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看見有感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9W

讀看見有感心得

讀看見有感心得範文1

今日最終看完了柴靜的《看見》。20__年9月初買的,整4個月才看完。看得這麼慢,主要是因為不太習慣柴靜的語言,看一會兒就覺得累,不像有的書,放下了還想把它再打開。可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很多資料值得思考。

裏面資料很多,不多説了,只説第十八章“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吧。這一章,好幾個地方,看得我眼淚幾乎掉下來。這一章是關於藥家鑫案件的,柴靜還是用她的方式,只陳述採訪資料,不評論,但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陳述比評論更能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筆記裏寫道:“為什麼人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的發展,一切的可能,結束了。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隨後在柴靜的陳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採訪過的以往患抑鬱症的男孩小宋的觀點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我放在被陳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體驗藥家鑫、藥慶衞遺憾和悔恨的心境,回想自我的成長過程,看着此刻的孩子思考從中應當學到什麼。如果我們不能從藥家鑫、張妙的死去思考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對類似高曉鬆以往發的微博“即便他活着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拼命點“贊”,那他們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靜在書中,提到了“藥家鑫在公開採訪時説過一句‘農村人難纏’,這句話後面還跟着一句沒播的:‘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着我的父母’”,看到那裏你會想到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靜很勇敢,她這句話會讓有些人,包括有些記者,不舒服,那些人斷章取義地誤導輿論,應當受到譴責。其次,我想起以往看過一個視頻,採訪張妙的丈夫,他説:“他不是説農村人難纏嗎?我要讓他明白我們不難纏,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願意,我能夠替他贍養”,以及在藥家鑫死後,張妙家人去找藥慶衞索要20萬元,説是“藥父公開許諾過的”。對某件事,當你義憤填膺地贊成或反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我的確定力?擺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讀看見有感心得範文2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短短几分鐘,關於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目,讀她的書籍,認真瞭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鋭,她以往故意在節目中反覆詢問王錫鋅關於公款消費的數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採訪中標誌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我個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當持有的態度與作風,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採訪中,她應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難、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對自我的懊悔,一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度,她勇於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並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麼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説:“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對社會很是失望,可是柴靜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説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她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衞自我憲法權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並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説,我們為祖國驕傲。僅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説,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

讀看見有感心得範文3

《看見》很貼近生活,很多當時很轟動社會的事情,很多社會顯示問題。柴靜一直在成長,什麼樣的是記者,怎樣報道才是新聞報道應該做的。20__年的非典、雙城的創傷、山西煤礦造成的環境污染、中國幾次地震事件、監獄裏面的女人、藥家鑫事件、同性戀的歧視、農村土地徵收衝突、踩貓事件這些一切的一切。

應該怎樣來報道新聞,應該怎樣來分辨善惡真假,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事情,用怎樣的方式來了解中國。很有意義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目前我唯一會在看完一章之後會沉思一會的.書。它引人深思。

就好像書的開頭説的:“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所經受的,我必經受”。雙城的創傷中孩子的心裏的創傷,孩童的心裏問題。孩子心裏覺得大人的不瞭解,認為受到的侮辱,書中説的:“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擊,只需要蔑視。”採取極端的方法,往往也會走向極端。

關於同性戀,社會對同性戀的偏見。張北川教授説:“因為我們的性文化中,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作純潔,把愚昧當作道德,把偏見當作原則”

關於社會中很多我們看不過的事情,不要那麼憤青。

就好像踩貓事件中的網友懸賞事件相關人的人頭,後來有網友説,對於懸賞也很抱歉,因為如果踩貓是錯誤的,為什麼要在錯誤的事件上繼續錯誤,並且延續了錯誤。

這本書值得看幾遍。

讀看見有感心得範文4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於偶然,經常瀏覽一些圖書網站,《看見》總是在暢銷書的top10,在書店甚至機場也會看到推薦,很是納悶這本書到底講些什麼以至於這麼暢銷大家都在看,所以滿懷着好奇與期待買了一本細細讀起來。

在讀《看見》之前,“柴靜”這兩個字對我而言只是一位記者的名字,此刻柴靜在我腦海中是扯着“求實,公正,平等”大旗的鬥士。《看見》其實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它沒有宏大的敍事,只是講她這十年中所經歷過的極具代表性的事件裏的一個個鮮活的人;它裏面也沒有説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也讓我瞭解了新聞事件的背後竟有那麼現實與真實的故事。

《看見》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人,經過這些人和事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而這都源於柴靜的真實和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迴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帶入個人感情色彩,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

從更深層次的閲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一股“韌勁兒”,它是對自我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人為偏見或附庸,就像陳虻説的“不要走的太遠,不要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無論在什麼崗位,做什麼工作,要有自我的職業道德,都要有一股韌勁兒,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打磨自我的理智與冷靜,一切請忠於自我的內心。

讀看見有感心得範文5

上學期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初看,作者柴靜,明白這個人,央視名記,可是,她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在記者這門行業上做的有聲有色,卻一無所知,就這樣,懷着一顆奇的心,我打開了《看見》,走進了柴靜的那幾年。

書中以陳虻電話起筆,又以陳虻去世收筆,以時間為主線,洋洋灑灑的講述了柴靜從剛來到央視的愣頭青到成為知名記者的成長曆程,無論是飽受爭議的雙城的創傷,還是非典時期的艱難時光,亦或是藥家鑫之死……書中經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漸成熟的過程。

書中並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的痕跡,亦未表現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很多的新聞報道中,她只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她與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原因。我們得以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走進中國社會中我們未曾接觸過的地方。縱觀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事實,給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生命的真實,生活的真實。

無論是虐貓事件還是藥家鑫之死,她以客觀陳述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僅僅是事件的事實,更是人性的善惡,我們常常説眼見為實,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好並非真的是好,我們看到的惡也未必就真的惡,多的是我們不明白的事。柴靜説: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我也熟視無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説。柴靜給了他説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感激柴靜,給了我們一個看見我們所不熟悉的那個世界的視角。感激這個世界,一向讓我們有所期待。

陳虻對柴靜説:“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讀完這本書,我更想説,走,用你的眼睛看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