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實踐論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6W

第一篇:《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説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脱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説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能夠極好的説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才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猴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實踐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認識只能是天上漂移的雲。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係,才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讀了《實踐論》後,感慨之餘,寫了一首詩,形象的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行路要識道,道通在於行。行後要知理,理通便於行。”

第二篇:實踐論讀後感

讀“實踐論”有感

“實踐論”位於《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82—298頁,於1937年7月出,有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在“實踐論”中主要是講在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基礎上,去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以及理性與感性的認識階段,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的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通過實踐發現真理,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形式,從而形成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毛中特》理論中我們學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可見,時間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在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實踐論”中則給予了我們一定的解釋、説明,也更強調了認識和實踐的密切關係,而在讀完之後,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則有更一步的瞭解。

在“實踐論”中首先提到: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及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是不能瞭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既是對生產活動、階段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關係的認識,而不僅僅只是認識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

同樣的,也對“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外界認識的的真理性標準。”這句話進行了詮釋: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如果達不到就會失敗,從而在失敗中汲取教訓、改正思想,然後獲得成功。正所謂是“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也因此,經歷這個過程才能對社會實踐有進一步的認識,真正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

那在闡釋認識的發展過程中,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發生,而服務於實踐呢?

首先,認識來源於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各個現象,各個方面以及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即認識的感性階段,感覺和認識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理論的結論。因此,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這些感性的東西則生起了認識過程中的飛躍,產生概念。概念也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各個方面以及外部聯繫,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同時,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方可產生合乎論理的結論來。由此,感性認識則成為了理性認識。

然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真正的認識在於經過感覺而達到思維,達到了逐步瞭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規律性。瞭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繫,即達到論理的認識。同時,實踐也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

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比如: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因而,一切的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因而,認識來源於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論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即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解決則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再者,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説,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合新的情況。

於是,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的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讀完“實踐論”讓我充分明白了實踐的論理、重要性,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係。

例如:人們剛剛面臨新的實踐活動時,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的情況下去實踐,則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在“實踐論”中談到,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們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大學生在學習以及將來的工作中都會與面臨各種機遇與挑戰時的信心直接相關,而往往很多人總是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而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機會。

在“實踐論”中,我傾向於“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這句話,即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與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就舉個我親自體驗過的兩件事:學游泳和騎自行車。剛開始都不會,直到大學裏來了才有這些概念,聽了同學們的經驗覺得似乎沒有那麼難,認為自己很快就會了。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游泳到現在還是沒有學會,而騎自行車也只敢小小的嘗試,在人少的地方才敢騎。這就充分説明有很多事情都要親自去實踐,去做才能夠學會,並且還需要大量的實踐過程才會真正的學會。正所謂是“實踐出真知”,親身實踐才會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

可見,“實踐論”對於我們現在及未來的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其深遠的意義。因此,我

們要學習它,領悟其中的思想精髓,時刻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學習更多的知識,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努力提升自我,為職業生涯奠定基礎,讓其更加穩定、順利。由此,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讓自己變得敢於嘗試、勇於實踐,不斷獲取經驗,則不會再因沒有把握而失信心,失機會。這樣,成功就會屬於我們,而命運也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個生活的主角。

第三篇:《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生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説這是中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因為這篇文章拯救了當時的中國。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主席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憑藉着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關係。即我們應該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對辯證唯物主義有了一些瞭解,以前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它代表這什麼。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一切有關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這充分的表明了,認識對社會實踐有着依賴性的關係。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感覺有點讀不懂,因為感覺有些哲學的思想。讀着讀着覺得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來越近,讓我漸漸明白了知與行的道理。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因此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或辯證性,雖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則都是錯誤的。

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而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毛主席曾説過:“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

住的東西了。”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毛主席在文章中説過:“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着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説些反對的話罷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⑷,有了道聽途説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所謂“生活、實踐底觀點,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我們現在的許多大學生腦子裏都只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很少有親自動手去實踐的時候,等有了實踐機會的時候,又對自己缺乏勇氣與信心。為什麼缺乏勇氣與信心,或許毛主席一語中的就是因為我們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瞭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因此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正如我們學英語一樣,為什麼我們漢語學的那麼快,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用漢語進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語課之外,我們很少嘗試用英語去進行交流,畢竟實踐出真知,因此我們的英語提升的很慢。另外,人們在實踐中經常會失敗,現在我們許多人經歷了很小的挫折後,就會一蹶不振,我們經常會聽説某人因為公司破產而跳樓自殺。或許古人説的好“吃一塹,長一智”,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一道數學題我們往往是一錯再錯,現實中我們犯下的錯誤不止一遍,這使我們的道路越來越坎坷。善於總結是成功的基礎。及時總結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是保持強勁動力的有效途徑。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彎路與錯路,而是少走彎路與錯路,特別是在走彎路與錯路後懂得及時回頭,糾正錯誤,以利再戰。所以我們在經過失敗之後,應該從失敗取得教訓,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並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我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這就是“失敗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⑺。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複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

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我們應該不斷去探索,不斷去總結,然後再去實踐。我們不應該對現有的認識感到滿足,因為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貢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哲學昇華。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的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知、行關係問題,為中國哲學發展史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篇實踐論,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依然會在黨內生存下去,依然阻擋着我們繼續前進。因此,可以説毛主席的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我覺的這篇文章不止影響着當時的人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有些東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説,我們應該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如此循環重複下去,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我想我們都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

第四篇:實踐論 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本文簡介:

1937年是中國革命的多事之秋。西安事變到全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是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在長征中留下的左傾機會主義的影響,黨內思想大有趨於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傾向。此時雖然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但是思想的問題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面臨着立黨救國的重任,思想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在此背景下,毛澤東發表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文章,着重解決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從根本否定一切照搬蘇聯的看法,反映了中國革命要立足於中國實踐的重要性。

此外,毛澤東用通俗的語言闡述了知與行,實踐與認識的本質關係,從文學角度看,它優美通俗,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從現實角度來看,它對於現在的年輕大學生那種眼高手低的洋洋自得感無異於當頭一棒。本文中心思想: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通過一系列深刻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本文關鍵詞:

毛澤東 《實踐論》 知與行、實踐、認識、概念、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正文簡介:

在高中時,每每聽到歷史老師談論毛澤東時,都會提到幾篇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論》和《實踐論》等。以前一提到毛澤東,就條件反射地想到文化大革命,而如今當自己拜讀其文章時才發覺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説毛澤東是一個哲學家,大家似乎是默認的。但真正當自己讀其文章時,才發自內心的承認。《實踐論》無疑是其閃耀的一篇。以下為自己所讀概括:

《實踐論》闡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社會實踐在人類生產活動與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它的表現形式。二:以社會實踐為主線為基礎的認識是如何一步一步由低級到高級的以及在這一過程認識與實踐的關係。

三:通過3個例子進一步闡明“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產生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 “認識逐漸深化的運動”。

四:詳細解析認識運動的過程和認識的根本目的——為實踐服務。五:總結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人在這種活動中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在這個過程中瞭解認識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接着毛澤東談到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

式,還有多種其它的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其中階級鬥爭帶給人的認識烙印最為深刻。

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以及生產規模的狹小,在伴隨着巨大生產力的大工業 出現以前,人們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這從側面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社會實踐制約着認識的發展,二是認識總是有低級到高級一步一步發展的(大工業出現後人們的認識更加的深刻更加的全面與系統)。而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從實踐發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即認識的根本目的實踐。

接着毛澤東舉人們到延安考察的例子説明了人在社會實踐中開始只是看到事物的現象表面,看到事物的片面,看到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此時人們還沒在腦中形成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的全面系統而又能切實服務於實踐的認識。社會實踐仍在繼續,通過《三國演義》中“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例子説明認識的第二個階段形成概念。在這之後毛澤東通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在其實踐的初期——破壞機器和自發鬥爭時期”、“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也是這樣”和“戰爭”三個例子具體説明認識的深化運動。

此時人的認識完成了嗎?毛澤東認為沒有。實踐的最高境界是服務於實踐,為改造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為無產階級創造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最後毛澤東做了本文總結: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大學是一個開放的認知提升平台,大學的關鍵在於使人形成一套以專業的眼光去認識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和事件。但必要的實踐是不能短斤缺兩的。

本科的課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就具體的深度而言還沒有達到的研究的真正深度。其次由於課程相對較雜,如何將其統一起來確實是每個同學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實踐論》為我們的 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那就是從實踐中提升認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裏的實踐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參加社團協會,可以是參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可以參與學校舉辦相關的社會實踐,當然還有很多的比賽。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摒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想法,積極培養自己的務實精神。以前的天之驕子確實可以冠之以此名,直觀的解釋是資源的稀缺性。大學生的數量少,國家的需求相對較大。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大學擴招後,大學生的數量急劇膨脹,以至於現在的供求失衡。實踐的改變必須有相應的

認知改變,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不願承認自己在“貶值”。社會越來越需要應用型人才,而應用的技能我們在大學中就必須給以足夠高的重視,務實的品質不僅要求我們在思想上有所改變,更要求我們在行動實踐上有所作為。

二:要在學校提供的實踐範圍內積極鍛鍊自己,讓知識通過實踐來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這裏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例子具體説明一下。常熟理工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已經運行五年,一開始權利的下放使得每個學院的都可以開展相應的志願活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來的學院會做相同的志願服務,比如一個敬老院會有很多的學院會去做相同的活動,人家敬老院也會沒有思緒,也會變得很煩。我是管理學院的,以前對項目管理的思想只有大概瞭解,説到其運用還知之甚少。不過本次參與活動的的整合,當主要的活動以一個個項目來做時,每一個環節都會得到比較好的控制,比如每個敬老院的安排時間段,將由相關項目負責人統籌安排,從而避免衝突與混亂。在此過程中,我對項目管理的思想和實施的具體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三:最後想説的是要勇於實踐,不怕艱難,敢於挑戰自己。機會轉瞬即逝,真正把機會抓住的從來都是實幹家。

總而言之,閲讀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讓我受益匪淺。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結晶。“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

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我想就以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的精闢概括自勉!

第五篇:《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説起。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脱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説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能夠極好的説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為基本線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徵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係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大學聯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大學聯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説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説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説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賴關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説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説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説我們學英語,因為説得差而不説,總是把話放在心裏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説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説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説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