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8K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柴靜《看見》,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看見讀後感九年級,請您閲讀。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1

指腹輕觸書頁,翻開的一瞬間,無疑我又開始了一段靈魂之旅。閲讀於我,無異於旅行於我,所獲得的愉悦之感,也全來自於靈魂遊歷四方的過程。

這本書,是柴靜所作的《看見》。

柴靜坐在一羣老人之間,眉眼都帶着笑地注視着一個孩子。簡單自然的一幅照片便構成了這本書的封面,正印證了柴靜對這本書的小評“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她將重心由事件轉向人,無疑是聰明的。人是構成社會,構成國家的主體,是感動漫流的源泉,通過人的視角,這涓涓溪流更易流入讀者的心靈,使讀者更願意親近作品,親近作者。

少時總會心懷理想,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到處是我想要探尋的地方。而當那個有野心的小孩漸漸長大,才發現現實不允許他一一實現多彩的夢,他不得不捨棄一些保留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而有些人一生都被迫做着自己不愛的工作。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遺憾缺失的一部分體驗,可以通過閲讀來獲得。翻開封面,關於柴靜職業生涯的簡介,雖寥寥數字,也已令我神往。再往下讀,我和她一起去非典救治一線報道,一起去調查雙城連續服毒事件,一起去觀察兩會……我體驗着她的成長曆程,從一個青澀、緊張、文藝範兒的小女子,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殺手,再到不輕易譴責的寬厚記者。由此,我也算是跟着柴靜走了一遭,實現了自己的記者夢。

閲讀《看見》,對我人生的改變還遠遠不止這些。“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不必有任何裝飾。”“一個不關注真相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一個不追求真相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墮落的社會。”書中每一章無不透露着作者對事件真相的重視。柴靜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也一次次深入。藥家鑫的故事曾傳遍大街小巷。這個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在開車撞倒了一名騎電動車的女人後,拿隨身攜帶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連刺六刀,致其死亡。網絡上,各種關於藥家鑫的評論,謾罵,指責,包括謠言甚囂塵上,眾説紛紜。圍繞法院該不該判處藥家鑫死刑亦是羣情激昂,爭罵聲一片。淹沒於唾沫橫飛之中的藥家鑫,其真實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人們所謂的個人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瞭解。而柴靜堅持真相來自探尋的原則,去關注事件本身,竟是失敗的教育釀成的悲劇。藥家鑫式的家庭教育象徵着一個更大的社會悲劇:重智力輕人格培養,缺少吃苦耐勞教育,對孩子要求高壓迫大……尤其是藥家鑫父親過於苛刻的要求,使得藥家鑫內心對父親產生恐懼,長久以來就會形成過度自卑,害怕出錯,恐怖扭曲的心態。所以他才會在犯錯後沒有及時的補救,反而選擇更極端的處理方式。從某種角度看,藥家鑫也是受害者。

身處網絡時代,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我們應該學習柴靜,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能多一份理智。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道後是熱議紛紛,網友的批判聲壓過了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後,有人會後悔曾經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生的面前,不必急於下結論,發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現缺口。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2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能夠讀完,這也許得益於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於尖鋭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説,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並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於生命,最終也迴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説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並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自己的經歷,也來自於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説:“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説,“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採訪經歷,事後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3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過多的感情,柴靜用冷靜真實的文字記錄了她所見證過的悲歡離合。整本書讓我內心產生最大波動的不是屬於柴靜的成長,而是人性的交織。

20年前,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是一個比妓女或者艾滋病毒傳染者更為令人鄙視的詞。同性戀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努力活着,事實上,同性戀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這是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種必然的相愛方式,他們無法選擇,愛了就是愛了。但是,社會的不接受導致的是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得不和異性結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公廁或是浴池,那些不是愛情,只是性行為,而且是陌生人間的,對於他們而言“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地方,愛活不過來,只有性。”

我們的社會不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只能被壓抑在角落,他們中有的因為不理解,不自由,想改變卻無力選擇自殺,有的被父母強制送入精神病院被當做一生的恥辱。是的,連父母都無法接受,最親近的人都為因新天基因而決定的性取向離開他,嫌棄他。

書中,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説:“因為我們的性文化裏,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我不能説完完全全的明白了這段話,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社會的共識不能為那些社會眼中特殊的人選擇活下去的道路,當你的無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見傷害了一個努力去生活的人,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善意。21世紀,人人呼籲着平等,而平等不是某些人因為符合了大家的共識所以被給予的尊重,平等是發自內心的,你有你的所愛,我尊重並誠摯的希望你能快樂地生活,你能獲得幸福。是的,這種愛並無羞恥。我相信,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這些同性戀者視作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終有一天會藴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

再説藥家鑫事件,一切的根源追溯到的是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瞭解真相以後,我們才能夠理解他的殘忍手法來自於何處。然而藥家鑫未被判死刑前,音樂人高曉鬆曾經在微博中評論:“即便他活着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沒死乾淨也會被補幾刀。人類全部的歷史告訴我們:有法有天時人民奉公守法,無法無天時人民替天行道……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數萬人轉發他的話。理性的來説,這些話並沒有錯,但是這些話的背後,沒有體現出中國較為悲哀的一面嗎?不知道真相妄自評論,名人的話被奉為經典,甚至,一個人連糾正自己錯誤的意願都被全民扼殺在搖籃之中。網絡曾幾何時也變成了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武器,人,都是人,隱藏在罪惡下的心未必不是脆弱的,而看似善良的人心中又是否沒有惡念呢?

人性的交織,本來就是美而複雜的,法律無法因為人性而更改,人性也會有法律無法抑制的時候,接受一切可能性,冷靜的面對,不要因為你的獸語而剝奪任何一個人懺悔的機會。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4

柴靜,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人,而當她的《看見》一出版,我就在第一時間買來看了。

讀着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並不甚瞭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彷彿也浮現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國小。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説,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麼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着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鋭的字眼,你怎麼看?或許有的人覺得噁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濕潤了。對於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幹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目脱離了大眾,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説,那些大眾的問題,有人在説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為什麼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覺到她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説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麼我想問:新聞需要的僅僅是客觀嗎?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畢竟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公眾期望看到的真相?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下定論。柴靜的節目、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恰恰不僅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許有人要笑説,你以為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訴説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看見這本書,最讓有影響深刻的一句話是:“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是啊,因為有了相信,才有了夢想,才會去努力。

看見讀後感九年級5

我看見,坦白的説,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着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裏會不時的充斥着關於柴女子的話題,勇於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複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着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於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裏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於生活,為什麼看「柴靜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為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為什麼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覆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説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範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着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於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為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麼親切的描述,多麼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後,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為力做不了志願者也當不成醫生,於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温暖和偉大,隨着閲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

我從來不認為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後來回憶説到還以為自己高血壓了,怎麼在牀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後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淡的世界有那麼多強烈求生的慾望,但有時對活着的人來説,活着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為盲目着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

這就是柴靜看見。

Tags:讀後感 九年