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實踐論》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W

《實踐論》讀後感多篇

《實踐論》讀書筆記範文一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以往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異常是教條主義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着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異常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着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羣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繫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為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着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我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資料作了高度概括。指出經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資料,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為我們供給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裏,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説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瞭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儘可能多地從不一樣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儘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後,我們應當將實踐認識理論回到的實踐中去,理解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繫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複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靠於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僅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於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説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僅有“認識你自我”才能改造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為此兩者是相互依靠,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我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本事,尤其是實踐本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我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僅有創新,才能不斷髮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為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齊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於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當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並不斷進取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我,在實踐中檢驗自我。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我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活力,不斷拓展自我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我,對社會生活的夢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本事,爭取做有為的青年,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實踐論》讀書筆記範文二

我看了一本關於黨的書《實踐論》,故事講的是毛澤東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發展和確定錯誤的處理方式,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到毛澤東不顧一切的為黨和人民服務,並且對事物發展錯誤有正確的處理方式,使我黨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我從這本書中能看出來毛澤東的辛苦,黨的艱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們生活中歡樂,幸福從哪來的,是黨是黨把靈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孫身上,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令人讚歎不已。我以後必須要好好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

認真追溯黨的發展歷程後,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

《實踐論》讀書筆記範文三

在這個假期我拜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不但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實踐,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並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毛澤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變革社會的革命實踐、和他一生刻苦的讀書生活分不開的。

《矛盾論》和《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構成的主要標誌,在假期仔細閲讀了這兩篇著作,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應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在《矛盾論》中,毛澤東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異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澤東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從對立走向統一,同時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來反對教條主義。經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因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經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可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經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貼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僅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到達預想的目的”。對這個的理解我想起了我們學期末的實踐活動,電廠實習便是這樣,在學校裏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理論知識,在電廠實習中我們把理論認識再轉回到社會實踐中,將我們所學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

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經過實踐發現真理,又經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能夠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資料。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説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景。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在閲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自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讀懂了這兩篇文章的毛皮,可是在讀完《實踐論》、《矛盾論》後我覺得自我的世界觀更為清晰,對辯證唯物觀點的理解更為透徹。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之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奠定了哲學基礎。認真研究“兩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華的貢獻,對於我們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請組織繼續考察我。

《實踐論》讀書筆記範文四

也許是出於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也許是源於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也許是高中的思政課堂上,曾多次聽教師提到毛澤東的《實踐論》。故在教師説看一篇馬列恩毛全集,寫一篇讀後感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也許是今日無事,也許是出於想盡快完成任務的目的便從百度搜來讀了一下,沒想到為完成一個任務卻讓自我感觸頗深。從客觀的角度,從大的方面來説,我個人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初步的瞭解及把握了《實踐論》的基本內涵。總的來説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著作,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系統地論證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學文的都明白: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的辨證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實踐。所以,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在感性認識中獲得的豐富的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整理,將貼合實際的部分上升為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和理解實踐的檢驗。

下頭我想就此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一〉《實踐論》的世界觀意義

從毛澤東的《實踐論》的創作背景我們能夠看出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不僅僅在於它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從高中的文綜課程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它批判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從中我們也能夠舉一反三:例如,

一、《實踐論》對經驗主義的批判。學了中國近代史及現代史的都能瞭解經驗主義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舉例來説,如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説明,好的經驗能夠給我們的實踐帶來益處,但經驗主義是卻會在不經意中令你萬劫不復。

二、《實踐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從字面我們就能夠了解到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是隻講理論,不聯繫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這也就讓我想到我們高中學思政時教師的舉例: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繫實際,少説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學習了關於數據庫的理論同時還要做實驗的原因,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當然理解這些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經過理解外部信息,經過主動觀察,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必須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必須是正確的理論。這也就是我們從書本上所瞭解到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從而我們不難理解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當然,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二〉《實踐論》的方法論意義

在閲讀《實踐論》和一些對《實踐論》的觀點及看法的同時,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的方法論意義有於兩點,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無論何人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或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終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僅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再比如説我們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但在當時,許多事情無先例可循(實踐已經證明,蘇聯的經濟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並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實踐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處於摸索階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這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躍進運動。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讓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危難時期等浩劫,從而使本已困難的經濟雪

上加霜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説,較之當時與中國處於同等地位的國家使中國倒退五十年。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眾所周知,東南亞乃至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經濟騰飛的。又觀1980年代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振興。為什麼呢?其原因就在於鄧小平理論不是空想的結果,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經歷了先試驗後推廣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是經歷了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思想的結晶。有目共睹,鄧小平理論不僅僅解決了中國經濟中的一些沉痾痼疾,使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更重要的,使它將中國帶入了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為中國進入世界市場供給前提,更確切的説為中國經濟指明瞭發展方向。這些都無不證明:實踐與真理不是憑空捏造的,實踐是需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實踐需要真理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從建國以來所確定的理論性認識最重要的是在於與時俱進。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來看,我們就要不斷的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並構成真理指導實踐。

讀了這篇《實踐論》彷彿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課,感觸頗多,既是對歷史的一種感悟,也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思考,更是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的一種深思,一種領悟。

《實踐論》讀書筆記範文五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僅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僅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到達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必須要使自我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我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貼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説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資料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必須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必須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必須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脱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一樣,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構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本事(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構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説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可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細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説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子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我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景,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構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構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才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猴子的實踐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提高和積累,人類的認識只能是天上漂移的雲。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係,才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讀了《實踐論》後,感慨之餘,寫了一首詩,形象的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行路要識道,道通在於行。行後要知理,理通便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