,但中國人沒有談論和琢磨小事情。小細節的習慣,這一點與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談論宏觀問題,他們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國人自古讀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熱衷於談論甚至爭論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時想的和説的大多是怎麼做菜最好吃,怎樣洗衣最節水,怎麼用車最省錢,怎樣幹活最有效等。中國人做事情常説的一句話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説的,他們是差一點都不行。

5、幾個生活場景: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車廂裏都非常的安靜,沒有人説話,更沒有人使用手機,接手機也到車廂結合部,甚至還有女性專用車廂;在一個城鄉結合部的地方,一個廢廟旁邊的簡易廁所,發現有剛換不久的新手紙,洗手的時候發現洗手池是馬桶的水箱蓋,這樣,洗手的水又流進馬桶的水箱,水資源就這樣被循環使用;過街紅綠燈真的起作用;服務業的人員是真的為您服務,那謙卑和順從的態度甚至有時讓你不自然起來;幾乎每一個殘疾人的設施都被很好地維護着,而不是被佔用......

這樣的場景需要我們一點點去體會,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實現,建設一個良好的文明國家實屬不易,那句話説的真是很有道理,當每一箇中國人都很文明,素質很好的時候,才可以説是中國真正強大的時候,國民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點點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會來的太晚。

第四篇:感想——白巖鬆美國耶魯大學演講

感想

——白巖鬆美國耶魯大學演講

聽了白巖鬆的演講,其實這段視頻我在課下就已經看過了,白巖鬆的某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給我最深影響的就是“在過去的很多年裏,中國人在用望遠鏡看美國,把美國給擴大化了,認為美國這個好那個好,什麼都比中國的要好;而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可是卻拿反了,把中國給縮小化了”。我想美國人看到的只是中國社會中一些陰暗和不良的社會現象,但他們把中國看“低”了!

以前很多人認為中國什麼都比不上美國,美國的什麼都好,好的方面好,不好的方面也好,當然我也不例外。但現在的我逐漸轉變了這樣極其幼稚的看法。然而,我要説的是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你生在中國,成長在中國,將來還可能在這片土地上離去,可能永遠不能去美國、成為美國人。因此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就應該為自己能為中國人而驕傲。中國人就應該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責任感,我們要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卻不該總是稱讚美國而貶低自己的國家。

我雖然現在還年輕,但中國近十年的變化震撼着我。我看到了中國一直在努力讓十三億國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增加每個人的收入,提高每個家庭的幸福指數,為每個中國人盡着一個國家應盡的職責。我深切感受到中國用有限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的農民能拿着國家的補貼在種糧;中國的國民在國外受到戰亂的影響,中國就能調動全國的力量進行幾萬人的世紀大遷徙;在遙遠的索馬里海域的商船上,你可以看到中國海軍在為你護航;在不久的將來,神祕的太空中將有屬於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能是個中國人而自豪呢?

在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中,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與矛盾,這是個必然的結果。我不得不承認美國現在的發展水平確實比中國要好,在某些領域的技術水平比中國還要先進得多,但是我們仍在努力,問題與矛盾會逐漸得到解決與化解,中國會越來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中國人都願意看到的。

在國際社會中,中國離不開美國,美國更離不開中國,希望這兩個國家都能和諧發展,彼此互惠互利。借用白巖鬆的一句話就是:中美的面對面總要好於背對背。

李然人文法2班

第五篇: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丹東九中附小

趙麗丹

在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的幸福教育活動中,校領導煞費苦心地給我們全體教師每人發了一本白巖鬆的《幸福了嗎》一書。我一看書名,就以為一定是一些關於怎麼做才能讓人幸福的理論教材,又想一定有是某位寫作高手的代筆,現在名人出書不都是如此嗎?隨手把書帶回了家,準備閒來無事翻看。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地被書裏面的一些內容打動了,原先的一些主觀想法,完全徹底被否定了,於是它成了我茶餘飯後的消遣。直到元宵節的一個午後,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合上書,我的心情難以平靜。

從這本書,我瞭解了白巖鬆和白巖鬆的思想,白巖鬆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他有個性,愛思考,愛寫點東西。做為一位新聞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敏鋭、勇氣和方向感。這些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難怪一些重要的場面他的身影都會出現。他的主持風格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白巖鬆在書中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獨特角度,通過一件件發生在中國和世界的大事件,不斷探索每件事給我們的帶來的思索,探索幸福的真諦。從這本書看出了他的成長足跡,看到了他深厚的寫作功底。一個北廣新聞系學生的才華,他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通過筆端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是那麼真實,自然,樸實。他的語言表達是那麼準確,生動,讓我不得不從心底裏敬佩他。於是我對寫作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不要浮誇,不要臆造,只要把內心的想法真實地表達出來就是好文章。

從書中我知道了白巖鬆興趣愛好是那麼廣泛:足球,音樂,閲讀。他正是從這些愛好中體驗到了人生的幸福,正是從對工作的熱愛中找到了幸福。他在書前面的代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我很欣賞這句話,是呀,你只要內心平靜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業、操勞家庭中。有時停下腳步,整理思緒,可能會對人生有新的思索。還有“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所以物質的

富足並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簡單生活,身心平靜,真心滿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對於自己來説,什麼是幸福呢?在學校工作得到領導的肯定,學生感到滿意,家長覺得放心。在家裏,為人妻為人母,儘自己的職責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一家人其樂融融,這就是幸福,獲得幸福就這麼簡單。

2014年2月7日

Tags:讀後感 巖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